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松乳菇微生态环境调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季松乳菇微生态环境调查研究
罗国涛;张文泉
【摘要】通过两年对秋季松乳菇发生地微生态环境的调查,发现松乳菇出现呈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弧圈分布型;其发生地的微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发生方位上以南边、西边为主;发生地的微生境上以坡地、平地为主;发生期上南边、西边比东边、
北边早7-10天,为寻找和采集提供了依据.
【期刊名称】《贵州科学》
【年(卷),期】2018(036)002
【总页数】4页(P1-4)
【关键词】松乳菇;分布型;微生态环境;数量
【作者】罗国涛;张文泉
【作者单位】凯里学院大健康学院,贵州凯里556011;凯里学院大健康学院,贵州
凯里556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646.9
0 引言
松乳菇Lactarius deliciosus(L.)Gray是马尾松外生菌根菌之一,在分类上属担
子菌门伞菌纲红菇目红菇科乳菇属,是一种常见的食、药用菌,国内分布广泛[1]。
目前松乳菇还不能完全人工栽培,贵州省的自然状态下一年发生两到三次,主要在
4—5月(偶有发生),6—7月份的雨后,晚秋至初冬时节。
夏季发生的松乳菇其颜色明显不同于其它季节,被认为是其高温分化型[2]。
松乳菇的生态调查众多学者
虽做过研究[3],但对其发生地的微生态环境还没有相关的研究,为了弄清松乳菇
发生地微生态环境状况,准确把握发生地位置,便于寻找和采集,特作此研究。
1 研究方法
选择凯里学院校内左侧马尾松林地为调查点,其海拔高度为680~720m,坡度约30°,松龄在20年以上,面积约为3.3万m2,分设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别于2016年、2017年的晚秋对松乳菇发生地微生境作调查,根据不同方位分别
按坡地、平地、土沟、植物下共设12个具体微生态环境,对松乳菇自然发育存活个体数作统计,计算出各方位及微生态环境中的发生量。
2 调查结果
2.1 分布类型
调查发现松乳菇在晚秋每年均呈规律发生,但受气温和降雨等影响每年发生量都不同,从发生的分布型看有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冠根生长同步的弧圈分布[4-5]。
其中随机分布较为普遍;聚集分布较为常见,每点的发生量不等,最多达20个体以上,但发育存活有的只占半数以上;弧圈分布即是随松树冠的生长边缘垂直对应在根际范围上呈蘑菇圈的形式出现,但常是弧圈的片段,发生频率不高。
2.2 2016年发生地微生境情况
2016年的调查是从秋季松乳菇出现开始进行的,时间是11月7日至12月1日,历时25天。
调查统计表明,共采集到松乳菇个体数量为605朵,从发生方位上看南边(51.41%)最高,西边(25.95%)为次,东边较少(13.55%),北方最少(9.09%);从发生地的微生境上看主要有坡地(36.36%)和平地(33.39%);12个微生境中平地面最高(31.07%),其次为斜坡面(27.44%),树桩傍最少。
调查发现东边和西边的
出菇时间在11月17日之后。
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2016年松乳菇发生地菌微生境情况Tab.1 Microecologic Environment of Lactarius deliciosus in 2016序号生境方位和个数东南西北计量及百分率方位小计百分率方位总计百分率123456789101112合计/%坡地平地土沟中植物下坡塝上16176396.45斜坡面2383431716627.44坡底438152.48平地面26110341818831.07凹地中86142.31边沟面51753304.96侧沟底64101.65沟底面21871284.63灌木61323243.97乔木101033264.30草丛等6272646310.41树桩傍
220.33823111575513.5551.4125.959.09605100.0022036.3620233.396811.2 411519.01605100.00
2.3 2017年发生地微生境状况
2017年的秋季调查是从10月23日开始至11月13日结束,历时22天。
调查统计表明,2017年共采集松乳菇225朵,在发生方位上仍以南边(49.78%)和西边(41.33%)为主,其状况与2016年相似;发生地的微生境上以坡地(52.44%)、平地(29.33%)为主;12个微生境中斜坡面最高(36.89%),平地面次之(28.44%),坡底和凹地中最低。
调查发现东边和西边的出菇时间在10月30日之后。
松乳菇发生地菌微生境情况见表2。
松乳菇发生地微生境情况见图1~图6。
表2 2017年松乳菇发生地菌微生境情况Tab.2 Microecologic Environment of Lactarius deliciosus in 2017序号生境方位和个数东南西北计量及百分率方位小计百分率方位总计百分率123456789101112合计/%坡地平地土沟中植物下坡塝上8263415.11斜坡面4393738336.89坡底110.44平地面7441126428.44凹地中1120.89边沟面1231.33侧沟底220.89沟底面1231.33灌木24173.11乔木6283.56草从等88167.11树桩傍
220.89141129366.2249.7841.332.67225100.0011852.446629.3383.563314.6 7225100.00
图1 聚集分布图2 斜坡面生 Fig.1 Aggregated pattern Fig.2 Growth on slope
图3 平地面生图4 坡塝生 Fig.3 Growth on flatland Fig.4 Growth beside slope
图5 地沟面生Fig.5 Growth in ditch
图6 灌木、草丛、乔木下发生情况Fig.6 Growth under shrub,grass and macrophanerophytes
3 分析与讨论
通过两年的调查发现,2016年松乳菇的出现时间正好在立冬前后,2017年的出
现正好是霜降之后,2017年比2016年正好提前15天,2017年(225个)的总量
比2016年(605个)少,原因是受冷空气降雨催菇生理分化后,持续半个月的晴天,明显影响了后期持续的生理转化。
松乳菇的发生在方位上主要在南边和西边,东边和北边较少,分析原因可能与太阳照射和温、湿度刺激有关,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有一个66°33″的角,当时节进
入秋分后,太阳越来越倾斜向南,因此,山坡南边受照射的时间较长,温度较高,受西北风冷空气影响较小,加上雨水的到来,松乳菇外生菌根菌容易受刺激而发
生生理转化,西边也同样受此影响;东边由于升温早,环境易干燥,则不易转化,而北边由于背光温度低,所以均发生推迟现象。
两年调查结果显示东边和北边的松乳菇发生比南边和西边晚10天和7天。
从松乳菇发生地微生境看:1)从坡地来看,其中以斜坡面为主。
坡塝留水时间短但易受照射,所以发生较早,而坡底易留水,温度较低发生量小,斜坡既受照射同时又有较好的湿度条件,所以发生量大;2)从平地来看,以平地面为主,两年的总量上略比斜坡面多。
由于平地面受雨均匀,阳光和温度影响一致,所以发生最多;3)凹地由于易积水,温度较低,不利于生理转化,其推后出现且发生量小;4)从水沟
内发生情况看,以两侧面和沟底较多,两侧面由于易受温差刺激,发生较早,而沟底面上有较高湿度,虽发生较晚但条件较好,侧边底处较少是因为受阳光照射限制和温、湿度差变化不大引起;5)从植物下的发生情况来看,草丛最多,乔木和灌木较多,树桩下最少。
原因是草丛阻碍外生菌根的延展,同时出现生物间的生存竞争,加上具备了良好的湿度条件所致,乔木和灌木下湿度条件不充分,但易感受温差刺激,树桩下少,一方面是没有更多的树桩量,二是所提供的温、湿度条件不充分。
本研究虽做了较为详细的调查,但调查样点还不够,树龄分化上也不全,同时由于在松乳菇发生期受他人的采摘影响,局地调查结果也会受影响,这些有待今后的进一步调查。
4 结论
松乳菇晚秋的发生受阳光照射和温、湿度等条件影响,每年均出现,但数量不同,其分布出现有随机、聚集和弧圈类型,发生的方位上以南边和西边最多,且早于东边和北边,发生地的微生境上以平地面和斜坡面为主,各占总量的1/3,寻找和采集松乳菇应以平地面和斜坡面为重点。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卯晓岚.中国大型真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 李静,马媛.贵州紫铜色松乳菇生态环境的调查[J].食用菌,2008,30(4):16-17.
[3] 冯国辉,陆乗云,张传博.贵州地区松乳菇生态环境及其影响因子[J].江苏农业
科学,2016,44(5):238-240.
[4] 何玉会,马海霞,瞿小杰,等.芍药白粉病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J].吉林农
业大学学报,2014,36(5):530-535.
[5] 宋超,图力古尔.蘑菇圈形成机理及其生态学意义[J].中国食用菌,2007,26(6):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