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三类降雪天气概念模型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景德镇市三类降雪天气概念模型研究
邹新红;陈鲍发
【摘要】计算并分析了景德镇市出现雨夹雪、一般降雪、大雪(分别简称为Ⅰ类、Ⅱ类、Ⅲ类降雪)形势场、本站要素、层结资料,概括了3类降雪的天气学概念
模型。

分析结果表明:(1)3类降雪天气过程中,高空500 hPa有强盛的西南偏西气流,且随着降雪强度的增大,西南风速逐渐增大。

地面则有较强冷空气堆积,位于贝加尔湖西部的冷高压中心气压在1050 hPa以上,景德镇处于冷高压底部。

925 hPa 30°N附近冷空气势力强,气温低。

Ⅰ类降雪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在江西省北部上空交汇的冷、暖平流,Ⅱ类、Ⅲ类则是850 hPa的切变线,出现Ⅲ类降雪
时切变线位于景德镇附近,而出现Ⅱ类降雪时切变线则稍偏南,位于赣中。

(2)地面气温变化是降水相态改变的关键,气温越低,越易出现降雪。

从大雪至雪后雨,气温逐渐上升。

(3)中低层的气温,Ⅱ类降雪较Ⅰ类低;近地面层气温,Ⅲ类降雪与Ⅱ类降雪接近;700 hPa和850 hPa层气温,Ⅲ类降雪比Ⅱ类降雪偏高。

(4)Ⅰ类降雪常伴有逆温,但在向Ⅱ类降雪的转换过程中,逆温逐渐减弱,到Ⅲ类降雪时,逆温消失。

(5)3类降雪均存在明显的风垂直切变,低层风弱,高层
风强,且随着降雪强度的增大,表现愈加明显。

%By analyzing the weather situation field ,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of Jingdezhen station and atmospheric stratification , the synoptic concept models of sleet (type-Ⅰ), normal snow (type-Ⅱ) and heav y snow (type-Ⅲ) in Jingdezhen city are summarized. The following results show: ① During the three kinds of snow weather process , there are strong southwest airflows at the level of 500 hPa and strong cold airs in the surface layer,and Jingdezhen city is located at the bottom of the cold high pressure. The Type-Ⅰ weather is influenced
mainly by intersection of cold and warm advection. The Type-Ⅱ and type-Ⅲ weathers are influenced by 850 hPa wind shear. To type-Ⅲ, the shear is located near Jingdezhen city, while to type-Ⅱ, it is located in Jiangxi central. ②The key factor for precipitation phase change is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The low temperature leads to the emergence of snow more easily. ③ The air temperature of type-Ⅱ is lower than that of type-I at middle and lower level, and the air temperature of type-Ⅲis little higher than that of type-Ⅱat 700 hPa and 850 hPa level. ④A temperature inversion exists for type-Ⅰ, however, there is no inversion temperature layer for type-Ⅲ. ⑤Vertical wind shear occurs in three kinds of snowfall weather, which presents weak wind speed at the low layer and high wind speed at the high layer.
【期刊名称】《气象与减灾研究》
【年(卷),期】2013(036)004
【总页数】7页(P32-38)
【关键词】降雪;要素特征;层结条件;概念模型
【作者】邹新红;陈鲍发
【作者单位】景德镇市气象台,江西景德镇 333000;景德镇市气象台,江西景德镇 3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6.63
0 引言
对降雪天气已有较多研究。

例如,郑婧等[1-2]分析了江西50次区域大雪过程指出,大雪期间阻塞高压、中低纬度锋区异常强盛,70%受南支槽影响,对流层中低层98%有逆温。

700 hPa切变线是对流层中低层的主要影响系统,当850 hPa和700 hPa同时存在明显切变时,降雪天气更加明显。

金米娜等[3]指出,降雪时中层有强盛西南气流,低层到地面冷空气垫深厚,干侵入引起对流层中低层垂直方向上降温,上升运动越强,降雪越强。

龙余良等[4]认为,700 hPa层气温的变化与江西降水性质关系密切,气温在0℃以上时,主要为雨夹雪,在0℃以下时以降雪为主。

梁卫芳等[5]在研究青岛市大雪过程时指出,低空暖平流、垂直风切变和高空西风急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中空西南急流输送了水汽。

徐双柱等[6]对湖北冬季15次大雪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地面冷空气、700 hPa江南西南急流和500 hPa西风带低槽是决定湖北省冬季大雪的3个主要影响系统,其中700 hPa急流决定大雪强度、地面冷空气决定降温幅度。

孟雪峰等[7]对内蒙古大雪分为弱冷空气与强冷空气二类,弱冷空气大多和南支暖湿系统相联系,降雪量大;强冷空气大多和高空长波槽脊相联系。

赵桂香等[8]对山西大雪的诊断分析表明,近地层形成“湿冷垫”,不仅使得暖湿空气沿其爬升,增湿、冷却达到饱和,还加强了动力抬升作用,导致大雪的持续和增幅。

东高红等[9]分析了华北地区的一次大雪天气过程,指出,500 hPa低槽、850 hPa“人”字形切变、地面气旋是大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

曾欣欣等[10]则将浙江大雪天气形势分为横槽型、东路冷空气型、切变型、中路冷空气型4大类。

一般而言,降雪不仅需要产生降水的一些必备条件,同时还需要较强的冷空气与适宜的温度层结,但是在具备这些条件的同时,是雨夹雪、一般降雪还是大雪则需要更为细致的研究。

特别是南方降雪,这三类降雪既是降雪预报的主要区分内容,也
是预报难点。

文中选取了2006—2011年景德镇市28次降雪天气,按照雨夹雪、一般降雪、大雪(以下分别简称Ⅰ类、Ⅱ类、Ⅲ类降雪)进行分类,研究3类降
雪天气的形势特征、气象要素、层结特点、预报着眼点,最后归纳出3类降雪天
气的概念模型,为今后区分预报不同类型的降雪天气提供参考。

1 景德镇降雪高空与地面平均形势场特征
表1给出了景德镇市2006—2011年3类降雪日期(共计28次)。

将Ⅰ类降雪(6个样本)、Ⅱ类降雪(16个样本)、Ⅲ类降雪(6个样本)的高空与地面形
势分别求平均场。

1.1 Ⅰ类降雪
图1给出了景德镇出现Ⅰ类降雪时平均天气形势场。

分析图1a发现,500 hPa层,从云贵高原经湖南直到东部沿海均为一致较强的西南气流,西南风速一般可达30 m/s,但没有明显的低槽活动影响景德镇市。

我国东北部沿海有一低槽,槽底伸至32°N的安徽中南部。

分析图1b发现,700 hPa有二支气流在江西省北部汇合,
一支是来自内蒙古经河套地区东北部至安徽省的西北气流,为明显的冷平流;一支是来自西南地区经云南、湖南至江西中北部的西南气流,为明显的暖湿气流。

冷、暖空气交汇,导致景德镇市降水发生。

同时,低层与地面又有明显冷空气影响。

850 hPa(图1c),在河套西北部有一156 dagpm冷高压中心。

地面(图1d),贝加尔湖以西有强冷空气堆积,中心最高气压达1058 hPa,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冷锋前锋已南压到南海,景德镇市处冷高压底部锋区中,925 hPa在30°N附近气温降为-1—-4℃。

1.2 Ⅱ类降雪
图2为景德镇出现Ⅱ类降雪时平均天气形势场。

分析图2a发现,在500 hPa层,湖南、江西及广东、广西为强盛的西南气流,西南风较Ⅰ类降雪大2—4 m/s,一般可达到 32 m/s或以上,在100°E 附近有低槽东移。

700 hPa(图2b),江西
省北部没有明显的冷、暖平流交汇,在长江中下游30°N以南的西南风增大为16—20 m/s。

850 hPa(图 2c),有一暖式切变线从云南南部经湖南中南部伸至江西省中部,与500 hPa低槽配合,是主要的降水影响系统,景德镇处切变北部
的偏东南气流中。

925 hPa和地面(图2d),贝加尔湖西南偏西方有强冷空气堆,高压中心强度达1053 hPa,从冷高压中心向东南方伸出并不断南下,景德镇处冷高压底部,925 hPa在30°N附近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降为-4—-6℃。

表1 景德镇市2006—2011年三类降雪日期Ⅰ类降雪Ⅱ类降雪Ⅲ类降雪2006-02-04,2006-02-17,2006-03-12,2008-01-28,2008-02-05,2010-12-252006-02-08,2006-03-13,2008-01-15,2008-01-17, 2006-02-09,2006-02-18,2008-02-01,2008-02-02,2010-12-15,2011-01-192008-
01-29,2008-01-30,2008-01-31,2008-12-22,2009-01-26,2009-11-17,2009-12-27,2010-01-06,2011-01-02,2011-01-03,2011-01-06,2011-01-18
图1 景德镇Ⅰ类降雪时 500 hPa(a)、700 hPa(b)、850 hPa(c)平均风场(单位:m/s)与平均形势场(单位:dagpm)和925 hPa平均风场和地面平均形势场(d;单位:hPa)
1.3 Ⅲ类降雪
图3给出了景德镇Ⅲ类降雪时平均天气形势场。

Ⅲ类降雪与Ⅰ类、Ⅱ类降雪的最
明显区别是:天气形势向有利于大降水方向发展。

500 hPa层(图3a),在110°E附近有一明显的东北—西南向的低槽,槽的经向度较Ⅱ类降雪明显加大,
槽前西南气流强盛,明显强于Ⅰ类与Ⅱ类降雪,达到36 m/s,而且西南风的偏南分量也更明显。

700 hPa层(图3b),从云南—湖南—江西大部为低空西南急流,风速增大到20m/s,急流以北3个纬距左右,有暖式切变。

850 hPa层(图3c),从云南南部—湖南南部—江西北部有一切变,比700 hPa切变要偏南4—6个纬
距,景德镇处850 hPa切变线上。

受高空低槽、低空急流和中低层切变线的共同
影响,景德镇的降水强度明显加大。

同时,925 hPa和地面(图3d),有强冷空气分裂南下,强冷空气中心气压达1056 hPa,与Ⅰ类、Ⅱ类降雪不同的是,在此冷堆中心分裂出一个冷高压,冷高压中心移到河套地区,中心强度达1043 hPa,景德镇仍处冷高压底部,925 hPa30°N附近冷空气势力较强,气温降为-4—-6℃。

图2 景德镇Ⅱ类降雪时 500 hPa(a)、700 hPa(b)、850 hPa(c)平均风场(单位:m/s)与平均形势场(单位:dagpm)和925 hPa平均风场和地面平均形势场(d;单位:hPa)
以上分析表明,较强冷空气使中低层气温降为0℃以下,加上高空降水系统共同影响,景德镇市出现了不同相态的降雪天气。

Ⅰ类降雪与Ⅲ类降雪,700 hPa层从
西南至江西上空存在明显的西南暖湿气流,导致景德镇上空在中层气温较Ⅱ类降雪偏高。

Ⅲ类降雪,不仅底层分裂南下的冷空气势力增强,而且高、低空出现了明显利于大降水的形势配置。

2 景德镇市降雪本站要素特征
为区别降雪与降雨时的本站要素特征,增加了2006—2011年雪后雨天气过程。

分别对出现Ⅰ类降雪(6个样本)、Ⅱ类降雪(16个样本)、Ⅲ类降雪(6个样本)与雪后雨(10个样本)时逐小时的本站气压、气温、露点、水汽压、相对湿
度等气象要素进行统计分析。

图3 景德镇Ⅲ类降雪时 500 hPa(a)、700 hPa(b)、850 hPa(c)平均风场(单位:m/s)与平均形势场(单位:dagpm)和925 hPa平均风场和地面平均形势场(d;单位:hPa)
从表2可以看到,就本站气压而言,总体区别较小,Ⅰ类降雪平均为1023.3 hPa,Ⅱ类降雪为1022.3 hPa,Ⅲ类降雪为1022.2 hPa,雪后雨为1019.8 hPa。

这表
明降雪需要较强冷空气的入侵,气压需升至一定的量值,而当降雪过程中气压明显
下降时,降水相态有可能向降雨转化。

就气温而言,气温越低,越易出现固态降雪。

Ⅲ类降雪平均气温为0.14℃,Ⅱ类降雪为0.28℃,Ⅰ类降雪为1.64℃,雪后雨为2.55℃,从Ⅲ类降雪至雪后雨气温依次上升。

出现降雪的临界最高气温,Ⅰ类降雪是5.0℃,Ⅱ类降雪是6.3℃,相差不大。


要产生Ⅲ类降雪,气温要明显偏低,监测到的最高气温仅为2.3℃。

露点变化与气温相似,Ⅲ类降雪与Ⅱ类降雪的平均值也明显低于Ⅰ类,即露点降至0.34℃即可
出现Ⅰ类降雪,降至-1.20℃才出现Ⅱ、Ⅲ类降雪。

就水汽压而言,Ⅰ类降雪比Ⅱ、Ⅲ类降雪偏大,与雪后雨相近。

相对湿度由雪后雨、Ⅰ类、Ⅱ类、Ⅲ类降雪依次增大,出现Ⅲ类降雪时的相对湿度平均高达90.8%。

也就是说,出现Ⅱ、Ⅲ类降雪
时空气的相对湿度很大,但固态降水所产生的水汽压相对较小。

3 景德镇市降雪层结特点
降雪天气发生时,一般有较强的冷空气,但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气温层结条件,即低层气温要降至0℃以下。

一般认为,南方降雪有利的温度条件的垂直分布:地面
≤4℃,850 hPa≤-3℃,700 hPa≤0℃,气温要足够低,并且中层要有逆温[8]。

郑婧等[1-2]研究了江西近50 a大雪过程的温度分布,提出将1000 hPa≤1 ℃、925—850 hPa≤-2 ℃、700 hPa≤0℃作为江西大雪的参考依据。

下面对景德镇市2006—2011年3类降雪天气时周边高空指标站点(南昌、安庆、武汉、衢州、
长沙)的温度、风速层结进行统计分析,以了解不同降雪天气时的层结特征。

表2 2006—2011年景德镇降雪及雪后雨本站要素项目本站气压/hPa 气温/℃ 露点/℃ 水汽压/hPa 相对湿度/%Ⅰ类降雪平均值 1023.3 1.64 0.34 62.6 87.0区间值 1013.8—1031.9 -0.6—5.0 -2.0—4.7 48—96 58—99Ⅱ类降雪
平均值 1022.3 0.28 -1.20 58.6 89.9区间值 1014.7—1032.0 -3.6—6.3 -8.0—1.2 34—102 45—99Ⅲ类降雪平均值 1022.2 0.14 -1.21 56.2 90.8区间值 1016.6—1031.7 -1.3—2.3 -4.0—1.0 46—66 74—99雪后雨平均值
1019.7 2.55 -0.28 62.0 83.0区间值 1013.4—1030.8 0.5—6.0 -5.0—1.2 43—85 49—96
3.1 温度层结特征
表3给出了2006—2011年景德镇降雪时南昌、安庆、武汉、衢州、长沙5个高
空站点高度层结的平均温度值。

Ⅰ类降雪与Ⅱ类、Ⅲ类降雪的温度层结有明显区别,主要表现为Ⅱ类、Ⅲ类降雪在中低层的气温较Ⅰ类降雪低。

Ⅰ类降雪925 hPa南
昌为-1.3℃,衢州为-2.5℃;Ⅱ类降雪925 hPa南昌为-3.4℃,衢州为-4.0℃。

Ⅰ类降雪850 hPa南昌为-2.3℃、衢州为-2.5℃;Ⅱ类降雪850 hPa南昌为-4.9℃、
衢州为-4.4℃。

Ⅰ类降雪700 hPa南昌为-1.2℃、衢州为-2.0℃;而Ⅱ类降雪南昌为-3.1℃、衢州为-4.0℃。

由以上分析发现,在中低层固态降雪比雨夹雪的气温要偏低2℃左右。

Ⅲ类与Ⅱ类降雪的温度层结也有差别,主要表现在近地面层气温接近,中低层Ⅲ类降雪比Ⅱ类降雪偏高。

Ⅲ类降雪925 hPa南昌为-4.0℃,较Ⅱ类偏低0.6℃;衢州为-4.3℃,较Ⅱ类偏低0.3℃。

Ⅲ类降雪700 hPa南昌为-1.3℃、衢州为-2℃,与Ⅰ类相当,较Ⅱ类降雪南昌偏高1.9℃,衢州偏高2℃。

Ⅲ类降雪850 hPa南昌为-3.2℃,较Ⅱ类偏高1.7℃;衢州为-1.8℃,较Ⅱ类偏高2.6℃。

3.2 逆温情况
研究表明,中低层有逆温是降雪天气的一个特征,逆温的存在也有利于降雪发展与维持[2,4-6]。

表4给出了2006—2011年景德镇3类降雪发生时周边高空站中
低层平均气温差。

分析发现,景德镇出现降雪时,925 hPa与850 hPa之间基本
无逆温,南昌、安庆、武汉、衢州4站中,仅衢州站在出现Ⅰ类降雪和Ⅲ类降雪
时有一定的逆温。

出现Ⅰ类降雪时,925 hPa与700 hPa、850 hPa与700 hPa
之间均有较明显的逆温,南昌站850 hPa与700 hPa之间平均逆温是-3.8℃,衢
州站是-2.8℃。

出现Ⅱ类降雪时,也有逆温,但逆温强度较Ⅰ类偏弱,850 hPa与
700 hPa之间南昌站的逆温是-1.6℃,安庆站为-1.3℃,武汉站为-1.0℃,衢州则无明显逆温。

出现Ⅲ类降雪时,则基本无逆温。

南昌、安庆、武汉、衢州4站中,从底层925 hPa至700 hPa气温均下降,仅衢州站925 hPa与850 hPa之间有-1.3℃的弱逆温。

由以上分析发现,景德镇出现Ⅰ类降雪时逆温比较频繁,但在向Ⅱ类、Ⅲ类降雪的转换过程中,逆温逐渐减弱,到Ⅲ类降雪时,逆温基本消失。

即对景德镇而言,逆温有利于Ⅰ类降雪的发生,但不利于Ⅲ类降雪的形成。

3.3 风垂直切变特点
景德镇出现降雪时,在低层与高层之间存在明显的风垂直切变(表5)。

850 hPa 风速一般都在10 m/s以下,而500 hPa风速可达30 m/s及以上,而且这种低层弱风场、高层强西南风随着Ⅰ类、Ⅱ类、Ⅲ类降雪愈加明显。

出现Ⅰ类降雪时,南昌850 hPa平均风速为 7.8 m/s,500 hPa为 30.3 m/s,差值为22.5 m/s;衢
州 850 hPa 平均风速为 10.2 m/s,500 hPa为33.0 m/s,差值为22.8 m/s。

出现Ⅱ类降雪时,南昌850 hPa平均风速为6.4 m/s,500 hPa为31.5 m/s,差值为25.1 m/s;衢州850 hPa平均风速为4.7 m/s,500 hPa为33.3 m/s,差值为28.6 m/s。

出现Ⅲ类降雪时,南昌850 hPa平均风速为4.3 m/s,500 hPa为34.0 m/s,差值为29.7 m/s;衢州850 hPa平均风速为 6.0 m/s,500 hPa 为34.5 m/s,差值为 28.5 m/s。

不仅南昌、衢州表现出强的风速垂直切变,而且安庆、武汉、长沙均有一致的表现。

这说明,降雪时高低空强的风垂直切变是一个明显的特征,即对称不稳定是降雪形成的机理之一。

还需要说明的是,出现Ⅲ类降雪时这种风垂直切变更加明显,具体表现为850 hPa风场更弱,而500 hPa风场更强。

表3 2006—2011年景德镇降雪期间高空站平均温度层结℃站名Ⅰ类降雪Ⅱ类降雪Ⅲ类降雪925 hPa 850 hPa 700 hPa 925 hPa 850 hPa 700 hPa 925
hPa 850 hPa 700 hPa南昌 -1.3 -2.3 -1.2 -3.4 -4.9 -3.1 -4.0 -3.2 -1.3
安庆 -4.2 -5.2 -5.5 -5.6 -7.6 -6.2 -6.3 -7.3 -5.8武汉 -4.0 -6.0 -5.5 -5.5 -8.0 -6.8 -5.2 -7.2 -7.0衢州 -2.5 -2.5 -2.0 -4.0 -4.4 -4.0 -4.3 -1.8 -2.0长沙 -2.0 -4.0 -1.8 -4.8 -6.0 -2.9 -4.5 -5.2 -1.7
表4 2006—2011年景德镇降雪期间高空站中低层平均气温差℃站名Ⅰ类降雪
Ⅱ类降雪Ⅲ类降雪(925-700)hPa(850-700)hPa(925-850)hPa(925-700)hPa(850-700)hPa(925-850)hPa(925-700)hPa(850-700)hPa (925-850)hPa南昌 -2.8 -3.8 1.0 -0.6 -1.6 1.0 1.0 0.5 0.5安庆 -1.3 -3.0 1.7 0.6 -1.3 1.9 2.0 1.7 0.3武汉 -1.7 -4.0 2.3 1.1 -1.0 2.1 5.5 2.8 2.7衢州 -3.0 -2.8 -0.2 0.4 0.4 0.1 -1.0 0.3 -1.3
表5 2006—2011年景德镇降雪期间高空站点850 hPa和500 hPa风速 m/s站
名Ⅰ类降雪Ⅱ类降雪Ⅲ类降雪500 hPa 850 hPa 差值 500 hPa 850 hPa
差值 500 hPa 850 hPa 差值南昌 30.3 7.8 22.5 31.5 6.4 25.1 34 4.3 29.7安庆 27.3 8.7 18.6 29.7 6.4 23.3 32.8 7.0 25.8武汉 26.8 8.2 18.6 26.8 6.6 20.2 32.2 4.7 27.5衢州 33.0 10.2 22.8 33.3 4.7 28.6 34.5 6.0 28.5长沙 29.3 7.3 22.0 29.6 6.2 23.4 36.3 5.0 31.3
4 景德镇市3类降雪模型
图4给出了景德镇市3类降雪的概念模型图。

3类降雪模型总体相似,地面在河
套及以北地区有明显的冷高压,其中心强度为1043 hPa。

500 hPa在东北附近有低冷温中心,中心温度为-38—-40℃,江西、浙江、广东、广西均处500 hPa槽前强盛的西南气流。

925 hPa上,从河套以东—安徽—江西西部—广西北部有一
明显的冷温槽。

主要的影响系统是高空低槽、地面较强冷空气和西南急流。

主要区别为850 hPa切变的位置、地面气温状况和700 hPa急流的发展情况。

随着降雪强度的增大,850 hPa切变位置逐渐向北扩展。

出现Ⅰ类降雪时,切变位于广东、
广西地区;出现Ⅱ类降雪时,北抬到江西省赣州市北部;出现Ⅲ类降雪时,则位于江西中部和东北部。

地面气温情况是:Ⅲ类降雪时,0℃线位于江西东北部至江西中部地区,Ⅱ类降雪位于江西西北部,而Ⅰ类降雪则位于30°N附近。

700 hPa急流情况是:Ⅰ类降雪,江西上空西南风未达到急流标准,且有西北、西南两支气流在江西东北部至浙江北部地区交汇;Ⅱ类降雪时,交汇区向北部移动,在云南—湖南南部—江西中部形成风速为16 m/s的西南急流;Ⅲ类降雪,700 hPa西南急流北上,从贵州中部经湖南中部伸至江西中北部,风速也增至20 m/s,中低层强盛西南急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供应,加之850 hPa切变形成明显的辐合以及地面降至0℃以下的较强冷空气,从而有利于景德镇市出现大雪天气。

图4 景德镇市Ⅰ类降雪(a)、Ⅱ类降雪(b)和Ⅲ类降雪(c)模型
5 结论
文中综合分析了景德镇市Ⅰ类、Ⅱ类、Ⅲ类降雪的形势场、本站要素、层结特点,概括了3类降雪天气的概念模型。

主要结论如下:
(1)在地面气象要素中,气温变化是降水相态改变的关键,气温越低,越易出现Ⅱ、Ⅲ类降雪。

从Ⅲ类降雪至雪后雨气温依次上升。

在中低层中,固态降雪的气温较Ⅰ类降雪低。

逆温主要出现在Ⅰ类降雪,在向Ⅱ、Ⅲ类降雪的转换过程中,逆温逐渐减弱,到Ⅲ类降雪时,基本消失。

(2)景德镇出现降雪时,低层与高层之间存在明显的风垂直切变。

低层850 hPa 风速一般都在10 m/s以下,而500 hPa风速可达30 m/s及以上,而且这种低层弱风场、高层强风场的特征随着降雪强度的增大愈加明显,即Ⅲ类降雪的风垂直切变更强。

500 hPa层,江南有强盛的西南偏西气流,随着降雪强度的增大,风速逐渐增大,出现Ⅲ类降雪时风速可增大到36.3 m/s。

地面有较强冷空气堆积,在贝加尔湖西部的冷高压中心气压达1050 hPa或以上,景德镇处冷高压底部,30°N附近925 hPa冷空气势力较强,Ⅰ类降雪气温降为-1—-4℃,Ⅱ类与Ⅲ类
降雪为-4—-6℃。

(3)3类降雪模型总体相似,主要区别为850 hPa切变的位置、地面气温状况和700 hPa急流的发展情况。

随着降雪强度的增大,850 hPa切变位置逐渐向北扩展,700 hPa急流明显增强,地面0℃线明显南压。

参考文献
[1]郑婧,许爱华,刘波,等.江西省冬季大雪气候概况和环流特征分析[J].气
象减灾与研究,2009,32(1):33-38.
[2]郑婧,许爱华,刘波,等.江西大雪天气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系统分析[J].
气象,2010,36(4):30-36.
[3]金米娜,张晓惠.极端天气气候背景下两次降雪过程的对比分析[J].气象减
灾与研究,2008,31(1):36-43.
[4]龙余良,魏虹,简海燕.2008年初江西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成因探讨[J].气象减灾与研究,2009,32(3):57-62.
[5]梁卫芳,刘珍芳,江敦双,等.青岛一次中到大雪过程的综合分析[J].气象,2006,32(1):89-94.
[6]徐双柱,王晓玲,王平,等.湖北省冬季大雪成因分析与预报方法研究[J].
暴雨灾害,2009,28(4):333-338.
[7]孟雪峰,孙永刚,姜艳丰.内蒙古东北部一次致灾大到暴雪天气分析[J].气象,2012,38(7):877-883.
[8]赵桂香,杜莉,范卫东,等.山西省大雪天气的分析预报[J].高原气象,2011,30(3):727-738.
[9]东高红,张志茹,李胜山,等.一次大雪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特征分析[J].气象,2007,33(7):75-82.
[10]曾欣欣.浙江大雪的天气气候分析和预报[J].浙江气象,2007,29(1):
1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