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铜都双语学校高三语文 谈中国诗学道复习学案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中国诗学道
【自研课导学】
晨读课:(35分钟)
目标:准确无误地朗读《谈中国诗》,准确
把握语气、语调、
节奏与情感;特别是文中提到的诗歌例子的诵
读。

(20分钟)
检测:同位对读,互相听读,进行纠错;最后十分钟全班挑选自己喜爱的文段进行诵读展示. (15分钟)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
自读自悟:诵读《谈中国诗》完成下列任务资料准备:回顾曹操的《观沧海》并搜集普希金的《致大海》。

自主积累:与中国诗相对应的外国诗的特征
的诗歌例证。

自我感悟:感悟作者语言表述的特色。

【展示课导学】(时段:第二课时)
·学习主题
..(1分钟): 1.感受并品读作者语言表达上特有的幽默以及透过语言而显现出来的睿智;2.通过比较阅读感受中外诗歌的相同点与差异。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课堂元素
导学流程
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
展示提升·质疑评
价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自学指导
内容、学法、时间
互动策略
内容、形式、时

展示方案
内容、方式、时间
随堂笔记(成果记录,知
识生成,规律总结)
含英咀华品读语言内容:
钱钟书是一位
学者,也是一位语言
大师,细读本文你会
觉得他的语言轻松、
幽默,其中大量运用
比喻等手法,似随口
而出,而机趣盎然。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
刻,颇具画龙点睛之
妙,看似轻淡而实则
味厚。

你能读出这种
昧道吗?
学法:
·首先精读原文重点
段落,把作者表明自
己谈中国诗的观点
相关比喻画出来,并
读一读;
·找出你最喜欢的比
喻,说说它们的含义
和表达作用,谈谈作
者的这种表达的幽
默点在哪里?
·品读时要读悟结
合,并且做一些批
注;
反复阅读相关的
语段
预时:9分钟
A、两人小对子
1、品读你最
喜欢的一个比
喻?
2、自设问题:
今天我问我的
对子
预时2分钟
B、五人互助组
小组长主持组
内的互动以及
重点交流。

内容:鉴赏普
希金的《致大
海》
预时3分钟
C、十人共同体
①交流:组长
组织本组成员
表现单元一:
品读语言
建议:
1、诵读自己最欣
赏的语段;
2、以课后探究第
二题的角度来品
析你摘录的语句;
3、文本中此类比
喻较多,一个组的
力量难以全面品
读钱钟书的语言
特点,要形成全班
的参与,使展示更
丰富一些。

表现单元二:
比较阅读
建议:
1、从钱钟书谈
“中国诗”的特征
来分析《观沧海》
具有中国诗的哪
些特征;
2、诵读普希金的
《致大海》,对此
诗作简要品析
3、对两首诗作比
较,谈两诗的异同
我的语句鉴赏:
从《观沧海》与《致大
海》剖析中外诗歌的异
同:
比较阅读延伸拓展内容:
比较曹操《观沧
海》与普希金的《致
大海》,感受中国诗
与外国诗在内容与
形式上的异同。

学法:
·诵读普希金的《致
大海》及曹操的《观
沧海》;
·按照钱钟书研究
“中国诗”的观点来
研究这两首诗的异
同点;
·形成自己的一段鉴
赏文字;
预时:9分钟
交流:
②抽签:明确
各组的展示任
务。

③预展:围绕
展示任务,参
照展示方案,
优化展示形
式,分派展示
任务,进行组
内展示预演。

预时8分钟
点,从这两首诗中
进一步印证中国
诗的特征。

※表现方案要新
颖独到,要有尽可
能多的展示代表
参与。

评价积极中

预时:25分钟
等级评定

当堂反馈
整理笔记(3分钟)
【训练课导学】“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达成等级
①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

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

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②……
③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

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

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④……
⑤……。

⑥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

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

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

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

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

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

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

并且是谈话。

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
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⑦……。

⑧……。

1. 从全文看,“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是什么?作者整体上是运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6分)
2. 第③自然段两个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3. 从文中看,第⑥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的内含是什么?(4分)
4. 请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谈谈你对文中“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一话语的理解与启示。

(8分)
【培辅期望】(附培辅单)
疑惑告知:
效果描述:
【自主反思】(日反思)
知识盘点:心得描述:
1. 从文本看,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是:早熟;富于暗示(怀孕的静默);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方诗歌共通。

作者是通过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得出这个相对完美的“中国诗的一般印象”的。

(6分,前者4分,后者2分)
2. 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中国抒情诗篇幅短小的特点。

“闪电战”喻中国诗读得快(因为短)。

“樱桃核”则状其短小。

(4分,每点2分。

)
3.外国诗(西洋诗)笔力雄厚,沉重;而中国诗笔轻淡,词气安和。

(4分,每点2分)
4. 这句话从现实的生活例子设喻,说明中西诗在本质上具有暗合(相通)的特点。

在加强中国文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把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让中国文化在世
界产生更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外国文化的研究,把外国文化中有用的积极的元素融合到中国文化里来,在比较中丰富我们的文化宝库,从而更深刻的领会中国与外国文化,为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作出我们的积极贡献。

(围绕“暗合”来论述便可)(8分,前者3分,后者5分)
1. 从文本看,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是:早熟;富于暗示(怀孕的静默);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方诗歌共通。

作者是通过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得出这个相对完美的“中国诗的一般印象”的。

(6分,前者4分,后者2分)
2. 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中国抒情诗篇幅短小的特点。

“闪电战”喻中国诗读得快(因为短)。

“樱桃核”则状其短小。

(4分,每点2分。

)
3. 外国诗(西洋诗)笔力雄厚,沉重;而中国诗笔轻淡,词气安和。

(4分,每点2分)
4. 这句话从现实的生活例子设喻,说明中西诗在本质上具有暗合(相通)的特点。

在加强中国文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把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外国文化的研究,把外国文化中有用的积极的元素融合到中国文化里来,在比较中丰富我们的文化宝库,从而更深刻的领会中国与外国文化,为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作出我们的积极贡献。

(围绕“暗合”来论述便可)(8分,前者3分,后者5分)
1. 从文本看,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是:早熟;富于暗示(怀孕的静默);笔力轻淡,词气安和西方诗歌共通。

作者是通过中西方诗歌的比较得出这个相对完美的“中国诗的一般印象”的。

(6分,前者4分,后者2分)
2. 这两个比喻用来说明中国抒情诗篇幅短小的特点。

“闪电战”喻中国诗读得快(因为短)。

“樱桃核”则状其短小。

(4分,每点2分。

)
3. 外国诗(西洋诗)笔力雄厚,沉重;而中国诗笔轻淡,词气安和。

(4分,每点2分)
4. 这句话从现实的生活例子设喻,说明中西诗在本质上具有暗合(相通)的特点。

在加强中国文化建设的今天,我们一方面要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把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产生更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外国文化的研究,把外国文化中有用的积极的元素融合到中国文化里来,在比较中丰富我们的文化宝库,从而更深刻的领会中国与外国文化,为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作出我们的积极贡献。

(围绕“暗合”来论述便可)(8分,前者3分,后者5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