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远农村小学校存在问题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远农村小学校存在问题之我见
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城乡之间,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近年来国家提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对我们西部边远农村带来了福音,就目前结合我校实际,农村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资源的重组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村小学生源骤减问题日益凸现,因而不能不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种:1、上世纪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农村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使生源减少。
2、城乡二元结构差别造就的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加上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都希望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条件稍好点的家长都想方设将子女转学到县城小学及周边条件更好的学校,使农村小学生源日益减少。
再次,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3、现在农村有不少农民外出务工,将孩子带走,客观上造成了本地生源的减少。
二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农村小学整体上出现了教师队伍“老龄化”的现象。
以我校为例,全校24名教师,50岁以上8人,35岁以下13人。
年纪大的教师,只有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民转公”过来的。
他们仅凭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课程改革,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
年轻教
师大多又是近年刚分配来的“三支一扶”和“特岗”教师,教学经验不足,这些年轻教师,把在农村学校任教当成过渡期,他们希望尽快调往城区或服务期满转岗。
三是教学教研流于形式,“新课改”推进困难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教师的教学工作就成了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导致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学校只能依靠制度强制推进,大多数教师认为从事教学研究是年轻教师的事,甚至是教育专家的事。
即使开展教研活动,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并没有把教学研究看作是提升自己业务能力的途径,评课也多为应付性地简单说两句,缺乏应有的争论,体现不出教研的气氛,没有达到教研的目的。
这种形式化的教研活动效益低下,不能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影响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均衡教育资源;二是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三是开展好校本教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四是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留住教师安心工作;五是中高级职称的评定向农村学校倾斜,让农村教师看到希望,感受到组织领导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