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三间小屋》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有所得:
同学们,将本文和本单元其它文 章对比阅读,看看从本文中你学到了 说理性散文的哪些写作方法?
方法总结
A 方法一
B 方法二
C 方法三
D 方法四
集议论、描写、 抒情于一体, 理中含情,情 中有理,感性 与理性相结合。
构思新颖独特, 条理清晰,层 层深入。
巧用比喻论证和 对比论证,化抽 象为具体,突出 强调作者观点。
字词落实
mào yòu yì 广袤 宽宥 游弋
è 困厄

huī tān
濡养 麾下 坍塌
zǎn 积攒

dū nang
jìn
轻觑 嘟 囔


自惭形秽(huì ):原指容貌举止不如人而惭愧,后指自愧不如别人。 间( jiān)不容发( fà):两物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间距离小。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抽丝剥(bō)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 鸠( jiū)占鹊巢: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 李代桃僵( jiāng):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zhāng):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可望而不可即:形容希望达到而实际难以达到。 针芒在身:比喻心中惶恐,坐立不安。 俯拾即是:形容多而易得。

板 块
容二




请将文章划分层次并

析 理清楚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 空间。
第二部分(7—18):分析问题——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 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三部分(19—20):解决问题——指出把精神的三间 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 建成精神大厦。
作者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 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于 米的西藏高原阿里当兵。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 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而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那些惊心动 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 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 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 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激趣导入
同学们,王国维在《三境界》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那么,如果给我们的精神打造三间小屋,你准备在三间小 屋里放什么呢?也许,下面这篇文章能给你们一些提示。
思考一下:
三间精神小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 系,可以调换位置吗?
不能交换位置。因为:
1、三间小屋中盛放我们自身的小屋是根本,是心灵大厦的基 础,我们只有拥有自己的主见,才能明确自己所爱和所憎恨 的,才懂得什么样的的构 建,按照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逐步提高,共同构建了作者 心目中的精神大厦。
盛放着事业。
(15-18) 第三间精神小屋:
安放我们自身。
思考一下:
你是如何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 的内涵的?
第一间小屋:侧重人之常情,是最基础,最普遍的情感; 第二间小屋:事业是个体精神的纯粹和充沛,需要长时 间和足够的定力,剥去金钱地位这些附着于事业上的光 环才能得到; 第三间小屋:是指要有独立健全的思想。
第二层(4—6)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 间引出对人心灵活动的空间的思考。
层 细读7—18段,思考:


1、作者为什么要修建三间精神小屋?

2、作者的三间小屋是如何设计的?
3、三间精神小屋有什么关系?
思考一下:
作者的三间小屋是如何设计的?
( 7-9 ) 第一间精神小屋:
盛放着爱和恨 。
( 10-14) 第二间精神小屋:
文笔细腻,语 言朴实,意蕴 深厚。
教师小结
同学们,毕淑敏在《造心》中说道:“心为血之海,那里汇 聚着每个人的品格智慧精力情操,心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
有一颗仁慈之心,会爱世界爱人爱生活,爱自身也爱大家。 有一颗自强之心,会勤学苦练百折不挠,宠辱不惊大智若愚。 有一颗尊严之心,会珍惜自然善待万物。 有一颗流量充沛羽翼丰满的心,会乘上幻想的航天飞机,抚 摸月亮的肩膀。” 愿你们,用此“五心”,构建精神的“三间小屋”,打造属 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精神世界,成就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1、了解文章中所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理 解作者关于建构个体精神世界的观点。 2、把握文章的论证说理结构思路。 3、学习文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等方法,并体会 其妙处。 4、关注自我内心素养,积极建构个人的精神空间。

板 块
础一


作者介绍
毕淑敏,1952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宁, 中共党员,国家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 士,心理学博士方向课程结业,注册心理咨 询师。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著有 《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 《血玲珑》《拯救乳房》《女心理师》《鲜 花手术》等畅销书。
作业设计
1、课外拓展阅读:《毕淑敏散文》 2、写作训练:以“人生的三间小屋”为 题,仿照文章结构,想想你将怎样修建, 然后创作一篇文章吧!
文体介绍
说 理 性 散 文
说理性散文就是具有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又有一定议论说理特色的散文形式,具有议论文 和散文的特点。说理散文往往拥有一个或多个中 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来表达自己 的某个观点,一般都会阐述一个道理,也有人叫 它哲理散文,理中含情,情中有理,意蕴深广, 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情感的熏陶。
思考一下:
为什么要修建三间精神小屋?
明确:
三间小屋是每个人精神的栖息地,它会使人生健康、 美丽、庄严、伟大、真诚、完满、永恒,因此每个人都应 该努力、真诚地修筑好自己的精神空间。

次 细读19—20段,思考:

思考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内容上:作者由建筑精神的小屋,扩大到“矗立我 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指出建立精 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向人们提出扩大精神 空间的建议。
层 细读1-6段,思考:
次 分 析
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归纳层次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 关系。
关系:层层 深入,引出 下文对“为 自己的精神 修建三间小 屋”的论述。
第一层(1—3)引用名言和类比的方式,引出话 题。由使用空间概念描述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 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引发读者思考。
结构上:总结全文,深化观点。
学板

块 三


学有所得:
同学们,请找出文章在你感兴趣 或是觉得不好理解的地方进行批注, 然后和大家交流分享吧。
示例:写第三间小
屋时作者为什么说“在我 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 们认识的人,唯独没有我 们自己”?
明确:这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我们能从不
同渠道接受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有的人渐渐就被这个信息社 会所同化了,常常随波逐流,用他人的观点来肯定事物的价值, 常常以为众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们自己想要的。于是别人的思想、 外在的信息代替了他们自己的思想,使自己成为缺乏思想和思 考的人,所以说“唯独没有我们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