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课后培优练(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班级
第11课老王
一、单选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滞笨(zhì) 荒僻(pì) 痴想(chī) 诱惑(yòu)
B.取缔(dì) 喧腾(xuān) 清澈(chè) 愧怍(zhà)
C.荫翳(yì) 埋葬(mái) 攥着(zuàn) 惶恐(huáng)
D.伛偻(yǔ) 田螺(luó) 塌败(tā) 骷髅(kū lóu)
【答案】B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和字形的能力。

汉字拼音的错误,往往表现为声韵母的混淆、多音字的误读、声调符号及标注位置的错误等。

汉语拼音侧重考查综合运用能力,考查内容兼顾课内外,涉及范围很广。

因此,对于易混字、多音字、易错字等,要勤于积累,注意进行分类整理。

A项正确。

B项中“取谛”的“谛”应写作“缔”,“愧怍”的“作”应读zuò。

C项正确。

D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一般而言,字形题考查的常见类型有以下五种:音近(同)形似而误、音同而误、形近而误、同义异形词、义近致误。

解答此类题目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审音法,即通过正确的朗读,发现书写错误;②辨义法,即通过理解、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形;③定形法,即通过形旁确定字形;④结构辨析法,即借助词语语法结构、词义对应来判断字形。

解有关汉字的考题时,一要注意正确识记和理解常用汉字的音形义,二要注意区分同音字和多音多义字。

纠正错别字一般有形旁分析法、声旁分析法、据义定形法、语境辨析法等。

2.对句中划线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A.“抱歉”是因为没有亲自把老王送下楼去,所以很过意不去。

B.“抱歉”是想到老王病得不成模样还来送香油和鸡蛋谢“我”,所以一直听着他的脚步声,用以自责。

C.“抱歉”是因为自己收下了老王送来的香油和鸡蛋。

D.“抱歉”是由于担心老王的身体,却疏忽了“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因而感到自责。

【答案】D
【解析】【分析】要求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D “抱歉”是由于担心老王的身体,却疏忽了“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因而感到自责。

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

3.下列选项中没有反义词的一句是()
A.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B.这老屋里的所有破旧大小粗细东西,已经一扫而空了。

C.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
D.只有会过穷日子,才能产出富来,才能在我们的国土上建立起人间的天堂! 【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反义词的辨析情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句子。

先理解句子再写反义词。

A高——低 B大——小、粗——细 C 没有反义词 D穷——富
故答案为:C
【点评】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4.指出下列句子中引号作用不同的一项。

()
A.我们一共六十几位作家,从世界许多地区应邀在南斯拉夫讨论“放逐与文学”。

B.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

C.“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

D.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

【答案】D
【解析】【分析】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引号的作用:①表示特定称谓②表示讽刺和否定③引用说的话④强调说明。

依据句意可知,D项为引用,其余三项为特定称谓。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引号的作用的掌握及应用。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杨绛创作的《我们仨》,以真挚的情感和优美隽永的文字深深打动了读者。

B.当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的时候,却坚决不肯拿钱。

C.各地各部门都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重视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D.2016年湘江马拉松赛在市体育中心举行,约2000余名选手冒雨参赛。

【答案】A
【解析】【分析】B项,缺少主语,应该把“当”和“的时候”去掉;C项,语序不当,应该是“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D项,重复啰嗦,“约2000”可以是不到2000,也可以是2000多,“约”和“余”去掉一个。

故答案为:A
【点评】修改病句是一项综合能力训练,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注意句子的病因。

改病句时要对症下药。

6.下列句子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语言描写)B.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心理描写)C.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肖像描写)
D.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动作描写)
【答案】B
【解析】【分析】B此项语句是对“他”的为人的一般叙述,不属于心理描写。

A、C、D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了解什么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
写作时会应用。

7.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但议论和抒情在记叙文中也经常运用。

B.记叙文中的议论,一般是先叙后议,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也有先议后叙的,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注意。

C.记叙文中的抒情有两种方式。

一种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阅读时只有掌握了产生这种感情的依据,才能更加深刻地受到感染。

还有一种是寄情于人,寄情于事,寄情于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

阅读时要注意在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中去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D.《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其中也有作者的记叙。

【答案】D
【解析】【分析】D《老王》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其中也有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A、B、C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文章的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的把握能力。

8.课文《老王》按照怎样的顺序编排材料?正确一项是()。

A.本文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组材。

B.本文兼用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来组材。

C.本文用逻辑顺序来组材
D.本文用时间顺序来组材
【答案】A
【解析】【分析】本文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按逻辑顺序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依次写了他的职业、生理缺陷和居住条件;二是按时间顺序回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依次写了他老实做生意、送病人看病不肯收费、去世前一天,还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等片段。

【点评】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 (文体),材料琐碎,但是经过作者的组织,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9.假设在医院药房窗口排队取药,有人想插队,有四位同志对此表示了不满,请选出他们用语恰当的一项()。

A.“喂!自觉点!就你有病。


B.“同志,还是按次序排队吧!人并不多。


C.“你这人怎么不睁眼看看,大家都在排队!”
D.“哼!真好意思!脸皮真厚!”
【答案】B
【解析】【分析】ACD项语言粗鲁,没有礼貌,不能让人接受,故选B项。

【点评】语言是否得体,主要是考虑说话者的语言是否符合“身份”“场合”“情景”“情感(语气)”方等方面的要求。

二、综合题
10.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今年63岁的王中苏,是益阳市某印刷厂下岗工人。

十八年前,她家经营的客班车发生车祸,女儿在车祸中丧生,车祸还导致她家欠下了四十余万元债务。

为了还债,她起早贪黑卖炒货与擂茶,不料灾难再次降临,丈夫患脑溢血瘫痪,自己又得了宫颈癌。

但是她没有放弃还债债。

2016年4月,王中苏人选“湖南好人榜”候选人名单。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段话的内容。

(不超过20字)
(2)连日来,湖南多家媒体前往益阳采访王中苏诚实守信的事迹,你作为益北中学校报的小记者也一同前往采访,请写出你见到王中苏以后该说的话。

(3)益北中学团委准备拟一份“学习王中苏,做诚实守信中学生”的倡议书,请你结合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实际,代团委写两条倡议,要求内容具体,语言简明。

【答案】(1)示例:①王中苏抱病还债人选“湖南好人榜”候选人。

②湖南好人王中苏十八年抱病还债四十万。

(2)示例:王奶奶您好,我是益北中学校报的小记者,我们听说了您抱病还债的事迹以后非常感动,请给我们谈谈您是如何克服困难还清债务的,好吗? (3)示例:①考试时要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②借人钱财要如期、如数奉还,不借故拖延;③说话要诚实,许下的诺言要兑现。

【解析】【分析】(1)这段话讲了两点:①王中苏抱病还债人选“湖南好人榜”候选人。

②湖南好人王中苏十八年抱病还债四十万。

(2)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要符合年龄和身份,示例:王奶奶您好,我是益北中学校报的小记者,我们听说了您抱病还债的事迹以后非常感动,请给我们谈谈您是如何克服困难还清债务的,好吗?(3)倡议书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诚实守信中学生。

示例:①考试时要诚实守信,不弄虚作假;②借人钱财要如期、如数奉还,不借故拖延;③说话要诚实,许下的诺言要兑现。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写倡议能力。

三、现代文阅读
11.阅读下面课内语段,完成后面小题
①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

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②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

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③我忙去接。

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④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⑤他只说:“我不吃。


⑥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⑦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⑧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⑨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

他一手拿着
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⑩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

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⑪“早埋了。


⑫“呀,他什么时候……”
⑬“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⑭我没再多问。

⑮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文中的“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用一句话概括他的形象。

(2)“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作者却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作者害怕什么?请简答。

(3)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你对“我却拿钱去侮辱他”的理解。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文延续了杨绛散文的一贯风格,沉静简洁、气度从容、意味深长。

B.“老王”生存的年代,物资匮乏。

“老王”送的一瓶香油,还有一二十个“新鲜的大鸡蛋”这份厚礼必然用去他不少积蓄。

C.“老王”举目无亲,微薄的“财产”无人继承。

在去另一个世界之前,他可以倾尽所有,向这个世界上给他最多关心和温暖的人致谢。

D.文章开头的四段按照时间顺序写“老王”的三点基本情况:一是职业;二是生理缺陷;三是居住条件。

接下来叙写了“老王”的工作与为人,两个片段写他为人好,一个片段写“文化大革命”时期,他的生计越来越艰难。

最后一个片段,是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情。

(5)请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写一段作者听到“老王”死讯后的内心独白。

【答案】(1)老王是一个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必报(讲仁义、讲感情) 的社会最底层普通劳动者。

(2)害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本能地被老王的病容吓到了。

二是担心老王马上会倒下(死去)。

(3)一是作者在害怕的心理下,直接拿钱给老王,也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作者认为有失礼貌;二是作者没有真正理解老王抱病还要上门送礼的深情厚谊;三,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真正的尊重,也表现作者可贵的自我反省的精神。

(4)D
(5)可围绕作者对老王的“自责”“后悔”“感激”“祝福”等方面作答。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

”表明老王是一个蹬三轮的普通底层劳动者;“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

……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老王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来给我们送香油和鸡蛋,并且声明不要钱,表明他是一个善良的、知恩图报的人。

据此
作答。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

……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我从来没有见过老王这样“直僵僵”的样子,被吓到了;我也看出老王的身体已经很差了,怕他真的会“散成一堆白骨”。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老王来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我拿钱后送走了他,“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

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

”抱歉的是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缺少了待客的礼貌;我吃惊于老王的去世,“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直至这时,我才反应过来,老王真的不是要钱的,他送我东西是发自内心地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对我们表示感谢,他是把我们当朋友看待,去做最后的告别的,而我原来没懂;我“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琢磨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作者知道老王懂他的心思,对他的同情和悲酸,但是每
每想起来还感觉有愧于这个不幸者,总觉得在他生前,对他关爱不够,表现作者可贵的自我反省的精神。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文章前四段介绍老王的职业和生理缺陷,是通过“我常坐老王的三轮。

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得来的,并没有什么时间顺序,只有他的住处是“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发现的,也不和前面的内容构成时间上的联系,因此D是错误的,故选D。

(5)本题考查阅读后的迁移写作能力。

示例:老王,你虽然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你一直本着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极其纯朴的好人。

我很“愧怍”,我在和你平等上面做得还不够好,但我会反思自己,让自己做得更好。

老王,谢谢你!愿你在天堂里没有病痛,有一直爱你的亲人,也有一直互相关心的好友。

故答案为:⑴老王是一个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知恩必报(讲仁义、讲感情) 的社会最底层普通劳动者。

⑵害怕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本能地被老王的病容吓到了。

二是担心老王马上会倒下(死去)。

⑶一是作者在害怕的心理下,直接拿钱给老王,也没有请他坐坐喝口茶水,作者认为有失礼貌;二是作者没有真正理解老王抱病还要上门送礼的深情厚谊;三,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老王的真正的尊重,也表现作者可贵的自我反省的精神。

(4)D(5) 可围绕作者对老王的“自责”“后悔”“感激”“祝福”等方面作答。

【点评】⑴概括人物形象要全面、客观,要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来分析。

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分析。

要关注作者对人物的评价,褒贬应与作者一致。

一般用二字词语或四字词语(尽量用到三个以上)。

⑵要根据文章内容,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有理有据的回答。

⑶理解句子含义:联系语言环境,理解句子含义。

2.结合作品背景,理解句子含义。

3.抓住关键性词语,理解句子含义。

4.分析句子的写作手法,理解句子含义。

5.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理解句子含义。

6.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中与之相似的特定情境,理解句子含义。

(4)要全面的理解文章内容,从写作顺序、线索、写作方法、作品风格等多个方面去分析。

(5)内心独白的特点是用第一人称直接或用其他人称间接描写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活动,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12.阅读
亲情呼唤
田庄村十字街口是个热闹场所。

村里人好在那里议论家事、国事、天下事,还好在那里张贴各种启事,广而告之。

信息时代,乡下人也懂得传递信息的重要性了!
这天早晨,红艳艳的太阳升起来时,一张红艳艳的启事也在那里贴了出来。

村里人好事儿,不管下地的还是回村的还是担水洗衣服碾米磨面买油盐酱醋的,都一齐立在那里,争相观看那张启事。

其实那是一则寻物启事,具体一点讲是一则寻狗启事,有人把狗丢了,请乡亲们协助查找,把狗送还给主人。

那启事写道:
各位乡亲,各位亲朋好友:
因我们小夫妻两个一时疏忽大意,走失了家里养着的小狗“亲亲”。

“亲亲”是一只京巴狗,憨态可掬,玲珑可爱,浑身皮毛如雪,惟脑门处染有一片红色’,我们戏称为万绿丛中一点红。

“亲亲”悟性极高,很有感情,很有礼貌,能给我们叩头作揖敬礼,还能对我们喊爸喊妈,十分乖巧伶俐。

“亲亲”嘴馋,非鸡鸭鱼肉不吃,非鲜奶果汁不喝……自“亲亲”五天前丢失后,我们夫妻两个吃饭不香,睡觉不甜,整日惶惶然怅怅然,焦头烂额中已是重病在身,眼见灯干油尽奄奄一息。

务请各位乡亲伸出友谊之手,搭救我们于水深火热之中!
有提供确切线索者,酬谢人民币3000元!有将“亲亲”送还者,酬谢人民币8000元!
A.各位乡亲您找的是一只狗,救的是两个人!
谨此启事!
寻狗人:仁杰、艾荷花
x年x月x日村里人看罢启事,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夸这只狗福大命大,摊上这么一对“爸爸妈妈”,是前生的造化;有的说现在的事情真是说不清了,怎么一只小小的哈巴狗比一个大活人还值钱……慷慨激昂或扼腕叹息地议论完了,却又该下地的下地,该回家的回家,该干啥干啥。

就在谁也没有注意的时候,又一张红艳艳的启事紧挨着那张启事红艳艳地贴了出来,字迹比那张启事的字迹还大!
这是一张寻人启事。

寻人启事写道:
各位乡邻,各位亲朋好友:
非常不幸,我们老夫妻两个的儿子于五年前丢失﹣﹣他结婚以后一直没有到过我们的家。

我们的儿子28岁,西装革履,背头长发,因担任包工队的头头儿,活得十分潇洒。

他最大的爱好是喜欢养狗,有狗就会有他!
现在,我们老两口均已年过古稀,体弱多病,生活窘迫,衣食无着,急需有人照料。

我们不求鸡鸭鱼肉,不求鲜奶果汁,只要粗茶淡饭,只要温饱而已!
B.儿子,回家来吧,你是娘生的爹养的呀!
儿子,回家来吧,领上你的媳妇,抱上你的孩子!
烦请各位乡邻帮我们一把,协助我们把儿子找一找﹣﹣告诉您一条线索,到狗群里找他!
谨此启事!
寻儿人:仁老栓夫妻
x年X月X日村里人看罢这则启事,照样七嘴八舌,议论纷纷。

有的说这则启事写得及时贴得及时,占的位置也好;有的说这启事写得有毛病吧?既然是寻人,为什么不把被寻的人的名字写出来?
C.你只写寻儿子,这样的儿子太多了!
(1)小说标题“亲情呼唤”在文中有哪两层含义?
(2)根据两则启事提供的信息,你觉得仁杰是个怎样的人?
(3)联系上下文,揣摩文中画线句,想想这些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感情?(分别用一个短语回答)
A.仁杰、艾荷花:各位乡亲,您找的是一只狗,救的是两个人!
B.仁老栓夫妻:儿子,回家来吧,你是娘生的爹养的呀!儿子,回家来吧,领上你的媳妇,抱上你的孩子!
C.村里人:你只寻儿子,这样的儿子太多啦!
(4)寻人启事中,老人介绍自己的儿子“活得十分潇洒”。

读完小说后,你认为仁杰、艾荷花活得“潇洒”吗?为什么?
(5)小说用两则启事展开故事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寻狗?寻人?!老人能寻回自己的儿子吗?请展开想像给小说续一个合
理的结局。

【答案】(1)①仁老栓夫妇呼唤儿子的归来;②社会对亲情的呼唤。

(2)仁杰是个非常富有,酷爱养狗,不尽孝道,对父母无情无义的人。

(意近即可。


(3)A.爱狗如命(视狗如命);B.爱子情深(思念亲人或盼子归来);C.呼唤亲情(感慨万分)
(4)仁杰、艾荷花活得并不潇洒。

因为他们遗弃父母,不尽赡养之责,定遭世人的谴责和唾弃。

虽物质生活富有,但精神上永远是乞丐。

(意近即可。

)(5)①构成鲜明的对比②间接刻画了人物形象(性格)③使故事生动有趣,富有讽刺性。

(6)提示:结局可以是多角度的。

如:①儿子被老人的真情打动,回到老人身边,老人享受了天伦之乐;②老人没有寻回亲儿子,却寻回了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③老人依靠法律手段,讨回公道,让儿子尽赡养之责。

(如有其他符合情理、扣住主题的答案亦可)
【解析】【分析】(1)标题的含义通常从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两方面进行解答,表面意义就是字面意义仁老栓夫妇呼唤儿子的归来,深层含义就是文章主题社会对亲情的呼唤。

(2)人物形象的概括,要找出跟仁杰有关是所有典型事例,进行归纳。

即富有,酷爱养狗,不尽孝道,对父母无情无义的人。

(3)语言描写的作用,通常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性格或情感,可以根据人物形象仔细体会。

如第一句可以归纳为爱狗如命,第二句可以归纳为爱子情深,第三句可以归纳为呼唤亲情。

(4)对于仁杰、艾荷花活得“潇洒”与否,要从全文把握,要从精神层面去分析,回答时要有理有据。

二人并不潇洒,虽富有,但他们遗弃父母,不尽赡养之责,定遭世人的谴责和唾弃,精神上永远是乞丐。

(5)任何情节构思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

两则启事既能形成对比,刻画人物形象,还具有讽刺意味,吸引读者。

(6)合理的结局既要符合情理,还要给人以启迪和教育意义。

回答可以多角度。

故答案为:⑴①仁老栓夫妇呼唤儿子的归来;②社会对亲情的呼唤。

⑵仁杰是个非常富有,酷爱养狗,不尽孝道,对父母无情无义的人。

(意近即可。

)⑶ A.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