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儒林外史读后感(4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

《儒林外史》把锋芒射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现在读来,仍感叹不已。

在当时认为举业高于一切,于是读书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认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

于是隐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丑态被折射了出来,君不见那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可是当他们考取了功名,真正为老百姓做事,当一个好官的又有几人呢?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但与他们相比开头出现的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

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

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

而那些有钱的财主们却又为富不仁。

贡生严致中是横行乡里的恶棍。

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

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

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这林林总总的丑态也正说明了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

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

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

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2024年儒林外史读后感(2)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中国儒家文化为背景,描绘了明末乱世中儒士身世艰辛的故事。

这部小说揭示了清代社会政治的腐败现象和儒家伦理观的虚伪,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与革新。

读完《儒林外史》,我对这部小说有着深深的感悟和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主人公孙文学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儒士,他虽然受尽了社会的压迫和不公,但始终坚守他的儒家道德准则。

通过他的人物形象,我深切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伟大和永恒。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平衡,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家国情怀的表达。


乱世中,孙文学的崇高品质和坚守信仰成为了人们心灵的慰藉和道德的标杆。

其次,小说中的一些儒士却丑化了儒学,并利用儒学来谋取自己的私利。

例如,鲁镇和冯子材这样的形象就成为了小说中的反面人物。

他们利用自己的儒学知识来迎合权贵,掌控群众,甚至陷害别人谋取私利。

他们失去了真正的儒家精神,把自己变成了伪君子。

这些镜中的现实让我感到震惊和痛心。

其实,这些现象不仅出现在小说中,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儒学并不是万能的,只有将其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儒家思想的价值。

作为一部揭示社会现象的小说,《儒林外史》也展示了明末清初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小说中明朝的衰落和清代的国家建设都是社会转型的体现。

而儒学在这个转型时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儒学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但是它却没有为社会带来真正的变革。

在小说中,一些儒士试图靠儒学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他们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这说明了儒学单纯的道德教化作用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结合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实际来更新儒学,实现真正的改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逼真的人物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这部小说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变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儒学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不能停留在理论上,而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

只有这样,儒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继续引领中国人民在未来的道路上前行。

2024年儒林外史读后感(3)
《儒林外史》开篇便借王冕之口道出以八股取士的弊病,而后便是科考文人的人生百态。

三年一科,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在准备科举考试,只为一朝得道,飞黄腾达。

古典讽刺小说里,吴敬梓的这部《儒林外史》算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了。

白描写实的手法,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鲁迅先生说它的艺术风格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真是十分之洽当。

范进中举这篇课文里面,五十多岁的范进依然坚持科考,终于中了举人,高兴疯了。

范进从此扬眉吐气,一众邻里尤其是老丈人胡屠户顿时一改往昔鄙夷,处处簇拥,前倨后恭,当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

我们彼时只说范进迂腐,八股取士害人,却不见这背后又是何种欲望在驱使。

私以为课本里没有的,范进后来夹起大虾元子来迫不及待的一幕更为精彩,只这一个举动,数十年苦读,满口子曰诗云仁义道德,说到底不过是为了功名利禄。

而一朝得势,心里便不再有什么仁义理智信,只想着如何填满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

匡超人更是书中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他从淳朴少年到伪君子真小人的转变,读来总让人唏嘘。

大孝出场,年少家贫,心地善良,手脚勤快,奉养父母,体贴入微。

相较于范进服丧期间破荦戒还多有狡辩,竟是天壤之别。

然而恩师被诬,他结交了一帮对功名富贵一心向往却求而不得的假名士,人生观便开始扭曲。

待到潘三教他做些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事,他的眼中便只有金钱利益,蜕变成了一个薄情寡义、虚伪狡诈的小人。

而这背后,是势利的社会风气和八股取士的制度。

《儒林外史》差不多就是中国文士社会传统生活的全貌概括了,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算是一部警醒世人的好作品。

若读书只为名利,那又怎会有人专心去做学问。

追求物质并没有什么不对,可一旦头脑贫瘠,思想浅薄,便容易陷入名利的漩涡,失了本心。

总归人可以穷,志却不能短,精神世界必不可埋没。

2024年儒林外史读后感(4)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经典之作。

它以清初两位读书人的生活经历为主线,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

读完《儒林外史》,我深受触动,产生了许多思考。

首先,这部小说逼真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贪官污吏、阔少纨绔等社会现象。

这些人物形象生动,行为丑陋,通过他们的描绘,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清代社会的黑暗面。

小说中还有一个描绘了教育的环节,通过对主人公偶然的复读考试的准备、考试过程和考试结果的描写,让人们看到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和局限。

这些描写使我对封建社会的现实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其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鲜活的。

小说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栩栩如生。

例如,白和尚是一个笨蛋,因为他做了一些有损自己声誉的事情,从而被人嘲笑。

然而,他坚守自己的信仰,以至于最后黄粱美梦破灭后,在刀尖上放红木又被神奇地保存下来。

这样的人物虽然荒诞可笑,但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这些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使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第三,小说中的语言生动活泼,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

小说中充满了许多幽默和讽刺的描写,让人忍俊不禁。

例如,小说中黄粱美梦的描写十分幽默,使人们不禁发笑。

这种幽默与讽刺的描写使得整个小说生动有趣,读起来非常愉快。

最后,小说中有许多值得深思的社会问题。

小说中,作者吴敬梓对封建制度中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揭示,并且提出了一些看法。

作者通过对教育、婚姻和官员等方面的描写,对社会进行了批判,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例如,作者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认为这种教育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原因,造成了社会的种种问题。

这样的深思使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些问题。

总之,《儒林外史》是一部好书,它通过描绘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对封建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的语言生动活泼,给人以忍俊不禁的感觉。

它还引发了人们对封建社会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

所以,读完《儒林外史》,我深受触动,对中国封建社会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