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教研究 HigherEducationResearch
110
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研究
文/许阳菊 王诗怡 何昌耘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保护和传承。

高校在这方面责无旁贷,并且高校在资源、学科和教学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高校可以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术结合、加强课程建设,建设校本课程、建立多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传播形式多元化以及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数字化保护平台等措施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扎根于校园并且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校园,走向世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策1 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1.1 资源优势
资源优势主要指人力资源优势和物质资源优势。

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学生、教育教学从业人员等。

高校中的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一方面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学中,开展非遗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进行相关非遗课题研究,加强并完善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理论研究。

大学生群体本身知识水平较高,加之学校中实践、社团活动丰富,有较好的条件和自觉度参与到田野调查、实习实训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中来,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更能增强其爱国情感、文化自信,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物质资源主要指高校中设立的图书馆、档案室、民族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校报校刊、宣传栏等一系列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1.2 学科优势
高校中许多学科的设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广阔的渗透空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充足的学术支撑。

例如,历史学、旅游学、民族学、人类学、艺术类专业中多多少少都渗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因此,高校可以借助学科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科相结合,丰富学科内容,凸显学科特色,并且可以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日益学科化。

1.3 教学优势
高校里的某些专业,比如:人类学、民族学、艺术类专业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中具有一定的教学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些专业所设课程的重要来源。

由于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活,学生们可以亲自去博物馆参观考察、去传习点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学习。

因此现有教学内容不仅得到了有益的补充,学生也可在体验过程中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田野技能。

2 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应组织教师深入田野,鼓励其进行相关课题研究,保证经费的充足并完善奖励机制;应优化“师徒结对”模式,学校教师与传承人相互学习,同台授课,共同育人;还可以将教师的非遗培训和成果纳入到常规的考核机制和评价体系中,培育“双师型”教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2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术相结合
学术研究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主题开展研究和教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教育基地为平台,开展相关的学术活动和学术研讨;也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到校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的参与性与积极性。

2.3 加强课程建设,建设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多方合力,共同研发成熟的校本教材,首先必须大量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构建系统完善的教材内容体系。

其次,教材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性的讲解层面,更需要通过音视频进行相关实践性知识、技术性知识的
辅助教学。

最后,教材编写要收录传承人、民间艺人的经验建议,符合逻辑要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努力做到编写集“实用性、通俗性、可读性、兴趣性”为一体。

2.4 建立多课堂教学模式
多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融合基础课堂、校外课堂、专家课堂以及社会课堂。

基础课堂要求高校设置一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特色专业、特色课程,或在课程教学中灵活的融入非遗相关知识,进行非遗教育;校外课堂的拓展,体现在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趣班、传习班,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创新创业社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业化;专家课堂的建立,指的是外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来校授课、讲习;社会课堂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优势,加强与社会互动,包括当地的村落、博物馆、传习点、文化教育基地等。

并且也可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现代学徒制,推行“双元制”试点。

“双元制”就是工厂企业与学校共同育人,企业实践培训与学校理论学习相结合的一种职教模式,不仅可以扎实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校外实习也可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指向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2.5 促进传播形式多元化
在传播形式方面,不仅要充分利用好传统的宣传平台,例如:通过校园广播平台开辟非遗栏目、通过校报校刊刊登相关非遗知识、通过宣传栏、海报、电子屏幕等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普及,更或者借助社团平台进行各种非遗相关活动的宣传与组织,营造校园良好的非遗传承氛围。

另外,新传媒手段的使用更是必不可少,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数字化资源系统,建立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实现资源共享。

2.6 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数字化保护平台
除了加强宣传,也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的保护。

高校图书馆要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书籍的收藏,并且做好编码和分类。

像音乐、舞蹈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通过录音,影像、等方式将其保存,并且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信息档案数据库,开辟专题网站,实现资源共享,为信息检索、阅读、下载、研究等提供便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传播的主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责无旁贷。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高校开展非遗教育,不仅普及了非遗知识、加大了非遗保护力度,充实了教育教学内容,更是培育了非遗传承人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龚春英.地方高校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04).
[2] 向季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从法律到实践[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7.
[3] 程莉.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高职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实践路径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01).
作者简介:许阳菊(1995—),女,安徽省合肥市人,硕士,研究方向:教育人类学。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