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 4.9鸿门宴第一课时教案 07鲁人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9 鸿门宴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

2、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众所起的重要作用。

3、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
讲授法、比较分析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放录音,范读课文,以求准确认读。

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一、导入
请学生欣赏两首诗
投影(一)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学生默读理解。

这首楚辞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投影(二)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鸿门宴》可以让我们窥一斑而知全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那段历史,走近刘邦和项羽。

二、介绍和课文有关的内容
1、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司马谈之子。

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

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

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

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2、《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12篇本纪,30篇世家,70篇列传,10篇表,8篇书。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是大事纪,书记礼、乐、音律等。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通史)。

书中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汇编。

书中对国家统治者敢于批判、讽刺,同情农民起义,歌颂了我国人民的革命传统、群众的优良品质和殊异才能。

作者有极高的写作技巧,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重要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该书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背景简介
投影(三)
一幅“陈涉起义”的教学图片
一幅“楚汉相争”的教学图片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

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

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

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

三、学生预习课文
学生听录音一遍,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四)
破音异读: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通假异读: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
要项伯(通“邀”)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

五、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2、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