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化学实验-实验探究与设计 考试练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化学-化学实验-实验探究与设计 考试练习题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1、小玉在探究蜡烛燃烧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合适的是( )
A .反复实验,查找原因
B .查阅相关资料
C .置之不理
D .请教老师
知识点:实验探究与设计 【答案】C
【解析】
本题研究了蜡烛的燃烧,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底部出现了大量黑色物质,发现了问题,应该反复实验,来探究黑色的物质的成分;也可以查阅资料、或与同学讨论、或咨询老师,来解决自己发现的问题,而不能不予理睬,否则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也不符合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解:A.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就是进行对比实验,做法正确。

不合题意;
B.
查阅相关资料,探究黑色物质成分,符合科学探究的过程,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C. 置之不理,就是没有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做法错误,符合题意;
D. 向老师请教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就是咨询老师,做法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

2、对探究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反思,是提高我们的探究能力和促进不断进步的重要保证。

下列有关实验后反思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只要有结论就不需要思考猜想与结论是否一致
B .需反思探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
C .不需要反思实验过程是否安全、环保
D .不需要反思探究程序是否合理、简捷
知识点:实验探究与设计 【答案】B
【解析】
A .实验后反思,需要思考猜想与结论是否一致,故选项说法错误。

B .实验后反思,需要反思探究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故选项说法正确。

C .实验后反思,需要反思探究过程是否安全环保,故选项说法错误。

D .实验后反思,需要反思探究程序是否合理、简捷,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

3、长沙市某地发生了一起亚硝酸钠中毒事件。

亚硝酸钠外观酷似食盐且有咸味,亚硝酸钠和食盐的有关资料如下:
亚硝酸钠兑成的防锈水能用于有色金属 (铜、铝等 )的防锈,亚硝酸钠兑成防锈水,需加碳酸钠调 pH 值 9左右对黑色金属防锈效果较好,亚硝酸钠是一种还原剂,化学式为 NaNO2,被氧化后变为 NaNO3,主
要是为了除去水中的氧以及水中的其他少量氧化剂,从而达到延缓钢铁锈蚀的目的。

但亚硝酸钠毒性较大,现在已较少使用。

(1)根据上表请你写出亚硝酸钠的两条物理性质 _______, _______。

(2)测定防锈水的 pH在实验室中选用的实验用品是 _______。

(3)防锈水实现防锈作用的原理是 _______。

(4)写出检验食盐中是否含有亚硝酸钠的过程 _______ (合理即可 )。

知识点:实验探究与设计【答案】易溶熔点为271 ℃pH试纸或 pH计除去水中的氧,使金属无法与氧结合反应取少量样品加入稀盐酸,若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则该食盐中含有亚硝酸钠,反之不含(或取少量样品加热到320 ℃以上,若有臭味气体生成,则食盐中含有亚硝酸钠,反之不含)【详解】
(1)亚硝酸钠的两条物理性质:易溶,熔点为271 ℃。

(2) ) pH试纸或 pH计用来测量物质的 pH值,因此测定防锈水的 pH在实验室中选用的实验用品是:pH试纸或 pH计。

(3)亚硝酸钠是一种还原剂,化学式为 NaNO2,被氧化后变为 NaNO3,主要是为了除去水中的氧以及水中的其他少量氧化剂,从而达到延缓钢铁锈蚀的目的,因此防锈水实现防锈作用的原理是:除去水中的氧,使金属无法与氧结合反应。

(4)亚硝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受热能放出有臭味的气体,所以检验是否含亚硝酸钠的方法:取少量样品加入稀盐酸,若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则该食盐中含有亚硝酸钠,反之不含;(取少量样品加热到320 ℃以上,若有臭味气体生成,则食盐中含有亚硝酸钠,反之不含)。

4、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为了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如图所示,玻璃管左、右两端分别放有脱脂棉,注射器中分别装有浓盐酸和浓氨水。

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气(NH3)和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HCl)能发生如下反应,NH3 +HCl═NH4 Cl.两个注射器同时向脱脂棉靠近里边的部位注入等体积的液体,过一会,先在 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

根据现象回答问题:
(1)生成物 NH4 Cl常温下的状态是 ___(填“固体”、“液体”或“气体”);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
A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不断运动 B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运动的速率相等
C氯化铵微粒不运动 D该反应说明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
(3)有同学认为先在 A处产生白烟是因为 HCl分子比 NH3分子运动速度慢,请你分析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___。

(4)影响分子运动速率的因素还有温度,请举出生活中的一个实例 _____。

(5)该实验中的注射器也可改用胶头滴管直接滴入液体,相比较用注射器的优点是 ____。

知识点:实验探究与设计【答案】固体AD 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阳光下或者温度高衣服干得快,温度高水蒸发的快,糖在热水里比在冷水里溶解的快等可以控制体积节省药品、可以减少气体挥发造成的污染等
【详解】
(1)烟是固体颗粒,因为氯化氢与氨气反应生成了氯化铵,且产生白烟,所以氯化铵是固体;
(2)A、由于分子始终是在不断运动的,故正确;
B、先在 A处产生大量白烟,然后白烟逐渐充满整个试管,说明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运动的速率不相等,故错误;
C、分子在不断地运动,故错误;
D、在化学变化中能说明分子可以再分,故正确;
故选:AD
(3)由于氨分子运动速度比氯化氢分子运动速度快,氨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17,氯化氢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36.5,所以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因素可能是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4)升高温度分子运动速度就加快,只要能说明温度高了运动速度快了的例子都可以,例如阳光下或者温度高衣服干得快,温度高水蒸发的快,糖在热水里比在冷水里溶解的快等;
(4)由于注射器装入的药品少,现象明显,又是封闭状态,所以可以控制体积节省药品、可以减少气体挥发造成的污染等。

5、实验室中制取 CO2后残留的废液收集在废液缸中,某化学课外小组的同学想探究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请你共同参与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猜想 1:废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钙。

猜想 2:废液中的溶质有氯化钙和 _____(填化学式)。

实验与结论:
(1)甲同学取少量氯化钙溶液和废液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做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为无色,于是甲同学认为猜想 1是正确的,你认为甲同学实验 _____(“能”或“不能”)证明猜想 1是正确的,理由是 _____。

(2)如果要证明猜想 1是正确的,你做对比实验时选择加入的试剂是 _____;实验时装有废液的试管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

知识点:实验探究与设计【答案】HCl 不能酸性和中性溶液都不能使酚酞变色紫色石蕊试液(或活泼金属或碳酸钠)溶液变红(或产生气泡)
【详解】
猜想 2: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时可能盐酸有剩余,故猜想溶质为 HCl;
实验与结论:
(1)甲同学取少量氯化钙溶液和废液分别加入两支试管中,并向其中分别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做对比实验,结果两试管中溶液均为无色,于是甲同学认为猜想 1是正确的,甲同学实验不能证明猜想 1是正确的,因为酸性和中性物质都不能使酚酞变色。

(2)如果要证明猜想 1是正确的,即证明盐酸无剩余,证明溶液呈中性,可利用酸的性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和活泼金属反应产生氢气)或氯化钙(和可溶性碳酸盐反应有沉淀生成)的性质,因此可用紫色石蕊试液(或活泼金属或碳酸钠),现象为溶液不变红(或无明显现象或有白色沉淀生成)。

6、小峰同学在试管中加入两块石灰石,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反应产生了大量气泡,他认为“可能生成了二氧化碳”,小华说“可以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检验”。

对于“可以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检验”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 .猜想与假设
B .反思与评价
C .设计实验方案
D .观察实验现象
知识点:实验探究与设计【答案】C
【详解】
小华说“可以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检验”,应属于探究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方案。

7、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请阅读下列资料:小婷的妈妈从超市买回两袋食盐,一袋标明是加碘盐,另一袋标明为低钠盐(一种含有氯化钾的盐).小婷看了包装后想:这两种盐哪一种更咸?于是她开始了探究.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可以知道哪一种更咸了.对于小婷的这种想法属于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
A .提出问题
B .猜想与假设
C .设计实验方案
D .得出结论
知识点:实验探究与设计【答案】C
【详解】
解:由题意可知,小婷“认为”可以将两种盐配成盐水,然后分别尝一下,就可以知道哪一种更咸了,而不是做了实验,故知此过程为科学探究基本环节中的设计实验方案。

故选: C。

8、某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分子的性质”,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进行实验)图Ⅰ是课本中的某个探究实验,几分钟后烧杯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此实验说明了分子___.
(实验改进)老师对图I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Ⅱ所示),并进行了下列操作:
①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②将滴加了无色酚酞的长条形滤纸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
③再往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浓氨水.
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该实验说明了___.
(分析讨论)
①若实验Ⅱ的现象不明显,应当进行的改进操作是___.
②改进后图Ⅱ所示装置的主要优点是___.
③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
(拓展延伸)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图I和图Ⅱ所示装置虽能够证明分子的性质,但无法影响分子性质的因素,于是又设计了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
①按照图Ⅲ和图Ⅳ所示装置操作,几分钟后烧杯B中溶液变化有何不同___.
②对比图Ⅲ和图Ⅳ所示的装置,说明了___.
知识点:实验探究与设计【答案】烧杯甲中的酚酞溶液变红在不停地运动长条形滤纸条上的酚酞点从右到左依次变红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在试管下面放一张白纸药品的用量较少(或节约药品)酚酞与氨水的位置滴反了图III所示装置中,烧杯B变红的速率较慢,图IV所示装置中,烧杯B变红的速率较快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详解】
【进行实验】氨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几分钟后烧杯甲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烧杯甲中的酚酞溶液变红,此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实验改进】几分钟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长条形滤纸条上的酚酞点从右到左依次变红,该实验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分析讨论】(1)若实验II的现象不明显,应当进行的改进操作是为了便于观察到颜色及颜色变化,在试管下面放一张白纸;
(2)改进后图II所示装置的主要优点是药品用量少,可以达到节约药品的目的,同时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3)实验过程中,若发现滤纸条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氨水和酚酞试液位置放反了,或者氨水和酚酞试液都放在了棉花团上;【拓展延伸】(1)按照图III和图IV所示装置操作、几分钟后烧杯B中溶液变化:图III所示装置中,烧杯B变红的速率较慢,图IV所示装置中,烧杯B变红的速率较快;
(2)对比图III和图IV所示的装置,说明了分子的远动速率受温度影响,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

9、某实验小组做“滴水生火”实验,向包裹过氧化钠(Na2O2)的棉花上滴水,观察到棉花燃烧。

资料:Na2O2与H2O反应生成O2和NaOH
(实验1)验证反应的生成物
(1)证明②中有O2生成的现象是_____。

(2)依据③的现象,判断溶液A呈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发现问题)③中溶液变红后,约2分钟褪为无色。

(查阅资料)(1)Na2O2与H2O反应分为两步:
①Na2O2与H2O反应生成H2O2和NaOH②H2O2分解
(2)通常条件下,NaOH溶液与MnO2不反应
(3)H2O2有漂白性,能使变红的酚酞溶液褪色
(4)向5 mL 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中滴加1滴酚酞溶液,现象如下表:
(猜想与假设)本实验中,溶液褪色的原因可能是:
a.生成的O2
b.溶液中的H2O2
c.溶液中NaOH的浓度
(实验2)验证猜想
(实验结论)猜想a不成立,猜想b成立,猜想c不成立
综合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3)实验I的现象是_____。

(4)实验II的目的是_____。

产生无色气体的原因是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补全实验i:取10 mL 溶液A于试管中,_____,过滤。

知识点:实验探究与设计【答案】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碱性溶液红色保持不变验
证溶液A中含有H2O2 2H2O22H2O + O2↑加入适量MnO2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详解】
(1)(2)Na2O2与H2O反应生成O2和NaOH,反应生成的氧气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氢氧化钠溶于水呈碱性,可以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3)实验Ⅰ中通入氧气之后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溶液不变色;(4)实验Ⅱ的目的是为了验证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产生无色气体的原因是2H2O22H2O + O2↑;(5)实验i的步骤是取10 mL 溶液A于试管中,加入适量MnO2,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过滤。

10、甲、乙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结束,甲、乙同学依次将废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然后进行了讨论。

(观察与讨论1)甲同学在做实验时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于是对氢氧化钙溶液和稀盐酸能发生反应表示怀疑。

但乙同学认为,甲同学实验时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应先滴几滴酚酞试液,再滴加适量的稀盐酸,当观察到(1)_________时。

就可以说明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

(观察与讨论2)当乙同学沿废液缸内壁缓慢倾倒液体时,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

经过讨论确定,甲、乙同学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分别是(2)_____(3)___________(均写化学式),才会出现上述现象。

为了科学处理试验后产生的废液,甲、乙同学决定对废液缸中最终废液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NaCl、CaCl2两种物质
乙同学猜想:废液中含有NaCl、Na2CO3两种物质
(活动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分别同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

得出结论:甲猜想不成立,则乙猜想成立。

乙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得出结论:乙猜想成立,则甲猜想不成立。

(反思与评价)请对甲同学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4)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确认了最终废液中溶质的成分。

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方法是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实验探究与设计【答案】酚酞试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或酚酞试液红色褪去) CaCl2 HCl NaCl Na2CO3甲同学结论不正确,甲实验只能说明废液中无氯化钙,若废液中只含有氯化钠也无明显现象,则乙同学猜想不一定成立,所以甲同学结论不正确向最终废液中加入氯化钙溶
液(或加入酸溶液)至中性后再倒掉废液
【详解】
分析:(1)向氢氧化钙溶液中应先滴几滴酚酞试液,则溶液为红色,如果红色消失,则说明反应;
(2)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说明液体中有酸和碳酸根及钙离子;所以知甲同学的试管:CaCl2、HCl;
(3)由(2)中分析可知,乙同学的试管中:NaCl、Na2CO3
(4)由题意知,废液滴加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得出结论:甲猜想不成立,则乙猜想成立”,如果只有氯化钠也无现象;
(5)因为废液中有碱性物质碳酸钠,所以要中和碱性.
解答:解:(1)酚酞溶液遇碱性溶液,会变红;而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无色;酚酞溶液可鉴别碱是否被中和;
(2)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了白色沉淀,又由图知:①盐酸和氢氧化钙溶液生成氯化钙和水,②盐酸和碳酸钠生成氯化钠和水和二氧化碳;另外还应考虑盐酸和碳酸钠过量;
(3)对甲同学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给予评价:甲同学结论不正确,甲实验只能说明废液中无氯化钙,若废液中只含有氯化钠也无明显现象,则乙同学猜想不一定成立;
(4)向其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原溶液中无氯化钙溶液,从而推出甲猜想错误;
如果溶液中只有氯化钠溶液无碳酸钠溶液时,滴加碳酸钠溶液也无现象,故无法证明乙猜想正确.(5)处理该废液的方法:向最终废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或加入酸溶液)至中性后再倒掉废液.故答为:(1)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或酚酞溶液红色褪去)
(2)CaCl2、HCl;
(3)NaCl、Na2CO3
(4)甲同学结论不正确,甲实验只能说明废液中无氯化钙,若废液中只含有氯化钠也无明显现象,则乙同学猜想不一定成立;
(5)向最终废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或加入酸溶液)至中性后再倒掉废液(其他答案合理即可)11、某工厂产生的铜屑中含有少最铁屑。

现要回收利用其中的铜,需除去其中的铁屑,张山同学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方案:
(1)以上两个实验方案中,从回收利用率角度考虑,你愿意选择_____。

(2)两个方案中都有过滤操作,该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

(3)写出两个实验方案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方案甲_____;
方案乙_____。

(4)你能否再设计一个不同原理的方案?写出你的方案_____。

知识点:实验探究与设计【答案】(1)方案甲(2)漏斗、烧杯、玻璃棒
(3)方案甲:Fe +CuSO4=“==“ FeSO4+Cu 方案乙:Fe +H2SO4=“==“ FeSO4+ H2↑
(4)能用磁铁吸
【详解】
(1)由于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时还会生成一部分铜,因此在甲方案中得到的铜要多一些,因此应该选择
甲;
(2)在过滤操作中一定会用到漏斗、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等,其中的玻璃仪器有漏斗、烧杯、玻璃棒;
(3)由于方案甲是铁和硫酸铜反应,而方案乙是铁和稀硫酸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CuSO4═FeSO4+Cu;Fe+H2SO4═FeSO4+H2↑;
(4)由于铁具有磁性,因此能被磁铁吸引,因此实验方案是:利用磁铁吸引。

12、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切过咸菜的刀更容易生锈.而除锈用稀盐酸比稀硫酸快。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现象,某校师生做了以下相关分组实验,请你根据自己平时课堂学习的体验一起参与讨论并回答相关问题。

(步骤一)未打磨的铝片浸入氯化铜溶液中,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和疏松的紫红色固体,并放热,片刻后溶液由蓝绿色变成无色。

(1)若要正视紫红色固体中是否含有氧化铜,可用_______溶液(填一试剂)加以检验。

(步骤二)未打磨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一段时间内没有明显现象。

(2)比较步骤一、二,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

(步骤三)打磨过的铝片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其操作、现象和结论见下表。

(3)试将“影响因素”选项前恰当的字母序号填入答题卡指定位置。

影响因素:
A打磨时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
B选用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
C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比较步骤三各实验操作中用砂纸打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仔细观察下图:
试从微观粒子变化的角度分析该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实验探究与设计【答案】稀盐酸或稀硫酸氯离子对金属及其氧化物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或氯离子促进反应的进行或铜盐溶液中酸根离子种类不同
) A B AC证实氧化膜对反应的影响(是否破坏氧化膜)在溶液中,铝比铜活泼,每2个铝原子失去6个电子,变成2个铝离子;每3个铜离子得到6个电子变成3个铜原子【详解】
(1)氧化铜可以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的盐为蓝色溶液,检验是否含有氧化铜可以采用加酸的方法;
(2)步骤一、二中所用的铜盐溶液不同,氯化铜与硫酸铜的差别在于所含有的酸根离子不同,根据实
验的现象,可以看出含氯离子的反应剧烈;
(3)现象一与现象二相比,说明用力程度及均匀程度不同,现象一是用粗砂纸,现象三是用细砂纸,根据现象,说明砂纸颗粒粗细程度不同,现象四和现象三相比说明由于摩擦生热又形成了新的氧化膜;
(4)用粗细不同的砂纸打磨铝片,除去的是表面的氧化膜;
(5)根据图示可以看出,本反应是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硫酸铝和铜,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每2个铝原子失去6个电子,变成2个铝离子,每3个铜离子得到6个电子变成3个铜原子在溶液中.故答案为
(1)稀盐酸或稀硫酸
(2)氯离子对金属及其氧化物的结构具有较强的破坏作用(或氯离子促进反应的进行或铜盐溶液中酸根离子种类不同);
(3)①A,②B,③AC;
(4)证实氧化膜对反应的影响(是否破坏氧化膜);
(5)在溶液中,铝比铜活泼,每2个铝原子失去6个电子,变成2个铝离子,每3个铜离子得到6个电子变成3个铜原子.
点睛:本题考查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进行.13、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之后,知道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H2O、Na+、OH-,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某科技小组想进一步探究是哪一种粒子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

(提出猜想)猜想①:可能是H2O;
猜想②:可能是Na+;
猜想③:可能是OH-。

(实验验证)
(讨论反思)有同学认为猜想①不需要实验验证就可以排除,你认为该同学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实验探究与设计【答案】【实验验证】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 Na+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试管内溶液变为红色 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讨论反思】无色酚酞试液中有大量水分子,已经证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H2O、Na+、OH﹣,故猜想③可能是OH﹣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②用试管取少量氯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会观察到试管内溶液仍为无色,说明钠离子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③用试管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会观察到试管内的溶液变红,说明氢氧根离子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酚酞试液的溶剂是水,酚酞溶液为无色,说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色..
故答案为
【提出猜想】OH﹣;
【实验验证】
【讨论反思】无色酚酞试液中有大量水分子,已经证明水分子不能使酚酞变红色.
14、维生素C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不同的饮料中维生素C的含量不同。

下面是小明同学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