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数学教学的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标数学教学的策略
惠阳区镇隆中心小学刘伟雄
随着小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数学课程标准发生了许多的变化。
在思想上,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从数学抽象、数学推理、数学模型和数学审美四方面着手,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体现出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思想。
在教学上,更加关注的是知识的生成过程,而并非运算的结果;注重学生的交流活动,激发探索的兴趣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使新一代学生能力的提升,思维的发展,应用的意识各方面都上升了一个层次。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随着时代的变化,我认为教学的观点与方法都要跟着转变。
一、发挥教师个人魅力,构建和谐的教学课堂。
学生获取文化的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常常会受到有内在因素的影响,也有外在因素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恰恰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关键,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翻看以前的教学实录,给我的印象最大的特点是课堂的严肃、安静和有序,教师津津有味的讲解,学生安静地聆听老师的教诲,在老师的指引下完成各种练习,让我不禁想到我们的学生就像一个知识的容器,我们教师的角色就相当于搬运工,拼命地将知识往学生脑子里灌。
和现在的教学的确有很大的反差,新课
标思想指导下的课堂多了师生间的交流,多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同学间的交流与探索,在课堂上学生更愿意去接触新事物,学习新知识。
这与教师自身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亲和力,是很难打动自己的学生的,也就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自己的见解畅所欲言,对知识的理解也就大打折扣了。
好的老师是培养好学生的前提,如果课堂教学是一道数学算式的话,我认为它是一道一年级的学生都看的懂的算式,那就是1+1,也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但如何将它的结果大于2,靠的就是教师的教学魅力的发挥。
二、有效地进行课堂情境的导入。
好的开始是产生好结果的前提条件。
教学情境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好的情境能培养学生的好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
在导入课堂时,我认为应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着手。
例如:生活中的小事、卡通人物故事的情节、课间游戏活动的规则等等,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教师可以随手拿来用于课堂教学上。
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我们不要有不屑去用的心理,要知道学生的思想就是单纯,太难的东西他们心理上不愿意去学,而简单有趣的教学情境正好为新识的教学搭起一座桥梁。
记得我在有次在教学找质数时,这部分的内容实在有些枯燥,定义的东西比较抽象不太好讲。
碰巧当时遇上了学校过几周要举行班级男子篮球比赛,我在课前设计时有意将选人活动安排在数学活
动之中,让学生在班上用筛分法选出代表我们班的5名参赛队员。
在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交流合作,每个小组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第一步应该去掉女生,因为是男子篮球比赛;第二步要去掉篮球技术不好的男同学,因为参加比赛的技术一定要好;第三步要去掉个子不高的同学,因为站到场上没有优势;第四步……。
”在总结后,我表扬了我的学生,他们很有主见,分的很有道理。
同时我及时导入新课,2000多年前希腊数学家找质数时就是用的这个方法,今天我们也跟他们用了同一种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问题,你们想知道数学家们是怎样筛分出质数的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上来了,个个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短短两分钟学生学会了筛分法,课堂中也渗透了抽象到推理的数学思想,可谓一举多得。
三、从知识的结构特点与联系入手设计教学。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在教学上,作为一名教师,不单单只局限于将课本的知识传授于学生,授之于鱼显然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求,要同时懂得如何让学生学会求知。
以前高强度的练习,拼命向学生灌注教学知识,靠背诵来记住新知的时代,显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除了注重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弄清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长久的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方程》一课时,教材是利用天平这一称量工具的应用原理来解释方程的内在原理的,在教
学过程之中,个别老师认为运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解方程,既方便,学生又能快速掌握,只要熟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肯定能把方程解好。
实际上这样的教学无形中遏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很多学生学了方程会解,但不会用,实际上《方程》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懂得如何解出方程的答案,教师应做到的是,让学生通过称量活动理解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等式。
根据平衡的原理,在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等式仍然成立,初步让学生接触函数的概念,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再如,大多数学生学习了计算圆的面积之后,对公式的掌握程度可以说是相当的熟练,但当我们问他们为什么可以用s=∏r²计算时,学生无话可说了。
这说明了老师在教学时,只注重了公式的应用,忽视了公式的推导,实际上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由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而来的,当我们将圆平均切成若干小块之后,再拼起来,它会类似于长方形,切的块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形,通过观察拼成的长方形和圆的关系之后,就不难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了。
这就是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结构特点来设计教学,学生明白了知识的由来,加深对定义的理解,让数学教学成为有“根”的数学。
四、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善于倾听、懂得尊重学生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预设教学效果,有时觉得教学目标已达到,遇到有些表达能力不强的学生,就会认为其他的探讨是多余的,浪费时间。
特别在当大部分学生
通过活动,归纳概括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时,老师会下意识将课堂转移至下一环节的教学中,从而忽视了在某个角落一直举着的小手和一双虔诚、渴望的小眼睛。
我们有没想过,那位学生是否能给我们意外的收获呢?
我觉得课堂上得多关注这些学生,因为不管他的见解是否合适,作为老师来讲善于倾听是对学生认可和尊重的表现,同时也会经常受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记得在一次听课中,老师当时讲2,5倍数的特征,练习中有一道简单的题目:在3,4,8,10中找出与其他不同的数字。
由于当时讲2的倍数,涉及到奇数和偶数,绝大多数学生选“3”这个数字,因为除了3以外,其他的都是偶数,老师给予大家了肯定,突然有一个清脆声音说:“老师,我有不同答案!”当时我觉得那位老师应变能力特别强,她不慌不忙的说:“XX同学,说说你的看法。
”那位学生接着说:“我认为‘10’也可以,因为除了10之外,其他的都是一位数。
”那位学生的回答换来了全班热烈的掌声。
我们在教学中常常会过于投入,被同一种思维模式所禁锢,以致忽略了身边的许多细节。
有一次,我在教学《数图形的学问》之时,教材中推荐了两种规律性较强的数法,通过学生的操作与交流活动,基本上都掌握了数图形的诀窍。
就在准备应用于练习实践之时,班上有位同学举手发言,他发现了一条规律,当端点是2个时,线段有1条;3个有3条;4个有6条;5个有10条,6个有15条……,他发现了前一组数字相加就是后一组线段的条数,例如
2+1=3,3+3=6,……多了不起的发现。
通过这些事例我发现有时候小孩子的思维发散性强,我们设计教学时,要多体现出新课标的思想,能不能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善于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孩子在课堂上尽情的发挥,使他们真真正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上是本人对新课标数学教学的几点拙见。
在教学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被淘汰,就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