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钱金川千年古刹天台国清寺(散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望安山文学】钱金川千年古刹天台国清寺(散文)
主编:非鱼
坐落在浙江天台华顶山麓的国清寺,四周群峰环抱,两涧萦流,迦蓝巍峨,风景如画。

寺为隋代古刹,让人心静禅悟的地方。

寺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初名天台寺,后取意“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

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也是日本天台宗的祖庭。

在日本、韩国都设有分院,国清寺后院的中日祖师碑亭和中韩祖师堂即是佐证。

该寺和济南灵岩寺、镇江栖霞寺、江陵玉泉寺并称“天下四绝”;也是浙江十大名寺之一,排名仅在杭州灵隐寺之后。

如单从宗教上的地位讲国清寺则是远远高于灵隐寺的。

灵隐寺游人如织是个热门旅游景区,虽香火旺盛,但商业气息过于浓厚;而国清寺与之相比显得更为低调和幽静些,寺中也并没有如其他寺院修缮得焕然一新,高大气派,金碧辉煌,反倒是褐黄色的山墙斑驳残破,攀满了青苔和藤萝,却由此看起来更为朴素沧桑,另有一派隐世古刹的冷僻风范。

是静心礼佛参禅的宗教场所之地。

国清寺面积很大,占地7万多平方米。

有多重院落相连,建筑古朴,林木种类繁多,整个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

没有一个相互平行,也没有互相垂直,自自然然地散落各处,错落有致却显得极为和谐。

与其他名刹相比,国清寺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的地理环境之中,寺依山傍水,四周五峰环抱,左右双涧萦流,极其清幽与众不同。

国清奇观“到眼宛如展画屏”。

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转、合”,体现中国传统的佛教园林的特色。

这也是与其他国内大部分古刹均选址于三面环山的谷地最大的区别。

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奉敕重修。

总体结构它以四条纵轴为主体,建有四殿,五楼,四堂,二亭一室,共600多间屋宇,是我国最
完整的大型寺院之一。

中轴线的大殿,一般寺庙从前往后,依次排列为天王殿、大雄宝殿、毗卢殿等主要殿堂,天王殿内弥勒居中,四大金刚分立左右。

而国清寺的大殿,先是弥勒佛殿,仅供弥勒佛像;而让四大金刚独供在雨花殿内,再是大雄宝殿与观音殿,如此独建雨花殿的,惟国清寺独有。

寺庙是隋炀帝杨广根据当时著名的智者大师描绘的一张草图修建而成。

清雍正十一年下诏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整修重建,至清末、民国时期又有增建。

寺院占地2公顷余,按四条南北轴线布列六百多间古建筑,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

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国清寺了。

国清寺四面环山世外桃源式般的地理环境中,它的山门一反常规,朝东而开。

进山门转直弯,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

中国佛教主要有八宗,即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当隋代的高僧在天台国清寺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便是佛教的宗派之一。

实际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顗(531~597)。

因常住浙江天台山,故由此得名。

天台宗以《法华经》、《大智度论》、《中论》为主要教义根据。

天台宗学统自称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九祖相承。

该宗思想,虽称出自龙树,实则启蒙于北齐慧文。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天台宗是中国汉地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元、明以后,天台宗学者往往兼倡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智钑注有《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被奉为天台三大部。

其判教,主张“五时八教”,把自己信奉的《法华经》列为佛的最高最后的说法。

其教义主张一切事物都是法性真如的显现,以中、假、空三谛圆融的观点解释世界。

唐贞元年间(公元785─805年),日本高僧最澄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天台宗义理,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立了佛教天台宗。

该宗教徒尊国清寺为祖庭,时时来华参谒,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

回到日本后
甚至就传立了日本的天台宗并且视天台山国清寺为主寺。

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

国清寺朝拜者络绎不绝,虔诚地奔向佛教天台宗,将中华民族和合文化播撒四海八荒,影响远及国内外。

东渡日本的鉴真、寒山、拾得、济公这样的高僧,都曾在此驻锡过。

隋塔
过了山门,左侧景色秀美,一条溪水由山上往下流。

一路往上踩着木栈道,先见“雁塔高排出青嶂”,高大的古塔忽隐忽现,直到国清寺“南大门”木鱼山下,才得以窥见塔身全貌。

高耸的古塔与国清寺相伴千年,也是国清寺的标志建筑物,这便是距今1400多年的隋塔。

塔由隋炀帝遣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建,也叫做“报恩塔”,这是因为杨广为报答智者大师给他授菩萨戒的师恩而命名的纪念塔。

尽管历经千年风雨侵蚀,使得塔身破损严重,肉眼可见其斑驳,失去了原有的外貌,但仍屹立千年不倒,足以让后人瞻仰惊叹。

隋塔属于空心楼阁式砖壁结构,塔身呈绛红色,高59.3米,六面九级,高塔耸入云霄,古塔下万松叠翠,松林间飞檐翘角。

是浙江最高的古塔之一。

细观塔壁佛像栩栩如生,建造别致极为精美。

隋塔最为缺憾的是塔顶上没有塔头(塔头的缺失与破损估计与火灾等因素相关,从唐朝到清雍正朝的880多年间,国清寺几度或毁于兵火,或摧于风暴,隋塔塔身呈绛红色足以说明塔遭遇火灾而形成的痕迹。

在屡毁屡建中延续至今。

),从塔内仰望可见蓝天。

饱经风雨的国清寺隋塔,经历千年而依旧巍然屹立。

究其原因在《国清寺志》内概括记录的文献中便能找到相关依据:一是塔基选择在岩层坚硬的祥云峰麓;二是塔砖烧制技艺高超,坚硬异常,虽风侵雨蚀而不腐;三是塔砖之间的粘合材料,系粘土和糯米捣拌而成。

从中也足以看出古人在建造技艺的匠心独运。

至于隋塔顶上没有塔头有这么一个传说:国清寺建成以后,里面供奉着五百罗汉。

他们相约连夜为国清寺修造一座宝塔,以增添名刹风光。

正当五百罗汉忙于搬运砖石修砌时,南海观音路过天台,观音见石桥山中两峰对峙,飞瀑高悬,十分壮观,也有心为天台山锦上添花,架一座石桥来增添景观。

此时观音见国清寺外砖块堆积如山,于是就向五百罗汉借砖,罗汉不肯。

观音向罗汉借锅煮饭,罗汉又故意将铁锅敲了一个洞。

观音见此,微微一笑,小施法术,在铁锅中烧出了香喷喷的米饭。

罗汉见状,大吃一惊,把铁锅搬来一看,原来锅上
的破洞,只漏沙,不漏米。

从此便有:“古寺犹有寒灶石; 云橱尚存漏砂锅。

”五百罗汉将修造的塔头,搁在金地岭,准备待宝塔落成时再搬来安装。

观音有意作难,用法力将塔头牢牢定住,尽管五百罗汉想尽办法使出浑身解数,彻夜苦搬,何奈金鸡报晓,天色已明,再也无法将塔头搬下山来,所以隋塔缺了个塔头,而金地岭上则多了个塔头寺,国清寺内至今还保存着“漏砂锅”。

延古塔原路下山,路旁矗立着七佛塔,一字排开,似在迎接来此朝拜的八方信众。

这七座佛塔如同是国清寺的护寺使者。

七佛塔,俗称“七支塔”,也称迎宾塔,是为祭祀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过去七佛”而建。

想想这个传说,也感觉观音气量蛮小,锦上添花的石桥不仅没有建成,而且又将好好的五百罗汉建的塔竟然也给整成塔头与塔身分离。

再看看人间类似分离的憾事也就释怀许多。

在雨后初晴隋塔如洗,祥云飞渡,青山黛碧,阳光灿烂的日子。

天空是蔚蓝的,云朵是洁白的,山色是苍翠的,隋塔是绛红的,色彩绚丽,极其壮美。

此时徜徉在塔下怀古之情油然而生:在千年的古塔下见证沧桑历史:大唐鉴真大师东渡之前来到天台山拜谒了国清寺,在隋塔上仿佛看到远去的鉴真法师东渡日本传授佛法的背影;日本留
学僧最澄至天台山取经,从道邃学法,回国后在日本比睿山兴建沿历寺,创立日本天台宗,后尊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

这些留学僧想必都曾经在塔下驻足,领悟天台宗的禅理......
将时间回溯至一千多年以前的一天,我们仿佛又在通往国清寺的万松径上,看到急匆匆地走着一个人,只见他脚着麻草鞋,身穿玄袈裟,肩背小包袱,手持古藤杖,步履轻轻,风尘仆仆。

那是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身影。

每当月明星稀夜晚,塔上经常看到一行夜观星际天空,以此来验证所编制《大衍历》里的谬误。

照壁
刚到山门口,迎面一块巨大的黄色照壁,呈现在眼前,上书行楷书体“陏代古刹”四字。

黑字黄底分外醒目,字的体势向右上方倾斜,结构严谨,笔力劲健而又有种雍容宽博的气度,隐隐透出一种佛家气象。

如果你稍加留意“隋代”以“陏代”而替代,莫要以为“陏”是个错字,这是现代宗教界领袖,以宗教家为甚,影响遍及海内外,赵朴初先生手书的,其中蛮有禅味深意。

此事溯源至上世纪六十年代,
在动乱的岁月更替中,佛像法器被摧毁,寺院被工厂占用,国清寺遭此灾难。

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后,国清寺得以重修,工厂搬离寺院,并从北京故宫请来了大批佛像和法器,千年古刹又得以重获新生。

赵老先生有感于此,特意将“隋”字中的“工”抹去,期愿从此以后彻底告别荒唐岁月,共享清平世界。

国清寺
每至秋日国清寺门前流水潺潺,落叶飘飞。

多彩的秋色,深深浅浅的枫叶,斑驳金黄与翠绿,偶而在叶与叶的间隙中漏下一丝光影,仿佛将大自然的颜色肆意渲染,此时的国清寺也美到极致。

国清寺入口大门很是低调却有特色,它非一般寺院大门必在建筑主轴线上朝南而设,而且是在围墙侧面,如同一般宅院偏门。

看到国清寺我想你肯定不会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电影“少林寺”的山门镜头就是在此取景,据推测“国清寺”这三个厚重颇有禅意的字可能确为雍正皇帝书写。

国清寺有国宝,在步入的第一殿阁门神殿前,迎面就是一对惟妙惟肖的石狮子。

此对石狮,原来是中国故宫博物院所有,后放置于国清寺内。

石狮子乍一看,似乎完全相同,但细看之下,方能发现其微妙之处。

左雄右雌成双成对,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

雄狮右前爪玩弄滚球,脚踏环宇,集运筹帷幄权
利和统一于一身,且张口注视来往信众;雌狮左前爪轻抚幼狮,充溢母爱闭口护子有子孙绵长之意,表现出传统社会男尊女卑、各司其职的特性;此对石狮不仅美观,还体现了人们祈望太平祥和的美好心愿,就如国清寺的寓意一样。

看到寺僧寺前扫落叶,让我对“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一偈语感慨万千!或许这佛门圣地的落叶也包含着“寒山问拾得”的深意。

就如时光倒流,寒山、拾得还在古刹门前扫着落叶,重演着和合渊源。

国清寺内珍藏着两千多件文物,大雄宝殿前的青铜鼎炉,凝重浑厚。

尤其值得一看的是国清寺的4件镇寺之宝。

一为大雄宝殿内的释迦牟尼坐像,是明代铜铸之物,连座高6.8米,重达13吨,佛像雕工细腻,神态安详。

明代铜铸工艺就当今也很难超越;二是列殿内两侧的十八罗汉坐像,像高2米,外贴真金,通体金光闪闪,这些坐像全部是元代遗物,用楠木雕刻而成。

佛像后面的“慈航普度”壁画,十分精美,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三即殿东侧小院中有古梅一株,人称隋梅,传为隋代寺院初建时天台宗五祖章安手栽。

至今虽已有1400余年的树龄,但主干枯而复生,枝繁叶茂,逢春繁花满树;四则该寺至今还保存着王羲之独笔的“鹅”字碑。

国清讲寺
国清讲寺寺门低调内敛,彰显岁月的痕迹。

“不甚气派”的大门上有“国清讲寺”门额,多出一个“讲”字,更体现几分研经讲学的意境。

就如国清讲寺楹联:“古刹著域中,创隋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依玉峰,临双涧,胜迹长新”。

“国清讲寺”是一幢二层五开间的精舍。

二楼为藏金阁,一楼为台宗讲席,讲经传道。

国清讲寺在四面环山的世外桃源式般的地理环境中,深幽神秘的确是一个讲经悟禅之地确也当之无愧。

千年隋梅
梅亭在寺内大雄宝殿左侧,亭前花坛植有虬枝庭满荫老梅一株,苍老挺拔。

相传是该寺开山祖师,隋代僧人章安所植。

梅高10米,胸直粗45厘米,冠幅7米至今已1400多年。

它与湖北沙市章华寺内的楚梅、湖北黄梅县江心古寺遗址处的晋梅、浙江余杭大明堂院内的唐梅、浙江超山极慈寺前的宋梅并称为我国五大古梅。

是国内三株最古老梅树之一。

从圆洞门进去,即可见到这株苍老遒劲、冠盖丈余的古梅。

梅后黄褐色院墙上有钟祺,画家赖少其所书石刻隶、篆“隋梅”各一,在石刻隶、篆“隋梅”的衬托下,则越发显现古梅的苍劲古朴。

一株古梅依墙而立,枝繁叶茂,不言而喻,这无疑就是名闻遐迩的隋梅了。

每年入冬时节,老枝横斜,新枝繁茂,疏枝横空高踞墙头。

那开满枝头的梅花暗香浮动,摇曳生姿,鲜艳的花蕊和古老的枝干映衬在一起,正是国清寺隋梅盛开的时节。

花期可延续到新春,仍然繁花累果缀满虬枝,馨香四溢,其梅果称为“长生果”或“佛果”。

黄梅映着佛墙,在千年古刹国清寺里,沧桑与佛道总能透过这样的视觉给予呈现。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沧海桑田、六道轮回可能就是在视觉的更迭中得到重生。

千年古藤,古干虬枝,将自身千年蓄养的香气散发在初春的暖阳里。

隋梅主干已经霉朽渐尽,似乎象征着国清寺的新生和国运的重新兴旺。

古梅新旁生支干,攀附于主干,似千年古藤。

古铜色的斑驳树皮和布满的青苔,似乎向世人诉说着千年的岁月沧桑,而隋梅周边置有铁栅围栏则越发显现古梅的凝重。

这株隋代古树苍老挺拔,老枝横斜,新枝繁茂,疏朗身姿高踞墙头透着飘逸的神韵,确有矮墙高枝百代开的气魄。

据说在上世纪70年代国清寺方丈离开三年,而这隋梅也三年未开花,当第四年方丈回归寺院,经过精心照料,隋梅转青,枯木回春,花满枝头隋梅又抽枝开花,那绰约的身姿,益远益清的幽香,给凝寒的大地带来了一片勃勃
的生机!佛语亦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物皆有灵性不是虚妄。

千年静听禅音,也是尘世间凝霜傲雪之隋梅与佛的缘分吧。

僧告萼如雪,清香古佛心实为古寺一大奇观。

国清寺的隋梅花期:通常开于一月下旬至二月左右,花开一角,暗香浮动。

隋梅历经千年,饱经沧桑也曾数度枯萎。

每当所有鲜花凋零的时候,褪去香雪,待到春风拂面,梅花仍可傲立枝头。

静听禅音与之相伴,闻清香袭来,在这隋梅盛开之际,来寺赏梅一睹芳容,别有一番禅意。

睹隋梅芳姿题诗吟咏是文人墨客一大幸事。

郭沫若有诗曰:“塔古钟声寂,山高月上迟,隋梅私自笑,君梦复何痴。

”与古刹中的隋塔、晨暮钟声的寂廖相比,赞扬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梅就可见一斑。

邓拓《题梅》诗最为传神:“剪取东风第一枝,半帘疏影坐题诗。

不须脂粉绿颜色,最忆天台相见时。

”隋梅成了最忆天台的回忆。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而另有意境的梅花“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竟开在郊野的驿站之外,寂寞凄凉孓然一身成无主之梅。

与之相比,寺中这株隋梅又是何等幸运。

而这幸运也多在名刹、古观、名园才能寻觅看到古梅的踪迹。

当梅花昂首伫立枝头,幽香便阵阵飘散弥漫开来。

伴着诵经之声,氤氲环绕的国清寺,则越发显得更是静心礼佛参禅之地。

虽冬日萧瑟,却无法掩盖这一抹独有的香气和梵音。

佛言:人皆为佛。

只不过佛是觉悟的人,人是未醒的佛。

而这株千年的古梅想必早已成佛。

雨花殿
进入国清寺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雨花殿,左右钟鼓两楼,雨花殿在别的寺庙中几乎难以见得,听说是因为当年的天台宗祖师在此讲述《妙法莲花经》感动天地,才得有此名。

由此也看出:《妙法莲花经》
在天台宗的地位和影响。

报恩塔
“南无妙法莲花经幢”乃日本莲宗信徒捐赠所建。

知恩报恩四字,知恩的“恩”大,报恩的“恩”小,表示信徒所要报的恩是永远报不尽的。

独碑亭
寺内三圣殿东首莲船室的墙壁上镶嵌有一独笔鹅字碑,亦称“独碑亭”。

据《国清寺志》记:“碑上序文,系清邑人曹抡选发现于华顶王右军墨池,仅有王羲之半壁真迹,经七寒暑摹写,补书完整,移刻于此。

”相传“鹅”字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写,当初他到天台华顶山灵虚向白云先生求学,每日观察水中嬉戏白鹅。

一日王羲之见一白鹅振翅,笔随心动,大书一“鹅”字。

该“鹅”字,每笔均见鹅头,如同一只只活灵活现的鹅,其形态似在水中引吭高歌。

现今独笔鹅字碑分左右两块拼接而成,右半块是王羲之所书,相应左半块可能年代的原因遗失,为使独笔鹅字碑得到恢复,左半边是
曹伦选先生苦花七年,日夜临摹,在王羲之残作基础上补写的,总体看来也算浑然一体。

在独笔鹅字碑边旁,不乏有许多人在临帖如何使独笔鹅字一气呵成!看鹅字碑多属书圣王羲之慕名者,也想在此领悟一下书圣行书的风采。

相传王羲之写此字是从鹅的步态和在水中游水的姿势而悟得的笔法,再有鹅代表高洁、高贵,追求卓尔不群,超凡独立人格一生,不肯随波逐流屈从于世俗,所以书圣对鹅钟情有加,他写经换鹅的典故家喻户晓。

但遗憾的是可能大家对书圣运笔走势不得要领难于参悟,更可能的是独笔鹅字碑出自两人之手,这无疑增加了其难度。

无独有偶千里之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巅的黄鹤楼景区,也有一块独笔鹅字碑,鹤楼的字是松滋县令门镇国所书。

但“独碑亭”与黄鹤楼景区独笔鹅字碑有什么必然联系,是否也是临摹其独笔鹅字碑所致,就没有再行考证了,当然闻名程度也相应逊色许多。

在国清寺还有许多字帖留于此,如唐朝柳公权写的在寺后石壁上题写“大中国清之寺”六个大字摩崖石主刻,至今仍清晰可辨;匾和宋朝米芾写的“秀岩”和明朝董其昌写的“鱼乐园”等刻石,弥足珍贵。

另外如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

一行到此水西流与唐一行禅师塔
在数学史上,唐代数学家一行,与国清寺很有渊源。

寺门口有块石碑,上写“一行到此水西流”。

其传奇的佳话也由此而流传开来。

唐代时就有诗人孙浦写诗赞颂这件奇迹:“一行寻师
触处游,到天台后始应休。

因知算法通天地,溪水寻常尽逆流。


在《太平广记·卷第九十六异僧六》记载他的故事。

关于唐代僧一行拜师求教数学,历史上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行因穷大衍。

自此访求师资,不远数千里。

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有流水。

一行立于门屏间。

闻院中僧于庭布算,其声簌簌,既而谓其徒曰:'今日当有弟子求吾算法,已合到门,岂无人导达耶?’既除一算,又谓曰:'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

’一行承言而入,稽首请法。

尽授其术焉。

而门水旧东流,忽改为西流矣。


英国著名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援引这个故事时叹曰:这个迷人的故事说明了当时数学家相互传授知识的困难,也表明了科学上的发明和改进是多么容易和它们的作者一同湮没历史长河中。

在隋代古刹照壁前有唐代古石桥丰干桥,桥下有东西两涧溪水在此汇流,叶悠扬地飘落水面,仿佛斑斓的春色洒落秋水。

溪边古木幽深,溪水清澈。

过桥树下有石碑,上写“一行到此水西流”,虽然没有“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气势,却是国清寺一处颇有禅心意境之地。

相传唐玄宗为了计算日蚀,按照当时通行的《麟德历》来推算,其结果误差太大,心里很是郁闷,此时有人推荐僧一行,说他通晓天文。

唐玄宗就叫他重新编写一本历法来替代《麟德历》。

僧一行领了旨,把准备编写的历法名为《大衍历》。

经过夜以继日的演算,虽然解决了千百个难题,但是还有几个很关键的数据没法确定,一时间编写历法的事情遭遇瓶颈无法进行下去。

他听说天台山国清寺的主持僧
精通算法,于是他就从长安来到天台,风餐露宿晓行夜宿是一连走了三百零三天,足足走了三千三百里。

不辞辛苦,前来拜师解难。

从此,一行就在国清寺跟着这位主持僧钻研算法,学习天文知识,解决了编修的疑难问题,《大衍历》终于草成了。

在历法编制大功告成的当天,一行和主持僧刚走到东涧西涧会合的地方,那涧水见到一行,似有灵性,水头腾起三丈高,水花团团朝天跃起,呼噜噜,竟跟着一行向西涧上游涌去。

平日里,东涧浊,西涧清,会合后,两支涧水在此会合涧水一黄一碧称“双澜回涧”是丰干桥头一处胜景煞是好看。

自古以来只有涧水朝东流,没见过涧水也会朝西流的。

原来,北山泊北涧因大雨而涧水暴涨,混黄的湍流猛泻而下,与来自灵芝峰的西涧清流汇合于丰干桥下,两涧合流涧水猛涨急湍而下。

由于东涧狭窄,水流一时间无法泄泻,就朝西涧夺道而走。

北涧浊流通向西涧,一黄一碧,激流回环,形成了天台八景之一的“双涧回澜”奇观。

一行禅师非常喜欢国清寺这个幽静的学习环境,恋恋不舍,不肯离开。

圆寂后就留在国清寺的万松之下,为了纪念一行禅师千里求师的顽强毅力和虚心好学的精神,后人就在国清寺外当年涧水西流的地方,竖下了这块“一行到此水西流”的石碑。

天台八景之一的“双涧回澜”,这是发源于天台北山的北涧和发源于灵芝峰黄泥山岗的西涧的水汇合于丰干桥畔,向东流入赭溪。

北涧之水清澈,西涧之水浑黄,据说多雨时节,一清一黄,交相激荡,非常壮观。

看这奇景也是要看运气的,天晴看不得,雨少也看不到。

虽然自己有缘去过两回国清寺,但都无缘看到“一行到此水西流”的奇观,可能是自己与佛无缘的缘故吧!
这就是今天看到的“唐一行禅师塔”在国清寺墙外的丰干桥桥头,竖着一块洁白如玉的石碑,上面写着“一行到此水西流”七个大字。

这块石碑是为了纪念唐代著名天文学家一行禅师而立的。

三贤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