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安兜220kV变电站接线改造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安兜220kV变电站接线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写本)
二○○八年九月·杭州
1工程建设的必要型
220kV安兜变目前容量规模为2×180MV A,现有的220kV出线包括500kV 厦门变~安兜和半兰山~安兜共2回线路,架空线路导线截面均为400mm2,线路持续极限输送容量约305MV A。
根据电力预测,预计2007年安兜变最高负荷可达333MW,因此在安兜变2回进线N-1情况下,另一回进线将过载,无法满足安全供电要求。
同时,由于安兜变重载,2007年高峰方式下嵩屿电厂满发情况下半兰山~安兜线路将满载。
同时,2008年厦门岛内将建成围里变,规划将厦门变(英春)~安兜开断接入围里变,进一步加重厦门变(英春)~围里(安兜)和半兰山~安兜线路的供电负荷,半兰山~安兜线路将满载和安兜变进线N -1过载问题将更为严重。
因此,安兜220kV变电站接线改造工程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2工程概况
(1)安兜220kV变电站扩建、改造
220kV安兜变电站扩建改造工程,包括扩建1个220kV东渡间隔,改建1个220kV半兰山间隔。
安兜变位于厦门湖里区火炬路(即湖里大道)与成功大道(禾山路)交汇处,且位于火炬路南侧、成功大道西侧。
(2)东渡~半兰山220kV线路开断进安兜变电缆线路工程
包括新建东渡~安兜电缆线路1回和安兜~半兰山电缆线路1回。
东渡~半兰山220kV线路开断进安兜变线路工程开断点选择在东半线#17~#18档中新建双回路电缆终端塔(该终端塔位于金湖路与成功大道的东南角,已含在厦门枋湖、钟宅湾片区220kV架空线缆化改造工程内,不属于本工程范围内,已建),经电缆隧道往北穿过金湖路沿成功大道东侧一直往北,在成功大道GP2处穿过成功大道到其西侧,然后一直往西进入厦门电力集团公司围墙内,沿着电缆沟进入安兜变。
2回电缆线路平行敷设,路径全长约1380m,全线采用电缆敷设。
(3)工程总投资
本工程动态总投资为4194.6万元。
其中,安兜变扩建改造工程动态投资为601.1万元,电缆线路工程动态总投资3593.50万元。
3选址选线与产业政策及规划的相容性
工程与国家发改委40号令《产业结构调整目录(2005)》(2005年12月2日)产业政策相符,为国家鼓励的优先发展产业。
工程建设与福建电网规划相统一,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加强福州地区电网结构。
工程选址选线均符合厦门市城乡规划、保护区规划等。
工程站址、电缆线路沿线无不良地质现象,无需拆迁建筑物,并尽量远离了居民点,不穿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水源保护区等特殊环境敏感区域。
现场收资踏勘期间,向厦门市相关部门征求了意见,相关规划部门已原则同意本工程的选址和选线,本工程选址选线是合理的。
4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通过分析可知,本工程的环保特点是:运行期无环境空气污染物、无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运行期的环境影响主要为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及噪声,施工期的水土保持及生态恢复是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之一。
本工程可能造成的主要环保问题有:施工期的地表、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及生态影响,运行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无线电干扰、噪声影响问题。
5环境质量现状
(1)电磁环境
根据工频电磁场现状监测结果,本工程变电站附近及电缆线路沿线各监测点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现状值均小于《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的推荐值(以4kV/m作为居民区工频电场评价标准,0.1mT作为磁感应强度评价标准)。
根据无线电干扰监测结果,在监测频率0.5MHz时,本工程变电站附近及电缆线路沿线区域各监测点的无线电干扰场强值小于53dB的标准限值。
(2)声环境
根据噪声监测结果,本工程变电站附近及线路沿线各监测点的声环境质量现状值均符合《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要求。
(3)生态环境
本工程电缆线路均沿机场快速路铺设,沿线基本无植被覆盖,仅进安兜变附
近有少量人工植被及荒草。
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1电磁环境
(1)经类比预测,电缆线路经过区域电磁场均可满足电磁场评价标准(工频电场4kV/m,工频磁感应强度0.1mT,下同)。
(2)经类比预测,安兜220kV变电站扩建后的电磁场、无线电均可满足电磁场评价标准和无线电评价标准。
6.2声环境
经类比分析,工程建成运行后引起的声环境变化很小,工程运行期间基本不改变站址周围声环境状况。
电缆线路运行期无噪声影响。
施工期间,站址区间隔扩建、电缆线路铺设会产生部分噪声,但时间相对较短。
6.3生态环境
工程对沿线植物的影响很小。
工程新增水土流失量较小,所需要填挖的土石方也不大,基本可就地平衡。
6.4其他影响
电缆线路施工期对周边水环境、环境空气的影响很小,运行期无影响。
工程变电站站址扩建不新征土地,电缆沟基本利用道路边沟,对区域土地利用基本无影响。
7公众参与
采用现场张贴布告、网站公示环评信息及环评简本、发放调查表和走访等形式相结合,进行公众参与调查。
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变电站及电缆线路评价范围内居民及团体。
调查结果表明,55.2%被调查者支持本工程的建设,44.8%的被调查者表示无所谓,无人反对本工程的建设。
8环保措施
8.1设计期
设计阶段采取的主要环保措施包括:
(1)在规划选线、设计时已充分听取政府部门、环保部门、规划部门的意
见,优化了设计,减少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2)电缆线路基本沿机场快速路铺设,对沿线土地利用基本无影响。
8.2建设期
根据本工程的特点,工程建设阶段应重点做好噪声防护和洒水降尘工作,以减小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8.2.1降噪措施
(1)施工时选用低噪声的施工设备,施工活动主要集中在白天进行,夜间施工按要求申报并公告。
(2)运输车辆经过居民区时减缓行驶速度。
(3)应加强管理,以减少施工噪声对居民的直接影响。
8.2.2降尘措施
(1)对临时堆渣采取土工布围护,以减少扬尘产生。
(2)运输车辆经过居民区时减缓行驶速度,减少车辆经过引起的扬尘。
(3)干旱时期,定期对施工道路进行洒水降尘。
8.3运行期
(1)将变电站内电器设备接地,以减小电磁场场强。
(2)变电站内金属构件,如吊夹、保护环、保护角、垫片、接头、螺栓、闸刀片等均应做到表面光滑,尽量避免毛刺的出现。
(3)应保证变电站内站有高压设备、建筑物钢铁件均接地良好,所有设备导电元件间接触部位均应连接紧密,以减小因接触不良而产生的火花放电。
(4)运行期对工作人员进行有关电磁辐射知识的培训。
(5)建立各种警告、防护标志,避免以外事故。
(6)对当地群众进行高压输电线路和设备方面的环境宣传工作。
9总体结论
本工程的建设是必要的,站址、路径选择合理,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经采取相应环保措施后,运行期各敏感点的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无线电干扰值、声环境质量均可达标,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生态环境影响小,水环境和固体废物等影响也很小,因此,从环保角度看,没有制约工程建设的环境因素,该项目是
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