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美术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美术教学方法
可能对于许多刚入职的美术老师来说,自己虽然擅长画画,但却对于授人画画这个概念十分模糊。

说到底就是没有领悟到教学美术的方法,下面小编就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美术教学方法:
以中小学为主要对象常用美术教学方法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和标准。

以学生学习活动内容(领域)来划分,美术教学法可分为绘画教学法、工艺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创作教学法等。

各类教学法还可以再细分。

我们根据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信息来源及主要活动方式,对当前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大致归纳如下:
(一)体验性美术教学法:以美术感受情感体验为主,通过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感受鉴赏美术作品的美,情感体验外化等培养学生美术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包括:
美术欣赏法。

欣赏法是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利用一定的教材内容及艺术形式,使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情操,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态度,崇高的审美理想和鉴赏能力。

欣赏法的特点是通过教学中的欣赏活动,使学生产生出积极的情感反应。

在美术教学中组织欣赏活动的方法大致包括:
一是引起学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二是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三是组织与指导学生参与体验分析评价等实践活动,以使学生的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理智情感进一步升华;四是注意欣赏活动中学生个性、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

美术作品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课业。

其教学一般有专题欣赏、随堂欣赏和现场欣赏。

对小学生来说,随堂欣赏是重要的教学方式。

由于欣赏的作品与学生所学的联系紧密,使其更能领会美术形态特点和艺术美。

因此,教师要重视随堂欣赏教学。

对中学生来说,专题欣赏和现场欣赏更适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并能有效地扩大他们的知识容量。

适当地穿插一些随堂欣赏也能活跃学生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

美术作品欣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介绍艺术形式和内
容;二是从生产的作品时代和艺术家本人情况联系起来分析作品,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其三,从剖释形象入手分析作品。

其四,抓住作品的特征,作具有本质意义的分析。

最后,从表现技巧与艺术功力去分析作品的艺术成就。

(二)演示法。

演示法是美术教师配合讲授,以示范性地作画、制作表演或将教具、范画展示给学生观看,让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深化学习内容的方法。

美术教学的许多技法问题仅用语言讲述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于演示,使学生直接获得直观视觉信息。

通过直观感受,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对教师制作、绘画过程的系列表象活动,使其获得深刻印象。

在演示的同时,教师再配合语言以“画龙点晴”的讲解,让学生在一目了然的情景接受新的知识和技法。

美术教学的这种演示过程,对学生具有巨大的魅力,是极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

演示的种类包括:实物、模型演示;范画、范作演示;幻灯、电影、录像演示;绘画、工艺制作示范表演。

按教学内容又分为:绘画,制作方法步骤演示;工具性能及技法特点演示。

演示法的运用:一般按演示的准备情况,可分为有准备的演示和即兴演示两种。

有准备的演示是指课前做好教具、范画、幻灯、录像和演示的安排,进行有序的展示、讲解和演示。

即兴演示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发现了学生在绘画和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共同性的问题,而产生的即兴的“教学机智”,马上予以示范演示,使得学生存在的共同性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运用演示法的要求:
1.演示的准备工作要充分,组织要周密,演示工具应在课前准备齐全,课前应安排好展示的教具顺序,不可丢三忘四。

2.演示内容与讲述内容要一致,讲述与演示顺序安排要得体、配合要紧密,一般情况下边讲解、边演示效果较佳。

例如,写意中中国画的如何持笔,如何蘸水,如何蘸墨,如何行笔、画法等,边讲边演示,学生理解快、领会深。

3.展示的范画、范作要精选,确能起到示范作用。

挂图要大,图
象要清晰,以便后面学生也能看清楚。

要注意置放和悬挂演示的教具的位置。

4.教师示范表演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位置,不可挡住画面或实物,要使演示的过程让不同座位上的学生都能看到。

在黑板的右边教师侧身演示为较佳位置。

工艺制作教学的演示,如剪纸、泥塑、折纸等,由于物象很小,教师要注意自己所处位置的选择,每演示一步骤要适当调换身体之间或向学生靠近展示,以使全体学生都能看清楚。

个别辅导时,修改学生作业的演示,要注意学生的位置,使自己的手臂不挡住学生的视线。

5.教师示范表演要注意工具的选择。

例如,素描涂调子的技法示范表演,用细铅笔演示就不合适,因为后面学生看不清细细的铅笔线条,可以改用大炭精棒代替铅笔演示,但要向学生加以说明。

6.演示时机的选择。

演示时机和教学效果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出示教具、挂图和技法、制作的演示时机要适当,出示过早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学生集中精力听课时,大脑皮层出现听课的优势兴奋灶,也叫优势中心。

如果教具出示过早,学生就会不自觉地去看教具、挂图。

造成优势兴奋灶的转移,学生的听觉优势兴奋灶被破坏,结果在视觉区上又出现了视觉优势兴奋灶。

这就剥夺了其它区(如听区、运动区等)的耗电量,于是就影响了其它区的正常功能。

如果学生只顾看挂图、教具,就分散了听课的注意力,教师讲课的内容就被忽略了。

教具、范画等出手过迟,也会降低其效果。

因为讲述的中心已过,教师一般不再详细讲解这些内容,而使讲述内容与教具脱节,效果更差,甚至起反作用。

因此,出示教具的时机掌握应恰当,同时还要注意出示教具的顺序。

注意技法有难度的局限性,要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可以调动学生思维过程的迁移能力。

自然的接受所有教具的内容和加强对作画技法步骤的理解。

第七,运用演示法教学,在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应注意课堂纪律的组织。

(三)观察比较法。

观察比较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研究而直接获得知识、感受、教育的方法。

这种方法打破课堂和书本的约束,使教学与生活联系紧密,扩大学生视野,从现
实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

美术教育离不开观察,观察又总是伴随着比较。

没有观察,便没有视觉和感知。

观察获得感性的认识。

没有比较,不可能有正确的感知和准确的判断。

比较是进行思维地去认识事物。

美术教学的观察比较对象,
1.对客观景物、物象世界的观察比
物象特征:包括形体、结构、比例、色彩、明暗等。

神情、动态、活动情景及情调。

物象的关系及空间位置。

2.对画面及其表现形象的观察比较。

形象的特征、形象与画面的比例。

位置布局、形象间的关系。

黑白灰关系、虚实关系。

色彩的对比谐调、造型特点等。

无论是对物象的观察,还是对画面的观察,都是在比较中进行的。

例如对物体比例的观察,无比较便得不出自身的或相互间的比例关系。

明度的观察,不进行物象间明度的比较,就得不出黑、白、灰之间暗度差别的变化关系。

色彩的观察,不进行相互间纯度、释度的比较,就不能正确感知其色相特点。

虚实的观察,不进行比较,则看不出虚实、强弱的对比关系。

画面构图的观察,不进行表现物象与画纸的比例关系的比较,便无从判断构图布局的好坏。

因此,观察比较法是美术教学的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比较法的要求:
1.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通过引导观察、比较,使学生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感知和提高对事物分析的综合能力。

因此,每节课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目的性要明确。

2. 指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比较。

当学生写生时,往往首先被对象的色彩和感兴趣的局部所吸引。

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按作画步骤、顺序,有计划地观察比较,即先观察比较什么,再观察比较什么。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察比较法。

绘画训练的任务之一是观察方法的训练,即树立正确的观察方法,也就是“整体内容”的观察方
法。

“整体观察”是从整体观念出发,首先观察事物的整体,保持对事物整体的印象,再观察细小部分,以便更好局部整体的辩证地观察地反映整体,是整体。

这中间离不开比较。

因此,也可以说“整体的观察即伴随比较的观察”。

4. 引导学生明确比较的标准。

比较是相互对比中进行的思维判断。

无论是写生还是临摹,都是在其对象与自己画画之间,不停顿的互相对照比较之中进行观察的。

其标准就是写生或临摹的对象。

写生画的形象比例的观察,则以物体的自身的长与宽为标准,得出长、宽的比例关系。

物体间的比例,则以其中一物(一般多以大物体)为标准得出其间的比例关系。

物体的倾斜角度则是以垂直、水平线为标准进行比较、观察……包括品评作业的好差亦应以优秀作业作为比较标准。

第五,教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注意引导方法。

低年级往往并不注重看绘画对象,也不必要求学生看一眼画一笔的观察比较,可任凭他们直观感受地去画,不必过多地与实物对照比较。

对高班学生则可按写生要求引导其观察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