金蝉能脱壳。能言善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蝉能脱壳(1)
寒蝉在蜕变时,本体离开皮壳而走,只留下蝉蜕还挂在枝头。
此计用于破局,是指通过假装摆脱仇敌,撤退或转移,以实现我方目标的谋略。
稳住对方,撤退或转移,决不是惶恐失措,消极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内容,稳住对方,使自己离开险境,达到己方目标。
这样的稳局之术,简直可以算是一种艺术。
金蝉脱壳的关键在于,事前认真分析形势,准确作出判断,摆脱仇敌,决不是消极逃避,一走了事,而应该是一种分身术。
但这种调动要神不知,鬼不觉,极为隐蔽。
因此,必然要把假象造得有传神的效果。
转移时,则又是神不知鬼不觉,等到谜底揭晓之时,对方才发现只剩一空壳子。
东晋明帝时,大将军王敦起兵造反,顺江东下,进攻建康(今江苏南京),谋图夺取君位,自己当皇上。
消息早传到明帝司马绍那里,为了平灭兵变,司马绍亲率大军迎敌。
两军相遇在鄱阳湖畔,扎下营寨。
司马绍自恃勇力,换了一身便装,策马到王敦大营来观看虚实。
守营将士见有一气宇轩昂之士在营外转悠,感觉蹊跷,忙报告主帅王敦。
王敦听军士们描述了一番长相,感觉那人极可能就是明帝司马绍。
恰好王敦看见五名军士正在骑马巡营,忙令他们先出去拦截追击那个营外之人。
司马绍正在观察敌营情况,见营门大开,五名军士策马向自己扑来,知道大事不好,忙打马往回奔。
那五名军士见所追之人逃跑,加倍来了干劲,催马急追过来。
司马绍在前面跑,五名军士在后面追,虽说还有一段距离,但司马绍怕万一马失前蹄,非被他们擒拿不可,便想法拖住他们。
跑着跑着,来到一柳林边,有一老太婆在茶社前卖水,茶社前有几条岔道。
司马绍心想,机缘来了。
他忙把手中马鞭子扔在老太婆跟前,然后催马拐到林子后跑了。
老太婆听见马蹄“的的”,忙抬头看时,见一条耀眼的东西落在眼前,忙哈腰捡起,却是一条马鞭子。
这马鞭子不同寻常,上面嵌满了宝石、金银、翡翠。
正在细细端详,追赶的五名军士冲到老太婆眼前,发现不见了目标,忙下马询问,却见老太婆在看一条名贵的马鞭子,一把夺过来观看起来。
那些普通士兵哪里见过如此名贵的马鞭子,个个争相观看,早把追人这一事丢在脑后,直到王敦带人追来了,才想起自己的任务。
但再打马追赶时,司马绍
早已跑得临近自己的大营,追不上了。
气得王敦夺过马鞭,一人“赏”了他们几鞭。
司马绍急中生智,用常人难以见到的稀有之物吸引追兵的注意力,终于博得了一点宝贵时间,离开了险境。
由此可见,金蝉脱壳这是“走为上计”中的一种走的方式,是在破局危急存亡时的脱身之计,是虎口余生的行险侥幸,做得好就可以够离开虎口,做得不好,只可自认晦气。
因在施用此计之时,形势已万分危急,本身处于极端不利地位,拼不能,退不得,不能不行险侥幸,谋脱出重围,以寻东山再起的机缘。
施计的时候,惟一的目的只求本身之安全,无论是自己保护自己,或捐躯他人掩护自己,可没必要计较,仍要当机立断,把一切仁慈怜悯之心押后再说。
曹操已清楚说过“宁我负人,莫人负我”,这就说明,所谓“暴者不仁,慈者难将”,在互施冷箭的时候,谁都想射中对方头颅。
兵书所说“最后之胜利,决定于最后五分钟的残忍”。
为将之道,过去如此,此刻如此,硬起心肠是主要条件,稍存慈心的必败。
汉王三年,刘邦与项羽两军对峙于荥阳。
楚军多次解决汉军运粮通道,使汉军粮草不济,被围于荥阳城。
那时,韩信、张耳方才率军在井陉口取胜赵兵,杀成安君陈余,生擒赵王歇,刘邦封张耳为赵王。
楚国多次派兵解决赵国,韩信、张耳忙于来回救援,以稳固方才取得的胜利,所以无暇顾及荥阳。
刘邦派使者到项王营中,要求与项王讲和,项王不准。
[img][/img]
金蝉能脱壳(2)
外无援兵,内乏粮食,求和不准,而楚兵围困一日紧于一日,形势真是万分危急。
好在陈平在刘邦身旁出谋献策,利用反间计使项羽对亚父范增起了疑心。
范增建议迅速
强攻打下荥阳,项羽不予采用,一心要困死刘邦。
范增知道项羽不信赖自己,一气之下要求告老还乡,项羽同意了。
结果,范增在路途发病而亡。
范增虽然除掉了,但荥阳的围困并无解除。
城中粮食一天天减少,眼看就要断粮了。
刘邦万般无奈,日思夜想突围的办法,陈平也绞尽脑汁。
军中上下恐慌,军心日趋涣散。
一天,陈平看到将军纪信,眼前一亮,一条计谋突然闪现出来。
原来,陈平发现纪信长得与刘邦十分相像,尤其是身材,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此日晚上,陈平首先派出两千多名女子从城东门出去,楚兵一看,赶紧四面团围住进行解决。
然后,纪信坐着汉王的车驾也驶出东门,一副汉王的打扮。
身旁的战士大呼,“城中已无粮食,汉王请求投降!”楚兵一见,连声欢呼“万岁”庆贺胜利。
周围的围兵都争先恐后地涌向城东观看汉王投降。
趁着这当儿,刘邦只带了侍从几十人从城西门悄悄出去,一路马不停蹄,仓促而逃。
项羽听说刘邦投降,心中大喜。
见到纪信,一看不是,便高声喝问:“汉王在哪里?”纪信说:“已出城去了!”项羽盛怒,命手下将纪信活活烧死。
由此可见,“金蝉脱壳”实际上是一种分身计、逃遁计,是一种面临僵局、或对局中占弱势时候的反败为胜之法。
在危急存亡之际,生死攸关之时,巧妙运用“金蝉脱壳”之计,往往能够逢凶化吉,绝处逢生。
在明代也有一名王守仁,即后世学者所称的“阳明”先生。
他从戎部主事的时候,上奏武宗,直言宦官刘瑾之罪,武宗盛怒,将他打了五十大板,还贬往贵州做龙场驿丞。
龙场驿离京师有万里路远,是荒凉不堪、人少山多的地方。
王守仁奉诏,不敢不往,便匆匆启程。
行到浙江钱塘江周围,突然他的仆人来向他报告,说刘瑾已派人追来,要在半路劫杀他,叫他小心防卫。
王守仁却说:“没必要过虑,我料刘瑾不会这样做。
”他嘴里虽这么说,心里早有了打算。
翌日,那仆人早起,忽发现王守仁失踪了,在枕边捡到一张纸,写了首绝命诗,中有两句:“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
”知主人必然投江而死,赶紧追到江边,只见江水上浮着冠履,命人捞起一看,果是王守仁的东西,不由放声大哭,因此远近的人都说王守仁已死。
负刺杀任务的间谍,听见这个消息,又查验过王守仁遗留下的东西,也归去复命。
原来这是王守仁的“金蝉脱壳”计,他故布疑阵,掩人线人,令人相信他已投江而死,自己却换上道袍,跑到福建的武夷山匿居起来。
过了一些时候,才悄悄地赶到贵州龙场驿去。
金蝉脱壳是破局者为了躲避不利因素时很好的一种谋略。
破局之时,个人实施金蝉脱壳之计,其“壳”可以多种多样。
既可以像司马绍那样用稀有之物以保全自己;可以像刘邦那样用他人做替身以保全自己;也可以像明代王守仁的那样,把衣物抛在江中,鞋袜脱在岸边作自杀状。
一句话,只要能让自己逃脱的壳,都是好壳。
[img][/img]
赞颂之术有神通(1)
大千世界,鱼龙混杂,陷井重重,危机四伏。
尤其是当咱们面对一个险象环生的局时,如想游刃有余,不学一点赞颂之术,那真是困难之极!
翻阅中国二十四史,发现无论是正人君子,仍是奸佞小人,都把“赞颂”作为官场、情场、商场战无不胜的“利器”,却又用而不言,秘而不宣。
破局者若能识得赞颂之妙处,定然能如虎添翼,使得自己在破局当中加倍左右逢源,驾轻就熟。
赞颂首先是一门学问,这一点是务必要确立的。
纵观煌煌历史,横看浩浩世界,都是一路拍将过来,又一路拍将过去。
其次赞颂是一项技术,是鸿蒙开辟以来所有技术的基础和催化剂。
一如武媚娘、那拉氏,假设不谈成见等因素,她们治国安邦的功绩是无法抹灭的,但她们若是不是先把皇帝老儿捧得晕头转向、迷得颠三倒四,那么空有一腔经天纬地之奇志也是妄然。
咱们再来看看春秋时期的一个关于赞颂的故事。
楚宣王身旁有一个名叫坛的男子,因其貌美色佳,深受楚王宠幸,常随楚王左右,令一般人羡慕不已。
有一天,谋士江乙对坛说:“你一无咫尺之功,二无骨血之亲,却处尊位,受厚禄,全国百姓们见到你无不敛衽而拜,赞颂备至。
这是为何呢?”
坛说:“那是国王对我的抬举,不然,我是不可能享受那么大的荣誉的。
”
江乙见坛却是讲了实话,也就给他来了个推心置腹,说道:“人与人之间,若是以钱财来彼此交往,那钱财尽了,关系也就断绝了;若是以姿色来彼此交往,那么,人老珠黄、鲜花凋落之时,倾心之心也就随之消退。
所以,被国君宠幸的宫女,在还未离建国王的床席时,就常受到冷落;被国王宠幸的男士,在尚未离建国王的轩车时,就常受到遗弃。
此刻,你姿色未衰,表面上拥有权势,但却没有与国王成立起根本性的关系,一旦年老色衰,我为你担忧啊!”
坛听了江乙的话后,如梦初醒,倒头便拜:“请先生给我指点迷津,小人将感恩不尽!”
江乙说:“你要想终生取得楚王的重用,就必需抓住机缘,向楚王表达你以死相报、以死为殉的决心!”
坛连连称是。
从此,将江乙的话看成了座右铭,时刻记在心上。
时间一晃三年过去了,坛仍然没有取得任何官位,还只是楚王眼前的一个装饰品。
江乙见到坛后,对他说:“我给你出的计谋,至今未生效果。
你若不用我的计谋,以后我再也不会与你相见了。
”
坛哭丧着脸说:“我一刻也没敢忘记先生的教诲,只是至今没有找到适合的机缘呀!”
有一天,楚宣王率领着一班文武大臣到云梦狩猎。
只见结驷干乘,旌旗蔽日,野火冲天。
那些被惊吓了的虎狼等野兽的嚎叫之声,犹如雷霆轰鸣。
正在这时,一只样子看起来像牛,可是颜色是青色的动物,被狩猎的鼓声吓坏,于是发狂地奔跑着,一直跑到了楚王的车轮边,以为这里是个隐蔽藏身的地方。
楚王见有动物自投罗网,举弓搭箭,一箭将那野兽射倒在地。
只见那野兽四蹄乱踢,发出虎鸣雷霆般的哀叫。
楚王见一发中的,急忙跳下车,用饰有牛尾的旗帜鞭打这动物的头。
那野兽不一会儿就不动弹了。
楚王高兴得仰天大笑,说:“痛快!痛快!今天的游猎太痛快了!”说着说着,楚王转而又伤感了起来:“唉!我万岁千秋以后(即死了以后),又有谁能与我共享此乐呢?”
那个名叫坛的宠臣在一旁听见了,马上感觉机缘来了,赶忙边哭边用膝盖走到楚王眼前,声泪俱下地说道:“小人入则与大王几犹如席,出则陪大王同乘游猎。
大王万岁千秋以后,
我愿以身试黄泉,蓐蝼蚁,为大王您垫底。
”
楚王一听,为之心动;这可真是一个超级忠诚的人呀!于是,楚王把他大大夸奖了一番,归去后,又给这位名叫坛的宠臣另行授官,让他到安陵这个地方去做官。
人们就称这位连姓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为“安陵君”。
坛可谓拍楚王的马屁拍到了点子上。
[img][/img]
赞颂之术有神通(2)
这就是赞颂的威力。
名叫坛的宠臣被封为“安陵君”后,自然一般的局也难以找到他了。
想要破局的话,资本也是更雄厚了。
由此观之,赞颂可令人成绩一番事业,从某种角度讲,赞颂术更是人成为重要人物的一大秘诀。
咱们在来看看唐朝的赞颂故事,有一赞颂故事可谓是达到了赞颂的又一新阶段。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安禄山被封为范阳节度使。
安禄山第一次入朝,皇上命令太子与安禄山相见,安禄山对太子不下拜行礼。
唐玄宗责问他而他却抵赖说:“臣子是胡人,不懂法度,不知太子是何官职?”皇上说:“是未来的皇帝。
”安禄山说:“臣是愚笨之人,只知道有陛下,不知道有太子。
”左右令安禄山赶快拜见太子,安禄山这才下拜。
唐玄宗以为安禄山老实,忠君志诚,很是喜欢他。
安禄山入朝后,得知唐玄宗溺爱杨贵妃,就极力巴结,他竟寡廉鲜耻地拜比自己小十岁左右的杨贵妃为养母,每次入朝老是要先拜杨贵妃,再拜唐玄宗。
唐玄宗有些不高兴,他又辩讲解:“臣子是番人,番人的习惯是先拜母亲,再拜父亲。
”皇上明白过来后,加倍喜欢安禄山。
常言说的好:“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安禄山的赞颂术可谓别出心裁。
可是其目的仍是万变不离其宗:讨主子的欢心。
若是说安禄山的“先母后父”赞颂术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那么李林甫的赞颂术也是值得一提的。
这位奸臣是污名昭著的,可是其赞颂术却并非因为时期的久远而为后人忘却。
那时,唐玄宗在洛阳居住,因宫中发生怪异现象,所以很想回长安。
第二天,他便召来大臣商议此事。
可是这时有两位宰相劝说皇上不要归去,理由是老百姓此刻秋收正忙,沿途迎送,实在是不利秋收。
皇上听了以后没有说什么,可是心中却是怏怏不快。
这时这位方才拜相的李林甫,却是看透了皇上的心思。
他虽然在大家眼前不说话,可是心中早已拿定主意。
等到退朝之时,李林甫故意一瘸一拐地走到皇上眼前。
皇上发现后便问:“卿并无脚疾,为何走路一瘸一拐的?”李林甫说:“只想单独上奏。
”李林甫的理由是:“洛阳、长安都是国都,也就是陛下的东西二宫。
从东宫到西宫,哪里用得着选择时辰。
适才两位宰相说会影响农事,这很好解决,那就减免沿途的赋税不就好了。
请陛下此刻就宣布启程。
”唐玄宗一听正合心愿,当即下令回长安。
从此,李林甫也深得信赖。
其实,李林甫并无什么大才,可是由于他超级擅长拍马巴结,所以自入朝以后,李林甫很快掌握大权。
赞颂,是一门艺术,是人际关系至高无上的“润滑剂”。
人们都知道骑马前还需要先拍拍马的屁股,这样马才会温顺地让你骑上去,何况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人生之途!不会此种招法又怎能做到事随人愿呢?
在现实生活中,咱们反对赞颂,批判赞颂。
同时,一时一刻也离不开赞颂,处处都在运用赞颂。
不知道赞颂技能,便不知道成功的决窍。
大凡知道一点赞颂之术的人士,多数仅会一些恭维、献媚之小技,事实上这些都还粗浅得很。
若是能做到在无声无息、不露痕迹,让人晕晕糊糊、忘乎所以,那才是赞颂的至高境界。
掌握好“赞颂”之术,就可以使得破局者如虎添翼,能够取得强权的支持。
这样,有了强权支持的破局者,就可以够更从容地应付不利的局面,破局就可以够破得加倍利落。
[im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