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6.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记念刘和珍君-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鲁迅,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章风格。

教学重难点:
在一个特殊背景下,如伺把握一个人的心情表现和思想性格的相互关系。

鲁迅痛惜刘和珍的死,但好像认为她死得不值得。

他为什么反对请愿他不但攻击段政府,憎恨散布流言的反动文人,甚至挖苦庸人的生活观,为什么会在一篇纪念文章中写进这样多的内容需要让同学全面了解鲁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研读法。

整体阅读,整体感知,了解的思想;抓关键语句,揣摩品尝,理清感情的开展。

教学设计:
预习:
1.预习课文,读两遍,选出你认为重要的段落或语句背诵。

2.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三一八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当年有哪些有名人物与这一大事有关
教学过程:
共用三课时
一、介绍背景。

除课本解释外,简要叙述两点:
1.这时期的“政体〞,精确地说,应当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民国初年,军阀争权夺利,政治混乱不堪,从1912年至1928年,17年间,北洋政府换了47届内阁,长不过两三年,短的只有一天。

2.此时的鲁迅在北平已经居住10多年,其间发生过很多重大大事,他看惯了“城头变幻大王旗〞。

但是不管政府如何变,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军阀仰仗外国力力,置人民于水深酷热。

鲁迅深刻地看到了这一点。

[研讨]
问题:鲁迅曾称三一八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这一天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
这一天后又发生过哪些事他为什么会用这样的语言评论这件事
方式:分组汇报搜集资料状况。

除了课本资料以外,还有:
李大钊是请愿的领导者之一,被土兵用棍棒打伤;中共北方区负贵人陈乔年这一天在执政府前被卫兵用刀刺伤;(怀旧集郑超麟)
惨案发生后,鲁迅先后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如此“讨赤〞无花的蔷薇之三等文章,控诉执政府的血腥暴行。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为三月十八日国务院残杀大事忠告
国民军对于大残杀的感想可哀与可怕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新中国
的女子闲谈四那么死法等文,生气责怪军阀政府的暴行;(介绍周作人挽刘和珍联)
因病动手术的梁启超先生也在医院向记者表示了自己的愤慨;
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
朱自清先生参与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遇难同学的血还洒在他身上。

作为屠杀的见证人,3月23日,他生气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登记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同学刘和珍;(读“刘和珍为去请愿向老师请假〞一小节)
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赞扬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宏大的诗〞;
刘半农也写诗悼念死难同学,并经赵元任作曲后传唱全城;
现代评论周刊主编、北大法学教授王世杰也写了论三月十八日惨剧,并提出要法律制裁段祺瑞及其帮凶;
有名报人邵飘萍的京报,接连发表消息,深化地报道惨案真相。

[思考]有这样多的文化名人投入这一大事或是高度关注,说明白什么问题
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下的无花的蔷薇之三空谈(如此“讨赤〞)等文中,一再表现出对枪杀大事的意料不及,越是如此,越说明段政府的无耻和凶残。

据三一八请愿参与者回忆,同学请愿时是很遵守秩序的,当请愿队伍发觉段祺瑞不在政府,预备转去段公馆请愿。

正在转移时,卫队突然开枪,造成血案。

这就更说明执政府是蓄意谋杀同学。

鲁迅把三一八叫作“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可是他没想到这以后,
又有很多可爱的青年被虐杀,一年多后的四一二,他的同学又一次被杀,几年以后的龙华,柔石等五位杰出的青年又被杀……
二、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由同学争辩,概括每一节的内容。

提示,从的思想感情开展的角度考虑,本文大致可分为三个局部。

1.(1、2节)记念死难者,为使国人不忘;
2.(3、4、5节)写刘和珍事迹,揭露当局凶残无耻;
3.(6、7节)叙述惨案的历史意义。

对重要段落反复读,读出悼亡者的凝重,沉痛,悲愤,读出思想者的慷慨气度。

三、理清感情开展的脉络
1.诵读一、二两节。

重点读第一节第3小节和其次节第1小节。

写文章缘起。

同学“正告〞,劝“我〞写记念文章。

作为老师出席同学的追悼会,——这是多么凄惨的事!
留意体会这里一再表示出一个意思——“无话可说〞。

为什么会“无话可说〞
在这两节中,已经把“段祺瑞执政府一几个所谓文人学者的阴险论调〞和“庸人〞全都点出来。

可以这样认为: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
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

2.鲁迅在这里已把自己的主要感受表达了。

读这一局部,你有什么
最猛烈的感受说出你的“第一印象〞。

请同学找出关键语句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一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终点!〞
——“几个所谓文入学者的阴险论调,尤使我觉得哀痛〞
——“我已经出离生气了〞
……
鲁迅受了猛烈的精神刺激,对刘和珍等人的死难表现出极度的悲愤,对恶势力毫不留情地发出猛烈的诅咒,也可以把这些看作是对社会冷漠现象的抨击。

通过关键词语,了解鲁迅的情感变化:
面对惨象,一开头是“艰于呼吸〞,生气得“无话可说〞,直至“出离生气〞,而后发出了战斗的宣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先知先觉者总是承当着社会的苦痛,而庸人总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自以为幸福,其实真正幸福的是为自己的人格,为实现社会抱负而活着的人。

明显地可以看出鲁迅情感变化的过程。

作为一位斗士,鲁迅在大是大非前从来都是正气凛然,他看不起庸人,也不会做庸人。

要做“猛士〞,表达着鲁迅的人生态度。

3.研读第三节。

这一节主要记写刘和珍。

[研讨]
鲁迅是如何记写这个人物的你对刘和珍的第一印象如何
鲁迅是在“驱杨运动〞前后才知道她的。

刘和珍的事迹不多,却很典型。

她热心同学运动,为人正派,有正义感,有责任心,有对抗精神,
不愧为“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