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五模考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白山市2019-2020学年中考语文五模考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都销声匿迹
....,到处呈现出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B.楼房鳞次栉比
....,公路平坦通畅,河流重现清澈,这些是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来呈现出的新景象。

C.他演讲时,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获得听众阵阵掌声。

D.在"辉煌共和国"读书活动中,我市涌现了35 个先进集体和500 多个先进个人,可歌可泣
....的事迹不胜枚举。

【答案】D
【解析】
【详解】
可歌可泣: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与后边的“事迹”重复使用;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今年,厦门将以举办金砖会晤为契机
..,加快产城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B.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
..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C.国产手机企业都会选择与电商联合,苏宁已经入股努比亚,阿里巴巴抓住了魅族,腾讯和百度也不会
袖手旁观
....的。

D.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中国女排姑娘们死灰复燃
....,顽强拼搏,连扳三局,最终赢得了里约奥运会女排冠军。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契机,意思通常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枢纽或决定性的环节。

使用正确。

B.和煦,意思形容温暖的阳光。

使用正确。

C.袖手旁观: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比喻人置身事外、不帮助别人。

多指看到别人有困难,不帮助别人。

使用正确。

D.“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常用坏事,贬义,用在此处不对。

故选D。

二、名句名篇默写
3.默写。

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满面尘灰烟火色,__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向吾不为斯役,__________。

(柳宗元《捕蛇者说》)
东边日出西边雨,__________。

刘禹锡《竹枝词》)
【答案】(1)日暮乡关何处是(2)两鬓苍苍十指黑(3)一鼓作气(4)则久已病矣(5)道是无晴却有晴
【解析】
【详解】
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此题要注意“暮”“鬓”“已”等字的书写。

三、现代文阅读
4.花生失窃记
①晴朗的午后,正在阳台上看书,如一丝飞絮飘过,儿时的一件往事忽然浮现出来。

②那时,我家住在城乡结合部的一幢旧砖楼里,是个二楼朝东只有 12 平米的小房子,东窗之外,一墙之隔就是个名曰“关虎屯”的村子。

顾名思义,该村的民风想必剽悍难训,你想啊,连老虎都敢关的人还怕什么?但好在有墙,我们可以对他们“敬而远之”。

③一个夏日的早上,妈妈在东窗台晒了满满一簸箕花生。

下午收,却发现只剩一半了,傍晚,我们正百思不得其解,“砰砰砰”,一阵敲门声响起。

④门打开,只见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头,一手拎着麻袋,一手死死攥着个首如飞蓬的黝黑男孩。

那少年低着头,眼睛不停地往四下里搜索,被拽着的手扭来扭去,随时准备挣脱抓着他的铁腕,落荒而逃。

进门坐定后,少年偷偷地抬起头,迅速地瞥了一眼我们那狭小简陋的家,似乎能看到他黑黑的脸庞上掠过一片红云。

面对一脸诧异的我们,老头申明来意:他是隔壁关虎屯的农民,他的儿子和另一个小子偷了我们的花生,等他发现时,花生已经被他们吃掉了不少,他特意领着不肖子来赔礼道歉,好让他记住:有些事不能做,就是不能做!
⑤说实话,眼前这一幕着实令我们吃惊,原本我们也猜到花生是被人偷了,而且多半是关虎屯的人,但鉴于他们一向的“恶名”,根本没指望这点花生还能失而复得,只是在检讨自己的失误,没想到竟有人登门谢罪,老头在我们眼里变得和蔼可亲起来,而少年也不过稍稍有点顽劣罢了。

后来,两家大人又说了些什么,我已经记不大清了,只记得,一方急着道歉,还要打孩子。

另一方则忙着劝:孩子还小,不懂事,教育教育就行了,千万别打孩子!
⑥而我好奇的是,他们究竟是怎么偷走花生的。

在我看来,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之间有高墙之隔,站在墙上又够不着我家窗台。

偷花生变成了一种挑战:它既考验你的胆量,又衡量你的智慧。

在老头唠唠叨叨的叙述中,我试着还原这一过程。

⑦夏日午间,四周一片寂静,人们午睡正酣,枝头的树叶也一动不动地耷拉着脑袋。

只有南窗下的泥地里,几只觅食的母鸡在东啄啄西叨叨,时不时的“咕咕咕”地炫耀着她们的发现,偶尔还有几声蝉鸣撕扯着灼热而慵懒的空气。

⑧这时,一只竹竿偷偷伸来,试探性地碰了几下簸箕。

见无人察觉,才奋力捅,“啪啦” 一声,几
乎一半的花生翻出去,一头栽进一只大张着口的袋子里。

有几颗花生眼看要掉在地上,随着一个漂亮的滑步和一声快活的口哨,他们平安地和朋友们会合了。

袋口有一双兴奋得发亮的眼睛向他们靠近,“好,都装好了!俺马上回来。

”竹竿立刻轻轻巧巧地消失在墙的另一侧。

⑨在牙齿的配合下,袋口被干净利落地快速扎好。

这时的袋子,像一夜之间身怀六甲的人,大腹便便却还要承载主人想飞的愿望。

“接住!”负重的袋子像早期跳高运动员,一个俯卧式贴着墙头飞了过去,姿势虽不雅观,效果倒还不错。

⑩墙那边只听“好咧”,紧接着“扑通”一声!张开怀抱迎接战利品的“海盗”,没料到,这袋劫掠来的花生竞“重如泰山”。

一个立足未稳,一屁股坐在地上。

这时,墙这边的少年已经施展飞檐走壁的功夫,翻过了这座我们心中的“天然屏障”,一把拉起自己的同伴,带着他们的“战利品”,一溜烟跑了个无影无踪。

⑪一阵夹着干草香的热风轻轻吹过,一切又回复到夏日午后的安静和慵懒之中。

⑫“俺俩本来是打赌嘞,看谁能翻过这道墙。

谁知道,看见簸箕里的花生,俺就馋了……后来,俺想着城里人有钱,不吃白不吃。

再后来……再后来……没想到你们……对不起,俺错了!俺以后再也不偷东西了……”我还在发呆,少年已经结结巴巴地向我们道歉了。

⑬多年后想起此事,少年红着脸道歉的模样,似乎仍在眼前,我忽然明白,当年这件事无论对他,
还是对我,都是人生重要的一课
.......。

1.下列对第②段传递的信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了儿时“我”家特殊的居住环境和简陋的生活条件。

B.写“关虎屯”民风剽悍,与下文老头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C.两次出现的“墙”既指实际的墙,也指我们之间心灵的墙。

D.无论城里还是乡下,人们在城乡结合部的生活都充满挑战。

2.第④段中的画线句“似乎能看到他黑黑的脸庞上掠过一片红云”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

3.第⑤段画线句“眼前这一幕,着实令我们吃惊”中的“这一幕”指的是,而它“着实令我们吃惊”的原因是。

4.联系上下文,第12 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5.对“人生重要的一课”所阐释的道理,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无论何时,都要坚守做人的底线。

B.对待他人不能心存成见、先入为主。

C.发自内心的善意能改变这个世界。

D.沟通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隔阂。

E.勇于承认错误,才能获得理解和支持。

【答案】1.D
2.比喻生动地写出少年因看到“我”家简陋的条件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内疚脸红的样子。

3.父亲带着偷了花生的儿子主动登门道歉。

这完全出乎我们对关虎屯人一向剽悍难驯、胆大妄为的固有认知。

4.1)通过对少年的语言描写,写出他对我们的歉意,补充交代了他偷花生的缘由(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带着点游戏和恶作剧的性质),表现少年天真顽皮又不失淳朴的性格,与我们先前对关虎屯人的恶劣印象形成鲜明反差,(2)也与上文对少年偷花生的充满童趣的描写形成照应。

5.CE
【解析】
【分析】
1.D对第②段传递的信息的理解不正确。

“人们在城乡结合部的生活都充满挑战”对第②段理解错误,这个语段没有表现出这个意思。

其它几项则分析得正确。

2.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似乎能看到他黑黑的脸庞上掠过一片红云”中的“红云”明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人物脸红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内疚的心理活动。

3.一空,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

答案就是上文的“他特意领着不肖子来赔礼道歉”。

二空,要分析好下文的“鉴于他们一向的‘恶名’,根本没指望这点花生还能失而复得,只是在检讨自己的失误,没想到竟有人登门谢罪”一句,即可得出答案。

4.考查语段的作用。

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

从内容上说,补充交代了他偷花生的缘由。

从结构上看,对上文少年偷花生的充满童趣的描写形成照应。

也照应了上文我们对关虎屯人的恶劣印象,两者构成对比,由此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5.通过对文中所描写的中心事件的分析,“人生重要的一课”主要是指人与人要以诚相待,充满善意,也指人要坚守一定的底线。

而不是要表达“发自内心的善意能改变这个世界”和“勇于承认错误,才能获得理解和支持”这两个意思,所以CE理解错误。

5.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当年的朋友圈
秦文君
①我年少时迷恋写信,属于朋友圈内的写信高手。

选择写信,除了擅长写写弄弄,字也算端庄,还另有原因,我受不了当年的电话,太折腾人了。

②当时电信不发达,公用电话一般安置在烟纸店、居委会这些人群密集处。

我们弄堂口的烟纸店负责传呼的阿姨,接通电话,会像派出所户籍警一样,问明你是何人,打算找何人,何门牌号。

放下电话听筒后,她跑到对方的楼下,大声疾呼,搅得四邻皆不安。

③就算电话接通,但双方照样不能好好说话。

因为有人在后面候着呢,用殷切的眼神盼你长话短说,这算是修养好的;有的人不耐烦,你说话,他在一旁插话。

④我和闺蜜有心灵默契,涉及一些私密话题,一概用暗语。

有时暗语讲得过于隐秘,听电话的脑子不够用了,猜来猜去的,正话反听了。

⑤写信不一样,尽情写去,如此潇洒。

⑥17岁,我第一次出远门,去黑龙江当“知青”,绿皮老火车开了四天三夜。

初到时,40多个女生挤在一座大帐篷里,四面透风,到了最冷的阴历年,大家轮流看守铁皮炉子,不让它熄灭,那好像生命之火,不然,帐篷里的温度是零下40摄氏度。

⑦火光中的冥想、阅读、还有写信,是那段困顿生活中,给我的最大安慰。

从遥远的北疆寄往上海的信要8分邮资,我买了几大版邮票才安心。

信能超越重叠的山峦,春季泥泞的雪路,和我的朋友圈,和我所向往的外面的世界在一起。

⑧阅读能让人拥有超越泥泞的现实的能量,但是我带去的那几本书很快被翻烂了。

亲友们从四面八方把自己的藏书寄给我。

我读后,寄还书的时候,会回赠一封信。

信写得格外长,既写读书的感观,也记叙亲历的生活。

写边远山林和都市文明的不同,也写我看到的和以往学生生活所不同的广阔社会面,写人的奇妙和复杂。

⑨亲友们称赞我的信,说明明是苦寒之地,在我的笔下的生活引人入胜,读起来仿佛是小说。

有的朋友还说读信的时候,他们的心情比云还轻。

整整8年,我给朋友圈的人写了很多信,也收到了他们很多的回信。

⑩2017年年末,我大面积地整理书房,理出很多信。

有的朋友的信珍藏了40多年,记载着时代和生活的深刻痕迹。

那些信被安顿在不同的抽屉里,每次拉开抽屉,我能感受到特殊的含义,看到一段段微妙的人生历练。

⑪现在动动手指发微信,寥寥数语,或发几个表情,表示人心大快。

写信的感觉和激情被这样的便捷消磨掉许多。

过去写信是如此郑重,虽不必事先沐浴,更衣,但这是一种仪式:写着对方的名字,一字一句,悄然生根。

写信寄托了情感之后,还要跑到邮局寄,经过一只一只的手,把信送到想念的人手中。

⑫落笔的痕迹里有生命的郑重,顽强又闪光,让我们没有匆忙地度过青春。

(摘自《新民晚报》)
1.文章以“当年的朋友圈”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3.有读者认为:既然是写“阅读和写信”,文章②~④段的内容与主题关系不大,可以删去。

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说明理由。

4.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⑧段“阅读能让人拥有超越泥泞的现实的能量”这句话的理解。

5.随着手机、网络等快速发展,现在大多数中学生已经不会写信了。

为此,有人认为中学生应该学习并使用书信;有人认为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没有必要再使用书信。

对此,你怎么看?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①交代了写作的主要内容:当年我和朋友的交往;②暗示了朋友圈的内容与今天的朋友圈不同;③新颖别致,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示例: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阿姨在传呼时“声音大”和“扰民”的特点,突出了“我”不喜欢打电话的原因。

3.示例:不能删去。

②~④段写的是当年打电话很不方便,毫无隐私,引起误会的情形,这为下文“写信”做了铺垫。

②~④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社会背景,如果删去,文章的内容就很难被读者理解。

(答出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4.示例:“泥泞的现实”指人生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等,“超越”指的是战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阅读可以让人的心灵变得强大,从而战胜困难,超越自己。

(言之有理即可)
5.示例一:我认为中学生不会写信很正常,没有必要再使用书信。

现在信息社会很发达,发微信、打电话就可以传递情感,取得联系,且可以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方便快捷,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书信被淘汰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中学生应该学会写信。

虽然通讯发达了,但是人们做事的仪式感没有了,写信凝聚的是更深的感情,一封封信都是一滴滴真情的传递,信也便于保存,可以将那些美好的回忆定格。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

解答此题可先分析标题的含义,然后从其所蕴含的情感来分析绝妙之处。

结合全文内容来看,本文标题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当年的朋友圈”即当年我和朋友交往的圈子;“当年”暗示了朋友圈的内容与今天的“微信”朋友圈不同。

理解了含义,再分析作用,很明显,标题能起到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分析。

人物描写及作用作答方法:学生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学生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

“放下电话听筒后,她跑到对方的楼下,大声疾呼,搅得四邻皆不安”中“放下、跑、疾呼”运用了动作描写,写出了阿姨“声音大”又“扰民”,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我”不喜欢打电话的原因。

一定要答出描写对表达人物心理的意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文段作用理解能力。

首先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结合上下文来理解,②~④是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当年打电话很不方便,毫无隐私,会引起误会。

为下文“写信”建立“朋友圈”做了铺垫。

所以不能删去。

4.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意以及蕴含的感情。

结合文中“火光中的冥想、阅读、还有写信,是那段困顿生活中,给我的最大安慰”“信写得格外长,既写读书的感观,也记叙亲历的生活。

写边远山林和都市文明的不同,也写我看到的和以往学生生活所不同的广阔社会面,写人的奇妙和复杂。

亲友们称赞我的信,说明明是苦寒之地,在我的笔下的生活
引人入胜,读起来仿佛是小说。

”理解分析,“泥泞的现实”指“我”人生中遇到的困难、挫折等,“超越”指的是战胜,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阅读带给我无穷的力量,让我战胜一切困难。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

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这样的标志性语言,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叙写理由,做到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论说有力。

无论赞同“使用书信”,还是不赞同都可以。

如果赞同使用,可从书信文字传达的情感意义方面谈论;如果不赞同,可从现代化信息交流方面谈论。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汪曾祺
沈先生逝世后,傅汉斯、张充和从美国电传来一幅挽辞。

字是晋人小楷,一看就知道是张充和写的。

词想必也是她拟的。

只有四句: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是嵌字格,但是非常贴切,把沈先生的一生概括得很全面。

沈先生的血管里有少数民族的血液。

湘西有少数民族血统的人大都有一股蛮劲,狠劲,做什么都要做出一个名堂。

黄永玉就是这样的人。

沈先生瘦瘦小小,但是有用不完的精力。

他少年当兵,漂泊转徙。

二十岁冒冒失失地闯到北平来,举目无亲。

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就想用手中一支笔打出一个天下。

冬天屋里生不起火,用被子围起来,还是不停地写。

后来,他真的用一支笔打出了一个天下了。

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

沈先生很爱用一个别人不常用的词:“耐烦”。

他说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耐烦。

他对别人的称赞,也常说“要算耐烦”。

看见儿子小虎搞机床设计时,说“要算耐烦”。

看见孙女小红做作业时,也说“要算耐烦”。

一个时期,沈先生每个月都要发表几篇小说,每年都要出几本书,被称为“多产作家”,但是写东西不是很快的,从来不是一挥而就。

他年轻时常常日以继夜地写。

他的作品看起来很轻松自如,若不经意,但都是苦心刻琢出来的。

《边城》一共不到七万字,他告诉我,写了半年。

沈先生爱改自己的文章。

他的原稿,一改再改,天头地脚页边,都是修改的字迹。

蜘蛛网似的,这里牵出一条,那里牵出一条。

作品发表了,改。

成书了,改。

看到自己的文章,总要改。

有时改了多次,反而不如原来的,以至师母后来不许他改了。

沈先生的作品写得最快,最顺畅,改得最少的,只有一本《从文自传》。

这本自传没有经过冥思苦想,只用了三个星期,一气呵成。

他不大用稿纸写作。

在昆明写东西,是用毛笔写在当地出产的竹纸上的,自己折出印子。

他也用钢笔,蘸水钢笔。

他的原稿的字很清楚,不潦草,但写的是行书。

他晚年写信写文章爱用秃笔淡墨。

用秃笔写那样小的字,不但清楚,而且顿挫有致,真是一个功夫。

他很爱他的家乡。

他的《湘西》《湘行散记》和许多篇小说可以作证。

他不止一次和我谈起棉花坡,谈起枫树坳——一到秋天满城落了枫树的红叶。

一说起来,不胜神往。

黄永玉画过一张凤凰沈家门外的小
巷,屋顶墙壁颇零乱,有大朵大朵的红花——不知是不是夹竹桃,画面颜色很浓,水气泱泱。

沈先生很喜欢这张画,说:“就是这样!”八十岁那年,他在家乡听了傩戏,这是一种古调犹存的很老的弋阳腔。

打鼓的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对年轻人打鼓失去旧范很不以为然。

沈先生听了,说:“这是楚声,楚声!”他动情地听着“楚声”,泪流满面。

他的家乡每年有人来看他,沈先生非常亲切地和他们谈话,一坐半天。

每当同乡人来了,原来在座的朋友或学生就只有退避在一边,听他们谈话。

沈先生很好客,朋友很多。

他们的交往真是君子之交,既无朋党色彩,也无酒食征逐。

清茶一杯,闲谈片刻。

沈先生对青年的帮助真是不遗余力。

他曾经自己出钱为一个诗人出了第一本诗集。

诗人柯原的父亲故去,家中拉了一笔债,沈先生提出卖宇来帮助他,价款直接寄给诗人。

他对学生的作品细心修改,寄给相熟的报刊,尽量争取发表。

他这辈子为学生寄稿的邮费,加起来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宇。

我在昆明写的稿子,几乎无一篇不是他寄出去的。

沈先生对我这个学生是很喜欢的。

为了躲避日本飞机空袭,他们全家有一阵住在呈贡新街,后迁跑马山桃源新村。

沈先生有课时进城住两三天。

他进城时,我都去看他。

交稿子,看他收藏的宝贝,借书。

沈先生的书是为了自己看,也为了借给别人看的。

“借书一痴,还书一痴”,借书的痴子不少,还书的痴子可不多。

有些书借出去一去无踪。

有一次,晚上,我喝得烂醉,坐在路边,沈先生到一处演讲回来,以为是一个难民,生了病,走近看看,是我!他和两个同学把我扶到他住处,灌了好些酽茶,我才醒过来。

有一回我去看他,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

沈先生开了门,一看,一句没说,出去买了几个大橘子抱着回来了。

沈先生的家庭是我见到的最好的家庭,随时都在亲切和谐气氛中。

家里人都很幽默,但幽默得很温雅。

一家人于钱上都看得很淡。

《沈从文文集》的稿费寄到,九千多元,大概开过家庭会议,又从存款中取出几百元,凑成一万,寄到家乡办学。

沈先生也有生气的时候,也有极度烦恼痛苦的时候,但多数时候都是笑眯眯的。

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

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真像一个孩于。

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沈先生自奉甚薄。

穿衣服从不讲究。

我见他时总是一件洗得褪了色的蓝布长衫,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

解放后是蓝卡其布或涤卡的干部服,黑灯芯绒的“懒汉鞋”。

有一年做了一件皮大衣,他穿在身上,说是很暖和,高兴得像一个孩子。

吃得也很清淡。

我没见他下过一次馆子。

他们住在中老胡同时,有时张充和骑自行车到前门月盛斋买一包烧羊肉回来,就算加了菜了。

他的丧事十分简单。

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

不放哀乐,放沈先生生前喜爱的音乐,如贝多芬的“悲怆”奏鸣曲等。

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

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

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

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

沈先生家有一盆虎耳草,种在一个椭圆形的小小钧窑盆里。

很多人不认识这种草。

这就是《边城》里翠翠在梦里采摘的那种草,沈先生喜欢的草。

(摘编自《汪曾祺散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