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导学案的制作研究的几点学术发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导学案的制作和导学案怎样在有课堂改革模式框架的规定课型背景下落实效果的研究的几点学术发言
本期七年级老师们的导学案按学校相应的要求,大家都做得很好很成功。

刚才我们说了,在研究和总结自己的导学案成果的时候,要用一半的篇幅复制粘贴自己的相应的导学案,还要用一半的篇幅来阐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那么怎样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呢:我以我的观点为例子,给大家一个参照。

下边我的发言纯粹是个人学术发言,如果与老师们正确的东西有相悖的地方,与我们正在探索中的一些规定相悖的地方,就应该与您们正确的东西和相关的规定为准。

再次重复一下,下边的发言纯粹是个人学术发言,只是探讨,不要误导大家,而且大家不要歪曲我的意思。

如果学术的东西都与我们现行的各类管理类规定一致的话,那就不是学术的东西了,就不是成果了。

我的总的观点是,导学案也好学材也好,研究和制作的关键是务实不务虚。

导学案为媒介的课型的研究的关键是在教学进度以内,以相关公开课课型的规定为理念,以常态课的模式为形式,落实导学案。

那么,导学案和学材在哪些方面要务实呢?怎样才能出研究成果呢?
学术观点一:导学案或者叫学材,教师首先在制作的形式上不要务虚
比如:无论在制作的频率上,还是教师精力时间以及学校印制导学案的条件来看,分每节课做导学案那是不科学的,如果非要这样操作,可能老师务虚的成分就多了。

最可操作最务实的导学案,应该以一周为一个整体的导学案来做。

而且在体例上,如果几节课是一个周整体,写一个点一下题的一两句话很简短的目标就够了,不要每节课都去写一遍什么情感目标学习目标,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这些目标语言对学生没丝毫用处,他根本不会去看,而且很浪费版面的,版面对导学案来说,太珍贵了,因为你虚的东西多了一行,就意味着实的东西少了一行;少一行是什么概念,那就意味着老师压缩一行实的东西,因为老师不可能为了多这一两三行,让它单独另起新的一页。

以一周为整体的导学案,在篇幅上,周课时2-3节左右的学科,卷面打紧一点,做一张A3的正反面就够了;周课时4-5节左右的,做5张以内的A3的正反面就够了;如果你的导学案或者学材做的很实不是虚的,要在课堂上真正落实的话,说不定你一周这样做一次你还上不完。

我就是以周为一个整体单位做
一次的,文字内容打紧一点,一个A3正反面一个周还上不完。

(我们在总结自己的这些成果的想法和学术观点的时候,一定不要有专家的网上书上的东西,一定是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观点也不要空洞,要指向问题指向实践,越犀利越好,刚才我这些表述都不是网上的语言专家的语言吧,都不是空的吧?
而且还可以多举例。

比如,我可以这样举例来说明刚才我的学术观点:在做导学案的时间和形式上,十二中更彻底,那次地理教研会上程洪军说他们老师备课就基本上是备导学案了,这个意义太重大了,因为它解决了几十年来老师的备课与上课脱节的问题和备课本的东西在课堂上很多用不上、要做大量无用功的问题。

学术二:导学案或者说学材,教师在制作的内容上不要务虚,要做扎实。

什么是务虚的导学案?我可以举这样的现实例子,比如,本期,七年级老师都看到那个xx乡镇学校的地理导学案,那就是一个很务虚的应付学校检查的导学案,通篇都是那种简单的无病呻吟的小问题,就是教案上的提问步骤,可能他的老师还误认为这就是探究式引导。

这种导学案,在课堂上10几分钟之后,就将成为一张废纸,因为教师带着学生把那些零散的小问题过了之后,老师学生谁还回头去看那些零散的小问题,既没回头率也没有学生的资料保存价值,复习的价值。

一张导学案就那么十来个小问题,对很多学科来说,十几个小问题能够概括几个知识点?知识容量太小了。

这种导学案就是浪费,是十几年前的那种问题简单、零碎,在公开课上用的教案,学生看起来好像都来得了好像都掌握了,实际上过了之后,什么题都做不来的那种公开课教案的提问的罗列。

什么是务实的扎实的有效率的导学案呢?比如,本期在龙马潭区的地理学科培训会上,我们地理老师(我是地理嘛所以我谈地理)看到的那个xx和xx学校的导学案,他就是务实的有效率的导学案,相当于我们以前倡导的体系题化的东西。

这种东西,学生学了,体系和方法有了,知识点也全面很落实了,学生也经得起考试。

但是,它还不是最实用的导学案,什么意思?这种仅仅是题化的东
西,如果没有老师的讲,学生是不能够完成的。

题化的东西,用在教师讲过学生学过以后用,我觉得比较实用。

因为地理生物教材改革后,在知识的呈现方式上都是活动类的教材,那些知识和体系,教材上没有呈现。

学生找不到,更探究不出来。

这种导学案的导字,是要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老师的一步步的讲,当然,老师的一步步的讲也是导,而且是最有效果的导。

比如我们地理,最实用的导学案是什么呢?这要根据各个地理老师个人的研究情况来决定了,个人认识和个人情况也不一样。

我认为,国内一流的实用的地理导学案应该是这样的,首先在老师的“导”字上,要给学生呈现知识的教师个人的归纳在导学案上。

第二,还要把重点知识呈现在学生用图上,让他直观的就能在图上形成了很好掌握的空间知识和空间知识的联系。

让他好懂。

也就是说除了对知识的归纳呈现外,导学案上要有对图的制作归纳、标识和呈现。

有的老师说,你这样归纳呈现在导学案上,那不是死记硬背吗?亲们,请不要用这么简单的这样一个词语,来简单看待我们这些很多有着20多年教龄和教学研究的同志们。

老师的个性归纳是为了导,让学生好学,学懂,方便,节省时间,为学生减负,并把基础落实扎实,而且学的不是散的零碎的东西。

学生第二步要做什么?要在老师的个性归纳上,按学科的体系和方法来重新归纳一遍。

这种归纳尽量是口述和展示。

这种归纳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初步有了基础知识的落实,而且有意让他批判性的超越了老师。

这不是死记硬背吧?
第三步要做什么?基础知识和体系掌握了,就该做难题了。

这个时候的探究才是真探究而不是假探究。

第四步要做什么?又回头来做基础知识和典型标高的题的检测
当今最时髦的课是什么课?是在减负背景下,是围绕落实导学案,讲究课堂效率、讲究课堂容量、讲究学生真正学懂,并能做难题的课。

如果学生一节课完不成,就两节三节,总之,在教学进度内,重视学生的学又重视老师的讲,落实导学案的课,就是最时髦的课。

框架式教学全国搞得最好的是什么地方?是泸县二中外国语学校,而且奇怪的是,框架式教学最成功的学科还是数学,这个不可思议,他的学生的成绩好得不得了。

按我们旁观者的理解,数学类这种学科,可能
以点状的方式进入才可行,而它还是框架式来做。

学术观点三:学材也好,体系题化卷子也好,导学案也好,这种教材处理的自制资料,仅仅依赖备课组或者依赖别人的东西再二次备课,这是不够的。

因为别人的试卷,别人的导学案,你看到的始终是题或者说是教学步骤,哪怕是同样的题,而自己亲自做了,就不是题了,就是教学思路和教学构架了。

我们之所以要用别人的,或者说备课组集体备课分任务来做,除了集体研究共同学习之外,主要还是有时候时间精力所限而没能够完整的做出自己的东西来。

但是,我们在某段时间,某些章节上,是完全应该自己做的。

有自己东西的老师,他要在集体备课的框架内借鉴别人,但是他是不会用别人的导学案的。

我们地理组好多老师都走到这一步了,在集体备课的框架内,有自己的东西了,这个就很好。

学术观点四:这种扎实的教材处理的自制资料,成果的档次是不是很低?
不是,恰恰相反,从科研的角度来看,凡是认定为成果的东西,第一步是要经过基础资料的鉴定的。

基础资料越扎实,你才有成果总结的高档次的提炼和拔高。

如果你的基础材料都是虚的,你的成果在总结的时候要把它写高,可能就是虚上加虚了,人家不认可,可能自己也不认可。

我的学术观点五:老师无论在怎样的课堂模式改革中,在意识上还是在实践中,我们要懂得公开课与常态课在实践和理念上的区别,课堂改革只能去框死公开课,不能去框死改革模式下的常态课。

以反映公开课的理念为标准,以落实导学案为最终目标,这就是最好的导学课堂改革模式下常态课。

也就说公开课是落实不了导学案的,以公开课为理念的常态课才能落实导学案。

这次七年级的课堂改革的训练都很成功,老师们任何时候都能听出他的公开课的样子啦。

而且很多东西比如学生自学的习惯、展示的习惯、小组互助的习惯,在常态课中是很有用的而且是有效率的老师必用的。

我们可以这样来阐述改革模式下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
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1:公开课是老师常态课的理念的反映,不是常态课
全部实践的反映。

(括号,不展开了,你写文章的时候,要展开谈)区别2:公开课是常态课理想状态下的反映,而我们面对的常态课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存在公开课的理想状态。

比如,公开课要成功,课的容量不能太大,难度不能太大,容量、难度你要经过选择,常态课你有选择可能吗?你首先选择的是要达到目标要落实目标落实导学案。

公开课要落实目标的话,你的那堂公开课要么只有作假,要么就不好看,要么在某个问题上很巧妙的虚晃一招快点跑,不然就会露马脚。

区别3:我们打磨公开课是很好的事情,不要把公开课理解为是对常态课的作假,而是常态课的理念的反映,常态课中多朝公开课那些环节要求去训练,不仅提高了常态课各种综合技能的运用,更重要的是常态课就有了公开课的影子,有了公开课的神,实质。

注意,我说的是常态课要有公开课的影子和实质,而不是公开课本身,特别不是指公开课的形式。

所以,区别4:公开课不能代替常态课。

如果你发现你的常态课都是公开课了,你反而要反思了,可能你的课就有问题了,什么问题?课的底子薄基础不稳,课的中部是虚的是空的,课的顶部标高不高,课的腰杆不粗宽度不够体积不够容量不够,可能是导学案没有真正落实就走了。

什么时候必须用公开课?别人来听课的时候,您肯定要展现您的公开课。

或者说任何时候别人来听课,你都马上能展现你的公开课来。

这个就需要在常态课中训练。

还有当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展示等某些环节兴趣不高了,习惯又出问题了,这个时候又来训练公开课嘛。

这次七年级的课堂改革的训练都很成功,老师们任何时候都能听出他的公开课的样子啦。

而且很多东西比如学生自学的习惯、展示的习惯、小组互助的习惯,在常态课中是很有用的而且是有效率的老师必用的。

(我的这个关于改革模式下公开课与常态课的区别的这个学术观点,在上期一次区上的学习中,我和xx学校某某领导争起来了,他说山东山西的导学案课
堂公开课就是常态课,他亲自去看了的,每天有200多人去参观,做成了参观产业了。

我说老弟,他宣传的和你看到的,是常态课的一部分,是常态课的理念,最多是常态课的一半,是他的特色部分,说白了,是它的公开课。

比如他的老师的讲的部分,你就看不到。

不要说参观的你看不到,它学校的领导同事都看不到,你就是在教室里装上摄像头,一个老师每学期要上两三百堂课,谁能做到把这两三百堂课调出来看?而实际上,你看我们七年级的老师,本期按学校扎实的要求只需经过几个周扎实的训练,学生带着问题学,然后展示,那个样子就出来了嘛。

只要有人来听课,你说我们哪个老师不是快点叫学生学,然后展示?~~~
沿海深圳广东广州很多地方学了回来之后都说失败了,说那是哄我们的。

他没有哄我们,是我们否定了拒绝了老师课堂改革的常态课背后的别人看不到东西)
学术观点六:从学术上(不是从管理上),我不太同意把导学案课堂改革模式的课分成平时是公开课型,期末是复习课型;或者说平时公开课的模式要占好多比例的划分,我认为公开课就是公开课,常态课就是常态课。

总之,以反映公开课的理念为标准,以落实导学案为最终目标的常态课,这就是最好的常态课。

等到寄希望于期末去复习,这平时的导学案不白做了吗?
刚才我说的观点不知道有没有为我们老师改革的成功经验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不知道对大家总结和研究自己的成果提供了例子没有,总之要以你们真实的观点和经验为准,来总结和研究自己的成果,然后再把典型导学案作为成果的例子,附在你的观点之下,就是很好的教材研究成果了。

刚才我关于我的导学案的研究的学术发言,有7页多,然后我再把我典型的导学案作为成果例子,附在我刚才的观点后面,这种研究成果你想它不丰富都难。

老师们在实践的最前线,应该比我刚才这个成果更有想法更有做法。

所以,导学案成为常规要求后,如果你觉得在管理类的课题上出成果难度大一些,那么在教材处理这样的课题上出成果应该没问题了。

所以任何老师没有理由完不
成年度研究课题。

我今天发言的第二个意思是,没有导学案要求的年级,后期的课建议都以制作学材的方式来上课,学材进课堂的效果真的很好,就是现在做学材,九月份的课题上交也能完成。

关于学材进课堂的效果,举例子~~
当然,制学材要搞快,文印室忙得不得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