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德尔菲法构建病媒生物防制服务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06 •江苏预防医学2020 年11 月第31 卷第6 期Jiangsu J Prev M ed,Nov. ,2020, Vol. 31,No. 6
•论著.应用德尔菲法构建病媒生物防制服务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田野、褚宏亮、张育富\周明浩2
1•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南京21009;2.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摘要:目的应用德尔菲法构建病媒生物防制服务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方法采用文献研究和专家专题讨论的方式,构
建初始的病媒生物防制服务效果评估指标体系,采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咨询,根据结果进行指标筛选与修改并构建指标
体系。
结果共27名专家参与两轮咨询,主要来自疾控中心(占74.08%).从业年限均>10年。
专家的积极系数分别为 84.37%和88.89%;权威系数分别为(0.81士0.02)和(0.80±0.02);指标重要性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183(打=83.96,尸<
0. 05)和 0• 282(Xl = l〇l. 53,P<0. 05),指标可行性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 184(打=84. 68,P<0.05)和0• 201(X| =86. 97,
P<0. 05);最终建立的病媒生物防制服务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8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
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病媒
生物防制服务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可为进一步制订病媒生物防制服务效果评估规范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德尔菲法;病媒生物防制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R1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070(2020)06-0606-04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vector control services by Delphi method
TIAN Ye' ,CHU Hong-liang,ZHANG Yu-fu, ZHOU Ming-hao
*Jiangsu Provincial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angsu Nanjing 210009 ^Chi?ia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n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vStem for vector control services by Delphi method. Methods The preliminar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expert symposium. Then 2 rounds of expert consultation were conducted by Delphi metho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through index screening and modification based on consultation results. Results A total of 27 experts were involved in the 2 rounds consulta
tion with over 10 years working experience,mainly from CEX^(accounted for 74. 08%).The positive coefficients of the 2 rounds
of expert consultation were 84.37% and 88. 89%, respectively;the expert authority coefficients were(0. 81 士0• 02) and (0. 80 ±0. 02),respectively;the expert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importance of indicators were 0. 183(X^=83. 96,
0. 05)and 0. 282(X r =101. 53,P-<0. 05), respectively;and the expert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feasibility of indicators were 0. \SA(X r= 84. 68, P <10. 05) and 0. 201 (X r= 86. 97, P <C0. 05)» respectively. The final established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ncluded 8 first-level indicators and 19 second-level indicators. Conclusion The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vector control services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is comprehensive, which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refere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the effectiveness of vector control services.
Keywords: Delphi method; Vector control service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为评价病媒生物控制效果,及时调整防控策略和 技术方案,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防制效果评估工作。
目前病媒生物防制效果评估存在评估方法和评估标 准不统一,评估结果无法量化等问题。
为提高评估指 标的代表性和科学性,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体 系进行筛选,探索建立病媒生物防制服务效果评估指 标体系,旨在为科学合理制订病媒生物防制服务效果评估标准提供参考依据[1]。
1资料和方法
L i指标体系的初步确定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在参考国内外病媒生物防制效果评估研究中使用的 指标和框架基础上[27],结合《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GB/T 23795 —23798)、《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
DOI:10. 13668/j. issn. 1006-9070. 2020. 06. 003
基金项目:江苏省青年医学重点人才(QN RC2016544);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ZDXKA2016008);重要病媒生物监测和传播相关病原体检测技术研究 (2017ZX10303404-004);江苏省卫健委课题(H2018103)。
作者简介:田野(1985—),男.河南洛阳人,主管医师,主要从事病媒生物防治研究工作。
通信作者:阛明浩,主任医师,E-mail:************
江苏预防医学 2020 年11 月第31 卷第6 期Jiangsu J Prev M ed,N ov.,2020,Vol. 31,No. 6• 607 •
(GB/T 27770—2773)等国内现有的相关标准.拟定各 项评估指标。
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召开研讨会,对各项指标及含义进行讨论,根据科学性、代表性、客 观性和可行性原则,初步建立病媒生物防制服务效果 评估指标体系,包括7项一•级指标和18项_■级指标。
1.2遴选专家纳入标准为:来自疾控机构、从事病媒 生物监测与控制、有害生物防制企业等单位;从事相关 领域工作10年以上,熟悉病媒生物防制效果评估过程,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具有一定知名度和权威性;同时 兼顾地域性,共有全国16个省(市)32名专家人选。
1.3专家咨询根据查阅文献和专家研讨会初定指标体系,设计第一轮专家咨询问卷,内容包括:研究目 的及背景、填写说明及要求、专家基本情况;专家对各 级指标重要性评分、对指标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评分;提供开放式调查表,收集专家对每项指标的修改 及删补意见。
汇总和统计第一轮专家意见结果,根据 专家建议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改,设计第二轮专家咨询 表。
第二轮咨询将向各位专家反馈第一轮咨询意见 与统计分析结果,并要求专家对修改后的指标体系重 新进行各项评价。
两轮咨询后对专家意见进行一致 性分析.达到一致性要求后,终止咨询。
1.4指标评分及筛选标准
1.4. 1专家积极程度专家对本研究的重视程度由积极系数表示,即发出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
1.4.2重要性评估指标的重要性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赋值,得分为“不重要”(1分)、“不太重要”(2 分)、“一般”(3分)、“重要”(4分)、“很重要”(5分);可 行性得分为“不可行”(1分)、“不太可行”(2分)、“比较可行”(3分)、“可行”(4分)、“很可行”(5分)。
各项 指标筛选标准,以指标重要性和可行性评分均数均> 3.50、变异系数均<25%且满分频率均>0• 2为入选 标准,问时结合专家意见,确定指标筛选结果。
1.4.3权威系数专家意见的权威程度由权威系数表示,权威系数由专家对指标的判断依据和熟悉程度 两方面决定。
专家对各项指标的熟悉程度分为“很不 熟悉”(1分)、“不熟悉”(2分)、“一般熟悉”(3分)、“熟 悉”(4分)、“很熟悉”(5分)。
专家对指标的判断依据 分为实践经验、理论分析、同行了解、直觉4个方面,每个方面分为“影响很小”(1分)、“一般”(2分)和“很 大”(3分)3个层次进行赋值。
熟悉程度系数(Cs)=熟悉程度分值/5;判断依据系数(Ca)=(实践经验分 值/3+理论分析分值/3 +同行了解分值/3 +直觉分值/3)/4。
专家的权威系数由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两 方面决定,权威系数(C r)=[熟悉程度系数(Cs)+判 断依据系数(Ca)]/2。
权威系数越大表明权威程度越 高,一般认为权威系数>〇. 8较为可信m。
1.4.4协调程度协调系数反映了所有专家对全部指标评价意见的协调程度。
根据文献[9-10],计算两 轮咨询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的协调系数。
1. 5 统计分析使用EpiData 3. 1和SPSS 19. 0软 件进行统计分析。
采用均数、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等指 标描述指标评分情况。
专家的积极系数采用咨询问 卷的回收率表示。
专家的熟悉程度、判断依据和权威 系数采用表示。
专家对指标评价意见的协调 程度采用协调系数(W)表示。
协调系数显著性检验采 用X2检验,以P<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专家的基本情况在27名参与本次研究的专家 中,文化程度以本科为主(14名,占51. 85%)、其次为硕 士(8名,占29. 63%)和博士(5名,占18. 52%);职称主 要为副高和副研究员(11名.占40. 74%),其次为中级 和其他及以上职称(9名,占3
3. 33%)、正高和研究员(7 名,占25.93%);行业主要为疾病控制(20名,占7
4. 08%),其次为有害生物防制企业(6名,占22. 22%)、科研教学(1名,占3.70%);从业年限均>10年,以10〜20年为主(16名,占59. 26%),其次为21〜 30 年(7 名,占2
5. 93%)和>31 年(4 名,占 14. 81%)。
2.2专家积极程度第一轮专家咨询发放问卷32 份,回收27份,回收率为84. 37%;第二轮专家咨询发 放问卷27份,回收问卷24份,回收率为88. 89%。
2.3专家意见权威程度第一轮咨询专家对18个 指标的权威系数为(〇.81±0. 02),第二轮对19个指 标的权威系数为(〇.80±0. 02)。
2.4专家协调程度第一轮专家对18个指标的重 要性和可行性的协调系数分别为〇. 183«|=8
3. 96, P C0.05)和 0. 184(^=8
4.68,P<0. 05),第二轮 19 个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82 (打=101. 53, P< 0•05)和 0•201Cf|=86. 97,P<0. 05),差异均有统计 学意义,说明评价结果可信。
2.5评价指标的筛选第一轮专家咨询,对初步拟 定的7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进行评价。
根据 专家意见共增加一级指标2项,“物理防制技术评估”和“生物防制技术评估”;并删除了一类指标1项,“质 量控制资料评估”。
增加二类指标3项,为“物理控制 器械选择合理性和设置科学性”、“对被服务方防护设 施建设的建议和承建防护设施的规范性”和“生物防 制方法的科学性”,并删除了 2项二类指标,为“评估 内部质量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和“评估防制后是否及 时进行病媒生物残尸处理”。
形成第二轮专家咨询的 指标体系,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19个_■级指标。
经过第二轮专家咨询,所有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 608 •江苏预防医学 2020 年11 月第31 卷第6 期Jiangsu J Prev Med,Nov. ,2020, Vol. 31,No. 6
重要性与可行性评分均数均>3. 5、变异系数<25%媒生物防制服务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包括8个一级指且满分频率>0.2,皆符合人组标准。
最终形成的病 标,19个二级指标。
见表1。
表1病媒生物防制服务效果评估指标的第二轮咨询结果
指标重要性指标可行性
序号指标
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
(%)
满分
频率
均数标准差
变异系数
(%)
满分
频率
1调査资料评估 4. 560.5812. 670. 59 4.670.4810.320. 67 1.1查阅现场调查分析报告的要素完整性 4. 540.5111.210. 54 4. 380.7116.250. 50 1.2评估调查方法和结果分析的科学性 4.460. 6614. 760. 54 4.300. 7818.050. 50 1. 3查阅调查报告相应的原始资料真实性 4. 670. 5612. 100.71 4. 630. 5812.450. 67 2防制资料评估 4. 810.4810.040. 85 4. 630. 5812.450. 67 2. 1评估防制技术方案要素完整性 4. 630. 5812.450.67 4. 790.5110.620. 83 2.2评估实施计划要素完整性 4. 500. 5913. 110. 54 4. 630.5812.450.67 2.3评估现场施工单要素完整性 4. 500. 7216.050. 63 4. 420.7216. 240.54 2.4评估防制服务报告要素完整性 4. 630. 5812.450. 67 4. 670. 5612. 100. 71 2. 5评估防制资料各项内容的科学性 4. 540. 6614. 490. 63 4.210. 9823.220. 46 3密度下降率 4. 300. 7818.050. 48 4. 420. 6514.80.50 3. 1防制后密度调查方法科学性 4. 750. 449.310. 75 4. 170.9623. 110. 46 3.2密度下降率结果 4. 580. 6514. 270. 67 4. 130. 9021.820.42 4物理防制技术评估 4. 700.479. 890. 70 4.50. 6614. 650. 58 4. 1物理控制器械选择合理性和设置科学性 4. 540. 6614. 490. 63 4. 290.8118. 790. 46 4.2对被服务方防护设施建设的建议和承建防护设施的规范性 4. 500.7216.050. 63 4. 260. 9422.170. 35 5化学防制技术评估 4.810. 408. 220. 81 4. 26 1.0624.870. 38 5. 1评估个人防护的规范性 4. 17 1.0124. 170. 46 4.330.8820. 240. 38 5.2评估选用药物合法性,选择药物有效成份和剂型的合理性 4. 750. 449. 310. 75 4. 420. 8318. 790. 58
5.3评估选用施药器械合理性,施药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施药剂量准确性
4. 710. 469. 860.71 4. 670. 4810. 320. 67
5.4评估化学防制后剩余药物和容器处理的规范性 4. 130. 681
6. 480. 29 4. 380. 7116.250. 50 6生物防制技术评估 4. 480. 408. 220.81 4. 370. 7918. 120. 50 6. 1生物防制方法的科学性 4. 080.9723. 860. 46 4. 630. 5812. 450.67 7防制后病媒生物密度抽查 4. 330. 6815. 680. 44 4. 630. 5812. 450. 67
7. 1抽査防制后一项密度指标进行现场评估 4. 500.7216.050. 63 4. 790.5110.620.83 8满意度调查 4.440. 7516. 900. 59 4. 630.5812.450. 67
8. 1评估被服务单位对提供服务单位服务质量的满意度 4.420. 6514. 800. 50 4. 420. 7216. 240. 54
3讨论
德尔菲法被广泛运用于各类标准制定及评估指 标体系构建的研究中[w°]。
本研究参考曾光所采用的 改进德尔菲法[11],两轮专家咨询后显示,专家对各项 指标意见趋于一致,完成对指标的筛选工作,在方法 学上较好的保证了指标体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德尔菲法主要依据专家的主观判断和经验积累,专家的选择及咨询质量是德尔菲法成败的关键[12]。
本研究所选取的专家,都是从事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有害生物防制等领域工作10年以上,在业内具有 一定知名度的权威专家。
两轮咨询专家权威系数均 >〇. 8,表明所选择的专家权威程度高,并且对各项指 标相当熟悉。
同时,参与咨询的专家积极性很高,两 轮咨询中专家的积极系数均高于70%的理想程度[11]。
保证指标筛选工作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从两轮咨询结果来看,建立的评估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展示了病媒生物防制服务效果评估要点。
调查 资料评估和防制资料评估反映了对防制服务资料审 查的必要性,同时在二级指标中又强调了资料完整性、科学性和真实性的重要性;密度下降率是评价防 制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二级指标在强调以密度下降结 果评价服务效果的同时,也明确了密度调查方法要注 重科学性,要能够客观真实的反映防制效果;物理防 制技术、化学防制技术和生物防制技术评估是对防制 服务质量与效果的现场评估的核心内容,防制药品、器械的选择与使用,防制方法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等等 都是衡量防制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防制后病媒生物 密度抽查,是对资料中所描述的防制效果的审核,也 是对提供服务方是否能达到承诺的防制效果的检验。
满意度调查是从被服务方的角度出发,强调在评价防 制服务效果的同时,应重视被服务方的意见与反馈。
(下转第617页)
江苏预防医学 2020 年11 月第31 卷第6 期Jiangsu J Prev Med,Nov. ,2020,Vol. 31,No. 6• 617 •
比,能更直观地反映“早死”对寿命的影响[16]。
本研究
发现的AYLL呈现逐年下降趋势,提示武进区居民肺
癌死亡存在老龄化趋势。
与2014年相比,2015年武
进区肺癌PYLL、A Y L L等指标变化较大,可能与常
州市各区行政区划调整,人群结构发生一定变化有 关。
另外,由于常州市武进区肿瘤登记报告起步较
晚,对肿瘤的发病与死亡开展主动监测尚不足10年,
今后应结合肺癌发病情况进行趋势分析,为肺癌综合
防控提供科学、准确的基础数据。
参考文献
[1] Atkins G T, Kim T, Munson J. Residence in rural areas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lung cancer mortality.Disease incidence, treat
ment disparities, andstage-specific survival[J]. Ann Am Thorac
Soc,2017,14(3):403-411.
[2] Ferlay J, Soerjomataram I, Dikshit a/. Cancer incidenceand
mortality worldwide:Sources, methods and majorpatterns in
GLOBOCAN 2012[J].Int J Cancer, 2015,136(5) :E359-E386.
[3]孙可欣,郑荣寿,张思维,等.2015年中国分地区恶性肿瘤发病和
死亡分析[J].中国肿瘤,2019,28(1) : 1-11.
[4]辛雯艳,黄磊,闫贻忠,等.2005—2013年中国肿瘤登记地区肺癌
流行和疾病负担时间趋势分析[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9,26
(13):1059-1065.
[5]黄春妍,王海涛,陆艳,等.1985—2017年江苏省苏州市居民肺癌
死亡与潜在减寿趋势分析[J]•疾病监测,2018,33(10):870-874.[6]周金意,俞浩,韩仁强,等.江苏省人群肺癌死亡的定量研究[J].江
苏预防医学,2015,26(4): 12-14.
[7]林玲,徐红,糜跃萍,等.南通市2005—2014年肺癌死亡率变化趋
势及影响因素[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7,34(4) :326-329.
[8]徐红丽,姜玉,张薇,等.上海市长宁区1973—2013年肺癌发病与
死亡趋势分析[J].中国肿瘤,2018,27( 11): 830-835.
[9] 丁贤彬,唐文革,吕晓燕,等.2010—2017年重庆市肺癌疾病负担
变化趋势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20,27(5) :331-336.
[1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卫
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2016
[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58-59,2机
[11]陈万青,左婷婷,郑荣寿,等.2013年中国肺癌发病与死亡分析
[J].中华肿瘤杂志,2017,39(10): 795-800.
[12]姜维平,王亚龙,张建陶,等.农村社区居民吸烟及影响因素分析
[J].中国公共卫生,2007,23( 1): 56-57.
[13]强德仁,许敏锐,周义红,等.2010—2015年常州市武进区慢性病
患病及其危险因素流行情况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8, 25
(6):695-699.
[14] Akhtar-Danesh N,Finley C.Temporal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and-
relative survival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 Canada : a popula
tion-based study[J].Lung C ancer,2015,90(l) :8-14.
[15] Malvezzi M, Bertuccio P» Rosso T-, et al. European cancer mortality
predictions for the year 2015: does lung cancer have the highest death
rate in EU women[J]. Ann Oncol,2015,26(4):779-786.
[16]林艺兰,伍啸青,林田泉.厦门市居民肺癌死亡与减寿趋势分析及
预测[J].中国肺癌杂志,2016,19(2):77-81.
收稿日期:2020-06-30编辑:张熳
(上接第608页)
综上,本研究利用德尔菲法,对病媒生物防制服
务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筛选与优化,
为实施规范及标准的指标分级分类提供了有力的支 撑。
但本研究也存在专家意见协调程度较低的情况,
虽然协调系数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专家
意见的一致性结果可信,但不同专家对每项指标的评
价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分歧。
此外,德尔菲法易忽视少
数人的意见,且对专家的评价缺乏严格的考证,可能
导致评价的结果偏离实际[13]。
因此,指标体系构建与
指标筛选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仍需要继续开展相关研
究与实践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曾晓苽.标准推动病媒生物控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J].中国卫生
标准管理,2019,10(9): 12-13.
[2] Zaim M, W HOPES. Global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vector m anagem ent[M]. 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4:12.
[3] Rozendaal J A.Vector control:methods for use by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M].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1997:412.
[4]刘晗,张治富,王晓中,等.国内外病媒生物控制法律及标准体系
比较[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17,40(2): 145-148.
[5]曾晓苽,李静,佟颖.卫生有害生物防制标准体系发展回顾[J].中
国卫生标准管理,2019,10(20): 167-168.
[6]张勇,刘美德,钱坤,等.爱国卫生运动中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
标准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18,25
(4):212-218.
[7]孙养信.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国家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〇16,27(3):213-215.
[8]沈益妹,丁昱,俞梅华,等.应用德尔菲法建立幼托儿童手足口病
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J].预防医学,2019,31(12): 1228-1232.
[9]陈祖华,胡雅勒,何建邯,等.城市病媒生物防治评价体系的初步
探讨[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9,25(5) :441-444.
[10]柯思思,朱朝阳,张刚,等.应用德尔菲法构建医院突发公共卫生
事件应对能力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9, 36
(6): 643-646.
[11]曾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
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
[12]王少娜,董瑞,谢晖,等.德尔菲法及其构建指标体系的应用进展
[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 (5):695-698.
[13]曾照云,程晓康.德尔菲法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基于38
种08801(2014-2015)来源期刊[<1].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6):
116-120.
收稿日期:2020-05-07编辑:彭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