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意愿论文就业结果论文: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就业结果的实证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业意愿论文就业结果论文: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就业结果的
实证研究
摘要:以南充地区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搜集了大量数据,建立logist回归模型,运用spss软件工具,对大学生就业意愿与就业结果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建议大学生应该积极调整就业意愿,合理制订就业期望,实现更好的就业。

关键词:就业意愿;就业结果;logist回归
一、概念的界定
就业意愿是为顺利实现就业所做的观念准备,是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终端表现,它是大学生基于就业形势和自身情况的基本判断而对工作职位的一些设想,它直接影响就业行为和就业结果。

本研究中就业意愿是指:大学毕业生在何地就业、在何部门就业及期望薪金等方面的内容。

二、调查对象
大学生面临就业实际问题并具有亲身体验是从大四开始的,本文选择的调查对象是西华师范大学各个专业2011届大学毕业生,调查时间为2011年春季,这时学生已经找到工作,选择更为理性。

共发放问卷1000份,实际回收973份,回收率为97.3%,经甄选获得有效问卷950份,使用率为95%
三、实证分析
变量的界定:
自变量——大学生就业意愿
因变量——大学生就业
将就业意愿分为5个指标,第1个指标为是否愿意在中小型城市就业,是为1,否为0。

第2个指标为是否愿意去乡镇就业,是为1,否为0,它反映了就业意愿在城乡结构上的差异。

显然,愿意去乡镇就业拓宽了就业选择的范围。

第3个指标是就业行业预期。

不同行业的工资、福利待遇以及工作环境是不同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在32244元以上的为高工资行业,以下为低工资行业。

一类是高工资行业,包括金融保险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采矿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教育行业。

另外一类是低工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建筑业,制造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将期望在高工资行业就业的赋值为1,期望在低工资行业就业的赋值为0,它反映就业意愿在行业结构上的差异。

第4个指标是就业单位性质预期。

不同性质的单位不仅有工资待遇差异,更重要的是存在一些非货币形式的利益差别。

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
善,农村主要以家庭为保障单位,城市的社会保障也与单位
的情况密切相关,能为职工缴纳“四金”的单位主要是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

同时,我国的户口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的“身份证”,与求职、福利、子女入学等相联系。

该校大学生就业的单位性质分为党政机关、部队、科研设计单位、高校、其他教学单位、医疗卫生、其他事业、国有企业、金融保险、三资企业、其他企业等12种类型。

我们将三资企业、其他企业定义为体制外就业单位,其他的定义为体制内就业单位,并分别赋值为0和1。

第5个指标是期望月薪,分别将选项为1000元以下、1000~1999元、2000~2999元、3000~3999元、4000元及以上的赋值为1、2、3、4、5。

以就业与否作为因变量,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和就业结果的回归模型如下:
variable(s) entered on step 1: 是否愿意在中小城市,是否愿意在乡镇就业,行业预期,期望月薪。

表2的spss报告给出x1,x2,x3,x44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及检验情况,从显著水平(sig)一栏来看,各自变量对就业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其显著度远小于0.05。

就业行为对就业的影响的最终logistic模型为:
以就业与否作为因变量,将上述指标的数据带入回归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

愿意在中小城市就业有助于实现就业,换句话说,预期在乡镇就业的情况很类似,只愿意去农村与
就业与否是显著正相关的。

而高工资行业的就业预期与就业与否却是负相关的,即期望在高工资行业就业不利于实现就业目标。

期望月薪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是负相关的,即希望更高月薪就业的毕业生更不容易实现就业,可见,大学生就业预期对于能否就业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各指标的影响方向和力度不同,凡是能通过检验的都表明就业预期越高,越不利于就业。

四、对策及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理想,进行合理的人生定位
大学毕业生个人应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自身所处的择业环境,对自己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客观公正的评价,[1]确定合理的职业期望值和人生定位,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2]
2.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市场经济配置人力资源的特征是人才流动,高校毕业生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要学会在流动中寻求生存与发展,在流动中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

3.树立敢于竞争、敢于创业的择业观
大学生求职择业在其本质形式上就是竞争的过程,是素质与能力的竞争。

竞争促进了优胜劣汰,使大学生产生了危机感,[3]随着现代职业之间的流动不断增加,职业岗位转换的次数也在不断增加,大学创业教育兴起于20世纪70年
代的美国一份职业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4]自主创业给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之外的“创
新之路”。

4.树立敢于到农村基层、西部等艰苦地方去工作的观念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毕业生把就业目标锁定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和沿海地区,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基层、西部等艰苦地方则备受冷落。

作为高校毕业生,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贪图一时的环境优越,更应该考虑到农村基层、到西部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在有发展潜力和宽松的环境中磨炼自己、积累经验。

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成就未来事业,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课题组.200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初步统计.北京大教育经济研究所简报,2003(26):23.
[2]张小明.当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8.
[3]杰弗里蒂蒙斯.战略与商业机会[m].华夏出版社,1999-04.
[4]李浩.从美国四所著名大学的创业教育谈创业与创业教育的关系[j].中国青年科技,200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