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讲义 上古口传文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1
第一章上古口传文学
第一节原始歌谣
一、原始歌谣的生产与保存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
”
比较接近原始形态或较为可信的原始歌谣,只有《弹歌》(《吴越年龄》)、《伊耆氏蜡辞》(《礼记·郊特牲》)《候人歌》(《吕氏年龄·音初》)及甲骨卜辞和《周易》里一些卦爻辞所保存的歌谣。
二、原始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我国现存原始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劳动歌谣
这类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
如相传为黄帝时代的《弹歌》,是现存上古歌谣中一首最典型的劳动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 从内容和形式看,都是一首比较古老的猎歌。
它反映了我国渔猎时代先民的劳动生活,再现了他们制造弓箭和射猎的整个过程。
它不仅描绘和歌颂了劳动本身和劳动者,还洋溢着先民对自己学会制造猎具及获得成功的自豪和喜悦,也表现着他们对获取更多猎物的无穷渴看。
2、祭奠歌谣
这类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看,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
又可分三种:
第一种是祈祷式的祭歌,表现的是先民对神的畏惧、屈从、祈求和献媚,目的在求神降福。
如:“癸卯卜,本日雨。
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卜辞通纂》375片)。
第二种是咒语式祭歌,表现了先民反抗和征服的意愿,他们相信可以凭借语言的气力喝令、胁迫神祗服从人的意愿,让神保佑人类免受自然灾难的侵扰。
最突出的是《伊耆氏蜡辞》:“土,反其宅!水,回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回其泽!” 又如《神北行》:“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这是首驱逐旱神魃的咒语祭歌。
它以幻想的祭歌语言,驱除旱神,以维护生存,为劳动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种是颂歌。
图腾是上古先民在探索生命本源过程中误认的部族始祖,是部族的保护神兼祖先,倍受部族成员的崇拜与颂扬。
流传至今的上古图腾歌谣已寥寥无几,典籍上保存
的大都是有关图腾乐舞的记载,而歌词均不可考,如《玄鸟》歌颂的是葛天部氏族的图腾玄鸟(燕子),《吕氏年龄·音初》所载的一首《燕燕往飞》。
这句歌辞在如醉如狂的图腾崇拜中,正表现了商族先民对祖先的无穷依恋和向往的深情。
这类歌谣对先秦诗歌的抒怀表意及比兴手法的运用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3、婚恋歌谣
上古时代的最初婚恋不同于文明时代的含情脉脉,多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
这在《周易》爻辞所保存的较古老的短歌中有所体现。
如《屯·六二》: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另外如《咸》卦爻辞:
咸(《彖辞》:“感也。
”):亨(通达),利贞(吉祥的贞卜),取(娶)女,吉。
初六:咸其拇(手足大指皆曰拇)。
六二:咸其腓(胫骨后的肉,俗称腿肚子。
),凶,居吉。
九三:咸其股(股,指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执(同咸)其随(随,声假为隋。
《集韵》:“隋,顺裂肉也。
”指股下隆起之肉)。
往吝。
九四:贞吉,悔亡(无悔),憧憧(纷沓)往来,朋从尔思(朋友都顺从你)。
九五:咸其脢(méi,背部脊柱两旁的肌肉),无悔。
上六:咸其辅(颊骨),颊(脸的两侧),舌。
记录一对夫妇新婚之夜生活的诗,洋溢着一片自然的生命热情和冲动。
《候人歌》:它只有“候人兮猗”四字。
前两个字是实词,后面两个字是感叹词,强烈表现出涂山氏女悠远缠绵的思念和焦灼急切的心情,表达明朗、真挚,没有丝毫的矫饰。
《周易·回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ll uuī)羊,无血。
”这首诗虽仅十字,但它却是一首美丽的牧场情歌�
>�44、战争歌�
>战争是上古社会各部族生存和扩大领土的第一手段,其时的歌谣也记录了当时战争的各种情况。
如《周易·中孚·六二》:“得敌。
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诗是写战争结束胜利回来情景的�
>�>三、原始歌谣的艺术特�
>�11、原始歌谣在艺术上的突出特征之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原始歌谣尽大部分是与上古音乐、舞蹈在劳动中三位一体同时出现的。
《吕氏年龄·古乐》记载了葛天氏之民的乐舞情形:“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
�>�22、原始歌谣第二个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原始歌谣源于生活,又直接表现生活。
它对生活的再现是直接的,即兴的,生活是什么就是什么,纯任自然,坦白直率。
这与《诗经》选择典型的生活现象和富于特征的细节展现现实和抒发情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虽有所不同,但它明显是《诗经》现实主义精神的源头�
>�33、语言简单、节奏流畅是原始歌谣第三个明显的艺术特点�
>我国原始歌谣语言都极为简单,大都是二言、三言或四言,复杂一点的句子很少见�
>�44、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是原始歌谣的第四个明显的艺术特点�
>汉代文人曾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
其中原始歌谣最常用的是“赋”,“比兴”极其少见。
如《弹歌》用赋法叙述整个过程,《候人歌》直陈涂山氏女候禹不回的焦灼、惆怅之情�
>�>第二�上古神�
>�>一、上古神话的记录与保�
>�>(一)神话的概�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神话是指原始人类应用幻想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熟悉和愿看。
神话是一种原始人类不自觉的叙事文学作品�
>�>(二)上古神话的记录与保�
>�11、主要记录和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之�
>�22、部分资料经后人记录保存在诗歌、史学著作、诸子散文和口传文学之�
>�>(三)上古神话的散�
>�11、记录的缺�
>�11)汉字记录的繁难与简�
>�22)后人因其不雅化而有意遗�
>�22、后代的改�
>�11)历史�
>�22)仙话�
>�>二、上古神话的分�
>(一)创世神�
>�11、开天辟地:盘古开天�
>�22、化育万物:盘古化�
>(二)始祖神�
>�11、造人:女娲抟土造�
>�22、氏族祖先诞生:后稷延�
>�33、图腾神�
>(三)自然抗争神�
>�11、治水神话:精卫填海、女娲补天�>�22、抗旱神话:后羿射日、夸父逐日�>�33、改天换地:共工怒触不周�
>(四)社会抗争神�
>�11、战争神话:刑天舞干�
>�22、文化英雄神话:黄炎之战、黄蚩之�>(五)解释神�
>�11、对自然及自然形态的解释�
>�22、对文物、文化现象的解释(发明创造神话):女娲制笙、神农尝百草、伏羲画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的符号,叫做“八卦”。
�>�>三、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精神及其思维的特�
>�>(一)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精�
>�11、体现了沉重的忧患意�
>�22、体现了明确的厚生�****�
>�33、体现了先民的反抗精�
>�>(二)中国古代神话思维的特�
>�11、以已观物、以已感物(万物有灵观�
>�22、具象思维(拟人化、形象化�
>�33、情绪性(宗教情感体验�
>�44、层次性(象征性、比喻性,因具象性而来�
>�>四、上古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
>(一)作为文学创作题�
>(二)作为文学创作技�
>(三)作为文学创作思维(文化情结�
>第二章《诗经�
>�>第一节《诗经》常�
>�>一、《诗经》的采集与编�
>�11、《诗经》的称�
>�11)年龄以前多称“诗”,孔子开始多用“诗三百”�
>�22)荀子首次使用“诗经”二字�
>�33)汉武帝之后,正式称名为《诗经》�
>�22、《诗经》的材料来�
>�11)采诗说,首见于《汉书·艺文志》�
>�22)献诗说,首见于《国语·周语》“邵公谏厉王弭谤”�
>�33)历代乐官存留的材料�
>�33、《诗经》的编�
>�11)孔子删诗说,首见于《史记·孔子世家》�
>�22)历代乐官编写�
>�>二、《诗经》的体�
>(一)分�
>�11、三体�
>《礼记·乐记》有周代乐官以六义教习天孙公子之说,后人称为三体(风雅颂)三用(赋比兴),可知至少东周时己有“风雅颂”分类说,以后《诗经》一直被分为三类�
>�22、风雅颂释�
>《诗经》分为风、雅、颂的依据,历来众说纷纭。
其中以音乐的不同来解释三者的区别,得到后代多数学者的认同�
>�11)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风即“俗”,即地方乐曲,作者有奴隶、平民和诸侯大夫�
>�22)雅即夏(华),即雅正,为朝廷正音,作者多为朝廷公卿大夫,亦有天子之作,是王朝宫廷内的音乐。
大雅、小雅的不同,也是根据音乐类型作出的区分�
>�33)颂,本指祭奠仪式上舞蹈的样子,后来则专指历代宗庙祭奠用的歌曲,作者多为天子或乐官,个别曲子应为氏族史诗�
>(二)篇目构�
>�11、风,今存十五国风,�1600篇�
>�22、雅,有大小雅,今�1055篇。
另�66篇笙诗�
>笙诗:《诗经》有标目的诗�3111篇,实际保�3055篇。
另�66篇,即小雅“鹿叫之什”中的《南陔》、《白华》、《华黍》,“南有嘉鱼之什”中的《由庚》、《崇丘》、《由仪》各篇有目无辞,称为“笙诗”。
“笙诗”之称,可能源于它们用笙演奏,“有声无辞”,属于“过门曲”之类�
>�33、颂,今存三颂(商颂、鲁颂、周颂),�400篇�
>�>三、《诗经》的流传与应�
>(一)两周时期《诗经》的正�
>�11、用于宴享(礼乐教育及娱乐)和宗庙祭�
>�22、观政(观风俗,知得失�
>(二)年龄以来《诗经》的他�
>�11、年龄时期用以赋诗言�
>�22、孔子以来用以修身养识和宣传儒家经世思想的准�
>�33、五四以来用以作为文学作品阅�
>�>四、《诗经》的注�
>�>(一)汉儒注《诗经�
>�11、今文�
>今文诗是指用汉代通行的录书抄录的《诗经》为注本的汉儒学派。
主要有三荚冬即齐国的辕固,称齐诗;鲁国的申培,称鲁诗;燕国的韩婴,称韩诗。
此派注《诗经》,主要用“以今证古,以我注诗”的方法。
唐以前,皆己亡佚,今仅存《韩诗外传》�
>�22、古文�
>汉武帝时,鲁恭王修孔府,从旧墙夹壁中发现大量竹简,其中就有用战国古文抄录的《诗经》。
古文诗就是指以从孔府夹壁中发现的用战国古文抄录的《诗经》为注本的汉儒学派。
主要注家是鲁国的毛亨、赵国的毛苌,故称毛诗。
毛诗采用“以古证古”的方式,尽量探求圣人原旨。
因有东汉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正义》而得以广泛流行,是现今流行的唯一本子�
>� >(二)历代重要注�
>�11、西汉《毛诗故训传�
>�22、东汉郑玄《毛诗传笺�
>�33、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
>�44、南宋朱熹《诗集传�
>�55、清代方玉润《诗经原�
>�>第二节《诗经》的内容分�
>�>一、祭奠�
>(一)歌颂祖先神�
>商颂中《玄鸟》“追叙商人之所由生,以及其有天下之初也。
”《那》、《烈祖》同为祭奠成汤的乐歌�
>(二)歌颂民族英�
>商颂中《长发》“祭奠商汤,而以伊尹从祀。
其历述先世,著汤业所由开。
”《殷武》“高宗(武丁)有德,复兴殷道,伐荆楚,修宫室。
既崩之后,子孙美之,追述其功。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作品,赞颂了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业绩,反映了西周开国的历史�
>(三)农业祭奠�
>《臣工》、《�*** 贰ⅰ斗崮辍贰ⅰ对剀稀贰ⅰ读捡辍返茸髌罚 从撑┮导赖炖窠冢 泶锲砬蠓崾赵缚吹募赖焓
>�>二、农事�
>《七月》:叙述了农民一年间的艰苦劳动过程和他们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情况�
>《周南·芣苡》:再现了古代妇女集体采摘野生植物的过程。
清代方玉润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诗经原始》)
《十亩之间》: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此外,今人尚有主“情诗恋歌”说。
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STRONGprivo shoes>三、燕飨诗
燕飨诗是直接反映古代嘉礼中飨礼、燕礼等礼节活动的诗,它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直接产物。
1、表达宗法制下宗周间欢乐***的人际关系
《周礼·春官·大宗伯》说:“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上古时,飨、燕是有区别的。
飨礼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但并不真吃真喝,牛牲“半解其体”,并不分割成小块;献酒爵数有一定之规。
燕礼在寝宫举行,烹狗而食,主宾献酒行礼后即可开怀畅饮,一醉方休。
所以,有人说:“飨以训恭俭,燕以示慈惠”。
飨礼规模宏大,有一定之规,重点在礼节往来而不在饮食。
燕礼当然也有一定的礼节规范,但重点是吃喝。
宴饮中的仪式,体现了礼的规则和人的内在道德风范。
《小雅·鹿叫》就是天子宴群臣嘉宾之诗,后来也被用于贵族宴会宾客。
《常棣》则描写了众多兄弟欢聚一堂的喜悦和睦。
2、表现宴享者循礼自制的美德或内在的道德礼节风范
燕飨诗赞美守礼有序,宾主融洽的关系;而对不能循礼自制,纵酒失德的宴饮,则是否定的。
《小雅·宾之初筵》是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上关于饮酒及其场面纪录的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全诗五章,生动细致地描述了周王朝贵族饮酒、醉酒的完整场面,如第三章写由未醉到既醉的过程:宴会初开,宾客温文尔雅、极其恭敬。
还未喝醉的时候,宾客仍仪表庄重谨慎;喝醉的时候,就显出了本来的面目,他们离开座位,开始翩翩起舞。
清人方玉润说:“三章描摹客失礼状,可谓穷形尽相。
”(《诗经原始》卷十二)陈子展先生说:“《宾之初筵》是刺统治阶级饮酒无度,失礼败德的诗。
”
《小雅·小宛》说的同样是饮酒,但在不同人身上却有着截然不同的表现:“人之齐圣,饮酒温克。
彼昏不知,壹醉日富。
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二章)聪明正派的人,饮酒既克制又从容;糊涂无知的人,越喝越醉越疯狂。
因此,饮酒者一定要小心谨慎、留意举止仪容,千万不要由于酒而毁了前程,好运一往就不会再回头。
”
四、怨刺诗
怨刺诗是《诗经》中最能体现政治美刺思想的诗歌,多为卿士大夫所作。
其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和规谏,二是对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怨刺和批判。
1、怨刺时衰政乱、朝政日非,表达对周王朝命运的忧虑。
大雅中的《板》、《荡》《瞻nn》,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巷伯》等等�
>�22、怨刺小人当道、君主不明而使贤士受屈,慨叹自己无辜遭�****、谗毁�
>《小旻》、《巧言》
这些诗,针砭时政与大雅有些诗相同,但更多的是将笔锋集中在***臣佞幸者身上,言辞更为激猎冬情绪也更为怨愤。
3、或怨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的品行。
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
《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风·墙有茨》、《鄘风·相鼠》、《齐风·南山》、《陈风·株林》
《魏风·伐檀》是伐木者之歌。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1]?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蘙2]]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3],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1] 廛:通“缠”。
俞樾《毛诗评议》以为“亿”通“XX”、“囷”通“稇”,皆是“束”的意思。
束,即捆�
> 2] 貆(huān 欢):幼小的貉。
特:大兽。
《毛传》:“兽三岁曰特。
”
[3] __ hh╪纯):水边�
>对这首诗的主旨及作者身份的看法,历来分歧很大。
最早《诗序》以为是“刺贪也。
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做官耳”;朱熹以为“此诗专美君子之不素餐。
《序》言刺贪,失其旨矣”(《诗序辩说》);梁寅《诗演义》称为“美君子隐居之志也”;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以为是“魏国女闵伤怨旷而作”,朱谋玮《诗故》以为是“父兄训勉子弟之词”�
>牛运震《诗志》谓其“起落转折,浑脱傲岸,首尾结构,呼应灵紧,此长调之神品也”,对此诗的艺术性都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五、征役�
>征役诗包括战争诗、徭役诗两类,这些诗的内容纷繁复杂,背景也各不相同,但其中所表现的感情却有共同性,概括起来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深切的思乡、念亲之情。
二是对
个人劳苦和命运不公平的感叹�
>�11、描写天子诸侯武功,表达保家卫国的自豪�
>《诗经》战争诗中夸大道德感化和军事气力的震慑,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
>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等,大都反映了宣王时期的武功。
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也是表现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意气风发,情绪乐观的战争诗�
>�22、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
>《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唐风·鸨羽�
>《王风·黍离》描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
行迈靡迷冬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
行迈靡迷冬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
行迈靡迷冬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3、以战争、徭役为背景,借用思妇口气,表达对久役不回中的怨情
《周南·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情感的名作。
其佳妙处尤其表现在它匠心独运的篇章结构上。
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气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回的备受旅途辛劳的男子的口气来写的。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卷耳:又名苍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呈枣核形,上有钩刺,嫩苗可食。
彼:筐)
陟彼崔嵬,我马虺PP。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虺隤huī tuí:疲极而病。
罍léi)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玄黄:视力模糊。
兕觥sì gōng)
陟彼^^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jj�:有土的石山。
痶t�途:马疲病不能前行。
痡pū:人过劳不能走路。
吁xū 虚:忧愁)
《王风·君子于役》写一个妇女思念在外服徭役的丈夫。
诗选用了夕阳下山、牛羊牧回的场景触动的情感,并将思念化为祝愿苟无饥渴,聊以慰藉,体现出一种妻子的温存。
清人许道光在读此诗后叹道:“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
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昏黄。
”(《雪门诗钞》)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埘shí时:鸡舍。
墙壁上挖洞做成。
)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有佸yòu huó:相会。
桀:鸡栖木。
括:来。
)
《卫风·伯兮》是一首思妇诗。
描写一妇女对久役于外的丈夫的思念,反映了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1、写男子孔武有力,反映了当时女子对男子的审美评价,并以此引起相思之情。
2、以“逾时”来表达丈夫久役不回的不满,对人类公道欲看的肯定。
伯兮AA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先驱�
>(朅qiè:英武高大。
桀:同“杰”。
殳shū书:古兵器,杖类,长丈二无刃。
)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适dí:悦。
)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cc�
>(谖草:萱草,忘忧草,俗称黄花菜。
痗mèi妹:忧思成病。
)
六、婚恋诗
1、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
《诗经》中的爱情诗真实地再现了周代男女之间相恋相爱的世俗生活,如《郑风•出其东门》、《叔于田》等;有的描写了男女欢会的场景,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等;有的写男女之间真切深厚的相思,如《王风•采葛》、《郑风•子衿》等;有的写求而不得的惆怅,如《秦风•蒹葭》等,有的写对婚姻爱情自由的追求,如《{{�•;柏船》等�
>《周南·关雎》、《周南·汉广》、《秦风·蒹葭》写那种可见而不可求的男女相思。
区别是《关雎》热烈直白,《蒹葭》缥缈迷离,而《汉广》平和写实�
>《郑风·子衿》则写女子对男子的思念。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
《邶风·静女》描写男女幽会�
>《郑风·野有蔓草》描写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野间不期而遇,自然结合的情景,表现出内心的无穷喜悦�
>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零:降落。
漙tuán :露水多。
清扬:目以清明为美,扬:传神。
)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瀼ráng :露水浓。
臧:zāng,好、善。
)
《王风·采葛》表现了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chī,细葛布)綌(xì,粗葛布),盖***奔者托以行也。
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方玉润以为是怀友忆远之诗:“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
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
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
2、描写婚嫁场景和夫妇家庭生活的诗歌
写男女结合的婚嫁诗,有的描写了结婚的仪式和场景,表达对新婚的祝贺和礼赞,有的表达了婚嫁中的欢乐、幸福、离别等各种情感。
《桃夭》:诗人由柔嫩的桃枝、鲜艳刺眼的桃花,联想到新娘的年轻美貌,祝愿她出嫁后要善于处理与家人的关系。
桃之囟悴,灼灼其华。
之子于回,宜其室家。
桃之囟悴,有蕡实在。
之子于回,宜其家室。
(蕡,fén,果实将熟的样子)
桃之囟悴,其叶蓁蓁。
之子于回,宜其家人。
《摽有梅》:《毛诗序》曰:“《摽有梅》,男女及时也。
”陈奂《诗毛氏传疏》则对此篇巧妙的兴比之意作了简明的阐释:“梅由盛而衰,犹男女之年齿也。
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
珍惜青春,渴看爱情,是中国诗歌的母题之一。
《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其原型意义在于建构了一种抒怀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
摽有梅,实在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实在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II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塈(xì,取)(谓,音回,嫁)
《女曰鸡叫》:写了一对夫妻之间美好和乐的生活。
女曰鸡叫,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鸡既叫矣》:写恋床不起的情侣的对话,用语爱好盎然。
陆侃如《中国诗史》:“此诗所写,乃是幽会将终,男女二人临别时的对话。
”
鸡既叫矣,朝既盈矣。
非鸡则叫,苍蝇之声。
东方明矣,朝既昌矣。
非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
会且回矣,无庶予子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