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数学《观察与思考—图形的放大》傅德智教案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北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和缩小的实际意义。

2.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3.结合具体情境,初步感受学习比例尺的必要性。

4.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图形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灵活、正确地画图。

5.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识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的着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作业纸,尺子,透明方格纸,水彩笔若干等。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图形按相同的比扩大或缩小的实际意义。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研究图形放大与缩小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图形的相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思考
同学们,你们能看清楚上面的内容吗?想一想,怎样才能看清呢?
(教师缓慢操作展台按钮,逐渐放大)看清了吗?现在呢?(直到学生看清楚,学生齐读: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此时教师抓住时机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反馈交流
1.放大图形。

(1)出示问题:如果用长方形表示我们的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 (2)学生尝试按4:1的比放大长方形,再与小组同学交流画法。

(3)汇报交流。

师:能说说你们是怎样理解“按4:1放大”这句适的意思吗?
生1:按4:1放大,也就是各边都放大到原来的4倍。

生2:4:1是一个比例尺,在这里是把画出的图形的长和宽看作图上距离,把题目中原图的长和宽看作实际距离。

师:说得好。

怎样画才能把这个长方形按4:1放大呢?
生3:放大长方形时,首先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是5格,宽是3格,再按4:1放大,长和宽分别是20格和12格,最后画出这样一个长方形就可以了。

(4)师: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放大正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吗?(出示画在方格纸上的正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一说,怎
样将它们按2:1的比放大。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找一名学生到展台前画)
(5)师:仔细比较原图与放大后得到的图形,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按一定的比放大原图后,围成图形的各条线段的长度放大相同的倍数。

2.缩小图形。

师:了解了图形的放大,把图形缩小后还存在这些特点吗? 生:我认为这些特点同样存在。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我们还是通过画图来验证吧。

师:(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下方的问题)你能把“巨人”用的三角尺按1: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
师:对题中的“按1:4缩小”,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生1:按1:4缩小,就是把各边的长度缩小到原长度的四分之一。

生2:按1:4缩小,就是“变化后各边的长度:原图各边的长度=1:4”。

(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三角形。

教师请一人上台板演)师:比较原图与缩小后得到的图形,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1:我发现,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原图后,图形的大小变,这是因为围成图形的各条线段的长度放大或缩小了的缘故。

生2:我有补充,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原图后,图形的形状没有变,也就是各边之间的比没有变,图形中的角度也没有变。

师:通过画图,验证了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

按一定的比放或缩小图形时,比的前项指变化后的图形,后项指原来的图。

当前项大于后项,表示图形放大;前项小于后项,表示图形小。

将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图形的形状不变,就是各边之间的比没有变,图形中各个角的角度也没有改变,但是图形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3.总结归纳。

师:对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时,需要考虑哪些条件?大家先互相说一说。

生1:需要知道决定原图形状的边的长度。

生2:还要知道原图放大或缩小的比例,计算决定原图形状的边的长度在放大或缩小后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25页的第2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你有哪些收获?跟同学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图形的放大
图形的缩小
要按一定的比例,使放大或缩小前后的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