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行知一世 育才一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行知一世育才一生
创办晓庄师范,为农民烧心香
1917年,陶行知完成了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业,拒绝校方留学深造的邀请,踏上了回国的轮船。

在归途中,他和同学们说:“我的志愿是要使全国人民有受教育的机会。

”当时,正值国内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他马上以巨大热情投身教育改革,并决心改变只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的办学方式,用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新的曙光”。

然而,以他一个人的力量,何以能肩负起改造落后农村的重任。

四万万同胞中,百分之八十五生活在农村,七千多万儿童失学。

陶行知想到了“师范教育”,他主张“到民间去”,打算培养一大批和他理想一样、思路一样的教师,还立下宏愿,要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提倡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

一次,他得到了一万多元稿费,拿回家锁在柜子里,承担着所有家务的妹妹看见了,问他:“家里有老有小,钱也不多,能不能留1/4给家里用?”陶行知却说:“我要去南京劳山脚下办晓庄师范,这钱要作为办学的经费。

我们家虽穷,粗茶淡饭还能维持。

中国34000万农民非但没有饭吃,更没有文化。

用这钱去办学校,是为农民烧心香,是尽我们的绵
薄之力去帮助他们。

你在家里省着点用,算是帮我去办大事吧!”
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可惜,在战乱年代,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成立仅仅三年,便被蒋介石政府封闭。

即使这样,陶行知依旧在坚持其所倡导的乡村教育。

1939年7月20日,陶行知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培养难童中的人才幼苗。

他把行乞兴学的武训作为育才师生的榜样:“一世到老,四处奔波,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令人欣慰的是,育才学校当时聚集了许多文化名人和艺术家,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著名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贻鑫就是育才学校的学生。

陈贻鑫幼年生活在战乱中,被父母送进保育院。

陶行知发现,长了瘌痢头的陈贻鑫具备一定音乐天赋,请来最好的医生将其治愈,并准其进入音乐组学习。

陈贻鑫就此开始了他的音乐人生,成长为首屈一指的一代音乐大师,指挥演出了数十部交响乐、歌剧与舞剧作品,近60年的音乐教学生涯中,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指挥家、演奏家,可谓桃李满天下。

如今,这位年过八旬的老教授谈到当年在育才学校的成长,以及陶行知四处为学生们寻求衣食的故事,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热泪盈眶。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在教育实践中,陶行知感到旧的教育实践和理论是不可
能创造人民幸福的,因此不仅要提倡新教育,还要建立新的教育理论,要教民众做主人,教育人服侍农人和工人,而不教人吃别人。

陶行知明确提出:“一切所教所学所探讨,为的都是人民的幸福。


经历了生活的万千磨砺,陶行知终成医治人心的教育巨匠。

1946年正值中年的陶行知终于累倒了,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也践行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人生信条。

陶行知曾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从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田,穿衣不种棉,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

”仅有记住尚且不够,或许正如陶行知当初改名的原因,先有行动才可以。

如今,不知由“大城市”的“重点师范大学”培养起来的“师范生”能否像陶行知那样,深切地爱着养育自己的土地与同胞。

无论怎样,都希望他们的表现能让人觉得,世上仍有陶行知,因为中国的“国情”依然需要陶行知。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教育史研究》副主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