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部编语文】六年级阅读理解提高训练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语文】六年级阅读理解提高训练含解析
一、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1.
不落别处
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

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

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juàn quàn)。

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

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

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chéng shèng)一盒便当送给他。

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

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我(观察观看)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

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chìzhì)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怀疑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

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不用装套子了。

”我说。

“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
...
....,希望无穷.”。

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

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

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

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洁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

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触摸的心之角落。

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
....”,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希望无穷
何境况所淹没。

“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1.给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选择正确的词语,打“√”。

2.第1自然段中有对老人的______描写,联系下文老人的温暖人心的行动,谈一谈这部分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画线句子“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中,“崭新”一词相信作者是别有深意的,你能谈一谈这个词语的妙用吗?
4.文中两次出现“一券在手,希望无穷”,依次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

(1)
(2)
5.文章题目“不落别处”改为“卖奖券的老人”好不好?请简述理由。

6.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像文中“老人”的人,他们生活艰难,却拥有金子般的心灵。

请结合文本与自己的感悟,谈谈你该如何对待他们。

1.quàn chéng 观察 chì疑惑纯净
2.外貌以外表的丑陋、怪异反衬他内心的美丽、善良。

3.“崭新”一词与上文的“油腻污秽”形成鲜明对比,能够看出老人对这个红色套子是特别珍视的,也说明他送给别人的祝福是真挚的。

4.(1)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的祝福。

(2)暗示“我”的心中萌生了做一个好人的愿望。

5.不好,原题形象、深刻,暗示老人的善良、爱心已滋润了“我”的心田,使“我”拥有了做人的好品质。

“卖奖券的老人”只是交代了老人的身份,十分平常。

6.示例:我们应该像文章中的作者那样,理解关心这些“生活艰难,却拥有金子般的心
灵”的人们,给他们送去温暖,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

2.
父亲的秘密
周海亮
①假期里,父亲和他八岁的儿子去森林里游玩。

他们往密林深处不停地走,不知不觉迷了路。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父亲背起疲惫的儿子,试图走出去。

可是他无奈地发现,自己能够做的,只是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回到原地。

②那里有一个废弃的木屋。

木屋里也许住过守林员,也许住过伐木工人,现在它空着,破烂不堪,仿佛随时可能倒塌。

可它毕竟是一间屋子,这给他们父子俩带来了一些安全感。

晚上他们挤在里面,生起一堆火。

外面传来野兽的叫声,似乎距他们很遥远,又似乎近在咫尺。

儿子呜呜地哭起来,他说我们会不会死在这里?父亲用力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别怕,我们会走出去的。

可是第二天,他们仍然围着木屋不停地划着圈子。

让父亲稍感欣慰的是,木屋外面有一口水井,水井里面有干净的水。

他小心地踩着井内壁的缝隙下去,用随身携带的军用水壶,打上一壶水。

可是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了,恐惧的乌云笼罩着他们。

③第三天,父亲放弃了那种徒劳的尝试。

他对儿子说,这里有木屋,有水井,这很可能是一些过路人的临时驿站。

我们只要等在这里,就肯定会遇到人……你留在这里等我回来,我到附近找些吃的。

儿子问附近有什么吃的?父亲就笑了,说森林里还能饿死人吗?你难道忘了野生蘑菇很有营养吗?他为儿子打上一壶水,然后一个人离开了木屋。

他一边走一边回头对儿子说,守着屋子,千万不要乱走……等我回来,我们一起吃晚饭。

④父亲并没有马上去寻找蘑菇。

他把衣服撕成布条,系在木屋周围的树干上。

系完,仔细检查一番,调整了几个布条的位置。

他想如果有人经过,就会发现这些布条,再发现小屋,再发现小屋里的他们,并将他们带出森林。

他想这可能是他们唯一的机会了,他不敢有丝毫马虎。

⑤那天父亲很晚才回来,他拣回了一小把蘑菇。

虽然仍然走不出去,仍然没人发现他们,可是有了蘑菇,他们就有了活下去的希望。

儿子问这蘑菇不会有毒吧?父亲说不会……在走出去之前,我们天天喝鲜蘑菇汤。

儿子问这附近蘑菇多吗?父亲说不多,也不少。

儿子说明天我也去拣。

父亲说不行,你得守在这里,万一有人经过怎么办?我们的目的是走出森林,不是在这里吃蘑菇宴。

父亲朝儿子做了一个鬼脸,儿子发现父亲的脸,有些浮肿。

⑥父亲出去的时间一天比一天长,拣回的蘑菇却一天比一天少。

(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儿子问怎么了?父亲说没事,有些累。

儿子害怕地哭起来,他说爸爸,我们是不是真的走不出去了?父亲说不会的,只要我们坚持住,就会有人发现我们……
⑦终于有人经过。

是一位猎人。

是父亲的布条把他引到了小屋。

猎人把他们带出森林,他们再一次回到了城市。

那以后,每次谈起这次经历,父子俩都心有余悸。

⑧家里的饭桌上,从此没有蘑菇。

甚至,儿子说,哪怕在菜市场见到了蘑菇,他都想吐。

⑨可是时间会改变一切。

十几年过去了,有一天,儿子回家时,竟提回一袋蘑菇。

他告诉父亲,这是真正的野生蘑菇,是近邻的农民在大山里采的,刚才在街边叫卖,他看着不错,就买来一袋。

十多年没吃蘑菇了吧?儿子对父亲说,我想您可能都忘记蘑菇是什么味了。

⑩父亲笑笑,没说话。

他似乎对蘑菇并不反感。

⑪父亲把蘑菇倒在水池里仔细清洗。

突然,他低下头,从那些蘑菇里挑出两个,扔进旁边的垃圾桶里。

儿子问,爸您干什么?父亲说,这两个蘑菇,有毒。

⑫有毒?儿子怔了一下,您怎么知道?父亲得意地笑了。

他说,还记得十五年前我们的那次历险吗?那几天,我可能尝遍了世界上所有的蘑菇……
1.父子俩因______而身困密林,第二天,又面临一个新的困难:__________。

第三天起,父亲为解决这两个困难采取了两个办法:(1)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全文后,我们终于发现“父亲的秘密”原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全文来看,第⑤段中父亲不让儿子跟自己一起去拣蘑菇,这是为了____________,更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

4.请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A.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像一只巨大的笼子将他们困在中间。

B.每一次回来,他都是筋疲力尽,脸色蜡黄,像大病初愈的样子。

5.相信你已经被文中的父亲感动了,请你谈一谈你心中的这位父亲是怎样的人。

如果你是文中的儿子,多年之后再回想到这一次经历时,你想说点什么?
1.迷失方向(迷路)没有任何可吃的东西撕破衣服系在树干上作求援标志寻找蘑菇充饥(大意对即可)
2.当年森林历险时,父亲几乎尝遍了森林中所有的蘑菇(能答出“尝毒蘑菇”这个意思即可)
3.让儿子守在木屋里等待救援不让儿子发现自己的秘密(大意对即可)
4.示例一:A句“巨大的笼子”这个比喻贴切生动,与前文“四周的古树遮天蔽日”的情境极为吻合,凸显了迷路的父子俩受困于密林之中欲出而不可得的那种焦急、无奈的心境。

示例二:B句每一次的“筋疲力尽”“脸色蜡黄”,都是遍尝蘑菇时遭受毒蘑菇之害的生理反应,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免儿子食物中毒。

什么叫作“父爱如山”?什么叫作“大爱无声”?这位父亲给了我们一个具体的答案。

这句话也暗示了父亲尝毒蘑菇的相关内容,为下文揭开“父亲的秘密”埋下伏笔。

5.示例:我心中的这位父亲是深爱儿子的,勇敢的、有智慧的、伟大的。

这次经历让我收获颇多,让我知道了遇到困难不要慌张,不要放弃希望,要认真想办法。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只要不放弃就会有希望。

当然,真正让我铭记在心的是我的父亲,他无私的爱是我前进中的不竭动力。

5.示例:我
3.
逃跑的火焰
周涛
①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

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

②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

我给青马最后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

在这睛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

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③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

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减慢了速度。

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④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

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⑤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

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目,无遮无碍。

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⑥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

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

正在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

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

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地望着我。

⑦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

“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这样对我恳告。

⑧我的心颤了一下,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⑨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

10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狸继续奔逃。

这时,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令我震撼的画面: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

它那条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似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向远方飘去!
1.在这个原野冬猎的故事中,随着情节的发展,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请写出感情变化的过程。

(每空两个字)
“我”的感情变化:惊奇→()→()→()
2.第①自然段属于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对茫茫雪原上红狐奔逃的情景,描写得非常精彩,请从④⑤⑥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加以赏析。

4.选文讲述的故事是作者周涛1970年的一次亲身经历,他还曾就此事写过一首短诗(冬天里遇到的童话》,比较阅读下面诗句和选文,你认为(冬天里遇到的童话》和《逃跑的火焰)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有一年冬天/我遇到一个童话/它并且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但我觉得它很美丽……/阳光在雪面镀上炫目的幻想
这时,雪原上跑过来一只狐狸……/让这火红的生命在雪原跳动吧
没有它,旷野该多么孤寂……
5.选文第⑦段写道:“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请根据上下文,发挥你的想象,补写一段话描述当时的情景。

(40字左右)
1.暗喜同情震撼
2.环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表现了雪野的茫茫空廓、无边无际,暗示狐狸无处可逃的命运;渲染气氛的单调、沉静,与下文猎狐的紧张激烈形成鲜明对比。

3.略
4.《冬天里遇到的童话》:表现的主题是火红的狐狸在雪原上跃动,美丽炫目,给孤寂的旷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逃跑的火焰》: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生命的爱怜和关爱,对狐狸抗争厄运所表现出的努力与凄美的惊叹。

5.示例:我看见狐狸嘴边喘出的白气,胡子上凝着的冰霜,它那双褐色的圆圆的眼睛盯着我看,眼神里充满了哀告、祈求。

(能对狐狸有一定的描写,表现出狐狸的惊惶、绝望,与下文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即可)
4.
火车六年不到站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

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你弟弟住院多久了?”
“六年。


“六年?”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

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


“知道了。


这样的对活,一晚上至少有五次。

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六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

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

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
我惊讶地问:“这里有街吗?”
他兴冲冲地说:“我带你去。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

这里是开发区,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

我们乘船过去,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

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

”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

他扯开喉咙喊:“开船的呢?”旁边商店的老板说,那人回家吃饭去了,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

他很着急,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

”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你干吗?”
“我游过去。


“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

那可是冬天啊!
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有人跳河了厖”
我看着河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

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

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两小时后,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

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


“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下的。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
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

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六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1.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

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惊呼→脱衣服→向对岸游去→。

2.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3.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对话、动作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4.你认为“火车六年不到站”这个标题取得好不好?为什么?
5.
1.(B)儿子送衣服给保安(C)儿子贴纸箱在门口(小区居民送衣服给保安)
2.天气骤冷,居民纷纷换上冬衣,不乐意呆在户外。

引出下文,为下文送衣服作铺垫。

3.保安叔叔,这是我爸爸的保暖衣,天冷了,多穿些衣服吧!你们辛苦了!
4.不矛盾,“天冷”是指天气,“我不冷”,是因为“我”的行为带动了居民送温暖的活动:保安、小区居民的行动又温暖了“我”。

5.示例:我们的教师上课时发现走道上的一张纸,他弯腰拾起来丢到了垃圾能里。

这反映了老师言传身教的品德。

(有事例分析品行,表述具体)
6.
梦想背后的故事
王列
王老师没想到一向很听话的燕红,突然变得这么倔强。

进入高二,学校对学生进行分流。

所谓分流,就是根据学生的爱好特长以及文化课基础,把爱好相同的学生分到同一个教学班,这样便于管理与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发展。

燕红的文化课基础很好,老师希望燕红专心学习文化课,想不到燕红坚持学习美术。

实事求是地说,学美术的学生文化课基础多数较差,文化课基础这样好的一个学生,学习了美术,王老师觉得非常可惜。

王老师做了很多工作,想不到燕红却毫不动摇,他异常生气。

他想跟燕红的父母交流一下情况,让她的父母劝说她,偏偏他们都在外地打工,通过电话联系上后,他们都表示孩子学什么由她自己决定。

既然没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她,干脆先让她学习一段时间,如果她觉得不合适,再让她回到普通班级学习也未尝不可,王老师有些无可奈何地想。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

期末考试,燕红的文化课考得很好。

让王老师想不到的是,她的绘画也几乎是最优秀的。

王老师询问美术老师燕红今后发展潜力如何,老师赞扬燕红说,她对色彩和线条非常敏感。

王老师感到高兴的同时,也有些莫名的失望。

高三下学期,市电视台组织一次以“我的梦”为主题的中学生绘画大赛。

大赛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初赛,学生自由创作。

第二个阶段是决赛,学生现场作画。

学校很多学生都参加了比赛,但是进入决赛阶段的只有燕红一个人。

这次比赛除了看学生的绘画基础,还委比学生的想象力。

不用说,凡是参加比赛的,绘画基础都不错,谁的想象力更强,谁肯定会胜出。

通过前几轮的比赛来看,燕红的想象力非常强;几乎每一张画都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最后一次比赛的题目是《梦中的家乡》,只要胜出,燕红就会获得冠军,大家对燕红也非常期待。

然而那幅画燕红却画得非常普通甚至连一点想象的成分都没有:弯曲的柏油马路、低矮的远山、清清的小溪、几块石板搭成的小桥,还有低低的石头房子……
当然,燕红与冠军失之交臂了,大家都为燕红感到惋惜。

“自从参加比赛以来,你的每一幅画都是充满想象力的,为什么最关键时候的这幅画却这么普通?”主持人问她。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说这话时,眼里已经充满了泪水。

“为什么不是更美好一些的呢?”主持人感到奇怪。

“我梦中的家乡就是这样的!”
燕红再次强调说。

“作为这太比赛的亚军,电视台会帮你实现一个梦想,您的梦想是什么呢?”主持人问。

“我想找到一个和我画上一模一样的地方,哪怕哪怕十几年前曾经这样也行。

”燕红说。

“能告诉大家为什么吗?”主持人问。

燕红说这是她的一个秘密,她非常希望找到这样一个地方,主持人只得答应想尽一切办法帮她寻找。

也视台通过多种方式,最终还是找到了那个地方。

那是几千里路外的一个小山村,而燕红的秘密也随之揭开,原来她是一个被拐卖的孩子。

被拐卖的时候,因为年龄太小,根本不知道家乡是哪里,只是隐约记得自己家乡是这样的,而家乡的样子也曾一次次闯进她的梦乡,于是她发誓学习绘画,画出家乡的样子并找到家乡。

这个秘密,此前,她没告诉过任何人。

知道实情后,王老师感慨无限,他不禁暗暗告诚自己,今后一定要尽量尊重学生的选择。

因为,有时,你不可能知道学生有怎样的梦想,也不知道这个梦想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选自《当代青年》,有改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