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_习语类型与二语水平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限于篇幅 ,本文仅报告对学习者习语理解的调查 结果 ,有关理解策略的使用及其与习语类型和二语水 平的关系将另文介绍 。具体而言 ,本文的研究问题有 两个 :
(1) 英汉语在概念基础 —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 — 语言形式两种匹配上的异同之处各可分为几类 ?
(2) 习语类型和二语水平是否对习语理解产生影 响 ? 如果是 ,是各自产生影响 ,还是通过两个因素的相 互作用产生影响 ?
除了以某一习语观为理论依据调查二语习语理解 过程中母语和概念基础的影响之外 ,还有一些研究者 对学习者在理解二语习语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策略感 兴趣 。如 Cooper (1999) 通过“有声思维”( t hink2aloud) 的方法描述了来自 5 个不同国家的 18 名英语学习者 习语理解过程中使用的策略 ,并对其进行分类 。所用 的调查工具没有对习语的可分解性进行控制 ,只是根 据习语在正式 、会话和非正式三个不同话语层面的用 法将材料分为三组 。Bulut & elik2Yazici (2004) 和谭 利思 (2004) 重复了 Cooper 的研究 。
于二语语言形式与其相关的概念体系和文化内涵之间关系的建立 ,学习者通常只能靠与母语相关的概
念体系和文化内涵的迁移来理解二语习语 ,导致理解成功率低下 。
关键词 : 二语习语理解 、概念基础 、文化内涵 、习语对比分类
[ 中图分类号 ] H31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020429 (2006) 032019626
言形式之间的匹配是分开考虑的 。根据两个参数之间 异同的组合可能 ,我们建立了两个英汉习语对比分类 体系 ,一个以 (隐喻的) 概念基础为参照点 ,另一个以文 化内涵为参照点 。由于中国与以英语等为母语的西方 国家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而且体现在众 多不同类型的习语之中 ,无法在一项研究中全部考察 , 为此我们只选择英语中带有颜色词的习语作为对比的 参照点 。据相关研究显示 ,该类词是分反映英汉两 种文化差异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 Zhang & Yang 2002 ;冯建文 、刘晓晖 2003) 。对两个分类体系的具体 描写分别见表 1 和表 2 。
表 1. 英汉习语对比分类体系( 概念基础)
类 语言 概念 型 表达 基础
例 子
英 语
汉 语
1 = = add f uel to t he f lames
火上浇油
2≈ =
a drop i n t he ocean
沧海一粟
3 ≠=
apple of oneπs eyes
掌上明珠
4 ≠ ≠ t he carrot and t he stick
软硬兼施
5= ≠
chil dπs play
(字面上容易被 认为等于)“儿戏”
注 : = 相同 ;≈ 相似 ; ≠不同
表 2. 英汉习语对比分类体系( 文化内涵 :颜色词)
类 语言 文化
例 子
型 表达 内涵 英 语 汉 语
颜色的含义
1=
=
bl ack list
黑名单
黑色在两种语言都含“非 法”之意 。
2006 年 5 月 第 38 卷 第 3 期
外语教学与研究 (外国语文双月刊)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bimont hly)
May 2006 Vol. 38 No. 3
中国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 : 习语类型与二语水平的作用Ξ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吴旭东 陈 斌 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黄丽辉
Ξ 本研究得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资助 。 ·196 ·
吴旭东 陈 斌 黄丽辉 中国学生对英语习语的理解 :习语类型与二语水平的作用
这一转变对二语习语理解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学 者开始调查习语整体意义的概念基础 (conceptual ba2 sis) 在两种语言中的实现方式 (即语言形式的字面意 义) 对二语学习者的理解会产生什么影响 。Charteris2 Black (2002) 以语言形式和概念基础为参数 ,建立了英 语和马来语隐喻单位 (figurative unit) (其中绝大多数是 习语) 的对比模式 。该模式根据语言形式的相同 、相似 和不同 ,以及概念基础的相同和不同 (后者再区分概念 的透明与不透明) ,将隐喻单位分为 6 类 ,然后通过多 项选择题 和 填 空 题 来 测 试 受 试 对 各 类 隐 喻 单 位 的 理 解。
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 ,人们对习语现象开始 有了新的认识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 Gibbs 和他的同事 对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习语“非组构”( non2compositional) 观点提出了质疑 ,并代之以“习语可分解假说”( Idiom
Decomposition Hypot hesis ) ( Gibbs & Nayak 1989 ; Gibbs , Nayak & Cutting 1989 ; Gibbs et al. 1989) 。此 外 ,对大量习语临时变体的分析 (Nunberg et al. 1994) 和习语的概念理据 (conceptual motivation) 的深入考察 ( K vecses & Szabó1996) 也都证明了习语成分的字面 意义对其整体意义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习语观的
虽然现有的研究揭示了二语习语理解的某些特 征 ,但由于数量少 ,范围窄 ,有不少与二语习语理解有 关的因素未能考虑 ,归纳起来有三点不足 :
(1) 虽然不少习语包含与母语相关的隐喻和文化 内涵 ,但这两者在跨语言方面的差异对习语理解的影 响未能得到重视 。只有 Charteris2Black ( 2002) 考虑到 这一因素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考察这两个因素对中国 学生理解英语习语会产生什么影响 。
———从理解结果和理解过程两个方面来调查学 习者对习语的理解 。前者通过笔头回答问卷的方式进 行 ,后者通过在线 (on2line) 口头报告的方式进行 。此 外 ,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也考虑在内 ,以考察该因素在上 述习语理解的两个方面所起的作用 。
———习语类别与语言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定量 分析学习者的理解结果来判断 ,而学习者的理解过程 则通过定性分析在线口头报告加以描述 ,同时考察理 解策略 、习语类型和二语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 。
提要 : 本文以习语的概念基础/ 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方式两个因素为基础 ,分别建立跨概念和跨文
化的英汉习语对比分类框架 ,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分别调查了我国英语专业中级和高级学生对包含隐喻
和文化内涵的习语的理解 。结果显示 :习语类型对理解结果产生显著影响 ,外语水平的影响则不一贯 ,
不明显 。本文的结论是 :二语习语理解实质上是概念或文化迁移的过程 ,但由于我国外语课堂环境不利
一 、研究背景
习语 (idiom) 作为语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日 常的语言使用中得到广泛运用 。Pollio et al. ( 1977 : 140) 通过对政治辩论 、心理学教科书 、小说和心理治疗 咨询中非字面义语言 ( nonliteral language) 的分析 ,估计 大多数以英语为母语者一生中要说一千万个新创隐喻 (novel metaphor) 和两千万个习语 ,平均每星期大约说 三千个新创隐喻和七千个习语 。Hoffman (1984) 也作 过类似估计 。习语的使用普遍 、频繁 ,也是外语学习者 最感头疼的语言现象之一 。近年来对我国英语学生词 汇知识“深度”的研究 (吴旭东 、陈晓庆 2000) 均发现 ,在 所有类型的词汇知识当中 ,习得“词语搭配”(习语为其 中一类) 的速度最慢 ,效果也最差 。
(2) 母语习语理解研究显示了可分解程度不同的 习语对理解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从而导致不同的 理解结果 ,提示学习者在理解不同类型的习语时可能 使用不同的策略 。但对二语习语理解过程中策略使用 的研究目前仅停留在对策略的单纯分类上 ,未能进一 步考察策略运用与习语类型之间的关系 。
(3 ) 尽 管 有 些 学 者 很 早 就 认 为“隐 喻 能 力 ” (metaphorical competence) (即理解和产出包括习语在 内的隐喻的能力) 是语言整体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 (Danesi 1986 ; Low 1988 , 转引自 Littlemore 2001) , 但受试的二语总体水平在习语理解过程中的作用却完 全被忽视 ,迄今没有一项研究将其作为调查变量纳入 设计方案 。
2. 调查工具 测试问卷的设计包括两个阶段 : (1) 建 立英汉习语对比分析体系 ; (2) 在对比分类的基础上选 择测试材料 。英汉习语对比分类分别从概念基础和文 化内涵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 ,这是因为它们各自与语
·197 ·
2006 年 外语教学与研究 第 3 期
memory
英语用它来描写记忆 。
green
0 a yellow 胆怯 st reak
黄色在英语表示懦怯 , 但 汉语无此含义 。
注 : = 相同 ; ≠不同 ; E/ 英语用颜色词 ,但汉语不用 ,0 英语 颜色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蕴含
依据以上英汉习语对比分类体系 ,并通过参阅国 内外主要的英 —英和英 —汉综合词典和习语词典 ,我 们选出英语颜色词习语和英语隐喻习语各 25 个 (每类 5 个) 作为测试习语理解的材料 。通过对与受试相似的
三 、实证研究
1. 受试 由于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分别建立在两个不 同的习语对比分类体系之上 ,因此必须通过不同的受 试来调查对以不同参照点分类的习语的理解 。本研究 的受试为 132 名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 ,其中 61 名 (一 年级 30 人 ,四年级 31 人) 理解包含文化内涵的习语 (以下简称调查 1 受试) ,71 名 (一年级 37 人 ,四年级 34 人) 理解包含隐喻的习语 (以下简称调查 2 受试) 。 为证实不同年级的受试在二语水平上确实存在显著差 异 ,调查开始前对其词汇量进行了测试 ,并对测试结果 进行了独立样本 t 检验 ,检验结果证实了之前的假设 : 高级水平受试 (四年级学生) 的词汇量明显大于中级水 平受试 (一年级学生) ( t (调查1受试) = 12. 302 , p = . 000 ; t (调查2受试) = 6. 327 , p = . 000) 。
色情 和 不 道 德 的 活 动 在
2 ≠ = bl ue 黄色电影 英语用蓝色表示 ,在汉语
movie
则用黄色表示 。
3=
白色在英语中表示清白 、
≠ white “白手” 诚实 ,但在汉语中表示空
ha n ds
白 ,一无所有 。
4 E/ 5 E/
to keep
虽然 绿 色 在 两 种 语 言 中
= oneπs 记忆犹新 都蕴含新鲜之意 ,但只有
习语难学的现象引起了一些二语习得研究者的兴 趣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陆续开展研究 ,主要调查学习 者的母语在二语习语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影响较大的 习语观有两种 。第一种习语观流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初至八十年代末 ,认为习语是一种特殊的多词单位
(multi2word unit) ,其整体意义不等于其组成成分字面 意义之和 ,如从 kick , t he , bucket 各词的字面意义中无 法推断出 kick t he bucket 的整体意义是 die (死) 。受这 一观点影响 ,研究者通常先在习语的语义层面上进行 跨语言对比 ,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习语理解问卷 ( Irujo 1986 ; Kellerman 1979) 。在设计问卷时只关注两种语 言习语整体意义之间的异同 ,而不考虑其字面意义与 整体意义之间的匹配程度在两种语言中的具体体现方 式。
二 、研究问题
针对上述不足 ,我们开展了调查 ,通过增加调查变
量 ,并采用多种数据收集方法 ,来更全面 、深入地了解 二语习语理解过程的本质 。具体研究思路如下 :
———以习语的 (隐喻) 概念基础/ 文化内涵和语言 表达方式两个因素为基础 ,分别建立跨概念和跨文化 的英汉习语对比分类框架 ,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查概念 基础 —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 —语言形式的匹配在英汉 语中的实现形式各自在二语习语理解过程中的作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