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富矿业红山西煤矿矿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富矿业红山西煤矿矿建工程






靖远煤业伊犁资源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分公司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前言
新疆中富矿业有限公司红山西煤矿(以下简称“红山西煤矿”)距乌苏市约50km,行政区划隶属于乌苏市管辖,为新疆中富矿业有限公司下属煤矿。

井田地处乌苏市东部,安集海河西岸,与乌苏市直线距离约50km。

北距312国道40km,西距巴音沟牧场10km。

省道S101从井田外的南边经过;北疆铁路距井田以北45km,交通方便。

红山西煤矿经过近四年的建设,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除井底车场贯通外,其余尚未施工。

为确保安全、优质、快速、高效地完成二期、三期工程,并达到或超过业主对工期和质量的要求。

我们按照工程特性及施工要求,编制了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依据:
⑴《红山西煤矿初步设计》
⑵《煤矿井巷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13-2010);
⑶《煤矿井巷工程施工规范》(GB50511-2010);
⑷《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⑸《钢筋锥螺纹接头技术规程》(JGJ109-96);
⑹《煤炭工业建设工程质量技术资料管理规定》;
⑺《煤矿安全规程》(2012年版);
⑻《钢筋混凝土工程检验评定标准》;
⑼《煤矿井巷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
⑽《煤矿井巷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及检验评级办法》;
⑾《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⑿《钢筋焊接及验收规范》(JGJ18-84);
⒀《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⒁《矿井质量标准化检验标准》;
⒂《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86);
⒃《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88);
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供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况.................................................................................................... - 4 -
一、交通位置........................................................................................................... - 4 -
二、自然地理概况.................................................................................................... - 4 -
三、矿井剩余工程概况............................................................................................. - 5 -
四、工程地质特征.................................................................................................... - 6 -
五、煤质 .................................................................................................................. - 8 -
六、水文地质特征.................................................................................................. - 12 - 地层代号 ................................................................................................................ - 12 - 含(隔)水层(段)编号 ....................................................................................... - 12 - 含(隔)水层(段)名称 ....................................................................................... - 12 - Q4al ....................................................................................................................... - 12 - Ⅰ ............................................................................................................................. - 12 -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透水不含水层 ............................................................................ - 12 - J2t .......................................................................................................................... - 12 - Ⅱ ............................................................................................................................ - 12 - 中侏罗统头屯河组裂隙弱富水性含水层.................................................................. - 12 - J2x ......................................................................................................................... - 12 - Ⅲ ........................................................................................................................... - 12 - 中侏罗统西山窑组裂隙弱富水性含水层.................................................................. - 12 - J1s ......................................................................................................................... - 12 - Ⅳ ........................................................................................................................... - 12 - 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相对隔水层................................................................................ - 12 - 第二章施工准备及场地布置 .............................................................................. - 17 -
一、施工条件......................................................................................................... - 17 -
2.2临时设施工程 ................................................................................................... - 18 - 2.3措施工程 .......................................................................................................... - 18 - 2.4施工场地布置 ................................................................................................... - 19 - 2.5施工准备工作 ................................................................................................... - 20 -
第一章工程概况
一、交通位置
井田位于新疆乌苏市SE23°,直线距离约50千米,安集海河的西北侧,行政区划属乌苏市管辖。

井田范围与探矿权范围一致,井田东西长约4.6千米,南北宽约2.4千米,总面积约11.08平方千米。

井田中心地理坐标:东经84°59′31〞;北纬44°03′30〞。

井田南侧有一条砂石路面的101省道,东南侧有一条沥青路面公路可达312国道并与北疆铁路奎屯火车站相连通,交通方便。

二、自然地理概况
1、地形地貌
井田地处天山北麓,为低中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1542-1850米,高差不大,但沿南东通过的安集海河切割强烈,切割深度高差在200米左右,西北部山势平缓,沟谷呈“U”字型,沟向近南东向。

地貌上属天山北坡山前已肢解破碎的冲积扇区的一部分。

2、气候与水文
井田地处中亚腹地,气候干燥多风,降雨量少,年、日温差大,夏季较为凉爽,冬季寒冷,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

冬寒漫长,夏凉短促,春季升温快,但极不稳定,秋季降温迅速,冷空气活动频繁,故春秋多大风、寒潮。

全年偏西风较多,无霜期较短,具明显的高寒特点。

据乌苏市气象局资料,勘探区年平均气温4.4-6.8℃。

6—8月份为高温季节,最高气温可达40℃以上,最低7℃,一般为15℃左右。

每年2月为低温季节,最低气温零下30℃以下,最高3℃,一般为零下ll℃。

每年的11月封冻,次年3月解冻,最大冻土深度2.0米,无霜期仅150天左右。

全年大风在100次以上,极大风速35米/秒,一般风速2.3-4.5米/秒,每年4—5月常有7—8级大风,最大可达10级。

风向主要为西北风。

井田内年降水量在248.9毫米左右,多集中在6—7月份,大多为暴雨,蒸发量为1836.5毫米。

井田相邻发育水系有安集海河及其支流,由南而北流向山前安集海水库,为常年性流水,井田内无常年流水,仅西北部山区有一些规模极小的沟谷,在暴雨和初春融雪时,偶有暂时性水流。

3 、地震
井田处于博罗霍洛地震带北沿,地震频繁,新疆地震局将本区地震烈度定为Ⅷ度,动峰加速度0.3g。

三、矿井剩余工程概况
设计矿井采用斜井开拓,全矿井布置3个井筒,一期工程已经全部完工,二期工程剩余1470m。

矿建工程于2009年底开工,当时水、电均未通,施工条件极其恶劣,施工进度缓慢;2010年由于手续不健全,导致施工经常处于停工状态,致使施工人员流失,施工进度及质量无法保障;2011年由于手续不健全(对施工影响太大)及工程造价低等原因,主井施工单位中煤一建31处解除施工合同停工5个月未施工;2012年由于手续不健全乌苏市政府下令要求红山西煤矿停止矿井建设,并封停了所有提升设备,导致工程停工到2013年4月底;2013年5月开工,由于开工晚,施工单位人员流失大,缺少技术水平高超的施工人员,导致施工进度慢,巷道成型差。

10月15日建设单位为加快红山西矿井建设进度,提高矿井建设质量,决定解除兖矿新陆矿建分公司及温州矿山井巷工程公司施工合同,剩余的二期工程量:1709.6m/22637.28 m3,由甘肃煤炭第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施工。

三期工程量:2100m/29760 m3 由甘肃华能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施工。

主斜井:
1、11采区试采面联络巷,掘断面6.44m2,工程量61.38m/395.3m3。

2、11采区试采面煤仓,掘断面18.9m2,工程量14.8m/250.28m3。

3、煤仓上口硐室,掘断面12.5m2,工程量7.7m/87.5m3。

4、绞车硐室;掘断面12.5m2,工程量10.27m/127.5m3。

5、1130m水平回风石门:掘进断面11.28m2,301.14m/3396.8 m3。

5、回风上山;掘断面18.54m2,工程量513m/9511m3。

6、井筒起底:1100m/1155.3 m3。

7、铺底:1100m/1195.7m3。

合计:908.14m/13768.38 m3。

副斜井:
1、井筒起底:1100m/1717.6 m3,铺轨:1100m/1210m3,
2、水泵房:掘断面12.5m2,工程量18.5m/231.1m3。

3、变电所:掘断面17.3m2,工程量32.5m/562.25m3。

4、及管子道:掘断面9.52m2,工程量31.4m/298.9m3。

5、水仓:掘断面9.52m2,工程量376.3m/3582.4m3。

6、回风运输顺槽石门:掘进断面11.28m2,50m/564 m3。

7、皮带运输顺槽石门:掘进断面11.28m2,150m/1692 m3。

6、首采区煤仓:掘断面18.9m2,工程量35m/661.5m3。

7、永久避难硐室: 掘断面17.3m2,32.2m/ 557.06 m3。

8、人车等候硐室及通道:掘断面9.52m2,工程量75.6m/719.7 m3,合计:801.5m/8868.9 m3。

二期主副井合计总工程量:1709.6m/22637.28 m3。

三期工程量:
1、回风运输顺槽:掘进断面13.02m2,1000m/13020m3。

2、皮带运输顺槽:掘进断面14.57m2,1000m/14570m3。

3、开切眼:掘进断面21.7m2,100m/2170m3。

合计总工程量:2100m/29760 m3。

四、工程地质特征
表2-1-2 陷落柱情况一览表
1.4.3、3、井田内没有岩浆岩侵入。

综上所述,本井田内断层分布密集,构造属复杂类型。

1.4.4、煤层及煤质
1、含煤性
井田煤层赋存侏罗统西山窑组下段(J2x1)和中段(J2x2)。

井田钻孔控制的0.30m 以上的煤层13层,自下而上编号为B1、B2、B3、B4、B5、B6、B7、B8、B9、B10、B11、B12、B14,其中B4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B6为局部可采煤层,其余煤层为不可采煤层。

2、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
井田内B4、B6为可采煤层,其中B4煤层为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

B6为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特征详见表1-3-2。

井田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特征如表1-3-2。

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特征表表1-3-2
各可采煤层特征分述如下:
1、B4煤层
井田内B4煤层有14个钻孔揭露,控制煤层全层厚8.08~16.48m,平均12.32m,煤层可采厚6.86~14.88m,平均11.51m,煤层结构简单,含夹矸0~4层。

顶板为粗、中砂岩、细砂岩、泥岩、粉砂岩;底板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该煤层14个见煤点均可采,为全区可采煤层,标准差为2.456m,变异系数为21.34%,属稳定型煤层,与其上的B6煤层层间距为1.50~21.50m,平均为9.63m。

2、B6煤层
井田内B6煤层有13钻孔揭露,控制煤层全层厚0.49~2.72m,平均1.42m,可采厚厚0.74~2.72m,平均1.55m,煤层厚度变化较大;煤层结构简单,含0~2层夹矸,可采系数为53.8%。

属薄~中厚煤层。

顶板为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底板为粉砂岩、泥岩;该煤层13个见煤点中7个可采,为局部可采煤层,标准差为0.802m,变异系数为75.81%,属不稳定型煤层。

五、煤质
1、煤岩特征及煤的变质阶段
(1)煤岩特征
井田内的煤为高等植物形成的腐植煤,肉眼观测其颜色为黑色,条痕为褐黑色,光泽为沥青光泽,条带状结构,参差状断口,块状构造,较致密和坚硬。

简易燃烧试验:煤易燃、烟浓、焰长、不熔融、不膨胀。

B6煤层视相对密度平均值为1.32,B4煤层视相对密度平均值为1.33。

(2)煤的变质阶段
镜煤最大反射率B4煤层为0.67%,其变质阶段属Ⅰ阶,B6煤层为0.63%,其变质阶段属Ⅱ阶,显微煤岩类型为微镜惰煤。

2、煤的化学组成
1)煤的工业分析
可采煤层的主要工业指标如表1-3-3。

可采煤层的主要工业指标表表1-3-3
可采煤层元素分析成果表表1-3-4
可采煤层有害元素分析成果统计表表1-3-5
可采煤层原煤发热量分析成果统计表表1-3-6
可采煤层灰成分、灰熔融性分析成果表表1-3-7
可采煤层低温干馏分析成果表表1-3-8
(四)煤类及煤的工业用途评价
井田内的煤为低变质烟煤,变质阶段属Ⅰ~Ⅱ阶,煤类主要为不粘煤(31BN),煤质为特低灰-中灰,高挥发分~中高挥发分,特低硫,特低磷~低磷,高热值,低熔灰分的煤。

煤类:井田内煤层B4主采煤层为不粘煤(31BN),B6煤层为不粘煤(31BN)及长焰煤(41CY)。

煤的工业用途:是优质的动力用煤,也可做化工用煤及民用煤。

六、水文地质特征
(一)地表水
井田范围内地表水不发育,无常年性水体,地表水大部分补给地下水或汇入安集海河。

(二)含(隔)水层(段)划分
井田共划分了四个含(隔)水层(段),见表1-3-9。

含(隔)水层(段)划分一览表表1-3-9
1、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全新统冲积(Q4al)透水不含水层(Ⅰ)
大面积分布在井田内,分布于安集海河古河床两岸,由冲积砾石、卵石、砂粒组成,分选性差,据钻孔控制,厚120~310m,平均181.41m,由于此层相对于安集海河最低基准面位置较高,虽透水性较好,但不具储水条件。

7-3孔、9-1孔、1-5孔抽水试验资料证实,本层不含水。

2、中侏罗统头屯河组裂隙弱富水性含水层(Ⅱ)
主要岩性灰黄绿色、灰黄色粗砂岩,本组地层控制厚度34.32m,为弱富水性含水层。

3、中侏罗统西山窑组(J2x)裂隙弱富水性含水层(Ⅲ)
该组含水层与隔水层以互层的形式组成。

其中隔水层岩性主要以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而含水层岩性主要以粗砂岩为主。

据1-1、3-1、3-2、5-2、7-2、9-2、9-3、1-5孔控制的情况,B4-B9段含水层厚度在7.62~36.4m之间,平均21.30m。

据7-3孔的抽水试验的结果,渗透系数(
-
K)为0.004868m/d,钻孔单位涌水量
(q)0.00071L/s·k;1-5孔的抽水试验的结果,渗透系数(
-
K)为0.0096m/d,钻孔单位涌水
量(q)0.00072L/s·m。

由此可知,此含水层为弱富水性含水层。

4、下侏罗统三工河组(J1s)相对隔水层(Ⅳ)
以湖相为主的碎屑沉积。

岩性由深灰、灰绿、灰黄色泥岩、粉砂岩、细砂岩夹少量砂岩组成,俗称“虎皮层”。

7-1孔控制厚度仅90.66m。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此层为相对隔水层。

(三)地下水与地表水间的水力联系
第四系为透水不含水层,且基准面高于安集海河河床,降雨和上侧地下径流水大部分经由地下补给入安集海河。

(四)矿床充水条件分析
影响井田矿床充水的主要因素有地层岩性、构造、地表水、大气降水、地表暂时性水流。

1、地表水
大气降水和来自井田上方的地表水流大部分渗入井田第四系透水不含水层,通过地下补给入安集海河,对井下开采不构成直接威胁。

2、安集海河侧向补给
井田东界的安集海河直接盖于井田煤系地层之上,对下伏煤系地层及主煤段可直接充水。

但井下开采区距安集海河较远,不至于发生由于安集海河河水而产生的矿井突水问题。

3、构造
井田地层向北倾斜,产状19~45°,为一单斜构造,无断层。

因此,构造将不成为矿床开拓的充水因素。

(五)矿床充水途径
矿床充水主要以煤层及地层含水层充水为主,部分接受安集海河侧向补给。

(六)井田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及涌水量分析
根据地质报告提供资料,本井田水文地质勘探类型属裂隙类、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即二类一型。

地质报告预算+1000m水平矿井正常涌水量为409.87m3/d。

设计以此涌水量值作为设计+1130m水平排水设施的设计依据。

(七)突水的可能性分析及突水强度预计
(1)突水因素分析
1)地表水突水的可能性分析
从区域地势分析,区域大量水汇集于本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本区发生强降雨、汇集后通过塌陷区溃入井下的可能性也很小。

安集海河是该区域内地表唯一常年性水体,但安集海河位于井田东南部2.5km之外,与井田煤系地层之间水力联系微弱。

2)顶板冒落导致突水的可能性分析
开采本矿开采倾斜煤层,最终采空区冒落带导通地表。

但由于井田内地表水系不发达,不会发生突水。

含水层均属于弱含水层,不会发生地下含水层突水。

3)通过断层突水的可能性分析
井田内无断裂构造。

4)老采空区和回采形成的采空区积水突水的可能性分析
回采形成大规模的采空区是必然的,在不采取疏干措施的前提下,会存积大量的老空水。

一旦沟通,必然发生突水。

本矿为新开发井田,区内无老的开采活动,因此无老采空区积水造成突水的可能;但矿井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生产采空区的管理,避免生产采空区突水事故的发生。

5)邻近矿井采空区水害威胁本矿的危险性分析
本矿临近生产井为红山煤矿二号平硐、红山煤矿四号井,但距离较远,临近生产井
采空区对本矿无水害威胁。

6)综上所述,按照突水水源划分,采空区大量积水可能引发突水;按照突水地点划分,可能发生突水的地点包括导通“积水采空区”的掘进工作面、回采工作面。

(2)突水强度预计
突水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水源、水头、突水通道规模及特性。

在相同的条件下,突水量与水头成平方指数关系。

本矿为新开发井田,区内无采空区存在,井田范围内地表无大型水体进行补给,顶底板裂隙含水层都属于弱富水含水层,类比表1-2-10(B)所列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关于本井田+1130m以上突水强度,得出如下结论:
本矿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采空区积水为矿井主要突水危险源,单点突水强度等级应为“小型突水”(水量≤60m3/h),且衰减迅速。

(八)矿井涌水量及矿井水文地质类型预计
地质报告预算+1000m水平矿井正常涌水量为409.87m3/d(折合17.07m3/h)。

设计以此涌水量值作为设计+1130m水平排水设施的设计依据。

根据2009年9月21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第28号颁布的《煤矿防治水规定》之插表2-1中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标准,进行对照,如表1-3-10,可以看出:预计本矿井+1130m以上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类型。

表1-3-10 矿井水文地质类型确定表
矿井投产后,应根据《煤矿防治水规定》第十三条的要求,每3年对矿井水文地质类型进行重新确定。

第二章施工准备及场地布置
一、施工条件
供电:该矿目前供电电源为10kV双回路供电,一回路电源引自35KV张兰变电站10KV工业专线,输电线路采用LGJ-95mm2钢芯铝胶线,线路长度15km。

一回路电源引自连福变电站10KV侧,输电线路LGJ-95mm2,线路长度10km。

两回线路采用分列运行方式。

主副井施工单位井筒施工期在地面设置临时变电所供地面、生产及生活需要;二期在井下另建立临时变电所供井下施工需要。

场地平整及进场道路:工业广场地较为平整,进场道路已修通,基本满足施工单位
临时工程施工。

压风:主副井在井口附近已经安装了压风机,满足供风要求。

供水:该矿生活水源主要由河坝处河水通过沉淀后供给,不足部分由生活用水补给。

河水水质良好,通过沉淀,在河坝安装水泵,接管路至矿区使用,能够满足矿井用水要求。

排水:场区内施工单位自行施工临时排水沟,将工业废水和矿井涌水直接排入建设单位指定的排水沟渠。

通讯:施工单位先期利用手机或大功率对讲机进行通讯联系,然后接入固定电话,安装一部12门电话程控机即可满足与建设单位间的通讯联络。

2.2临时设施工程
尽可能的利用建设单位提供的永久建筑物,减少工程施工时临时设施的建设及费用。

工程施工临时设施工程详见下表。

工程施工临时设施工程一览表
2.3措施工程
根据初设和工程施工的需要,尽可能的利用永久设施,减少工程施工时措施工程的建设及费用。

矿建工程施工措施工程工程详见下列表。

矿建工程施工土建安装措施工程表
2.4施工场地布置
2.4.1施工场地布置原则
(1)符合工程施工工艺流程的需要,做到合理布置。

(2)充分利用现有永久建筑物,临时建筑物的位置应避开永久建筑物或互不影响。

(3)工广场区内生产运输线路应尽量避免与人流线路交叉。

(4)生产性建筑物与非生产性建筑物分开布置,并且生产性建筑物要靠近井口布置。

动力设施靠近负荷中心。

木材、钢筋、机修加工厂房靠近器材仓库和堆放场地。

建筑施工器材运输及堆放方便。

(5)根据施工方案和设计,提升、悬吊系统优先安排。

(6)工业广场内供水、压风、供电、通讯、排水等管线沟网和料场、库房、加工车间、排矸场地的安排尽量减少影响。

(7)尽量减少对公共设施、民用建筑、工业厂房及其设施的影响。

(8)充分利用建设单位已经购置的土地。

(9)符合国家有关建筑规程、防火、防汛、防雷、环境保护、劳动保护、安全规程、规范和规定的要求。

2.4.2场地布置
目前永久设施已经80%的建筑完毕,并且相对位置已经确定了,施工场地布置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将永久设施之外的区域进行合理布置,将材料库钢筋堆放点、砂子、水泥棚、速凝剂棚等临时设施设在空闲的地带。

2.5施工准备工作
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技术准备、工程准备、器材设备准备、劳动力准备和对外协作工作,具体内容为:
(1)校核主副井井筒测量腰线、中线、导线、控制点坐标的传递工作。

(2)完成必要的生活福利设施和工业设施。

(3)落实施工设备和物资供应,按不同阶段劳动力需用计划组织施工人员进场,并实行必要的技术和安全培训工作。

(4)完成安装压风机、主副井筒排水管路及电视监控系统等措施工程的施工。

3.主要单位工程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及施工顺序
3.1施工方案的确定
根据《新疆中富矿业有限公司新疆红山西煤矿二期矿建工程初步设计》,主副井剩余工程采用普通法施工,基岩段中深孔光面爆破,机械装岩,二次混凝土支护硐室采用金属模板混凝土浇筑作业方式施工。

3.2机械化配套方案
3.2.1主、副井井地车场施工机械设备
凿岩:主副井采用两台自动综掘机来完成二期工程凿岩装岩。

提升:主、副井均采用一期工程施工中的提升机提升。

排矸:主、副井均采用箕斗及圆包车排矸,排至地面以后,地面铲运机装入自卸汽
车排矸。

砼搅拌站:主、副井均选用一台自动计量上料的JS-1000型砼搅拌站。

排水:主、副井均采用二级排水方式,在主副井井底联络巷建设临时水仓,安装一台矿用电动潜水泵,然后利然后将工作面的积水用风泵排至临时水仓,临时水仓水满后启动型矿用电动潜水泵直接将水排至地面的排水方式。

通风:分别在主、副井井筒井口附近工广内安装二台2×15KW型对旋风机,主井配备一趟Φ600㎜高强度胶质风筒,副井配备一趟Φ800㎜高强度胶质风筒,采用压入式通风方式即可满足需要,采用井壁悬吊,风井为回风。

3.3施工工艺及方法
3.3.1主、副井井底车场及相关工程掘砌施工方案及方法
3.3.1.1主、副井井底车场施工总部署和井筒掘砌作业方式
进场后,首先要进行副井起底,铺设永久的轨道,满足提升速度及要求,并完成人车提升,永久轨道形成以后再施工主、副井井筒所需临时设施工程和井底车场以及水仓工程的施工。

3.3.1.5过断层及围岩破碎带施工
如果巷道或硐室在施工中遇到断层及围岩破碎带等不良地层时,根据实际揭露围岩的稳定情况,可采取缩小掘进段高、增加锚网喷、锚索支护或架设金属井圈、提高硐室砼强度、增加配筋及改善光爆效果等措施。

改善光爆效果即减少周边眼眼距和抵抗距,采用不偶合装药,尽量减少爆破对井筒围岩的破坏,以保持围岩的完整性,充分利用其自身的抵抗能力,同时适当缩小掘进段高,尽量缩短围岩暴露时间,必要时增加架设金属井圈支护,以确保井筒安全顺利通过断层及围岩破碎带等地质构造带。

3.3.1.6过煤层施工
根据矿方提供的资料,本矿井属低瓦斯矿井,煤层瓦斯含量低,多处于二氧化碳~氮气带,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煤层易自燃。

为了保证回风上山过煤层的施工安全,依
据《煤矿安全规程》和《矿山井巷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及《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的有关规定,在巷道初次揭露煤层之前,必须对煤层进行突出危险性预测,并制定完善的巷道探煤、揭煤综合防突措施。

(1)探煤:施工时,在巷道掘进工作面距煤层10m(垂距)处打2个前探钻孔,查明煤层的赋存情况及瓦斯含量、压力等参数,预测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

(2)揭煤:当预测为突出危险煤层时,必须采取综合防突措施。

采用地面远距离震动放炮揭开煤层,防治煤层突出措施可采用抽放瓦斯和水力冲孔。

在探、揭煤施工中,每班必须配备专职瓦斯检查员,经常检测井筒掘进工作面的瓦斯含量,当瓦斯浓度达到1%时,禁止放炮,瓦斯浓度达到1.5%时,必须停止工作,切断电源,撤出人员,进行通风处理。

揭煤时由项目部经理统一指挥,爆破30分钟后,安全检查员方可进入工作面进行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确定是否恢复工作。

届时根据实际探测结果编制专门的主、副井井筒探、揭煤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3.4.1井筒工程防治水
为了确保巷道过含水层的施工安全,对含水层段施工必须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则,当预计井筒涌水量5~10m3/h时,根据实际施工揭露的围岩情况,制定过含水层的施工方案,经建设单位批准后,采取强行通过进行壁后注浆或工作面预注浆的施工方案;当预计井筒涌水量大于10m3/h时,采取工作面预注浆的施工方案。

对巷道过含水层施工采取“防、排、导、截、堵”等综合防治水措施,力争打干井,干打井。

(1)防水:对巷道过含水层采取边探、边注、边掘的施工方法。

利用风钻进行超前钻孔探水,探孔深度为10m,保护岩柱不小于6m,当预计巷道涌水量大于10m3/h 时,进行巷道工作面预注浆,注浆达到预期效果后继续掘进。

(2)排水:主要采用二台250QJ50-400型(250QJ50-440型)矿用电动潜水泵一级排水方式。

(3)导水:当巷道过含水层未探出水而井筒揭露后个别裂隙涌水或非含水层因构造出现少量涌水时,采取在巷道壁后预埋集水盒,采用高压软管将水导出,以防涌水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