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市场10大谎言 教你远离陷阱安全赚钱(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财市场10大谎言教你远离陷阱安全赚钱(一)
如果说理财中缺不了金科玉律的话,我们为你总结出的不可相信的十句话,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它们或许是投资理财过程中最常见的十句话,同时却也是最具蒙蔽性和障眼法的十句话。
揭开这不可相信的十句话的真相,投资者对于各种投资产品的运作原理、收益达成方式、潜在风险也就能够有一个初步的掌握。
有了这根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就能洞察更多的十句话、百句话,保护辛苦累积的财富,维护投资中的权益也就不再难。
No.1:我们的产品低风险,预期收益率×%,远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
忠告:预期收益率不等于实际收益率,能否实现有诸多前提条件
【典型案例】
这个产品的收益多少?几次降息之后,对于定期存款利率越来越不满意的潘女士,希望为自己的这笔养老钱找到新的投向。
证券市场的低迷,让潘女士对股票、基金望而却步,要稳当是潘女士对投资的最底线要求,稳当的基础上能够多赚一点当然是好事。
五个月产品,收益率3.51%,是定期存款的一倍半!客户经理的回答毫不迟疑。
潘女士戴上老花眼镜,细细地查看银行的存款利率表和手中的产品宣传单页,半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不过1.98%。
你们这个宣传单页上怎么没有写上的?
这个是预期收益,主要是现在有规定,不能宣传预期收益率。
不过,我们这个产品低风险,很稳健的,这个收益肯定能实现。
不信,你看看我们这边公布的刚到期的产品收益率,都能做到的。
客户经理笃定地说。
【障眼黑洞】
从2004年光大银行推出市场上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以来,银行渠道所发行的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市场上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拥有广泛的客户基础,对银行与生俱来的信任感,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有着先天的好感。
去年以来的证券市场低迷,拖累了股票和基金两大投资市场主力品种,而银行理财产品依然供需两旺。
不过,从理财产品诞生之日开始,引起的话题和争议也从未停止过。
经过银监会多次对理财产品销售市场的规范调整,理财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对于风险提示、收益率的规范宣传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和提高。
但是,在营销人员的销售过程中,类似于案例中的一幕,却难以杜绝。
对于相当一部分投资者来说,如何看待预期收益率也仍然是个一知半解的话题。
预期收益率的依据,是理财产品设计部门在相关数据的预期和趋势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种预测,最高预期收益率也仅在最理想情况下才能够实现。
当趋势判断错误,或是预期未得实现时,投资者实际获得的收益就可能远远低于理想的水平。
因此,就和它的名字一样,预期收益率是一种预期,未必是它实际可以获得的收益。
类似的还有最高收益率,也是吸引投资者做出投资决定的一个诱饵。
投资资者更需要擦亮眼睛的是,最高收益率一般只有在最佳状态下方可以实现,是理论上可以达到的收益率峰值。
但是,投资市场上风云变幻,能否实现就要靠运气了。
其二,最高收益率的持续时间也是一个关键值,很多产品在设计时往往会加入触及最高收益后产品自动终止的条款,如预计投资期为一年的产品可能在三个月内触及最高收益率后自动终止,而投资者最终所能够获得的绝对收益往往低于预期状况。
【温馨提醒】
对于不同结构和不同投向的理财产品,要学会合理估计其预期收益率的实现能力。
相对而言,一些标的为货币市场或是融资计划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可能并不起眼,但实现的几率比较大。
因此,投资者在选择这种低风险的稳健型产品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在预期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之间划上等号。
但是,这一类型的产品的预期收益率的实现并非毫无障碍可言。
外在的市场变动,是投资者不可忽视的风险。
如去年中信银行所发行的一款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实际到期年化收益率为4.66%、4.92%(认购50万及以上),而原本预期年收益率为4.85%、5.11%(认购50万及以上)。
之所以出现预期收益率打折的现象,原因在于产品的投资期内央行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导致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随之缩水。
利率风险,加上银监会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为信托贷款类产品提供担保,使这一类型产品的风险有所上升。
对于挂钩型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能否实现,往往是要取决于收益
实现的前提条件,只有市场的走势与前提条件的设定密切贴合时,投资者才有可能获得预期的收益。
反之,如果遭遇最糟糕的状况,收益率很可能无法让投资者满意。
这一点在过往的理财产品实际运行中,投资者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体验。
另外,在预期收益率中,是否已经将管理费用扣除,也是投资者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大部分银行对于所发行的理财产品,都会扣除一定的账户管理费,管理费的比例通常是在产品合同中进行约定,将从投资者所获得的收益中进行扣除。
一些产品会采用是按收益率比例提取的方式收取管理费,即超过一定部分的收益,提取出一部分作为管理费报酬,这种计收的方式收取的费用就比较高,投资者实际可能获得的收益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投资者也需要多加了解管理费用的信息,对实际收益率进行合理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