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地区双峰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模拟测试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娄底地区双峰县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模拟测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共4题;共19分)
1. (6.0分)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②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③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在温庭筠的《望江南》和李清照的《武陵春》中任选一首默写。

________
________
2. (5分) (2019九下·长春模拟)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生活在农村,与左邻右舍打交道,主要靠天性、情感,很少涉及交际与策略。

虽然也有个别的“嚼舌头”,所以基本与谋略无关,如麻雀的叽叽喳喳,是天性。

在城市混,出入城市的上流社会则不同,主要是靠交际、策略,而不是情感和纯真。

从余先生书中得知,余先生的祖辈、父辈不精于谋略,①余先生自然不是没有受过这方面的熏陶与感染。

②因此,他做不了“城市交龙”,只能做乡村的“________”。

(1)语段中划线的一对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

(2)“熏陶”中“陶”字的读音是“________”。

(3)②句中有一处错别字,应改为“________”。

(4)①句存在语病,请将改正后的语句抄写在下面。

(5)语段中横线处应填写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 闲云野鹤
B . 斗鸡走狗
C . 凤毛麟角
D . 高山流水
3. (2分)(2019·长春模拟) “冬尽梅花点点”是一副春联的上联,请选出作为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万户栖柳依依
B . 千家喜气洋洋
C . 春回爆竹声声
D . 春来微风一缕
4. (6.0分)(2019·长春模拟) 下列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 . 老人路上掉了一张餐纸,清洁人员追上去说“老家伙,你怎能乱扔垃圾?真没素质!”
B . 小刘到书店买到了梦寐以求的书,临走时,店老板说:“谢谢惠顾,欢迎下次光临。


C . 快递员送货超时,收货人说:“你是腿短呢,还是属蜗牛的?这么老半天才把东西送到!”
D . 餐厅服务员劝阻正在吸烟的顾客,顾客叼着烟说:“烟是我买的,关你什么事?”
二、阅读理解(45分) (共5题;共45分)
5. (10分) (2019七下·余姚期末)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顾《爱莲说》)
【乙】
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间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因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间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间而己不,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
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之笠翁,敦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①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语境,为下面句中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①易________A.容易 B.改变
②素________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子者何人?丹之爱,宜平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

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品质的理解。

6. (5.0分) (2017八上·费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lIl南}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不见曦月________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
③沿溯阻绝________ ④与其奇者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何陋之有
B . 下车引之
C . 山川之美
D .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

(4)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

7. (16分) (2019九下·长春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竿冷
①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②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术,亦褓抱了任何一株愿意驻足的小草。

山愿意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愿意裂身,让瀑布发声。

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凭雷劈雨打;也忍住干旱季节不知从何而来的火燎。

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

③水的流动多么像智慧之路。

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

水或回旋于礁石间,思索如何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了河道上的颜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只派一匹青苔教导它们水的含义。

至于飘落在水面的柳
絮花片,水愿意负载它们,做它们的足,却在流程里教会它们,凡是离乡背井,追寻更宽阔天地者,必须永远是个孤独者,水不曾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芽,遂在中途,慷慨地收留它们腐朽的体肤。

就连天光云影,也无法沉淀为水的四肢,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过多的身外之物。

水草不断招摇,鱼群愿意繁殖以丰富水的仓廪,但水哉水哉,流动是唯一的命运,纯粹的命运。

④山以洪钟型的绿意招呼,水回应以短笛。

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对答。

⑤“为何你总是赶路,难道万顷田地不值得你献身?一塘鱼肥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声声要与海洋汇合,如果千江万川不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岂不拥有更宽广的土地,锄出他们的家园,种植他们的米乘?”山问。

⑥“我岂能成全短暂的荣华?如果千山万江耽溺于小小的宅舍,在草树鱼粮之中,慢慢耗尽血脉,谁来成全沧海?谁显示给生灵?这繁花茂林的土地上有一片无法征服的海洋,像手中繁华之钥,无法开启永生的琉璃门。

我多么希望微笑永远停留在子民脸上,但我更愿意海洋启示它们关于不可捉摸、无法猜测的生之奥秘。

唯有幻灭能洗尽它们脸上的油脂,教它们做一个谦卑的人,做一个绒默的人!”水答。

⑦“那么,我是你的反面了。

生之短暂,是你我都知道的,我担忧在啸的浪头席卷一切,把短暂生辰里仅有的欢乐吞没,是故,我愿意永远固守在此,至少,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涛追赶不到的,他们可以携带妻儿到我的怀抱里躲避,我预先准备柴薪与蔬果,让他们取火生烟。

所有受苦的人看到烟,可以前来分食,如果你执意以死亡惊吓他们,我亦执意张起绿荫,让他们在此成家、繁衍,以生命连接生命,以人造人,永远抵御你的偷袭!”
⑧“你岂能抵描无跟之海?这世上,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有多少生之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

你我岂是为敌的,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

他站在你的赖峰吟诵水的歌谣,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读山的倒影。

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里注视你啊!”
⑨山仍然盘坐,为了襁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

仁者以身为泥,种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观照。

⑩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下的人泪属于水。

山水的对话在冰封的寒冬里沉默了。

江面浮着薄冰,仿佛一江冻结的语言。

(有删改)
(1)“山以洪钟型的绿意招呼,水回应以短笛。

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对答”在文中有何作用?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山仍然盘坐,为了襁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一句进行货析。

(3)请你结合第③段和第⑥段,概括水的特点。

(4)“仁者乐山”,文章中高山的形象代表了哪一类人?
8. (9分) (2019九下·长春模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

“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稀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

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

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

“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

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

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不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娃杨”。

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

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

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

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

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来,“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

因“柳”与
“留”谐音,“丝”与“恩”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

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国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成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开篇即写诗人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情以言“愁”。

冯延已《鹊踏枝》:“热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

”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

此外,柳树姿态婆婆,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

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

刘高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

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

(1)作者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合称的观点不妥的依据是什么?
(2)“柳”在古典诗词中具有哪些意象?请根据本文内容简要概括。

(3)“故此据不足为证。

”这句话中“不足”一词有什么具体作用?
9. (5.0分) (2019九下·长春模拟)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拙的方法去调和陶土,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状的丑陋的家伙;有多少因为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不是凹进去,就是凸出来、根本不合用;又有多少因为晒得太平,太阳热力过猛而睡裂了;也有多少在晒干后一搬动就碎裂了。

一句话,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找陶土,找到后把土挖出来,调和好,运回家,再做成泥完。

结果,我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才做成两只大瓦墩,样子非常难看,简直无法把它们叫作缸。

(1)以上选段出自《鲁滨孙漂流记》,作者是________。

(2)结合选段说说“我”在制作陶器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3)选段体现了“我”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共2题;共60分)
10. (10.0分)语文实践活动。

(1)【我的展示】班长在“我爱文学”的主题会上作了总结,请你仿照划线句补充完整结束语。

同样是喜爱文学,阅读文学作品,却有程度的差异,层次的不同。

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只为寻求一时感官上
的刺激,是一种“看”;另一种人的“看”则与之迥然不同,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欣赏,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希望大家早日进入这一层次。

(2)【我的收获】
漫步在文学百花园,你定会采撷到最芬芳的一朵;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你定会捡拾起最美丽的一枚。

在这次活动中,你一定阅读了许多书籍,请列举课外的一本,其书名是《》,作者是,你的感受是
11. (50分) (2019九下·长春模拟) 以下两个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一)题目:心中有阳光
作文(二)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生活就像三类鱼。

第一类:鱼缸中的鱼。

被装在精致的鱼缸里,并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美丽动人。

每天都有许多人来欣赏它。

它特别高兴,后来没有人来欣赏它了,它几乎被人们淡忘。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生活在狭小的空间,忧郁而死。

第二类:池塘中的鱼,被饲养在池中,初阳中钻出水草觅食;傍晚又钻进水草酣睡。

突然有一天,一张大网撒向鱼池,所有鱼被一网打尽。

第三类:海中的鱼。

所有的海鱼组成一个大集体,无止境地浸游,没有任何约束,每天与大自然作着无止境的搏斗。

有的死了,而其中一些则幸存下来。

作文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

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共4题;共19分)
1-1、
2-1、
2-2、
2-3、
2-4、
2-5、
3-1、
4-1、
二、阅读理解(45分) (共5题;共45分)
5-1、
5-2、
5-3、
5-4、
6-1、
6-2、
6-3、
6-4、
6-5、
6-6、
7-1、
7-2、
7-3、
7-4、
8-1、
8-2、
8-3、
9-1、
9-2、
9-3、
三、综合性学习与写作(60分) (共2题;共60分)
10-1、
10-2、
1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