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物理 八年级全一册 期中复习串讲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 专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期中复习串讲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专题
知识梳理
知识点1 长度的单位
a、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1000 m 1m=1000mm 1mm=1000μm 1μm=1000n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其他单位之间的换算,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96nm=96×103-μm=0.096μm
数字与等量代换进行
单位分运算

方法规律:对于物理学中所有的单位换算类题目,都可以用“单位换算三部曲”解决:数字先不变,单位等量换,换完再运算。

知识点2 长度的测量
a、长度的基本测量工具:刻度尺。

b、正确使用刻度尺:三看:(1)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及其是否磨损;
(2)看刻度尺的量程;
(3)看刻度尺的分度值。

四会:
(1)会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的刻度尺
(2)会放: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准,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
(3)会读:视线要垂直刻度线,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会记:测量结果记录形式是数字+单位。

考察题型:
1、对长度的估计方法规律:一臂展≈身高,一步幅≈0.5m 一拃≈20cm;1指宽≈1cm。

臂展:两臂左右伸平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2、根据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从量程和分度值两个方面考虑。

看题目里面对精确度的要求。

刻度尺的精确度由分度值决定,分度值小的刻度尺精确度高。

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则能精确到1毫米。

3、正确使用刻度尺:注意刻度尺的使用规则,违反规则的读数,都是错误的。

如果一个物体的读数为2.43cm。

可以推测出它的最小分度值是毫米。

2.43cm
cm)
0.03)
准确数字(2.4)一个准确的读数应该包括三部分。

当估读数字为0时,也不能漏掉。

4、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如何在中国地图上测出南京到北京的铁路线的大致长度?
由于地图上铁路线是弯曲的,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长度,可采用测量长度的特殊方法“化曲为直法”来解决。

化曲为直法:借助一些简单的测量器材。

如不能伸长的细线,把不能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曲线变为直线,再用刻度尺测量,所得结果即为所测物体的长度。

累积法:在测量微小量的时候,我们常常将微小量累积成一个比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的方法为累积法。

5、使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测量长度时的读数问题
方法:用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测量长度时,读数用“刻度差值”法:用物体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刻度值,计算的结果就是所测物体的长度。

6、用特殊方法测一张纸的厚度(易测点)
某学生测得物理书内150页的厚度是5.4mm,则每张纸的厚度应是_____mm。

错解:5.4mm÷150=0.036mm,没有认识到一张纸有两页,把页数当成是张数了。

正确分析:5.4mm÷75=0.072mm
知识点3 时间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2、1h=60min 1min=60s
3、实验室及运动场用的测量时间的工具为停表(有机械停表,电子停表两种)。

4、正确使用停表四步法;
5、一按启动;二按停;三读数;四归零。

出题角度1:时间单位的换算
1.2h=________min=__________s
1d=__________min(1d就是一天)
本题用“单位换算三步法”完成。

1.2h=1.2×60min=72min=72×60s=4320s
1d=24h=24×60min=1440min
数字先不变,单位等量换,换完再运算。

出题角度2:停表的使用
小盘:通常有30刻度和60刻度型。

30刻度型则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则代表0.25分钟。

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精确度为0.1s的原因。

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

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

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如果是前半分钟就则读0-30s,若为后半分钟读31-60s。

知识点4 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

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区别测量误差测量错误
产生原因1、跟测量工具的精确程度有关
2、跟测量人读取估计值不同有关
1、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
2、读取记录结果时粗心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知识点1、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出题角度1:判断运动形式
如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哪一个,根据机械运动的概念来观察被研究的物体,如果位置发生变化,就属于机械运动。

知识点2、参照物
1、定义: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2、选取参照物的五个原则
出题角度1: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方法规律:运用巧判运动状态“四步曲”解决。

出题角度2: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的方向
例如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判断(A)
A、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D、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出题角度3:根据物体的动和静判断选择的参照物
方法规律:运用速选参照物“两步走解决”。

具体步骤:
知识点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包含三层含义
第三节运动的快慢
1、运用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2、速度概念
注意事项 运算中单位要统一,且计算时要带单位
3、速度公式变形为s=vt 来求路程,变形为t=v
s
来求时间。

4、速度单位换算关系1s m =3.6h km 1h km =6
.31
s m
出题角度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方法规律:物体运动的快慢与路程、时间两个因素有关,为了比较两个(或几个)运动物体的快慢,通常采用控制变量法。

出题角度2、对速度公式的V=t
s 的理解
由速度的公式V=t
s 可知,物体的速度取决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能单纯根据物体路程的大小或运动时间的长短判断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出题角度3、速度单位的换算
要比较速度的大小,应先统一单位,可把单位都换算成s m 。

知识点2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出题角度1、研究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方法
频闪摄影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利用图析法分析各选项,看各图相邻两点间的距离是否相等,运动路线是否为直线,从而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

出题角度2、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像
出题角度3、对人上楼,火车过桥等问题中运动路程的判断 人上到第n 层楼,则人上升了n-1个楼层高度。

火车通过大桥时经过的路程是火车的长度与大桥长度之和。

出题角度4 混淆平均速度和速度的平均值
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下图是小明利用频闪照相机拍摄的四个物体运动时的频闪照片(黑点表示物体的像),期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 )
A .
B ..
C .
D .
2.星期天,小明与爸爸开车出行,在十字路口看见了红灯,停车等待,小明看着窗外
旁边的汽车,突然发现他所坐的车向前移动,急忙向爸爸喊停车,爸爸说车没动.若爸爸判断正确,则爸爸和小明分别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A.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地面B.地面、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
C.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地面D.地面、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
3.甲、乙两小车在平直轨道上从同一点出发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a)和(b)所示,由图像判断错误的是
A.甲车的速度小于乙车的速度
B.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
C.经过6秒,两车相距0.6米
D.通过3.6米的距离,甲车比乙车少用3秒
4.假期到了,班上的几个同学送小明乘列车回家.如图所示,几个同学看着列车徐徐地开动了,小明坐在窗边,却看到同学们渐渐向后退去,原因是几个同学和小明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地面、列车B.列车、地面
C.列车、列车D.地面、地面
5.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A.米
B.秒
C.摄氏度
D.安培
6.现要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如图所示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A.B.
C.D.
二、多选题
7.兔子和乌龟比赛跑步,起初兔子以恒定的速度飞快地向前奔跑了一段路程,当它看见乌龟在后面慢慢的爬行时,便骄傲的在路边睡起了大觉,兔子醒来后又匀速向终点飞奔而去,却发现乌龟早已在终点守候多时了,下图中的四个选项,能正确描述兔子运动情况的有()
A.B.
C.D.
三、填空题
8.汽车在长100 km的公路上行驶,前50 km的速度为20 m/s,后50 km的速度为10 m/s,汽车后50km用的时间是________,在这100 km公路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9.甲型HIN1流行性感冒是由甲型HIN1病毒引起的,图中所示为H1N1病毒在30万倍电子显微镜下成的像与刻度尺比对情况,该病毒的实际整体宽度为________m.使用透气孔径为3.0×10-7m的N95型口罩________(能/不能)有效遮挡甲型HIN1病毒.
10.(1)300 ms=________s;(2)1.2×108μs=________min;(3)360ns=____h
11.某同学在百米跑道上先以5 m/s的速度跑了52 m,然后又以6 m/s的速度跑完余下的路程,则他跑完全程所需时间是_______s,他在这100 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__________m/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12.小明和爸爸开车到莆田,在A地看到的标志牌如图所示,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正好是8时整;当车到到达莆田时,他又看了一下手表,时间是8时20分,他们从A地到莆田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 m/s,是否违反交通规则?________(填“是”或“否”)
13.完成下面的单位换算:72 km/h=________m/s 30 m/s=________ km/h.
四、实验题
14.如图中手表所示时刻为________点________分________秒.
15.某同学为了研究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的运动快慢情况,分别对行驶在公路上的三辆汽车进行观察,记录了有关数据,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该同学观察到小轿车运动得最快,大客车其次,卡车运动得最慢.
表一小轿车
实验序号路程(千米)时间(分)
1 5 2.5
2 10 5.0
3 15 7.5
表二大客车
实验序号路程(千米)时间(分)
4 5 4.0
5 10 8.0
6 15 12.0
表三卡车
实验序号路程(千米)时间(分)
7 4 4.0
8 8 8.0
9 12 12.0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4(或2与5、3与6)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在相同时间内所行路程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16.某同学用以下步骤和方法来测量物理课本内页中每张纸的厚度:
将从封面开始的10页纸叠紧;用刻度尺测出这叠纸的厚度为L;算出每张纸的厚度为d =1/10 L,该同学以上做法中的三个错误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夏天晴朗的午后,小明想测量校园内一棵松树的高度,他只有一把皮卷尺,细竹竿一个,不借助其它器材.请你帮助小明设计如何测出松树的高度.
五、计算题
18.小星利用节假日到上海去看望奶奶,他来到镇江火车站看到列车运行时刻表的一部分如图所示,他比较了特快T131和动车组“和谐号”D413的运行时间后,决定乘坐动车
组“和谐号”D413前往上海.若两列车均正常运行,试问:
往上海方向(里程:237km)
车次到达时间(镇江)开车时间(镇江)终点站(上海)
T131 09:43 09:45 12:31
D413 10:04 10:06 11:53
(1)动车组“和谐号”D413比特快T131少运行多少时间?
(2)动车组“和谐号”D413从镇江到上海的运行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多少米/秒?合多少千米/时?
19.小红随爸爸、妈妈旅游回来,在广佛公路的一个十字路口,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小红看到汽车上的“迈表”——速度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如果汽车保持这个速度还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市区?
六、作图题
20.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请根据图甲在图乙中画出其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

( )
21.一辆电动玩具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上画出它的路程﹣时间图像。

七、综合题
22.图甲为利用距离传感器发出和接受超声波信号检测汽车速度的示意图。

距离传感器发出的超声波遇到物体后反射回传感器,传感器收到信号后自动计算出物体与传感器的距离,并显示物体的距离(s)——时间(t)图象。

已知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1)某次检测车速时,从传感器发出到接受超声波信号用了0.4 s,求超声波信号遇到汽车时,汽车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米。

(2)如果将距离传感器与计算机连接,可以将物体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显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

利用传感器测得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如图乙所示,请你根据汽车在这段时间内的运动情况,在丙图中画出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象。

( )
参考答案:
1.C
【详解】匀速直线运动是沿着直线速度不变的运动,由此可判断,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物体的路程应该是相等的,故C 正确,ABD 错误. 2.D
【详解】判断物体静止还是运动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小明的爸爸说自己的车没有动,是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的;小明观察窗外旁边的汽车,发现自己的车向前移动,是选择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为参照物的.故选D . 3.A
【分析】(1)根据图象找出小车的路程s 与所对应的时间t ,由速度公式求出两车的速度. (2)根据两车的速度大小,结合运动方向判断它们的位置关系变化情况. (3)由图象直接找出经过6s ,甲车与乙车间的距离.
(4)根据速度公式分别求出甲、乙两国通过3.6m 所以时间,得出时间差. 【详解】A 、由图象知甲车的速度: 2.4m
0.4m/s 6s
s v t ===甲甲甲,乙车的速度3.6m
0.3m/s 12s
s v t =
==乙乙乙,可见v 甲>v 乙,故A 错误. B 、由于v 甲>v 乙,且都向东运动,以甲为参照物,乙车向西运动,故B 正确.
C 、由图象知:经过6秒,s 甲=2.4m ,s 乙=1.8m ,两者相距s=s 甲-s 乙=2.4m-1.8m=0.6m ,故C 正确.
D 、通过s=3.6m 的距离,
3.6m
9s 0.4m/s
s t v '===甲甲;由图象知:t 乙=12s ,甲车比乙车少用12s-9s=3s ,故D 正确. 故选A . 4.A
【详解】判断物体情况前应选定参照物,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是运动的,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不同即运动的相对性,故本题选择的正确答案是A . 5.A
【详解】A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用m 表示.,故A 正确;
B、秒是时间的单位,故B错误;
C、摄氏度是温度的单位,故C错误;;
D、安培是电流的单位,故D错误;
故选A.
6.B
【详解】A.图中刻度尺的刻度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A错误;
B.图中刻度尺使用符合操作规范,故B正确;
C.图中刻度尺无法确保与直径对齐,故C错误;
D.图中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故D错误。

故选B。

7.AD
【详解】AB.兔子先匀速跑一段,中间睡觉,后又匀速跑向了终点,从s-t图像可以看出,由于起点和终点不同,故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
CD.从v-t图像可以看出,先是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后速度为零,后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故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AD。

8.5000s13.3
【分析】用公式
s
t
v
=算出前50km和后50km所用的时间,再算出后50km的时间t2,总时
间为t=t1+t2,最后用公式
s
v
t
=计算出汽车在100km的平均速度.
【详解】由
s
v
t
=可得,汽车行驶前50km的时间:
1 1
150000m
2500s 20m/s
s
t
v
===,行驶后50km的时间:
2 2
250000m
5000s 10m/s
s
t
v
===,汽车行驶100km的时间:
t=t1+t2=2500s+5000s=7500s,
根据
s
v
t
=汽车行驶100km的平均速度:
100000
13.3m/s
7500
s m
v
t s
==≈.
9. 1.20×10-7m 不能
【详解】(1)由图可知,30万倍电子显微镜下,成像的甲型HIN1病毒的整体宽度是3.60cm ,
即0.036m ;实际整体宽度为.
(2)N95型口罩透气孔径为3.0×10-6m ,远大于病毒的整体宽度,所以不能有效遮挡甲型HIN1病毒.故答案为1.20×10-7m ;不能.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刻度尺、电子显微镜下成的像与实际物体的倍数关系以及长度的换算能力 10. 0.3 2 10-10 【详解】(1)因为1 ms 11000=s, 所以300ms =3001
1000
⨯s =0.3s;(2) 因为1μs =10-6s 160
⨯=10-6min, 所以1.2×108μs =1.2×1081
60⨯⨯10-6min =2min;(3)因为1 ns =10-9s =
10-913600⨯
h, 所以360ns =360⨯10-91
3600
⨯h =10-10h. 11. 18.4 5.43
【详解】[1]先以5 m/s 的速度跑了52 m ,所用时间为
11152m
10.4s 5m/s
s t v =
== 又以6 m/s 的速度跑完余下的路程,所用时间为
222100m 52m 8s 6m/s
s t v -=
== 他跑完全程所需时间是
1210.4s+8s=18.4s t t t =+=
[2]他在这100 m 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100m 5.43m/s 18.4s
s v t =
== 12. 10 否
【分析】(1)根据标志牌读出路程,结合时间利用s
v t
=计算平均速度;
(2)与标志牌中的限速比较,可知是否违反交通规则.
【详解】由标志牌可知,从A 地到莆田的路程s =12 km ,时间t =20 min =1 200 s , 根据s
v t =从A 地到莆田的平均速度为:
12000m 10m/s 36km/h 40km/h 2060s
s v t =
===<⨯,
所以没有违反交通规则.
13.20m/s 108km/h
【分析】根据单位间的换算关系进行解题.
【详解】因为
1
km
1000
1m/s 3.6km/h
1
h
3600
==,
可得:
72
72km/h m/s20m/s
3.6
==;30m/s30 3.6km/h108km/h
=⨯=.
14.10 9 35
【详解】手表上最短的指针是时针,指示的是10点;
较长的是分针,指示的是9分;
最长的是秒针,指示的是35秒.
所以中手表所示时刻为10点9分35秒.
15.运动相同的路程,时间越短的物体运动越快4、7(或5、8或6、9).
【分析】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相同时间时,比较路程,路程越大,运动越快;
相同路程时,比较时间,所用时间越少,运动越快.
【详解】(1)比较实验数据1与4(或2与5、3与6)可知,运动路程相同,时间不同,且运动时间越短的小轿车运动的越快,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运动相同的路程,时间越短的物体运动越快.
(2)要得出在相同时间内所行路程越大,物体运动越快.控制变量法的基本要求,控制物体运动的时间相同,路程不同,表中数据符合要求的是4、7(或5、8或6、9)
16.封面与内页厚度不同选用页数太少,不便测量1张纸2页,应用总厚度除以张数
【详解】从该同学的实验可知,有三处错误;
①书本的封面纸较厚,与内页厚度不同,所以不应一起测量;
②内面的厚度很小,选取的张数少,不易测量厚度;
③10页纸为5张,即1张纸有2页,所以应用总厚度除以张数,而不是页数。

17.见解析
【分析】粗略测量某建筑物或某棵树的高度,可以利用比例法,借助几何关系间接测出.【详解】操作步骤:①将竹杆竖直立于地面,平移竹杆使杆顶的影子和树顶的影子恰好重合;
②测量影子末端到竹杆的长为S1,测量影子末端到树干的长为S2;
③放下竹杆,用卷尺测出竹杆长h 1; ④根据三角形相似,可得比例式:
1122
h s h s =,解得树高为:2211=s
h h s .
18.(1) 59分钟;(2)36.91m/s ; 132.9 km/h
【分析】(1)根据列车时刻表得出动车组“和谐号”D 413比特快T 131少运行的时间; (2)已知路程和运动时间,根据s
v t
=计算平均速度.
【详解】(1)动车组D 413运行时间:10:06至11:53,运行时间是:1小时47分钟; 特快T 131运行时间:9:45至12:31,运行时间是:2小时46分钟; 由些得出:动车D 413次比特快T 131次少运行: 2:46-1:47=59分钟;
(2)D 413从镇江到上海的路程为237km ,平均速度为: 323710m 36.91m/s 132.9km/h 10760s
s v t ⨯==≈=⨯.
19.0.8小时.
【详解】由交通标志牌知道,汽车的最大速度是v =60km/h ,且从该标志牌到广州的路程是s=40km ,由图2知道,汽车的行驶速度是:v =50km/h ,由t=s/v 知道,以此速度到达市区需要的时间是:t =40km/50km/h=0.8h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关于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应用的计算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从图片中读懂里程表、限速表、速度表的含义.
20.
【详解】由图可知,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
v =
30m
6s
=5m/s 即物体做的是速度大小为5m/s 的匀速直线运动,则v −t 图象如图所示:
21.
【详解】由图甲可知:电动玩具车的速度是2m/s,所以电动玩具车在1s内通过的路程是2m,2s内通过的路程是4m,3s内通过的路程是6m,依此类推,在6s时通过的路程是12m,然后在图乙上作出这几个点,最后将它们用线连起来,路程﹣时间图像如图
22.68
【详解】[1]传感器发出到接收超声波信号用了0.4秒,
所以超声波从传感器到汽车的时间为
0.4s
0.2s 22
t
t===所以汽车与传感器的距离为
340m/s 0.2s 68m s vt ==⨯=
[2]根据乙图路程--时间的坐标图像可以发现,路程与时间成正比,所以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
'90m
'30m/s '3s
s v t =
== 所以得速度时间—图像如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