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2017年高三语文招生考试模拟测试试题十三201708090121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高三模拟测试卷(十三)
语文
(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 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我追求的风格是:淳朴恬淡,本色天然,外表平易,秀色内涵,形式似散,________,有节奏性,有韵律感,似谱乐曲,往复回环,万勿________,切记颟顸。
我认为,这是很高的标准。
我最不赞成________雕琢,生造一些极为别扭的极不自然的词句,________,自以为美。
A. 经营惨淡率意刻意顾影自怜
B. 不枝不蔓率意刻意顾盼自雄
C. 经营惨淡刻意率意顾盼自雄
D. 不枝不蔓刻意率意顾影自怜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
A. 宜家公司称,经过认证和测试,其产品符合玩具适用的安全标准。
但是,在随后的调查中,公司发现了安全标准尚未涉及的风险。
B. 中国医改进入深水区,在众多领域无往而不利的“互联网+”能否如人所愿,推动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医疗市场的社会化,答案不言自明。
C. 自首届全球环境峰会召开以来,缔结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协议的尝试一直受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何分担责任这一问题的困扰。
D. 今年七月Juno飞船将抵达木星,进入运行轨道后,飞船将以每分钟3次做自转,并确保所有的设备以每小时400次的频率指向木星。
3. 下列诗句与“胭脂洗出秋阶影”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
A. 环佩空归月夜魂
B. 浅笔终留倩女魂
C. 冰雪招来露砌魂
D. 笛咽离亭断客魂
4.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木构架建筑对屋顶的支承方式根本上不同于通常的西方三角形屋顶桁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屋顶的下凹曲面可使半筒形屋瓦严密接合,从而防止雨水渗漏。
①木构架由柱和梁组成。
②梁有几层,其长度由下而上逐层递减。
③与此相反,中国的框架则有明显的灵活性。
④檩条,即支承椽的水平构件,被置于层层收缩的构架的肩部。
⑤正是由于后者,西方建筑的直线形的坡屋顶才会有那样僵硬的外表。
⑥通过对构架高度与跨度的调整,可按需造出各种大小及不同弧度的屋顶。
A. ③①⑥②④⑤
B. ⑤③①⑥②④
C. ③⑤①②④⑥
D. ⑤③①②④⑥
5. 对下面图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国家统计局2009~2014年客运量统计表
A. 铁路客运量和民航客运量逐年增长,刺激了客运总量的递增。
B. 对持续攀升的公路客运量和水运客运量,2012年是一个拐点。
C. 铁路客运量虽持续增长,但在客运总量中所占比例没有上升。
D. 水运客运量与客运总量的变化趋势相似,且后者取决于前者。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
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
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
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
子产始治郑,使田有封洫,都鄙有服。
民相与诵曰:“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
我有衣冠,而子产贮之。
孰杀子产,吾其与之。
”后三年,民又诵之曰:“我有田畴,而子产殖之。
我有子弟,而子产诲之。
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使郑简当民之诽訾也,而因弗遂用,则国必无功矣,子产必无能矣。
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
夫开善岂易哉!
魏攻中山,乐羊将。
已得中山,还反报文侯,有贵功之色。
文侯知之,命主书曰:“群臣宾客所献书者,操以进之。
”主书举两箧以.进。
令将军视之,书尽难.攻中山之事也。
将军还走,北面再拜曰:“中山之举,非臣之力,君之功也。
”当此时也,论士殆之日几矣,中山之不取也,奚宜二箧哉?一寸而亡矣。
文侯,贤主也,而犹若此,又况于中主邪?
魏襄王与群臣饮。
酒酣,王为群臣祝,令群臣皆得志。
史起兴.而对曰:“群臣或贤或不肖,贤者得志则可,不肖者得志则不可。
”王曰:“皆如西门豹之为人臣也。
”史起对曰:“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
漳水在其旁,而西门豹勿知用,是其愚也。
知而弗言,是不忠也。
愚与.不忠,不可效也。
”魏王无以应之。
明日,召史起而问焉,曰:“漳水犹可以灌邺田乎?”史起对曰:“可。
”王曰:“子何不为寡人为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为也。
”王曰:“子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
”史起敬诺,言之于王曰:“臣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藉臣。
臣虽死、藉,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
王曰:“诺。
”使之为邺令。
史起因往为之。
邺民大怨,欲藉史起。
史起不敢出而避之。
王乃使他人遂为之。
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邺有圣令,时为史公。
决漳水,灌邺旁。
终古斥卤,生之稻粱。
”魏襄王可谓能决善矣。
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节选自《吕氏春秋·乐成》)
6.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我有田畴,而子产赋.之赋:征税
B. 书尽难.攻中山之事也难:责难
C. 史起兴.而对曰兴:高兴
D. 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遂:完成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② 愚与.不忠,不可效也③ 主书举两箧以.进④ 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 子产若死,其使谁嗣之?(3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已得中山,还反报文侯,有贵功之色。
(3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诚能决善,众虽喧哗,而弗为变。
(3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作者感慨“夫开善岂易哉”的原因有哪些?结合全文概括回答。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送佑之弟归浮梁
辛弃疾
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
只消闲处过平生:酒杯秋吸露,诗句夜裁冰。
记取小窗风雨夜,对床灯火多情。
问谁千里伴君行?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
(1) “钟鼎”“山林”分别指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阕画线句子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请简述。
(3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赏析“晓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两句的妙处。
(4分)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庄子《逍遥游》)
(2) ____________________,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离骚》)
(3) 连峰去天不盈尺,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 ________________,一弦一柱思华年。
(李商隐《锦瑟》)
(5)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煜《相见欢》)
(6) 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7) 仰不愧于天,______________。
(《孟子·尽心上》)
(8) 宜未雨而绸缪,________________。
(朱柏庐《治家格言》)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林中遇险记
[法]保尔·考里尔
意大利南部有个声名远播的地区名叫卡拉勃利亚,人们都知道那是个凶险之地。
在那里,陌生人是不受欢迎的,而最不受欢迎的恐怕要推法国人,许多法国人因而惨死在当地人手里。
那次我出门旅行,卡拉勃利亚是必经之地,而我正是法国人。
同行的是个小伙子,自称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了如指掌。
山路崎岖,马行艰难,小伙子走在前面。
在一个岔路口,他领着我转向一条小路,说那是一条捷径,路也好走些。
然而,事实证明我们很快就迷了路,我真后悔让一个嘴上没毛的愣头青带路。
我们在森林里左奔右突了一整天,走得越远,就越不知道身在何方,就越搞不清楚何去何从。
天色已晚,我们竟意外地在密林深处发现了一户人家。
我们已别无选择,只能胆战心惊地向那幢房子走去。
进了屋,只见一大家子人正围着桌子吃饭,他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共进晚餐。
同行的小伙子欣然入座,坐下以后就没心没肺地大吃大喝起来。
我坐立不安,神经紧张地观察着屋里的一张张面孔,心里猜度着他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他们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与寻常的乡下人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屋里的陈设却露了馅:各种形状、各种类型的刀枪就挂在墙上,少说也有十二件,有些男人的皮带上还别着手枪和匕首!我极力掩饰着内心的恐惧,却还是露出了恐慌的神色。
他们索性不理睬我,看来,这些人对我的反感不亚于我对他们的反感。
而我的那位年轻朋友却毫无知觉,他轻松自在地跟他们有说有笑。
接着,让我大吃一惊的是,他竟然开始自报家门,还暴露了我们的来历和去向。
他解释说,我们在林子里迷了路,没人知道我们的下落。
他还说,要是这家人明天把我们带出森林的话,他会很高兴用钱来酬谢他们的。
亲爱的读者,请你想象一下!我们迷了路,又只有两个人,却坐在最可怕的敌人中间,而且世上还不会有人搭救我们!更可怕的是,我的朋友又说起他的手提箱里有非常珍贵的东西,所以睡觉的时候要枕着才行!唉,年轻人哪!经他这么煞有介事地一渲染,这家人不认为里面有黄金才怪呢,其实里面装的无非是他女朋友的信而已。
吃完了饭,主人把我们领到储藏室休息。
储藏室在楼上,中央有张二层床,床离地有四米
高,所以上床必须爬梯子。
床的四周立着长长的架子,架子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食品,足够他们吃一个冬天的。
我的朋友立刻上了床,把手提箱往头下一枕,蒙头便睡。
我可不敢睡,我要熬上一夜,小心提防。
谁料竟一夜无事。
天将破晓时,我以为平安无事了,却突然听到楼下传来的男主人跟妻子的说话声,我迅速把耳朵贴在贯通楼上楼下的烟囱上,听清了他们的对话内容。
丈夫说:“行,行,可是,两个都杀吗?”
妻子答:“对,都杀了。
”
接下来他们说的话,我就听不清楚了,不过这两句已经足够了。
我怎么跟你描绘我当时的样子呢?我只记得四肢冰冷,吓得连气都透不过来。
我们只有两个人,还手无寸铁,怎么能斗得过六个持刀带枪的呢?此外,我的朋友还在酣睡,叫醒他又怕弄出声响。
越窗逃跑吗?跳是可以跳出去的,可窗下有两条大狗在虎视眈眈哩。
正当我不知所措的时候,楼梯上已经有了动静。
从门缝望去,只见男主人一手提灯,一手执长刀,他的妻子跟在后面。
在门被推开之前,我闪到了门后。
两人上了楼,男主人走到床前,把刀在两齿之间咬着,就开始爬梯子,爬上去以后,他低头看了看我那位正在酣睡的朋友,右手举起了刀,啊……左手从架子上取下一条猪腿,割了一大块,然后跟妻子下了楼。
门又关上了,灯光也没有了,我一个人呆呆地站着,还没有完全醒过味来。
天亮以后,他们全家人都来叫我们起床,他们在我们面前摆上了一桌丰盛的早餐,一顿美味佳肴!我们快吃完时,女主人又端进来一个盘子,盘子上盛着两只熟鸡:“刚刚煮好的,给你们,一只现在吃,一只带着路上吃。
”
(张白桦译)
12. 简要概括主人公所遇到的“险”。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第六段刻画了“我”什么样的心理?有何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小说的结尾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请结合全文,探究年轻人这一角色的作用。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题壁
王了一
题壁不知始于何时。
相传司马相如过升仙桥,题柱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此桥”,可见汉朝的人就有了弄脏公共场所的习惯。
又唐朝韦肇初及第,偶于慈恩寺塔题名,后进慕效之,遂成故事。
这故事就是后世所谓“雁塔题名”。
司马相如和韦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羡慕富贵:一个是未富贵而先夸口,一个是初富贵而便忘形。
说得好听些,这是雅人深致;若从坏里说,这简直是无聊,令人作三日呕。
题壁也许纯然为的是留一个纪念吧。
“某年月日某人到此一游”,这简单的几个字未必就是想出风头。
但是,为什么不写在你的日记册上呢?假如你有一个照相机,还可以把胜地拍一个照,然后记上你来游的年月日,何苦弄脏了公共场所?你这是为人呢,还是为己?若说是为人,人家根本不认识你这个无名小卒,非但不能流芳千古,而且不足以遗臭万年;若说是为己,你何时重游还在不可知之数,甚至老死永不重游,你留几个文字又有什么用处?关于这个,往浅里说,你是像小学生用粉笔乱画墙壁,显得你没有好好受过教育;往深里说,你是因为喜欢这个风景,恨不得据为己有,公家的地方是不出卖的,就是卖你也买不起,你怀着(1) 阿Q的念头把公家的地方加上了你私人的记号。
至于人家是否因此感觉“煞风景”,你可管不着。
题壁完全象征了咱们中国人一种有我无人的心理。
有些人不甘心于只题一个名,他们还要题诗。
这自然更雅一等。
“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风趣啊!可惜的是他们的诗多数是颇欠推敲,或者说是只敲而不推,因为他们吟诗有如擂鼓,“不通”“不通”又“不通”!胜地何辜,受此污辱!他们太不自量了。
他们并没有因为“李白题诗在上头”而搁笔,倒反是人人自比李杜,人人都要题诗在上头!未辨四声,遑论八病!只合矜夸荆室,床上吟诗;何须唐突山灵,墙头放屁!那些不喜欢文学的人,熟视无睹,倒也罢了。
最苦的是那些对文学有兴趣的人,看见了字闭不了眼睛,总不免一看,看了之后,把水色山光的满怀乐趣都糟蹋了!寄语现代的司马相如和韦肇们,做做好事吧,莫再(2) 佛头着粪罢。
当然,其间偶然也有达官名士,不爱惜他们的墨宝,来给山水增光,甚至于不惜重金,特雇巧匠,摩崖刻石,做得非常精雅。
这似乎是无可批评的了。
名山佳作,相
得益彰;有时候,竟使我们不知道是人以山传呢,还是山以人传。
这样,我们感谢大手笔之不暇,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但是,我总觉得题壁是中国文人的恶习。
名人题壁,后人看见了也许发生仰慕之忱,然而在他本人却是未免自诩多才,令人有搔首弄姿之感。
“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达官名士们在别的地方风头已经出够了,何必雁塔题名,才算是自鸣得意呢?再说,在立功立言之后,将来世家有纪,儒林有传,而金石室,又复永宝鸿文,自有人家捧场,更不必沾沾于炫露了。
西施若不捧心,东施虽欲效颦亦苦无从效起。
寄语达官名士们,你们如果不喜欢名山宝刹被尺二秀才乱涂乱画,你们就应该以身作则。
此外我还有一个建议,凡属公共游览的场所,一律严禁题壁。
如有典型才子未能免俗,一定要出风头,必须将佳作先付审查,缴纳重税,然后规定式样,指定地点,特许摩刻。
说不定还有名门闺秀,像旧小说中所说的,在壁上题诗唱和,因而恋爱结婚。
这样,多捐两个钱给公家,也是值得的。
1944年8月
16. 请解释文中(1)(2)两处画线短语的含义。
(6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从第三段看,作者为什么不赞成“题诗”?(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述层次。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据研究,美国空军战斗机失误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驾驶舱是按照飞行员身体特征的平均值设计的。
可飞行员不是按平均值生长的,当他们必须在少于半秒钟内作出判断和行动时,平均值系统和操作员之间的矛盾就容易导致一系列事故。
后来,美国空军要求制造商改变设计,让座舱能随飞行员的个体特征作局部调整,让系统适应个人。
此后战斗机事故率降低,作战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要求:①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 不少于800字。
(十三)
1. A [惨淡经营:形容对艺术创作的苦心构思。
不枝不蔓: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不芜杂。
语境中讲的是季羡林对艺术风格的追求,用“惨淡经营”合适。
另外,又因为空缺处前一句是“形式似散”,把“惨淡经营”说成“经营惨淡”,从句式结构上看十分连贯。
率意:任由自己心性,悉心尽意。
刻意:故意,特意。
语境中,选择“刻意”与“雕琢”搭配,很恰当。
顾影自怜: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含讽刺意)。
顾盼自雄:左看右看,自以为了不起。
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文中说对生造的句子自以为美,与“顾影自怜”意义匹配]
2.C (A项语序不当,“经过认证和测试”应改为“经过测试和认证”。
B项表意不明,“答案不言自明”应改为“答案不容乐观”。
D项成分残缺,“将以每分钟3次做自转”应改为“将以每分钟3次的频率做自转”)
3.C (与“胭脂”词性结构都吻合的是“冰雪”;“洗出”对应“招来”,尤其是“出”和“来”,对仗十分工整;再比较其他选项中的“空归”“终留”“离亭”,词性和结构都无法匹配)
4. D (横线前面的句子,把中西方作比较,由此可以看出,⑤排首句最为恰当,并且③句中“与此相反”,可确定其前一句应是⑤,由此看B、D两项比较合适;从顶真效果看,原文最后一句是“屋顶的下凹曲面可……”,由此可判断⑥句应在最后。
因此选择D项)
5. B (审视数据表格统计表,既要横着看数据的变化,也要竖着看。
还应注意筛选出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在关注数值变化中寻找变化规律,努力找到共同点。
A项“客运总量递增”错误,客运总量在从2012年到2013年出现了下降。
C项客运总量2014年与2009年相比出现下降,但是铁路客运量逐年增长,因此在客运总量中所占比例上升。
D项客运总量不仅取决于水运客运量,还包括铁路客运量、公路客运量和民航客运量)
6. C (兴:站起来)
7. D (①句中为介词,同,跟。
②句中为连词,和,同。
③句中为连词,表承接。
④句中为介词,按照)
8. (1) 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3分)
(2) (乐羊)攻下中山国以后,回国向魏文侯报告,显出夸功骄傲的神色。
(3分)
(3) 如果(君王)真能对善行做出决断,那么即使众人喧哗,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3分)
9.① 老百姓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② 力排众议、知人善任的贤君少。
(4分)
10.(1) “钟鼎”指做官,“山林”指退隐。
借代。
(3分)
(2) 风雨之夜,两人挑灯不寐、联床夜话的画面。
(3分)
(3) 这两句对偶工整,比喻巧妙:群山如黛,明水如镜。
作者描绘如此明丽的秋景,自问自答,委婉地表达了对佑之千里独行的宽慰。
(4分)
11.(1)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2)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3) 枯松倒挂倚绝壁(4) 锦瑟无端五十弦(5)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6) 起舞弄清影(7) 俯不怍于人(8) 毋临渴而掘井
12.经过传说中的凶险之地,森林里迷路,投宿的人家挂满刀枪,同伴暴露底细,房东夫妻的对话和异常之举。
(4分)
13.担心害怕,对朋友的嗔怪。
(2分)为下文“我”一夜不眠做铺垫,同时渲染了紧张恐怖的气氛。
(4分)
14.①呼应前文,揭示谜底,杀的是鸡。
② 使小说的情节出人意料,曲折生动。
③ 表现了主人一家的热情慷慨、体贴周到,丰富了人物形象。
④ 留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4分)
15.①年轻人为走捷径而迷路,引发了后面一连串的情节。
② 以年轻人的直率坦荡反衬
“我”的多疑谨慎,暗示主人的善良友好。
③ 年轻人的松弛和“我”的戒备相对照,相反相成,营造了越来越浓的紧张氛围。
④有助于主旨的表达:人与人之间应少提防,多信任。
(6分)
16. (1) 指占不了、买不起也要在心理上满足一把的念头。
(3分)
(2) 比喻在名山胜地题歪诗。
(3分)
17.①题诗大多缺乏推敲,糟蹋山水,败坏游兴。
② 名人题诗也有卖弄之嫌。
③ 引发后人效尤。
(6分)
18.首先由历史上两则题壁的故事引出观点;接着分析题壁的心理,并论述题诗的弊端;最后提出严禁题壁的建议。
(6分)
19.略。
【参考译文】
当禹疏导江水的时候,人们却堆积瓦砾加以阻挡。
治水事业完成,功业建立,给子孙万代带来了好处。
禹目光远大,可是人们却没有谁知道这一点。
所以,不可以跟普通的百姓商讨改变现状、进行创业开拓的大事,却可以跟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
子产开始治理郑国时,让田地有沟渠疆界,让城邑、鄙野有规定的服色。
人民一起怨恨地唱道:“我们有田亩,子产征军赋。
我们有衣冠,子产收赋税。
谁要杀子产,我们去帮助。
”三年之后,人民又歌颂他说:“我们有田亩,子产让它增五谷。
我们有子弟,子产对他们施教育。
子产如果死了,还有谁能继承他?”假使郑简公面对人民的诽谤非议,就不再任用子产了,那么国家一定无所成就,子产一定无法施展才能了。
舟、车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都不习惯,过了三代人们才感到习惯。
开始做好事难道容易吗?
魏国攻打中山国,乐羊为将。
乐羊攻下中山国以后,回国向魏文侯报告,显出夸功骄傲的神色。
文侯察觉了这一点,就命令主管文书的官吏说:“群臣和宾客献上的书信,都拿来进上。
”主管文书的官吏搬着两箱书信进上来。
文侯让乐将军看这些书信。
书信都是责难攻打中山国这件事的。
乐将军转身退下几步,向北再拜说:“攻下中山国,不是我的力量,是君主您的功劳啊。
”乐羊攻打中山国的时候,议论的人对这件事的危害一天比一无严重了,假使文侯相信了群臣宾客之言,认为中山国不可取,那么,哪里用得着两箱书信呢?只需一寸长的书信就足以让乐羊失去功劳了。
文侯是贤明的君主,臣下尚且如此,更何况一般的君主呢?
魏襄王跟臣子们一起喝酒,喝到正畅快的时候,魏王为臣子们祝酒,让臣子们都能得志。
史起站起来回答说:“臣子有的贤明有的不肖,贤明的人得志可以,不肖的人得志就不可以。
”魏王说:“让群臣都像西门豹当臣子那样。
”史起回答说;“魏国分配给人民土地,每户一百亩,邺地偏偏给二百亩,这说明那里的土地不好。
漳水在它的旁边,可是西门豹却不知利用,这说明他很愚蠢。
知道这种情况却不报告,这说明他不忠。
愚蠢和不忠,不可效法。
”魏王无话回答他。
第二天,召来史起问他说:“漳水还可以灌溉邺的田地吗?”史起回答说:“可以。
”魏王说:“你何不替我去做这件事”。
史起说:“我担心您不能做啊。
”魏王说:“你如果真的能替我去做这件事,我全都听你的。
”史起恭恭敬敬地答应了,并对魏王说:“我去做这件事,那里的人民一定非常怨恨我,严重了会杀死我,次之也会凌辱我。
即使我被杀死或被凌辱,希望您派其他人继续完成这件事。
”魏王说;“好吧。
”便派他去当邺令。
史起于是去邺开始了引漳工程,邺地的人民非常怨恨史起,想要凌辱他,史起不敢出门,躲了起来。
魏王就派别人最终完成这一工程。
水流到了田里,人民大大受益,一起歌颂他说:“邺地有贤令,此人是史公。
引漳水,灌邺田。
古来盐碱地,能长稻和谷。
”魏襄王可说是能对善行做出决断了。
如果真能对善行做出决断,那么众人即使喧哗,也不会因此而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