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式的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蒙式的语言
王蒙是现代文坛上的一位语言大师,他的“季节”系列小说的语言是他语言特色的典型代表。
有人称他的语言为“狂欢体”语言;有人称之为“拟骚体”语言;也有人称之为“语言流”;而我称之为“王蒙式”的语言。
本文主要从四字格的运用方面加以论述,试图对“王蒙式”的语言以简要的论证,从而更加了解王蒙。
标签:王蒙式季节系列四字格
王蒙是现代文坛上一位语言大师,是“中国文学语言革命的旗帜”。
他对语言有种天生的敏感,他喜欢把语言放在自己的手里任意搓磨,然后再抛出去组成一幅幅美丽的,气势宏伟的语言画面。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喜欢语言,也喜欢文字,在语言和文字里我如鱼得水。
”①
王蒙之所以是王蒙,就在于他的“王蒙式”语言,他的语言是“喷出来的,射出来的,涌出来的”,“他的语言既不象屠格涅夫那样单纯性的对风景的赞美;也不象刘绍棠那样醉心于村野牧歌;也没有张承志那种沉重的氛围;更不见何立伟的那种似有深意却无至情的视而不见刻描。
”②王蒙的语言是一种充满激情的如电如火的诗化世界。
汪曾祺说:“探索一个作家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观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浸在作者的语言里。
语言具有文化性。
作品的语言映照出作者的全部的文化修养。
”③所以,我试图从王蒙语言的世界里了解王蒙,认识王蒙。
“季节”系列小说包括《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
有人称王蒙的语言是“狂欢体语言”;有人称之为“拟骚体”语言;也有人称之为“语言流”。
这些称呼不无道理,但我认为是“王蒙式”语言。
本文主要从四字格的运用方面论述。
一
王蒙的四字格的范围是比较广的,不仅包括成语,熟语,也包括临时压缩或伸长而组成的四字格。
四字格词语体现中国传统的审美价值观。
中国人自古就非常注重对称美,均衡美和“好事成双”的一种美。
刘勰的《文心雕龙·丽词》里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章运载百虑,高下相顷,自然成对。
”
王力先生在《略论语言形式美》一文中指出:“语言的形式之所以是美的,因为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整齐,抑扬回环都是为达到和谐的美。
”而四字格的形式就体现的是一种整齐的美,回环的美。
四字格自称一套,对仗工整,“它把整齐和错综,匀称和变化,具体和抽象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整齐而不雷同。
匀称而不呆板,精炼而不晦涩,集中地具体而微地体现出汉语的整齐的美和抑扬的美。
”④四字格的运用能使文章有种和谐美,对称美,音乐美,含蓄美,均衡美和节奏美。
试看王蒙的例子:
①……沉迷于音乐与节奏的交响,自我欣赏,自我省视,自我梳理,自我抚摸,自我膨胀,顶天立地,啸傲山河,热血沸腾,抚今思昔,沧桑巨变,尽收眼底……(《踌躇的季节》)
②山连着山,路通着路,火烧着火,水流着水,春潮涌动,春风回旋,春雨缠绵,春山摇动,摧枯拉朽,天塌地陷。
(《踌躇的季节》)
例①中的“自我欣赏”等是临时组成的四字格,“顶天立地”等是成语。
这样整齐划一的格式使文章显示一种整齐匀称的美,而且四字格内部平仄相间,韵调和谐,使文章有韵律的美和节奏的美。
例②顶针修辞格的运用使四字格显示回环的美。
这一连串的四字格把两个孩子初吻的那种疯狂,欣喜和“天塌地陷”的感觉生动传神地描绘出来。
“四字重叠词和四字叠字词尤其有强烈的音乐感。
”⑤王蒙的四字格中有很多四字重叠词和四字叠字词。
例:
③只有下,夏末的山雨,雨夜劈劈噗噗,滴滴答答,唧唧溜溜,雨中的虫鸣嘶嘶雎雎,咯咯啾啾,丁丁零零,却那么的婉转,羞怯,凄迷。
(《失态的季节》)
④事件写在纸上就有真真假假,有有无无,对对错错,哭哭哀哀,疯疯傻傻……(《狂欢的季节》)
例③的四字格的叠词再加上拟声的修辞格,把雨声,虫鸣声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而且有种强烈的音乐美和韵律美。
例④的“真真假假”“哭哭笑笑”几个简单的重叠四字格就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人们对革命的各种反应都表现了出来,同时又使文章具有韵律美。
二
王蒙的四字格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仿古,拟仿修辞格的运用使他的四字格显得古色古香,含有一种古典的美,同时也显出王蒙博古通今的文学才华。
例:
⑤……吾孙林儿,少年有为,脱颖而出,志在国家,功在百姓,乘扶摇而揽月,御东风而展翅……前途无量,事在人为,山川有幸,祖宗有灵,未弱冠而有志,顺大潮以树奇勋,立功、立德、立言,余有厚望焉。
(《恋爱的季节》)
⑥今生何幸,小子何德,身逢其盛,欲知其欢,高山仰之,景行行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心战栗之,灭我方知革命伟,挖心更道人民奇!(《狂欢的季节》)
以上两例典型的反映四字格的古典美和含蓄美,也让我们感受到王蒙幽默诙谐和调侃。
在《狂欢的季节》里,王蒙把四字格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王蒙说:“《狂欢的季节》是一种语言的狂欢,而且我把这种狂欢发挥到了极致。
但极致的背后隐藏着一种理智。
”北大学者曹文轩也说:“读王蒙这部小说中感受最深的是激情!激情就是把生命发挥到极致的状态,是精神的饱和和亢奋。
”⑥王蒙的激情渗透到他的语言中来了。
他的热情,他的欢乐,他的痛苦,他的沉思,他的幽默与他的潇洒都体现在他那充满激情的“喷射式”的语言中。
我们看看他是怎样运用四字格的吧!
⑦报道的内容则是一连串的政治咒语、套语、熟语:反动本能,蛇蝎心肠,刻骨铭心,丧心病狂。
处心积虑,野心仔狼,猖狂反扑,摩拳擦掌。
错打算盘,时机妄想,破门而出,欲求一强。
颠倒黑白,信口雌黄。
混淆是非,丧尽天良,恬不知耻,瞪目说谎。
狰狞丑恶,狐狸扮娘,腐烂透顶,妖精跳梁。
恶如虎豹,毒如砒霜。
痴人说梦,丑态难藏。
自我暴露,破绽曝光……(《狂欢的季节》)
这段话一连用了七十多个四字格词语,有成语、熟语,有临时组合的,也有为了压韵而颠倒顺序的,这自上而下压ang韵,而且平仄相间,抑扬顿挫,语势雄浑,节奏鲜明。
这种狂欢的语言背后隐藏着作者对文化大革命的冷静的思考及复杂的矛盾心理。
作者极尽夸张地使用四字格,看似夸张、荒诞,实则是对当时的报道的语言忠实的记录。
生活本身就是荒诞的、夸张的,荒诞的写法正是对荒诞生活的一种抗议。
三
当然作者不会一味地使用四字格,否则文章就会呆板、单调,毫无生气。
金兆梓在《实用国文修辞学》里说:“偶句之妙在凝重,奇句之长在流。
”王蒙错综使用四字格、三字格、短句、长句,使文章错落有致,跌宕起伏,繁中有简,简中驭繁,使繁、简,整、散达到完美的结合。
王蒙之所以是震撼人心的就在于他把整散、繁简运用得恰倒好处。
例:
⑧漫画里的女大学生人不人,鬼不鬼,大脑袋,小胳膊,血盆大口如狗之狂吠,口沫乱喷,眼珠暴突,手如鸡爪,鼻梁歪斜……(《失态的季节》)
⑨西瓜是上苍的杰作……在酷热的折磨中,在炼狱的威逼下,在你的呻吟和抱怨中,你得到上苍的恩宠,得到了一股清流,一派清新,简直是一个崭新的生命。
既是啜饮,又是吞噬;既是收纳,又是吐弃。
踢哩咕噜,滴滴答答,三拳两脚,张飞李逵,一个西瓜就进了肚。
……夏天吃个西瓜,豪气满乾坤!伏天抱个西瓜,清风浴灵魂!盛夏抱个西瓜,飞天怀满月!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何如西瓜瓜人!有物曰西瓜,食之脱尘土!有瓜甘而纯,如液如浆,如花如鸟,如云如霞,如饴如胎,如鲲鹏展翅逍遥游于天地之间到六合之外!(《踌躇的季节》)
例⑧中三字格、四字格、短句的综合运用,使文章节奏鲜明,气势非凡。
“大脑袋、小胳臂”“血盆大口”这样夸张的描写,可以看出那时人们对在右派分子的极度仇恨和鄙视。
他们用歪曲右派分子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心目中对他们的不满。
这在今天看来是多么的滑稽与可笑!王蒙这样的描述,使语言产生一种陌生化的
新鲜感。
这也是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所作所为的一种莫大的讽刺。
例⑨错综使用的双音节词,三字格,四字格,和排比式的短句,使整段具有别具一格的风味。
中间模仿《庄子·逍遥游》的句式写西瓜的优点,再加上“如…如…”的四字格,使文章有种和谐的节奏的美。
王蒙用简洁而又生动的语言,把吃西瓜的原因,过程,感受夸张的表现在读者面前。
“夏天吃个西瓜,豪气满乾坤”“何如西瓜瓜人”这样夸张的超常的语言,能使读者好像真的在吃西瓜一样的舒服与畅快。
这样风趣幽默的语言恐怕也只有王蒙想的出吧!王蒙是从容的,对语言的把握是游刃有余的,这样才能有幽默的效果。
正如他自己所说“从容才能幽默,平等待人才能幽默,超脱才能幽默,游刃有余才能幽默,聪明透彻才能幽默。
”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蒙并不是一味的用那些令人喘不过来气的、无标点的长句,他的短句,四字格的使用也是恰到好处的。
把王蒙的语言称为“语言流”的人们只看到了他的长句,他的排比,而没有看到他的简洁,他的明快。
我之所以把它命名为“王蒙式”语言就是基于他能把各方面的特色完美的结合起来。
王蒙的语言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王蒙在不停地创新,希望他能以更为成功的面貌出现于中国文坛上。
注释:
①王蒙《我是王蒙》团结出版社1998.
②乔俊杰《读汪淏〈王蒙小说语言〉》商丘师专学报2002年1月第1期.
③汪曾祺《汪曾祺谈小说语言》《作家》1998年第7期.
④姚殿芳潘兆明《实用汉语修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⑤丁安仪《四字歌修辞美初探》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4期.
⑥李扬《走近王蒙》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书目:
[1] 王蒙《王蒙文存》人民文学出版社
[2] 程希岚《修辞学新编》吉林人民出版社
[3] 刘焕辉《修辞学纲要》白花洲文艺出版社
[4] 王希杰《修辞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5] 姚亚平《当代中国修辞学》广东教育出版社
(罗艳娟,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