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摘要:作为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家》是巴金先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创作的一部关于新旧文化冲突的现实主义小说。
在这本小说中,通过老一辈的高老太爷等年长者与新一辈的觉新、觉民、觉慧等年轻人在各种观念上的矛盾冲突,来表现了新旧文化的冲突—即封建礼教制度的旧思想与五四时期所表现出的民主自由的新思想之间矛盾冲突。
最终,小说中又以高老太爷的逝世来表现出封建大家族走向末路的必然性,以及觉慧出走预示的新思想必将胜利的结局。
关键词:封建礼教制度;五四新思想;新旧冲突
ABSTRACT
As a torrent trilogy's first home, "Mr. Ba Jin in the last 1930s creation of a realistic novel about old cultural conflict. In this novel, the old man by the older generation, such as older people with high Juexin, JM, Juehui a new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such as conflicts in various concepts, to represent the conflict of old and new cultures - conflict between the ideas of the old system of feudal ethics and ideology May Fourth period is shown by the democracy and freedom. In the end, the novel Youyi old man's death to exhibit high feudal family upended inevitability and new ideas will surely herald Juehui away victory outcome.
Key words:Feudal ethics system; fifty-four ideas; old conflict
目录
摘要 (I)
关键词 (I)
ABSTRACT ................................................................... I I Key words .................................................................. I I
一、《家》小说内容梗概 (1)
二、作者巴金与《家》 (3)
三、《家》所设置的时代背景 (3)
四、小说中冲突的两种文化 (4)
(一)封建礼教制度 (4)
(二)五四新思潮 (5)
(三)冲突下的矛盾人物—高觉新 (5)
五、总结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作为巴金所作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家》描绘了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家族的兴旺,借此表达出巴金对于当时新旧文化交相辉映这个时代的影印及思考。
在这个封建家庭中,老一辈的高老太爷、冯乐山等人都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与此相对的,是觉新、觉民、觉慧等年轻一辈的接受了五四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
尽管思想开放程度不同,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都对封建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反抗,其中又以觉慧反抗的最为激烈。
最终,作者通过高老太爷的死和觉慧在觉新、觉民两位兄长的帮助下出走来表达了小说的主旨—封建大家庭崩溃的必然,以及新思想战胜旧思想的必然。
一、《家》小说内容梗概
五四运动时期,新旧文化交替的年代,主人公是成都高家公馆一个大家族里面的子嗣,分别为觉慧、觉民、觉新。
作为年轻人,他们开始尝试接触这个世界新的事物,然而作为大家族的权威—高老太爷,思想仍是旧社会的理念。
因为高觉新是这个大家族的长孙,是继承人,不可置否的被强制引领道路,从而被剥夺了学业和爱情。
在中学毕业之后被迫和父亲指定的姑娘瑞珏结婚,自己所爱的钱家表姐也被迫另嫁他人。
觉新在结婚之后,受命于自己的父亲,就业于西蜀实业公司事务所,人在这世界的时间是有限的,不久之后父亲离去,觉新成为了家中的顶梁柱。
在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之下,觉新的二弟觉民和三弟觉慧有着旧社会人民没有的斗志和思想,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他们引领着时代的脚步,与之相反的是大哥觉新,却成为了旧社会“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的拥护者。
在文中,觉慧和觉民在买完书之后,去他们的大哥的办公室找大哥商谈,出乎意料的遇上了张太太和她的女儿琴表妹。
琴美丽活泼,并且有理想有抱负,与觉民互相爱慕。
觉慧和觉民不久之后就离开了大哥的事务所,觉民去了琴的家中,觉慧回家的途中听说有士兵打了学生,于是便参与了抗议游行。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不久高老太爷就知道了觉慧参与游行的事,十分恼怒,于是囚禁觉慧在家里中法子好好教育教育觉慧。
旧历新年将近,高攻关忙于过年的事。
在除夕的前一天,兄弟三人在家无事,觉慧便取出前几天买的《前夜》读给自己的两个哥哥听,书中描绘的内容是在旧社会无法了解到的,不仅仅让觉慧感觉自己的满腔热血,同时也让承受家族引导前进的觉新想到自己曾近奋斗的过去。
作为大哥,他向两兄弟述说了作为一个大家族的长孙,承担的是一个家族的兴旺,不得不接受长辈的安排的路线,一个家族的重担在自己手里,不能自顾自己而不考虑自己的家族,只有牺牲自己的幸福,给自己的族人带来幸福。
觉慧想自己的幸福要自己把握,要自己去争取,同时也庆幸自己不是大哥,不需要承担这么多,也同时为大哥而感
到遗憾。
高老爷子在节日里看到自己家族人聚在一起吃着晚饭,一个家族的旺盛,以及四世同堂的幸福让他笑的合不拢嘴,带着一丝满足看着自己晚辈。
旧历年的最后一天,觉新拉过觉慧对他说,自己遇到了梅表妹,想到过去的往昔感觉十分的痛苦和悔恨。
觉慧觉得大哥曾经应该反抗家族,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奋斗,觉新却摇摇头说,现实是不能这样做的,害了自己、还了家族、还了梅表妹,觉慧突然觉得当年和自己一起的大哥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鸣凤是高公馆里的丫头,觉慧对她也十分有好感。
丫头们都在传闻,冯乐山要讨姨太太,准备在大房同三房的丫头中挑一个去,考虑到未来,觉慧害怕鸣凤被挑选走,于是鸣凤向觉慧发誓她一心系这觉慧,不会跟其他人走。
元宵节的夜晚,他们接到了消息,督军下令讨伐张军长,前线已经开火。
寻常百姓对于战争只能是畏惧,高公馆上下都沉浸在一片恐怖之中,琴也正在高家,作为女子,她只能在高家呆坐着,曾经她还认为自己是一个勇敢的知性的新青年女性,现在却发现了身为一名女子的软弱,她完全不能做什么。
和平的统治恢复后,高公馆又热闹起来。
觉民弟兄的几个同学创刊了《黎明周报》介绍新的思想,批评和攻击不合理的旧制度和旧思想。
觉慧热心地参加《周报》的工作,经常在《周报》上发表文章。
对于《周报》绝命却并不像觉慧那样热心,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知性青年平平淡淡的过日子。
琴想效仿好友把长辫剪了,遭到母亲的反对,并要把她嫁出去,琴伤心地哭了起来。
鸣凤得知高老太爷想将其许配给冯乐山作姨太太,作为一位女子,无助一下只好去找自己的爱人觉慧。
觉慧忙于写文章忽视了鸣凤,觉民的到来让鸣凤没有说这件事的机会了。
鸣凤看不到未来,对这个社会失望透顶,带着对觉慧无法明喻的爱,带着对这个社会的不公,带着对世界的绝望,投湖自尽。
事后知道这件事的觉慧突然发现自己连保护自己心爱的女人的能力都没有,陷入了深深的自责。
他这时才发现自己和两个哥哥一样的没有胆量,他心生厌倦,想要离开这个家。
在高老太爷66生日之时,冯乐山想要取琴,于是便向高老太爷提亲,深爱琴的觉民当然反对,在觉慧的帮助下逃离了公馆,觉慧的五爸在外借了许多的债务,老太爷看着家族分崩离析,一病不起,知道高家即将崩溃。
临终前,找回了觉民并答应取消婚事。
瑞珏产期将近,但公馆的太太们以“血光之灾”为由要她迁到城外生产。
懦弱的觉新没有反抗把瑞珏接到了城外,几天后瑞珏难产而亡,留下了一个新生儿。
然而觉新却没能见到她最后一面,在经历种种事情之下,觉新终于意思到在旧社会里,像自己这类青年是没有出路的,封建制度夺走了自己的所有,自己却无能为力。
于是,觉新、觉民决定和觉慧一起逃离这个剥夺了自己所有的家族,去上海求学并且为了革命而奋斗。
二、作者巴金与《家》
巴金,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
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自幼在家延师读书,五四运动中接受民主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潮。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逐步接受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等进步思想。
广泛接触西方文学及社会科学著作,并参加了《半月》杂志的工作和一些进步社会活动。
1922年2月在《文学旬刊》上发表诗歌《被虐(待)者底哭声》12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
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写下了反抗黑暗势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1929年第一次以“巴金”的笔名在《小说月报》发表,引起文坛内外的普遍关注。
1928年12月,他从法国回到上海。
在这期间,翻译了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托尔斯泰的《丹东之死》高尔基的《草原的故事》等大量外国文学、思想文化作品;随后,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文学创作之中,写下了长篇小说《家》春》爱情的三部曲”中篇小说《死去的太阳》出版了《复仇集》光明》等多部短篇小说集。
1929年,巴金的哥哥李尧枚来沪看望自己的弟弟巴金过的怎样,谈及了家族中的许多事情,有无奈的事也有苦恼的事,巴金和自己哥哥说自己想写一部反映大家族生活的小说,同时也会涉及在旧社会之下家中男女青年在社会这座大山压迫下的不平,于是李尧枚便鼓励劝说巴金写下来这部《家》即使是离开了上海,也不断来信给巴金。
你要写我很赞成,我简直喜欢得了不得,我现在向你鞠躬致敬。
这是信中的原话。
于是巴金便抱定心志创作《家》不负“我一生中爱得最多而又爱我最深”大哥的殷切期望,让大哥早日从沉重的封建枷锁中解脱,读到我的小说,也许会觉悟,也许会毅然地去走新的路”
故事中的高觉新的形象更是以哥哥李尧枚为原型塑造的,不幸的是,巴金在写《家》写到第六章的时候接到了家中的来电,深爱自己的大哥没能承受住重担了却了自身,
巴金悲痛欲绝:万不想大哥连小说一个字也没有能读到。
带着对大哥去世的遗憾。
更坚定了巴金早日写好《家》的决心:对旧社会那吃人的封建制度,我一定要用全力打击它!从巴金的这一段人生经历不难看出,在《家》这本小说里带有巴金自身经历的色彩。
他自幼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官宦家庭,而在《家》中,也是描写了一个四川成都的封建大家庭中的种种矛盾冲突。
巴金本身就像觉慧一样,追求新思想,强烈的反抗封建礼教制度,积极地让自己沐浴在五四新思潮之下。
在这部小说中寄托了巴金本人对于旧社会的反抗和憎恨。
三、《家》所设置的时代背景
巴金说:我不要单给我们的家庭写一部特殊的历史,我所要写的应该是一般的封建大家庭的历史,这里面的主人公应该是我们在那些家庭里常常见到的,我要写这种家庭怎样必然地走上崩溃的路,走到它自己亲手掘成的墓穴。
我要写包含在那里面的倾轧、斗争和悲剧。
我要写一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怎样在那里面受苦、挣扎、而终于不免灭亡…我写《家》的动机也就在这里。
巴金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在兄长的鼓励下写出了《家》对于这部小说,巴金给它设置的时代背景是:五四时期;地点位于相对比较落后的中国内陆四川成都(巴金故乡)在这样的一个地方,在这样的一个时间点的一个旧式的封建大家庭中,新旧两代之间因为所受教育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观念,导致了深厚的矛盾。
在五四运动之前,中国已经有了变法、革命,以及接踵而来的新文化运动等等开启民智的事件,这使近代化的民主思想在民间流传开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种种社会矛盾不断累积—阶级之间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地膨胀,直到巴黎和会的谈判失败,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达到一个高度时就在一瞬间爆发出来,这就是五四运动的成因。
在五四运动之后,越来越多的民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真正了解到了思想进步、开启民智的重要性,五四运动也成为了我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会有思想受冲击不是特别多的觉新、虽然受到新思潮冲击但是更为理智的觉民、受新思潮冲击最彻底的思想最为偏激的觉慧。
四、小说中冲突的两种文化
(一)封建礼教制度
代表:高老太爷、冯乐山等
特点:专横跋扈,为人伪善,思想老古董,是儒家伦理道德的化身以及小说中所有不幸的制造者。
高老太爷反对决会参与游行,在知道这件事后,他冷笑了一声。
不威而怒的眼光盯着觉慧的脸,最后强制不肯觉慧再参与这种事情。
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不顾子孙感受一手包办了他们的婚姻。
继觉新之后的受害者就是觉民,高老太爷应承了冯乐山的媒,在得知觉民出走后说:他敢不听我的话?他敢反对我?
冯乐山在作品中出场并不多,然而作者却在侧面表现了此人的罪恶。
他反对五四新思潮,逼死鸣凤、虐待婉儿。
表面上一脸道貌岸然,以孔教会会长自居,而事实上是个衣冠禽兽,在人后做着各种丑事。
“刽子手”“新文化运动的敌人,欺侮孤儿寡母、出卖朋友的伪君子”此类的骂名不断,这种人却在旧社会有很多,让人深恶痛觉。
陈姨太、克明等家里的另一些封建守旧势力,在高老太爷病危时要举办驱鬼之类的迷信活动;在高老太爷过世之后又以“血光之灾”为由逼瑞珏出城生产以致于瑞珏的死亡。
(二)五四新思潮
代表:高觉民、高觉慧
特点:对于民主自由的思想充满着热情,不断攻击封建礼教制度。
相较于哥哥觉新与弟弟觉慧,觉民不懦弱不偏激,是一个具有一定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
他的性格总体偏向温和稳健,在遭遇包办婚姻的时候不像哥哥毫不抵抗,而是选择了离家出走以示抗议;在对于反抗旧的封建制度上也不像弟弟那样幼稚而且偏激。
相较于两个哥哥,觉慧是受新思潮影响最深的人。
他对旧的封建礼教制度不顾及、不害怕、不妥协,在高老太爷的逼迫下奋起反抗。
同时他也是最早看清自己所处的封建家庭必将崩溃的人。
(三)冲突下的矛盾人物—高觉新
高觉新这个角色,可以说是扭曲的近乎病态。
一方面他知道封建制度不会长久,但是处在他这个位置却不得不维护它;另一方面他知道五四新思潮的正确性并且受到吸引,但是他又不得不帮长辈压制弟弟们的反抗。
因为不合理的封建制度,他几乎失去了一切—青春、爱情、学业、自由。
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下,他一方面不反抗长辈,帮助他们维护封建制度;然而在面对弟弟们的时候,他也是能帮则帮—帮助觉民逃婚、帮助觉慧离家,因为受到残害的他比家里的任何人都更能理解两个弟弟即将受到的迫害。
五、总结
在巴金的笔下,通过一个家族走向衰网的故事呈现了当时整个社会的风貌。
在那样一个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封建统治者们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不择手段去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青年一代则为了追求自由和幸福不断反抗。
通过高觉新这个人物,作者指明只有反抗才是避免悲剧的唯一途径;通过高老太爷的死和觉慧的出走,作者预示了封建统治必将走向衰亡、五四新思想必将战胜不合理的封建礼教制度的未来。
参考文献
[1]赵琴琴,陈妍.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探微[J]. 剑南文学(经典教
苑),2011,08:50+52.
[2]邓经武. 《家》——巴金文学创作的总纲[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02:113-117.
[3]杨娴. 觉新性格与《家》的主题[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5:56-60.
[4]陈宁宁. 巴金《家》中女性形象新论[J]. 泰安师专学报,1996,03:289-290+300.
[5]和富弥生. 《子夜》与《家》的艺术比较[J]. 济南大学学报(综合版),1998,01:30-34.
[6]刘东媛. 试论《家》反封建的现实意义[J]. 芒种,2012,24:24-25.
[7]黄丽敏. 旧时代的牺牲品,新时代的“多余人”——论巴金《家》中的觉新[J]. 作家,2013,06:18-19.
[8]何军. 看巴金《家》中的女性形象[J]. 青春岁月,2010,24:16.
[9]尹文灵. 论《家》中的女性悲剧[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12:96-97.
[10]倪立春. 摇动于勇敢与幼稚间的反叛个性——试析《家》中觉慧的爱情矛盾[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09:61-63.
致谢
论文的完成要感谢XXX老师在论文的开题、修改上给予我的提示和指导。
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我对于如何写论文有了认识上的提高,对论文的层次、应当具备的内容等有了更多的注意,也发现了自己论文写作中许多不足之处,为今后论文的写作积累了经验。
感谢XXX老师为本文的完成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还要感谢所有在我四年学业中教导过我的老师,感谢你们在我的专业学习过程里的传道、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