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45例营养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院45例营养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发表时间:2018-01-09T10:06:40.7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12月第34期作者:郝东霞李肃
[导读] 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药师要积极加强用药教育,发现用药问题,及时予以干预,以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吕梁市人民医院山西吕梁 033000)
【摘要】目的:分析了解我院营养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和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上报的45例营养类药物ADR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45例ADR中,男24例,女21例,60岁以上有13例,构成比最大,占28.89%;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联合用药比例较高,药物种类以氨基酸类、脂肪乳类、维生素类为主。

不良反应累及呼吸、神经及消化、皮肤等系统。

结论:营养类药物不良反应与个体差异、给药途径等因素有关,应加强用药监护,促进合理用药,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营养类药物;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34-0349-02 营养支持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供给氮(蛋白质和氨基酸)和能量(糖和脂肪),且对液体、电解质和维生素等也能满足需要。

它一般用于严重营养不良和严重创伤及长时间不能较好进食的患者。

营养支持的途径有胃肠内和胃肠外两种。

消化道功能正常者,主要采用口服;昏迷或其他不能进食者,可采用管饲;口服或管饲管饲都有困难或不能满足营养需求时,采用肠外营养支持[1]。

随着营养药物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不良反应的相关报道也越来越多,本文就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营养类药物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掌握我院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营养类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共45例,对报告中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信息、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患者基本情况
45例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21例,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比例(1.14:1);年龄分布在3~88岁,ADR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分布,年龄≥80岁、30~39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见表1。

表1 不同年龄段发生ADR患者的性别分布
Tab 1 Distribution of age and gender in ADR cases
2.4 引发ADR的药物类别及具体药物
在45例ADR中,引发ADR的药品共11个品种。

根据《新编药物学》(第16版)的药品分类方法统计,见表3。

表3 引发ADR的药物类别及具体药品
Tab 3 Categories and specific drugs that induced ADR
2.5 ADR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
45例ADR的临床表现基本包括了人体各器官和(或)系统,主要累及全身性损害、消化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见表4。

表4 ADR累及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
Tab4 ADR involved system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3.讨论
3.1 ADR与患者基本情况
由表1可知,女性患者和男性患者的比例无明显差异;在31-39岁年龄段女性ADR发生率高于男性,可能是此年龄段处于月经期、妊娠期等,体内激素等方面易发生变化。

ADR发生比例最高的集中在中老年龄段,60岁以上发生例数为13例,比例高达28.89%,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药动学或药效学改变,如:脑血流量降低致中枢神经系统药物敏感性增高,同时,常合并多种疾病,用药品种较多,药物代谢能力减弱,易发生药物蓄积[2]。

4例有个人既往药物过敏史,占9.30%,说明有过敏性疾病及药物过敏史的患者更易发生药物变态反应。

有1例是患者输注复方氨基酸(18AA-V)出现心慌症状,停药后更换输注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C8-24)出现恶心、呕吐。

提示医师在临床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过敏体质、中老年等特殊人群用药需高度警惕。

3.2 ADR与给药方式
我院45例营养药物ADR发生主要以静脉滴注为主。

静脉滴注是直接将药物输入体内,药物在制剂过程中添加的防腐剂、赋形剂等以及药物的浓度、pH值、渗透压、不溶性微粒、内毒素、滴速等均可影响ADR的发生。

建议医师在治疗过程中,应遵循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的原则,对于静脉滴注患者应选择合适的溶媒及给药速度。

3.3 ADR与合并用药
在45例营养类药物ADR中,联合用药比例较高,为18例,占40.00%,联合用药以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肠外营养药为主。

相关研究表明,合并用药种类越多,药物相互作用发生ADR的可能性随用药种类的增加而上升[2,12]。

应尽量避免多种药物联用,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药物代谢与对肝药酶的影响,定期复查各项指标,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减少ADR的发生。

3.4 ADR与药物品种及临床表现
由表3、表4可以看出,营养类药物引发ADR的类别主要是氨基酸类、脂肪乳类、维生素类;累及多个系统及器官,以全身性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较多。

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V)用于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及外科手术前后。

我院该药致ADR临床表现多为寒战、高热、全身麻木、颤抖、过敏性休克、恶心、呕吐、头晕、静脉炎。

发生的主要原因是:(1)该类药可能作为特异性过敏原,进入人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发生变态反应[3];(2)与患者过敏体质有关;(3)该类药含有抗氧化剂亚硫酸氢钠,易诱发过敏反应(尤其是哮喘病人)[4],表现为皮疹、瘙痒等,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4)作为高渗溶液,机体短时间内输入高浓度液体,血管内压力增大,内壁平滑肌损伤,易发生静脉
炎、输液部位疼痛[5];另外,输注速度过快时,刺激胃肠道黏膜迷走神经感受器,可引起恶心、呕吐等[4,5,6]。

该药19例ADR,多为妊娠、流产、手术、肿瘤及急性消化道疾病等患者,有3例年龄在70岁以上。

有1例女性患者,36岁,头孢类过敏,对吸入粉尘及刺激性气体敏感,输注左氧氟沙星时出现消化系统反应,再次因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呼吸困难入院,输注复方氨基酸(18AA-V)约十几分钟后,出现颜面口唇紫绀加重,意识不清,血氧饱和度下降至30%左右,心率下降至42次/分,立即停药,地塞米松10mg静推,调节氧流量为10升/分,胸外持续按压,肾上腺素1mg、甲强龙40mg静推,多巴胺(1:1)250ml静滴升压,碳酸氢钠12.5g纠酸,半小时后心肺复苏成功,经抢救好转,但导致缺氧性脑病后遗症。

分析原因可能是:患者有哮喘疾病,有过敏史,自身免疫力较差,发生ADR的几率较高,复方氨基酸作为特异性过敏原进入机体,辅料焦亚硫酸钠同时诱导该哮喘患者发生过敏性反应。

脂肪乳注射液是浓缩的高能量肠外营养液,能提供能量,避免或纠正必须脂肪酸缺乏症,为人体细胞膜及血液等提供物质基础。

我院该药致ADR临床表现多为寒战、发热、颤抖、局部麻木、兴奋、恶心、呕吐等。

研究认为,脂肪乳注射液是乳剂型注射液,其较大乳粒易被误认为是进入人体内外源性异物,引起免疫系统反应[7],表现为体温轻度升高、寒战、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过敏反应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时,可发生“脂肪超载综合征”[8]。

该类药中含卵磷脂,进入脑内迅速水解释放胆碱,经酶催化使乙酰胆碱含量升高,影响脑中胆碱能神经纤维,可致兴奋等中枢ADR[9,10]。

在该药7例ADR中,有3例年龄在60岁以上,为创伤、肿瘤患者,输注脂肪乳注射液,脂肪廓清能力减退,尽管输注速度正常,仍发生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应用脂肪乳注射剂时,对于特殊人群患者,应密切观察血清甘油三酯浓度,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给药。

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为肠外营养不可缺少组成部分之一,成人和十一岁以上儿童每日使用1支。

我院该药致ADR临床表现多为寒战、心率增快、皮疹,瘙痒。

高志强[11]曾报道其致过敏性休克,认为与其成分维生素K1有关。

该药辅料中含有吐温80、甘露醇。

吐温80是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可引起RBL-2H3细胞脱颗粒释放炎性介质如组胺、β-氨基己糖苷酶等,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反应,其急性超敏反应发生率为5%~40%,表现为皮疹、低血压、支气管痉挛和寒战等[12]。

在该药6例致ADR中,1例为7岁患者,单次剂量2支,致皮疹、瘙痒;1例为2次/日,用法用量均不正确,为不合理用药,医师在用药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给药,临床药师对不合理情况应予以干预,减少ADR的发生。

4.结论
综上所述,在营养药物ADR的发生与个体差异、原患疾病、药物特性、输注速度、时间等有关,临床医师应重视营养药物引起的ADR,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严格掌握适应症,按照说明书所规定的要求使用,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一旦发生不良反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药师要积极加强用药教育,发现用药问题,及时予以干预,以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新谦.新编药物学[M].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00-804.
[2]沈芊,刘琛,王育琴.400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4):228-231.
[3]谢晓燕.复方氨基酸注射液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1):111-112.
[4]李文武,王长之,马雪皎等.2004-2013年5703例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致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6,27(9):1166-1169.
[5]王秀蓉.小儿复方氨基酸(18AA-Ⅰ)注射液不良反应分析及护理[J].中国医药前沿,2013,8(1):69,103.
[6]李明,马丹华,冯丹宇等.复方氨基酸注射液1540例不良反应的综合分析[J].药物与临床研究,2015,23(6):590-592.
[7]臧晓燕,徐苏颖.中/长链脂肪乳及复方氨基酸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18):1619-1620.
[8]关丽,武新安,何忠芳等.20%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致严重不良反应1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5,35(12):1158.
[9]任吉霞,邱贞琴.脂肪乳注射液致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例[J]].药学实践杂志,2001,19(1):43.
[10]殷秀琴,曾艳,陈爱荣.脂肪乳的不良反应与使用注意事项[J].医药导报,2008,27(1):107-108.
[11]高志强.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Ⅱ)致过敏性休克[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12,14(1):56-57.
[12]张勇,乔逸,封小娜等.注射用脂溶性维生素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及药学监护[J].中国药房,2014,25(6):4393-43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