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老山界》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老山界》优秀教案
《老山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2019年对中国来说是特殊的一年,我们建国70周年,伟大的中国共产
党已成立98周年了。

说起中国共产党,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共产党员不得不提。

是他,创造了红军“万里长征"这一具有光辉历史意义的特定用语。

他曾在临终前用微弱的声音「发出了铿锵的震撼人心的呼声:要让孩子上学, 要让人民讲话!这话对每个孩子、
「每个家庭、每个共产党员都有着重要的意
义,他在长征的时候任总政宣传部部长,他就是本文作者一一陆定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一一《老山界》。

二、了解老山界
展示老山界图片,提问学生,从这画面来看,你觉得老山界有怎样的特点?
注: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其主峰海拔2141。

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巅"之称誉.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被称为老山界。

让学生在课本中找相应语句.如第一小节这样说,“30里高".最后一小
节第一句话中这样评价:“难走的山”.
三、翻越老山界
1、结合课文标题,以“谁在什么时间做什么”为思路归纳文章整体内容.
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总分总:1决定翻山,2 —32翻山经过,33呼应开头)
2、让我们也跟着陆定一前辈去翻越老山界。

(小组讨论)
3、从图表来看,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
小结:本文是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顺序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写的好处,可以把事件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文时借鉴。

四、解读红军
1、文章结尾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关语句.(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E、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

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C、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D、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

E、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雷公岩的,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
F、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够吃三天的粮食,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

总结: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

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A、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E、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

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C、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D、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
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
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

除此以外,就是寂静。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走路难: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睡觉难: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处境难: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4.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五、巩固提升
1.总结全文内容:
这篇记叙文采取__________ (顺叙、倒叙、插叙)的叙事方法,按推移
和________ 转换安排层次,着力突出红军翻山经历的四难:___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 〉________ ,写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让我们学习红军豪迈乐观的精神!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也可以笑着说:
我们不怕读书难,长征精神催人前.
六、作业
A:本课读读写写一个词语两遍,结合本课讲解,完成课后题1、2。

B:课外阅读《金色的鱼钩》、《长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标注读读写写里的重点字词,回顾上节课主要内容。

二、集体研读,研赏精美片段(小组展开)
1、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生动的描写. 你能揣摩出来吗?
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一一描写。

(环境描写)
2、分析生动的环境描写
A、分析第12段,思考:
(1)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奇观的?
(2)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
明确:“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这里指人、夜色、高山组成的雄奇美丽的罕见景象.“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 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

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E、分析第22节,思考:
(1)“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给人什么感受?
星星、山峰、山谷(自上而下、由远及近);比喻、排比;庄严、奇伟。

明确:运用了比喻,把“星星”比作“宝石”,生动形象写出了星星的明亮、闪烁和星空的灿烂美丽;把“山峰”比作“巨人”,写出高大和气势; 把“山谷”比作“井”,写出了四面环山的地形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景物之美,突出山势的险峻,又暗示红军的艰难处境,尽管如此,直立、高耸的老山界仍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征必胜“宝石”般的信念。

(2)“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有何作用?
明确:这几句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运用比喻和排比修辞手法,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写得活灵活现,把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
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透露出夜里勃勃生机,洋溢着乐观主义的情趣。

一是用比喻描摹出不同的声音。

用“春蚕在咀嚼桑叶"写出声音漕杂,用“野马奔驰”写出声音的猛和急,用“山泉呜咽”写出声音小和时断时续, 用“波涛澎湃”写出声音的宏大,把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烘托出夜色之深、夜景之美,表现了红军战士乐观的情怀.二是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

写声音轻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
“山泉在呜咽”;写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波涛在澎湃”,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突出了夜晚寂静的特点。

三是用“远一一近、洪大一一细切"两组反义词,以
四个比喻物,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形象,想像新奇.
(3)“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是否矛盾?谈谈你是否有过这种感觉。

明确:不矛盾.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中,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

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洪大;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

而且睡觉呼吸声、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等,混杂一起,变化万端,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

此外,该段还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把山路不适合睡觉和战士们酣然入睡作对比,把战士们夜宿的艰难和壮丽的景色作对比,通过对比突出顽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怀。

(4)这段环境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形象的刻画。

C分析第31节景物描写,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
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三、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四、作业
A:完成课后题3、4
B:思考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写一篇一到两百字的小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