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书法家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代书法家介绍
中国历代书法家介绍
钟繇——正书之祖,天然第一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
东汉未,钟繇被举为孝廉而走上仕途,汉灵帝时任黄门侍郎,三国时,在魏官至太傅,史称钟太傅。
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很高,与张芝、王羲之、王献之被称为“四贤”,后来与王羲之并称为“钟王”。
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钟繇善铭石书、章程书和行狎书(即隶书、楷书和行书)。
钟繇在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是小楷,被尊为“正书之祖”。
现存传世作品主要是小楷,代表作有《贺捷表》、《荐季直表》、《宣示表》、《力命表》等。
王羲之——雄秀之气,出于天然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
他的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等。
其中,《兰亭集序》为历代书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
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其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被后人誉为“书圣”。
王献之——情驰神纵,超逸优游
王献之,字子敬,小字官奴,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
他
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
献之幼学于父,从小就显露出超人才华,才气勃发,咄咄逼人,献之不为其父所囿,别创新法,自成一家,令人刮目相看。
可惜天妒其才,四十二岁就过早病卒。
王献之的小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
另外,《鸭头丸帖》、《中秋帖》、《东山帖》等作品,也都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智永——妙传家法,体开隋唐
智永,生卒年不详,南朝陈、隋代书法家。
僧人,名法极,号永禅师。
王羲之七代孙,山阴会嵇(今浙江绍兴)人。
幼承家学,工正、草书,闭门习书三十余年,刻苦不辍。
所退笔头装满五簏,作铭以埋之,号“退笔冢”。
智永写《千字文》八百本,分送江南诸寺,为僧徒习作范本。
时书名极高,求字索书者踏破门限,因以铁裹之,人称“铁门限”。
智永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定地位,对唐楷的发展与完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张旭、怀素,以及后来的宋、元、明书家都临摹过他的作品。
欧阳询——融会南北,百代稭则
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
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
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
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
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
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
”
虞世南——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
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时。
虞寄无子,世南过继于他,故字
伯施。
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
其书法刚柔并重,骨力遒劲,与欧阳询、楮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家”。
褚遂良——唐之广大教化主
褚遂良,隋文帝开皇卜六年(公元596年)——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终年64岁。
杭州钱塘人,字善登,唐初名医,高宗时封河南郡公,故人称“褚河南”。
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
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
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
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
孙过庭——文书俱佳,震烁干古
孙过庭(约在645年-703年),唐代大书法家,杰出的书法理论家,陈留人(今河南开封),自署为吴郡人,又说富阳人。
官历率府录事参军等。
少年开始习练书法,而且远溯汉魏晋代,高古旷达,长于正、行、草书,尤以草书擅名。
《书谱》草书,历史给予很高评价,笔姿酣畅,使转纵横,莫不敛入规矩;体态俊逸,潇洒淋漓,无不节拍合度。
既然承接汉魏精髓,非止深入晋王之堂奥,每字独立而气势贯穿,笔迹行间又体现智永的神采。
具有典型规矩小草的书艺特色。
张旭——颠狂草圣,不可端倪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史称“草圣”。
他自己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相传他见公主与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之意;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并因此而得草书之神。
颜真卿曾两度辞官向他请教笔法。
张旭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旁若无人,如醉如痴,如癫如狂。
颜真卿——独辟蹊径,人书俱传
颜真卿(709-785年),唐代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者。
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
其曾祖、祖父、父
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
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
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颜真卿《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柳公权——骨鲠气刚,集真书之大成
柳公权( 778-865年 ),是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
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
他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
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
“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怀素——以狂继颠,草之冠冕
怀素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草书称为“狂草”,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和张旭齐名。
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
可以说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苏轼——丰腴跌宕,天真烂漫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擅长行书、楷书,得力于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自成家数。
传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传世作品有《古木怪石图》卷、《枯木竹石图》卷(与文同《墨竹图》卷合卷),现藏上海博物馆。
著有《东坡七集》、《经进东坡文集事略》等。
《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遒劲郁拔,神闲意秾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黔安居士,八桂老人。
北宋诗人,书法家。
江西修水人,擅长行、草、楷书。
著述《山谷题跋》。
蔡襄——庄严简重,容德兼备
蔡襄(1012-1067),汉族,字君谟,为人忠厚、正真,讲究信义,而且学识渊博,书艺高深,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
“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
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书法以其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
展卷蔡襄书法,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充满妍丽温雅气息。
米芾——英资高识,超逸绝尘
米芾(1051~1107),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海岳山人等。
善诗,工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初师当时某位秀才,后是欧阳询、柳公权,字体紧结,笔画挺拔劲健,后又转师王羲之、王献之,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赵孟頫——名贯一代,冠绝古今
赵孟頫(zhào mèng fǔ)(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士,故画史又称“赵吴兴”。
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
文徵明——小楷精绝,名高一代
文征明(1470~1559年),即文徵明,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衡山、停云,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祖籍衡山,故号衡山居士。
书法初师李应祯,后广泛学习前代名迹,篆、隶、楷、行、草各有造诣。
尤擅长行书和小楷,温润秀劲,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
虽无雄浑的气势,却具晋唐书法的风致,也有自己的一定风貌。
小楷笔划婉转,节奏缓和,与他的绘画风格谐和,有“明朝第一”之称
何绍基——入神化境,碑派宗师
何绍基(1799~1873) 清代诗人、学者、书法家。
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
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同
时还掺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欧阳询、欧阳通书法险峻茂密的特点,还有《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从而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
何绍基的小楷兼取晋代书法传统,笔意含蕴,行草书融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
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自成一格。
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醇厚有味;晚年何绍基的书法已臻炉火纯青。
邓石如——四体皆精,国朝第一
邓石如(1743-1805)清代中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剧变时期,碑学的兴起冲击和改变了清初帖学一统天下的颓弱之势,书坛呈现出奇姿异态的繁荣景象。
此时崇尚碑学的书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成为碑学实践范例的是邓石如。
他的出现,标志着碑学派用毛笔在宣纸上书写魏晋南北朝碑以至汉碑等的成熟,碑学通过广泛地吸收传统营养,融会贯通,已经创造出自己的碑派面目。
李叔同——半为艺术半为佛
李叔同简介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
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
“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作品有《送别歌...》等
陆维钊——现代“螺扁”,
陆维钊(1899—1980),原名子平,字微昭。
浙江平湖人。
南京高等师范文史地部毕业。
曾在圣约翰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师院、杭州大学任教。
精书法,擅山水、花卉、治印,是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陆维钊晚岁书法,溶篆、隶、草于一炉,圆熟而精湛,凝练而流动,所创结体人称“陆氏蜾扁”,在书坛独树一帜,蜚声海内外。
1963年受浙江美院院长潘天寿教授委托,主持筹备书法篆刻科,为当时我国艺术院校之唯一书法篆刻科;1979年浙江美院率
先招收书法研究生,由他任导师,为我国首届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
陆氏是我国现代高等书法教育之先驱。
著有《中国书法》、《全清词钞》、《书法述要》、《陆维钊书法选》、《陆维钊书画集》、《陆维钊诗词选》等。
吴一峰名立,字一峰,以字行,汉族,浙江平湖人,1907年8月生。
早年在上海得余天遂指导书法,得翁子勤、朱天梵传授篆刻。
1924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随黄宾虹自沪入蜀,受聘在四川艺术专科学校、东方美术专科学校任教。
学书从颜真卿入手,隶书学《张迁碑》《曹全碑》,篆书学李斯、李阳冰并追溯两周金石文字,尤倾电讯于敦煌写经。
喜作行草,运笔老辣劲健,气势贯畅,朴茂而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