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
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
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
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
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
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
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
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
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2、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
(一)美国
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而言,发展对美关系一直是其外交之中的“重中之重”。
美国人曾提到,在构筑以它为主导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新格局中,与中国的政治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美国在各个大国之间搞力量均衡,防止出现任何一个国家来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
近年来,随着中国在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美国国内展开了对中国采取“接触”抑或“遏制”的大辩论。
考虑到中国在整个东亚、中亚、南亚所具有的巨大潜在影响和日本在本地区不获信任的政治孤立状况,美国必须彻底放弃“遏制”或敌视中国的政策,而要与中国展开政治对话与合作,不得不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战略关系---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二)日本
日本可以说是中国的门户,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对日关系一直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对日战略,可以说很理性,并没有因为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势力对二战期间所犯下的历史罪行一直持顽固态度以及小泉等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而怀恨在心,煽动国内人民的仇恨情绪。
在经济上,我国应继续坚持不以政治干扰影响经贸关系的原则。
中日自恢复正常外交关系以来,中日贸易额增加了 60多倍。
所以中国应进一步扩大中日经贸合作领域,加强民间经济交流,建立两国之间牢固的经济关系。
在文化上,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各国层次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利用两国几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和文化上的渊源关系,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大力培植民间友好力量,这是发展中日关系的一条重要经验。
在政治上,继续坚持提出“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以中美建立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为契机,明确反对日本走向军事大国的任何企图和举措,不断加强对相互战略的理解和深化,来促使日本政治关系的稳定发展。
(三)朝鲜半岛
自近代以来,朝鲜半岛一直是东北亚国家相互争夺的地缘政治焦点,成为东北亚局势流变动荡的关键性诱因。
对此,中国付出了沉重代价,有时几近亡国。
正是由于地缘政治原因,冷战时期,中朝并肩作战,阻止了美国越过“三八线”,并把美国直接威胁中国安全的企图直接扼杀在摇篮之中。
冷战结束后,
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性对抗的消逝,但东北亚局势仍然紧张,对峙局面仍然存在。
从总体上看,这种框架是相对稳定的,处于非敌非友的态势。
但是半岛形势错综复杂,无论统一后美军撤出与否,都可能对中国带来影响。
而且,朝核危机也折射出了中国与半岛国家尤其是与朝鲜之间存在着相当分歧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互不信任,反映出中朝关系尚存在一定问题的客观现状。
朝鲜半岛历来是我国的战略利益地区,其去向与我国利益攸关。
(四)俄罗斯和中亚
中俄两国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历史上就曾发生过多次纠葛和冲突,中国也多次受到俄国的宰割。
1991 年岁末,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中俄顺利实现了由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
冷战后,虽然俄罗斯的经济受到了影响,但是它的军事势力在世界上还是屈指可数的。
从地缘政治上看,中亚地区是亚欧大陆的战略要道,是中东石油的重要陆路运输线。
由于前苏联解体和外部势力的介入,以及塔吉克斯坦内乱、阿富汗内战的影响,使得中亚地区的民族、宗教、资源和领土等方面矛盾比较突出,导致这一地区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活动猖獗。
这些邪恶势力同时也威胁到邻国的社会安全和地区稳定。
中国在中亚问题上的核心是保证中亚地区的地区稳定,防止该地区宗教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势力威胁中国的西部安全,保障中国在必要时能获得中亚的能源供应。
要达成上述目标,最好的策略是大力推动中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在该地区发挥经济上的主导作用,以经济上的利益牵制美国的政治经济渗透,密切与中亚五国的经济联系。
(五)南亚和东南亚
南亚次大陆在地缘上也与我国安全又密切关系。
温家宝总理于 2005 年 4 月对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中印关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和南亚国家加强合作有利于亚洲政治局势的稳定和团结,作为互邻的地区,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而言,彼此建立相互信任、携手合作的关系,对于促进地区稳定、经济发展都有利。
中国和南亚是国际新格局中正在崛起的力量,这对第三世界具有特殊意义。
加强合作对于维护彼此的权益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中国还必须加强同巴基斯坦、缅甸的战略合作,这样才能维护西南边疆的稳定。
在地缘政治上讲,东南亚扼守了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通道,如果任何一个国家想控制这两大洋之中的任何一个,都必须要控制东南亚,否则就不可能完全
达到在该地区的势力存在。
东南亚是中国的战略核心区,其重要性不亚于台湾。
台湾在地缘政治上给我们提供了突破第一岛链的战略基地,而且拥有了东海油
气田的战略后方,有了和日本对抗的基地。
而东南亚是我们前出印度洋的咽喉,这个位置就像一只大手死死的掐住了我们通往印度洋的通道,印度洋是我们能
源海上通道和非洲地区的必经之地,所以中国应继续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友好合
作关系,以经贸交流的加强巩固和发展双边的政治关系。
三、地缘政治环境对中国政策的影响
地缘政治环境,对中国国内的政治生态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于
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迫使中国不得不长期维持一个高度集权的强有力的中央
政权并过渡强调保持国内稳定,以促成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从而忽视对世
界范围内普世价值的遵从。
籍以高度行政集权模式降低公共政策与民众期待之
间的差异可能会削弱政府在面临国内和国际挑战时做出正确判断和坚决回应能
力的可能。
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还导致中国外交必须学会和适应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
的艺术并对有关争议采取谨慎和容忍策略,这也合理地解释了中国在海洋争端
中奉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的理论形成过程。
四、构建超地缘的国家战略
中国要降低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对国家的不利影响,除传统的平衡大国关系、立足东亚,推进睦邻友好战略、奉行独立自主的多边外交外还必须构建以金融、文化和媒体力量为主要元素的超地缘的国家战略。
建立独立、自由、开放的媒
体平台,在国家传播领域形成民众积极参与、媒体自由讨论、学者借智创新、
官方扬弃施政的良性互动氛围。
这既有利于在重大国内和国际挑战面前集中民智,也有利于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民意,从而提高国家的话语权。
不同渠道表
达的不同观点还将为中国外交赢得更多的回旋空间。
参考文献:
[1]白桦.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国石油外交战略研究[D].成都:电子科
技大学,2006.
[2]曹飞.中亚国家政局演变中的大国博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3]姚勤华,戴轶尘.中国与中亚地缘政治关系新析[J].俄罗斯研究,
2004,(1).
[4]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5]韩波.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地缘战略[D].青岛:青岛大学,2007.
[6]庞彦,卢武铉.“和平繁荣政策”与韩朝关系发展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07.
[7]郝军学.初探外交能力与中国外交[D].北京:外交学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