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食品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1
法,其优点是检测周期短,相比国标法可以缩短24小时,
并且操作步骤简单,省去了划线分离等步骤。
在与国标金
黄色葡萄球菌MPN法的方法比对研究中,通过相对精度分
析和精度曲线分析可以非常直观地看出,两种方法对常见
的几种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结果具有高度一致
性。
由于本方法操作简单,非常适合增加检测管数,检测
管数越多,结果准确性就越高,值得推广使用。
本文中凝固酶试验灵敏度分析虽然是对本方法中凝固
酶试验灵敏度的初步研究,但却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由于作者个人精力有限,未能在整体方法的灵敏性、特异
性、包含性、排斥性等方面一一展开论述,欢迎对此感兴
趣的人士一起参与研究,一起为祖国的检测行业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凌超(1989-),男,上海,本科,工程
师,研究方向:食品检测。
核酸适配体技术作为成熟的检测技术,在很大程度上
提升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检测流程的简洁性。
近年来,相关政府部门以及检测机构基于食品检测的要求,尝试将核酸适配体技术融入到食品重金属的检测中,旨在通过技术资源的整合,实现食品重金属种类以及含量的科学测定,为食品安全风险的防范提供技术支撑。
一、核酸适配体技术检测原理
对传统金属检测方法以及核酸适配体检测技术原理
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技术人员在思维层面形成正确的
观念认知,准确把握核酸适配体检测技术的应用要点,
为后续适配体技术的应用提供指向性引导。
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于食品重金属的检测主要
采取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食品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原子发射光谱检测方法,这些检测方法技术体系成熟、灵敏度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重金属的有效测定。
但是这些检测技术也存在局限性,比如有的所需的仪器
设备价格较高,样品处理难度较大,无法开展持续性、
快速化、低成本化的检测,于是更加先进、便捷的核酸
适配体技术便应运而生。
核酸适配体技术作为新型分子识别技术,通过核酸适配体的高亲和性与高特异性,依托抗原抗体的相互作用机理,对样品内重金属的种类、含量等进行测定。
具体来看,核酸适配体检测技术借助SELEX技术,可以实现特定靶分子中寡聚核苷酸片段的合成、筛选与识别,并且具备亲和力高、灵敏度好、检测周期短、靶分子范围广等优势。
这些技术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重金属检测技术的不足与缺陷,确保汞、砷等重金属离子的科学识别。
食品检测
092现阶段,核酸适配体检测技术日益成熟,已广泛应用
于分子生物学、临床诊断、医学研究以及快速检疫等诸多领域。
二、核酸适配体技术
在食品重金属检测中的应用
在食品重金属检测中应用核酸适配体技术时,要求检测人员在掌握相关技术原理的基础上,以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为引导,着眼于食品重金属的主要类别,采取合理举措,优化核酸适配体技术应用流程,确保重金属检测活动的顺利开展。
1.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食物中Hg2+检测中的应用。
Hg2+作为一种重金属离子,其进入人体后往往难以被人体快速排出,长期在体内积累将会对人体的心肺功能产生破坏作用。
随着核酸适配体技术的逐步成熟,技术人员通过SELEX 技术模式,全面掌握Hg2+的特异性、亲和性,确定与Hg2+匹配度较高的核酸。
为保证核酸适配体在食物Hg2+检测中的应用成效,研发人员可以通过构建Hg2+传感器结构(这种传感器结构基于Hg2+的状态,可以细致掌握相关颜色变化以及聚变状态),从而增强Hg2+的检测效果。
从过往经验来看,当Hg2+的浓度范围处于0.5umol/L-55umol/L的范围内时,可以实现350nmol/L检出限度的Hg2+测定,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为保证实际的使用效果,检测人员在实际的检测环节需要结合食品的类别,认真做好Hg2+传感器的制作,以保证传感器可以快速测定Hg2+的浓度以及含量。
在测定环节,检测人员应当做好检测过程中相关形状的总结、梳理,通过对检测过程中Hg2+聚集状态以及颜色的变化情况,排除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提高食品中Hg2+的检测准确性。
2.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食物中Ag3+检测中的应用。
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索,相关研究团队根据Ag3+的特性,完成了核酸适配体的筛选工作。
例如美国的凯米研究团队,成功分离出一种核酸适配体,通过构型转换形成特定的二级结构,对食品样品中的Ag3+进行绑定,通过这种内在的技术性练习,检测人员可以通过核酸适配体亲和柱的方式呈现重金属检测的结果。
基于这种技术的检验效果经验,检测人员在对食物中的Ag3+测定过程中,可以借助现有的核酸适配体,对测定过程中相关检测设备、检测流程作出调整,强化测定结果的精准性。
例如检测人员通过等离子共振技术,对核酸适配体检测后的Ag3+开展定量分析,在论证Ag3+核酸适配体亲和度的同时,确定Ag3+的浓度范围。
从整体使用结果来看,整个测定流程较为简洁,便于检测操作,充分满足了现阶段食品检测过程中Ag3+含量测定的基本要求,为后续食品安全管理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食物中Pb2+检测中的应用。
在食品中Pb2+检测中应用核酸适配体技术时,检测人员需要总结已有的技术成果,合理选用比色法、荧光法、电化学法以及共振射光谱法等技术手段,结合Pb2+的特性和食品重金属元素检测工作的基本要求,设计出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生物传感器。
确立传感器后,检测人员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Pb2+的有效测定。
在测定过程中,基于检测可控性的考量,检测人员还需要建立比色卡,通过被检测物质颜色的变化,快速判定Pb2+的浓度。
从过往经验来看,这种测定方式可以在20分钟内完成相关检测工作,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可操作性,充分满足食物中Pb2+检测的要求。
为保证实际的应用效果,检测人员需要结合实际,认真做好检测参数的调整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核酸适配体技术在食品重金属检测中的合理化运用,可以较好地弥补传统重金属检测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实现检测结果准确性、检测过程可控性的全面兼顾。
作者简介:莫永福(1984-),男,汉族,广西钦州人,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食品安全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