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遵义版)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八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阅读专题八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
概括主要内容
第1讲 理清思路、把握文意、概括要点
(2014·遵义) 野百合的春天
①遥远的山谷里有个高达一千英尺的悬崖。
没有人知道什么时候悬崖上开始长出了一朵小百合。
②百合诞生时,完全和杂草一样。
但她在心里知道自己不是一棵野草。
她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思想:“我是一朵名叫百合的鲜花,不是一棵野草。
唯一能证明我自己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百合怀着这个念头坚持不懈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扎根。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花冠上结出了第一个花蕾。
③百合心里非常高兴,但附近的杂草却都不屑一顾。
他们在私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显然是草,她却坚持说自己是一朵花。
她头上结的不是花蕾,而是一颗脑瘤。
”他们甚至在公开场合奚落百合:“别再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野中你的价值也和我们的一样。
”偶尔,蜜蜂、蝴蝶和小鸟也劝百合不要那样用力开花:“在这悬崖上,即使你开出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人们也无法欣赏你!”
④百合说:“我必须开花,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朵。
我想开花,是为了实现自己作为一朵花的高贵人生;我必须开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
无论别人怎样看我,无论有没有人欣赏,我都必须而且一定会开花!”
⑤尽管受到了其他花草的鄙视,但野百合依然坚持不懈地释放内心的情感。
有一天,她终于开花了。
她因聪慧、洁白和风姿绰约而成为悬崖上最美丽的花朵。
⑥此时,所有的花草和昆虫都不敢嘲笑她了。
百合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
野草们都以为那是露水,只有百合知道那是极乐的泪滴。
年复一年,每到春天,百合都竭尽全力地开花。
她的种子随风飞落在附近的山谷。
春风吹过,整个山谷都开满了百合花,鲜妍欲滴,芳香浓郁。
⑦几十年后,距离山谷数百里的许多人都赶来欣赏这些百合花。
孩子们弯下腰去闻百合花的芳香;情侣们互相拥抱,山盟海誓要永远厮守在一起。
不计其数的人感动得掉下眼泪,因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他们的心受到了纯净温柔的触动。
后来,那个地方被人们称为“百合谷”。
⑧不管别人怎样欣赏,满山遍野的百合花都仍然铭记着第一朵百合花的教导:“我们应该全心全意地开花,绝不要和别人争论,要以鲜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
(选自《小故事大道理全集》,中国宇航出版社2012年版,有删改)
1.(考点二)文章为什么以“野百合的春天”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2.(考点三)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考点三)“她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思想”,为什么说小小的百合要开出美丽的花朵,来证明自己是百合的思想是纯洁的?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2015·重庆B卷)炸豆①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
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②下打了卷、褪了色。
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
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
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
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
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
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
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
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
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
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
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
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
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
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
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
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
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
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
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
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牙,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
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
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
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
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⑪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注】①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
②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考点一)阅读全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
..。
..的梦
(2)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
..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3.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4.(考点三)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5.(考点一)(考点三)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第2讲重点词、句、段赏析
(2015·遵义)
黄昏断想
李洪武
①城市的喧嚣被客车甩.在身后,返乡的心情急迫里带着轻松。
②甫进村头,天已近晚。
秋树婆娑,月影在望。
有炊烟,有晚露,伴着月的清辉,在不经意间触发了诗兴:原来诗歌就在这乡村近晚的炊烟里,生活的气息扑面而来,似乎到了浓得化不开的程度。
我在村头下车,想体验久违的乡野暮景。
一切那么熟悉,却又那么陌生。
笔下多次出现的故乡小村依旧,静得像一幅画。
四野平旷,蛩声入耳。
西天最后一抹晚霞把色彩随意在天幕上挥洒,似是倾尽一日的力量试图留给我渲染极致的印象。
浓墨重彩的大写意在乡人匆匆的行色中不讨巧不媚人地铺排着。
放羊归来的老汉,披一身晚霞,鞭声吆喝与羊咩犬吠相应和,处处自然,时时有趣。
我仿佛天外来客,与这些真正的自然之子格格不入。
③放下行李,在奶奶的捶布石上小憩,凉意袭人,心中却备感温暖,那是对家的渴望,是温馨的怀旧,是历经沧桑又长久疏离的感慨。
摸摸平滑的纹路,嗅嗅苍翠的青苔,满怀情意。
他们像故交等待着我的到访和归来,不嫌弃我的仆仆风尘,不聒噪我长时间的音讯不通。
河边柳是上了年纪的时光记录者,应该存有我曾经水中摸鱼、河岸照影、树顶掏鸟蛋的儿时印记,也不会忘记我清明时给他留的伤痕、春来为他吹奏的柳笛音、夏夜在他怀里听到的乡情野闻。
站起身,摸一摸粗糙的树皮,为他的隐忍无语叹服良久。
手栽的白杨如今已高耸入云。
他的身下有我捉蚂蚱和蟋蟀时跌跤的印痕,也有割草时用镰刀在他身上刻下的符号,那一年高考落榜和父亲怄气时的泪珠似乎也还在。
飘舞的叶片似是声声召唤,唤醒我的记忆,带我回味那青涩的过往。
奶奶的笑声、妈妈的唤归声在空气里酝酿,跟清风应和。
沉浸在玩乐里、投身于游戏中、迷失在熔金落日和迷蒙烟树里的我不舍离去,而她们的呼唤化成了线,我变成了恋家的风筝身不由己
地飞回来了。
④掌灯了,家成了温馨的壳,这壳里,爷爷的旱烟光、爸爸收工归来的疲惫身影、妈妈为爸爸拂尘时的小怒、奶奶灯下纺线时墙上的留影,变成清晰的画,在脑海里映过,在田野的寂寞和夜幕的纯净里放大。
我告诉自己,于这一切,这一刻,我不是过客,也不是看客,我是个归人。
⑤老迈的爸爸早已经铺好了炕,躺上去,阳光的味道似与城市里的截然不同,那里面,有我舍不掉的亲情和化不开的乡情。
菜已上桌,酒瓶已开启,茶也正浓,推杯与换盏间放开了束缚良久的心胸。
这时候,肝胆相照,心底无私,那是在城市的钢筋水泥和豪奢霓虹下体验不到的,那是放纵了身心投入天地宽阔里的舒爽和自适。
⑥几个月来,渴念在这一刻得以慰藉,但相见也预示着告别。
我不知道,一旦离开,谁能为我梳理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让我在这宁谧的时空里永安我的魂灵。
(摘自《思维与智慧》,有改动)
读全文,可
1.错误!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放羊归
来的老
汉,披一身晚霞,鞭声吆喝与羊咩犬吠相应和..,处处自然,时时有趣。
2.(考点二)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们像故交等待着我的到访和归来,不嫌弃我的仆仆风尘,不聒噪我长时间的音讯不通。
3.(考点三)选文第③段有什么作用?
(2015·黔西南州)春天是改革家 鲍尔吉·原野
①在北方,四季当中,春天最神奇。
夏季的树叶长满每一根枝条时,花朵已谢了,有人说:“我怎么没有感觉到春天呢?”
②春天就这样,它高瞻远瞩。
它从事的工作一般人看不懂,比如刮大风。
风过后,草儿绿了。
再下点雪,然后开花。
之后不妨碍春天再来点风,或雨,或雨夹雪。
树和草不知是谁先绿的。
河水解冻了,但屋檐还有冰凌。
③事实上,我们在北方看不到端庄娴静的春天,比如油菜花黄着,蝴蝶飞飞。
柳枝齐齐垂在泛着绿意的春水上,新出的柳芽呈嫩嫩的鹅黄。
黑燕子像钻门帘一样穿过枝条。
这样的春天住在江南,它是淑女,适合被画成油画、水彩,被拍照和旅游。
北方有这样的春天吗?没见过。
在北方,春天藏在一切事物的背后。
④在北方,远看河水仍然是白茫茫的冰带,走近才发现这些冰已酥黑,灌满了气泡,这是春天的杰作。
虽然草没有全绿,树没有吐芽,更没有开花,但脚下的泥土不知从何时起泥泞起来。
上冻的土地,一冻就冻三尺,是谁将冰冻的土地化成泥泞?春天。
⑤像所有的大人物一样,春天惯于在幕后做全局性、战略性的推手。
让柳叶冒出芽尖儿只是表面上的一件小事,早做晚做都不迟。
春天在做什么?刚刚说过,它让土地解冻三尺,这是改革,是在把冬天变成夏天——春天认为:春天不是自然界的归宿,夏、秋才是归宿或结果——这事还小吗?
⑥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偶尔接见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
春天在开会,在讨论土地解冻之后泥泞和肮脏的问题。
许多旧大臣认为土地不可解冻,解冻就乱了,泥泞的样子实在给“春天”这两个字抹黑。
这些言论是呼呼的风声,我夜里常听到屋顶有什么东西被吹得叮当响,破门拍在地上,旧报纸满天飞。
这是春天会议的一点小插曲。
⑦说干就干,绝不拖泥带水,这是春天的作风。
春天一边招呼一帮人开会,另一边在让土地解冻,催生草根吸水,柳枝吐出新叶,把热气吹进冰层里,让小鸟满天飞。
看上去一切都乱了、脏了,一切却在突然间露出了崭新的面貌。
⑧春天暗中做的事情就是让土地复苏,让麦子长出来,青草遍布天涯。
“草都绿了,冬天想回也回不来了!”这是春天常说的一句话。
春天并不是从冬天到达夏天的自然过渡,而是改革。
世间最艰难的斗争是自然界的斗争,最酷烈的,莫过于让万物在冬天里苏醒。
冬天是冷酷而古板的君主,拒绝哪怕是极其微小的点点滴滴的变化。
一变化,冬天就不成其为冬天了。
正如不变化,春天不成其为春天。
春天和冬天的较量,每一次都是春天取胜。
谁都想像不到,一寸高的小草,可以打败一米厚的白雪。
白雪认为自己这么厚永远都不会融化。
如果它们是钱,就永远花不完,但是积雪没想到自己不知不觉间就变成沟壑里的泥汤浊水了。
⑨春天朴素无华,春天大象无形,春天弄脏了世界又让世界进入盛夏。
春天实现了改革大计,它不贪功劳,改变了江山就退隐。
它认为柳枝的叶苞就是叶苞,它并不是春天;青草也只是一株草,也不是春天。
肩负改革使命的春天,说来就来;完成改革使命后的春天,说走就走。
在北方,爱照相的人可以跟夏天合影、秋天合影、冬天合影,最难的就是跟春天合一张影,春天的脚步比照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声还要快。
(摘自《文汇报》,有改动)
1.在作者看来,春天这位“改革家”有什么特征?它改革的主要目的(任务)是什么?
2.作者笔下江南的春天是什么样子?(请用两个拟人句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的春天?
★3.(考点二)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除拟人外,至少再找出两种)
★4.(考点一)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下面这句话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春天是大人物,它深居简出
..。
....,.偶尔接见
....一下青草、燕子这些春天的代表
第3讲鉴赏人物形象与写作手法
(2013·遵义)
幸福的秘密
①拿到新房钥匙的那一刻,我高兴得差点流出了眼泪。
想到从此能让爷爷过上温暖舒适的日子,我的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积压了两年的心事终于落地。
②自从今春决定买房,我的生活就变得忙碌不堪:选房、筹钱、办贷……房奴的路不好走,我有时也想打退堂鼓,但想想爷爷,又无法退缩。
爷爷已经七十二岁,风烛残年,为不给我增加负担,至今仍在故乡的偏野山村独自生活。
③爷爷还有多少生命的时光可让我尽孝?孝心哪能等呢!
④我是爷爷捡来的孩子,小时候,大伯和叔叔多次指责爷爷养我这个累赘,不如送给没孩子的人家。
每次,爷爷总会紧紧搂着我生气地辩解:俺有能力养,不用你们养。
为了收养我,大伯和叔叔至今和爷爷
都不来往。
爷爷节衣缩食,用微薄的退休金将我抚养成人,又供我到大学毕业。
工作后,我多次劝爷爷来城里,但他都执拗不来。
⑤为不让爷爷担心,这几个月,我借钱买房一直瞒着爷爷,现在一切都安置好了,我准备回家接他过来,揭晓这个幸福的秘密。
⑥坐了三个小时的火车后,我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
开门进去,小院空荡荡的。
大声喊爷爷,没人应。
我赶紧去房间察看,床上空空的,像是久无人住。
我顿时恐慌起来,急忙拨打爷爷手机,就在昨晚,爷爷还在电话里告诉我家中一切都好。
⑦这一回,却没有打通。
⑧到邻居家打听,邻人很惊奇:“老爷子几个月前就进城了,你不知道吗?”
⑨直到下午4点钟,才跟爷爷联系上。
原来,爷爷就在我所在的城市!
⑩当我赶到郊区橡胶厂,远远就见爷爷正站在厂前面的一个路口等我。
他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因为瘦,衣服像大了一码。
风很大,爷爷的白发被吹得乱蓬蓬的。
⑪看见我,爷爷眼里顿时显出了许多笑意,深深浅浅的皱纹里全是喜悦,但又只是笑,不说什么,只是像小时候一样,拉着我的手,笑眯眯地进了厂门口左侧的传达室。
⑫这是一间十平方左右的屋子,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一把椅子,一摞报纸,除此之外,屋子里别无他物。
我心酸又生气:“您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做工,也不告诉我一声!”
⑬爷爷像犯错的小孩,只是笑着收拾桌上的报纸,过了一会,才下决心似的说:“你借钱买房的事,俺听说了。
你上班才两年,哪有钱买房啊。
为这,俺整天愁得睡不着,琢磨着咱咋还债。
正好老同事家这个工厂缺个看门的,俺一听说就来这了。
”
⑭说到这里,爷爷很有成就感地冲我一乐:“俺早算过了,这样以后能把俺的退休金全攒下来还债,一年攒一万,俺要是再活十年,最少也能还十万啊。
”
⑮我的眼泪不知什么时候起已噼里啪啦地砸在桌面上,原来,在我们心里,都有一个让对方幸福的秘密……
(摘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考点一)选文第⑬⑭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爷爷这一人物形象?
2.(考点一)文中爷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3.(考点二)选文第⑤段和第⑮段都提到了“幸福的秘密”,有什么作用?
(2015·黄石)在冬夜里唱歌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
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野草在风中萧瑟。
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裹挟着晚风,逐渐清晰。
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②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
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
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
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
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被分成若干块。
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我们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
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
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
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
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着口福的信息。
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上做作业;二姐的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气升高,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开始吹锅盖上的蒸气。
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
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
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地盖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气闷在锅里,鱼骨就渗出骨髓和异香。
⑥母亲只用鱼汤淘饭。
她拨开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⑦推开那间草屋的门。
温暖的鱼,让瞎眼老爷爷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
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他说辣椒太辣,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同样是一个冬夜,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
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最后的时刻是在这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
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⑧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冈张望。
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
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
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选文有删改)
★1.(考点一)简要概括文章“父亲”的形象特点,并举例分析。
★2.(考点二)“鱼”在文章结构和表现主题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品析语言。
(1)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
(这句话在用词、修辞上都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
(2)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成就”的含义是什么?)
4.“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教会了作者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第4讲 记叙文阅读之个性表达
(2013·遵义)(同第3讲例文《幸福的秘密》)
1.(题型三)选文最后写道“我的眼泪不知什么时候起已噼里啪啦地砸在桌面上”,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写“我”当时的心理。
(50字左右)
2.(题型二)有人说,文中的“我”瞒着爷爷买房,说明我是一个不诚实的人,你怎样看待这件事?
(2015·鄂州)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
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
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
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
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
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
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
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
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
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
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
”“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
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
”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
”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
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
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
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
”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
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选自《扬子晚报》2015年1月24日)
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