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照强度对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行为和生长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照强度对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行为和生长的影响
黄建辉
【摘要】为优化海上养鲍设施,特别是养鲍网箱结构,开展了40 d的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Haliotis discus discus♂)在OLx(暗光照)、0~500 Lx(弱光照)、0~6500 Lx(强光照)3组不同光照强度下的生长与活动试验.结果显示,壳长(4.86 ±0.17)cm、体重(15.08 ±1.07)g的幼鲍,壳长平均日增长和体重平均日增长分别为(0.014 1±0.003) cm/d和(0.054 9±0.011) g/d(暗光组)、(0.008 3±0.003) cm/d和(0.046±0.013) g/d(弱光组)、(0.007±0.001) cm/d和(0.028 4±0.016) g/d(强光组),二者均与光照强度呈反比,且光照对鲍壳生长的影响大于对质量的影响.暗光照环境下,幼鲍活动时间提前30 min,活动时间增加0.5~lh,且进食量大、进食速度快.研究表明,强光照会对鲍形成光压抑的生活环境,影响鲍的正常行为与生长.海上养鲍应根据鲍对光照刺激的反应,选择适宜的水层,并优化网箱和匍匐基结构.
【期刊名称】《渔业现代化》
【年(卷),期】2016(043)004
【总页数】5页(P33-37)
【关键词】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光照强度;行为;生长;光压抑
【作者】黄建辉
【作者单位】莆田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莆田35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968.31
从2000年开始,皱纹盘鲍杂交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Haliotis discus ,
大连皱纹盘鲍♀×日本盘鲍)引入福建海域并获得成功,养殖面积和产量呈爆发式增长[1-2],福建现已成为全国最主要的鲍生产基地[3-4]。

然而,目前海上养鲍的主要方式为传统筏架吊挂多层式鲍笼(或塑料盆),存在投饵不便、劳动强度大等缺陷。

2010年起,福建引进韩国网箱养鲍技术,研制出新型高密度竖排式鲍养殖箱[5-8],但近年来的养殖应用表明,其养殖生产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9-10]。

鲍营匍匐生活,自然生长的鲍通常生活在浅海低潮水位线以下的海底礁石上,昼伏夜出,属于夜行生物,其摄食量、消化率、运动距离和速度、呼吸强度均以夜间为大,白天只在涨落潮时稍作移动[11-12]。

鲍在养殖状态下对光照刺激的反应,特
别是光照强度对鲍行为和生长的影响研究还未见报道。

2016年3月3日—4月
12日,开展了光照强度分别为0 Lx(暗光照)、0~500 Lx(弱光照)和0~6 500
Lx(强光照)的对比养殖实验,定量研究了光照强度对皱纹盘鲍杂交鲍幼鲍生长的影响,观察了光照周期内鲍的行为习性,旨在为设计适宜的网箱养鲍匍匐基及海上养鲍网箱布设深度等提供参考。

实验地点为莆田市万兴水产养殖技术有限公司建在南日岛的流水式工厂化鲍养殖场。

实验水池共9口,每口规格为1.5 m×1.5 m×1.2 m,实际水深0.6 m。

实验池全天24 h由增氧机增氧,以保证充足溶氧。

9口实验池分成3组,每组对应一种光
照强度。

其中,暗光组池面采用胶合板遮盖,并用黑色软塑胶片遮盖水体分隔板;弱光照组在池面加盖遮阴网;强光照组不设置任何遮光措施。

实验鲍取自万兴水产养殖技术有限公司位于南日岛东岱海域的海上养殖场,并于2016年2月22日投放入实验池(每口池投放375粒),进行为期10 d的适应性养殖[13-14]。

2016年3月3日开始实验,鲍的规格为壳长(4.86±0.17)cm,体重(15.08±1.07)g。

投喂饵料为产自南日岛东岱海域的新鲜海带,每间隔3 d投喂1
次,投喂时将海带切割成宽约2 cm的海带条。

实验期间,每天分别在6∶30、12∶00和18∶30测量实验池海水温度和水面光
照强度,同时观察和记录鲍的活动进食情况;每天20∶00增加一次观察夜间鲍在实验池四周池壁的爬行情况。

水温测量仪器为UA-002-64型温度(光照)数据采集器,精度0.001℃;水面光照强度测量仪器为西玛AR832+光照度测量仪,精度0.1Lx。

每间隔10 d,每个池随机抽取30粒,测量鲍的壳长、壳宽和体重。

壳长测量工
具为游标卡尺,读数精确到0.01 cm;体重测量采用长协CX-I2000型电子称,精度0.01g。

每次投饵时,不仅记录投饵量,同时收集并测量上次投饵在池中的残饵。

本实验每组设3个平行组,所有数据均为3组平均值。

利用方差分析(ANOVA)检验环境因子对生长影响的显著性。

各项指标及其计算公式:
壳长日增长:FDLG =(Lt -Li)/T
日增重:FDWG =(Wt -Wi )/T
体质量壳长比:FBW/SL=Wt/Lt
日摄食率:FDFR(%)=100 ×F/[T /(Wi′+Wt′)/2]
饲料转化率:FFCE(%)=100 ×(Wt′-Wi′)/F
图1为实验期间每天测量的水温和水面光照强度情况。

可以看出,实验期间养殖
池内水温在13℃~20℃之间,该温度是鲍生长的适宜温度,不易发生缺氧等死亡现象,利于实验顺利进行[15-17]。

表1为各实验组鲍的体征参数。

由表1可见,鲍的壳长和体重平均日增长均与光
照强度呈相反趋势,而鲍的体质量与壳长比出现拐点(图2),表明光照强度对鲍的
壳生长的影响大于对鲍的体质量增长的影响。

实验期间,各实验组的饵料净消耗量:强光组平均值为23.887 kg,弱光组平均值
为25.817 kg,暗光组平均值为28.19 kg。

对应的平均日摄食率同样随光照强度
的减小而增加,而且光强越弱,增加越大(图3),表明光照强度明显影响鲍的摄食。

进食量的增减也侧面见证了鲍的壳长与体重的变化,进食量少,为生长提供的能量降低,生长缓慢。

图4为不同光照强度下鲍的饲料转化率。

鲍的饲料转化率,强光组最低,暗光组
最高,弱光组比较接近暗光组。

结合鲍的进食情况进行分析,暗光组鲍的进食时间最长,摄食量最大,保证鲍生长所需的营养,鲍的生长速度快,体质肥厚;弱光组环境与鲍的自然生存环境接近,鲍能较好地适应,因此其进食量较为正常,饲料转化率也较高,生长速度相对较快;强光组进食时间短,摄食量最小,体质量增长自然也较缓慢。

所以,饲料转化率也表明了光照对鲍的生长有显著影响,暗光或弱光利于鲍生长,有助于降低鲍养殖的饵料成本。

总体上,养殖状态下的鲍活动仍遵从其生物节律,但各光照组的活动略有不同。

强光组:6∶00鲍已基本停止活动,在池内光照强度最弱的角落聚集成团,极少数鲍还在活动,最多时观察到6只鲍在游走爬行;6∶00~18∶30鲍基本不动,匍匐
休息;18∶30~19∶00,光照强度降低到接近夜晚(5 Lx以下),鲍陆续从聚集堆
中爬出散开,开始活动爬行、进食。

弱光组∶鲍活动时间与强光组基本相同,但6∶00~18∶30有少量鲍会爬行到海带附近进食;18∶30开始,光照强度降低后,大部分鲍陆续开始游走进食。

暗光组:白天大部分鲍也聚集休息,但有较多鲍(最
多时观测到有25只)仍在活动,18∶00左右就陆续开始活动和进食,活动时间较早,且1d内活动总时长最长,比强光组长0.5~1 h。

聂宗庆等[18]提到鲍活动时间一般在日落后2~3 h到日出前2~3 h。

本实验期间,鲍在日落约0.5 h后即开始活动,活动时间较早,其原因有待探讨。

白天,强光组的鲍聚集成堆,聚集地为水池最暗的角落,鲍堆的高度都在水深一半以下,无鲍爬行;弱光组情况与强光组基本相同,鲍堆高度稍高,最高点在离水面
10 cm左右位置,有时会观察到少数几个鲍爬行;暗光组约有八成幼鲍聚集成堆,但较为均匀地分布在4个角落,且鲍堆的高度直达水面线。

约20%的鲍出现1~2只、3~5只聚集一起,分布在可活动空间的不同位置,有位于水面线墙壁上、池
底有海带的位置,也有部分停留在水面线位置的墙壁上,可见零散的鲍仍旧在活动。

夜间,3个实验组的鲍分布都很随性,鲍可爬行在水面以下的任何位置,如墙壁、隔网、管道等,有时上层水位鲍较多,有时中层较多,而池底始终停留着约50%。

水面以上没有鲍爬行,水位一旦下降,处在水位表层的鲍也随水位下降,退回水面以下。

鲍对光周期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呈昼伏夜出特性。

鲍对光照强度极为敏感,高光照强度会使鲍运动减少,紧密聚集,摄食量减少,摄食速度减慢。

强光组鲍鱼白天处于强光照环境下,幼鲍处在光压抑的环境中,只有当夜晚到来,光照强度减弱到与鲍相适应的强度,幼鲍才开始活动。

与强光组相比,在弱光组和暗光组,鲍全天24 h的光照环境均与鲍自然生长的光环境相近,幼鲍除了正常的昼伏夜出,白天
也会进食、游走,不存在光压抑,因此,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幼鲍可以很好地生长发育。

当然,鲍的活动和摄食习性还受到饵料种类、密度、水温、盐度、溶氧、pH等因素的影响[19-20],要想大幅增加鲍的摄食量,提高饵料转化率,还需进
一步研究。

海上养殖生产特别是网箱养鲍,应根据鲍对光照刺激的反应,选择适宜的水层进行养殖生产。

理论上,将养鲍设施设置于越深水层,其光照强度越弱,越有利于鲍生长。

但是,由于光在海水中传播呈指数形式迅速衰减,其衰减程度不仅与水质相关,还与光的波长有关。

在可见光波中,紫外和红外波段的光波在水中的衰减最大,蓝绿光[(480±30)nm]的衰减最小。

因此,经过较短的距离(水深)后海水中将仅剩蓝
绿光,光照强度将趋于稳定,且强度很弱。

据报道[21-22],目前模拟水体中光场
分布有Monte Carlo、Gordon、Kirk、Lee等多种模型,特别是Kirk和Lee计
算结果与黄海、东海二类水体区域的表观光学量和固有光学量的现场测量结果有良好的吻合[23]。

另外,根据本实验,光照强度对鲍壳生长的影响大于对体重生长的影响。

因此,也不一定必须将鲍设置于绝对黑暗环境进行养殖。

鲍匍匐基是影响网箱养鲍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实验结果表明,在暗光环境下,白天仍有约20%的鲍分布在可活动空间的不同位置,甚至直达水面线的墙壁上。

夜间,鲍则可爬行在水面以下的任何位置,如墙壁、隔网、管道等,鲍的爬高都很随性,可在水面以下任何可攀爬的位置,有时上层水位鲍较多,有时中层较多,但是池底始终停留着50%左右。

因此,将养鲍网箱底面(现为网片)改为可供鲍匍匐的刚性结构,增加鲍匍匐基底部的匍匐面积,将鲍匍匐基高度增加到50~60 cm等,有助于提高鲍的养殖效果和单位海域生产效率。

鲍属于“夜行”动物,对光刺激反应敏感。

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幼鲍生长与光照强度呈反比,但光照强度对鲍壳生长的影响大于对体质量增长的影响。

暗光照环境下,幼鲍在日落约0.5 h后即开始爬行、摄食,且一个光周期内的活动时间长于强光组。

传统海上养鲍,其多层养殖笼可大幅减少内部空间的光照强度,为鲍正常生长和活动创造良好条件;但对网箱养鲍而言,则需要通过遮光性能优良的匍匐基,并将其设置于适宜的水深来提高其养殖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