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做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 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的一句话:“教师,这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第一盏、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是他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他们尊重科学、文化和教育。
” 这句话足以道出了教师的重要性。
这不仅因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因为教师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与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
老师们都说,做一名教师容易,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却非常之难。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教师提出几点希望:希望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
并特别强调:“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的确,因为做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拥有比普通教师更高的要求。
在此,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素质及条件:
1、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爱。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热爱学生,教书育人”。
温总理讲过,“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人,都应该有一颗同情心、一颗爱心。
同情和爱心是道德的基础。
”教师的爱心,既是激励学生成长、学习的催化剂,更是一颗种子,把同样的爱心播撒、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
同样,只有充满爱心的人,才会懂得教师存在的价值,乐于做教师并享受教师生活的乐趣。
只有热爱学生,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老师不仅要爱那些优等生,更要偏爱那些差生,让每位同学都体会到老师的爱不仅是无私的,更是公平的。
所以,老师的爱,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更是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良方。
这是作为一名师德高尚教师所应具备的最起码的条件。
有这么两段关于教师的话:
甲教师:你能给孩子什么----(台湾—儿童训练班):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喜欢责难他人;在嘲笑中长大的孩子,个性羞怯;在羞耻中长大的孩子,常自觉有罪;在敌意中长大的孩子,常爱打架;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懂得容忍;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称赞中长大的孩子,知道感激;在诚实中长大的孩子,勇于奋斗;在公平中长大的孩子,主持正义。
乙教师: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由两位教师的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可看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一名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把教育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经营,才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才会用心来和学生交朋友,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没有足够的爱心,就没有办法与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也就没有办法真正了解学生,进而帮助学生。
批评漫骂是无效的锤打,和风细雨却能润入心田。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
触及灵魂、动人心魂的教育过程。
师爱是师德的核心,师爱也是师魂。
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很重要的是体现在热爱学生身上,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融洽关系。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有他们自己的世界,有他们自己不同于成人的生活,但在他的世界里会如鱼得水。
如果硬是象成人式的说教与灌输,便是赶鸭子上架。
作为老师就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发展,一起走过他们年幼生命里那一段至关重要的岁月,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就便于对学生的情况作深人了解,对孩子的心理变化做细致观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的接触到学生真实的情感,也是沟通和传递情感的渠道。
这样也有助于教学。
教师要有一双爱的慧眼,去发现、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孩子都充满自信,肯定他们都是最棒的,信心是战胜困难的法宝,我们要把爱的目光注入到塑造一个“人”的身上。
在教学中,要用真情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用爱去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当孩子在课堂上因紧张而回答不上问题时,你的鼓励就是轻松的引导,等待的笑容;当孩子的回答超乎常理,甚至是与教育信条背道而驰时,我们也要保护他的想法,用爱的目光理解他,委婉地进行否定。
在育人方面,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关怀、感染每一个人,当你面对一个有语言障碍的孩子,给予他更多的不是点滴的表扬和非人类的鼓励(你看,你比昨天强!),而要更多的耐心和关注,因为他的心里并没有觉得比别人缺少什么。
我们要教会学生懂得爱,理解爱,学会去爱父母,爱老师,有了爱心,这个人才会变得生动,才会把爱投向社会,投向未来。
2、要爱岗敬业,有责任感
用一句话来讲,教师,应该是责任、爱心和求知者的化身!把关乎国家、民族兴衰的教育作为终身的事业,甘愿为此奉献自己的智慧、才能和青春,这是每个教师的责任。
一个人最大的幸福是热爱自己的工作。
一名优秀教师要爱岗敬业,有责任感,也就是要很认真的对待自己的工作。
教师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尽管教师的工作是平凡的、平淡的,然而在这平凡与平淡的背后,却蕴含着无限的艰辛以及丰富的内涵,这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进行持久不懈的探索,这需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需要凭良心做事,要有职业责任感,对教师这个职业怀有深挚的爱。
不论是遇到挫折还是险阻,都决不放手,决不回头。
优秀的教师大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才成就其毕生追求并甘愿为之付出一切的教育事业,这中间最可贵的就是对这份事业的热爱。
这种热爱最先是想把工作做好的朴素的愿望,然后慢慢地演变成一种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最后发展成为一种融入个人生命价值系统的专业情感。
这样的专业情感使这群教师的自我追求与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与特定的教育教学环境之
间发生持续的、积极的、动态的相互作用。
正如一位教师分析自己成长动因时说的一段话:“我觉得我的个性与教师职业有一定的吻合度,当老师的过程是我把自己的个性发挥出来的过程,我喜欢看学生是怎样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喜欢去研究怎样才能推动他们一点点成长”。
只有热爱,才会全身心投入;只有热爱,才能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教育真谛;只有热爱,才能担负起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任,一个不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人,很难想象他在这一领域会取得什么成就。
同样,一个不热爱教师这个岗位的从教者,要想培养一批优秀人才,也只是痴人说梦话而已。
因此,要做一名自我负责的人,热爱并且胜任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为了金钱或者名利而工作。
因为在当好一名老师,本身就是一种乐趣,就是一种对社会的回报。
自我负责,是工作的需要,更是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有了当一名好教师的责任感,实际上就是给了自我成长的机会,努力去胜任自己所承担的工作,并努力去做得更好。
而没有责任感的老师决不会是一名好老师,没有责任感,也就没有任何动力去做一名好老师,他们只会机械地做事,所以从来也不会把份内的事做得完美,马马虎虎可以交差就了事。
如果交不了差,就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敷衍塞责。
毫无疑问,这样的人,是当不了一名好老师的。
所以我应当学会不要找任何借口,学会把责任放在自己的肩头,这样可以促使自己振奋起精神,努力争取去做一名好教师。
3、加强师德修养,具备过硬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随令不从”。
要时刻做学生的表率,就必须作到以下几点:
(1)要有深厚的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学校的三个基本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目的、方向);怎样培养人(方法、手段);培养的人怎么样(规格、成效)。
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做什么样的人。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是培养、塑造新一代。
教育,不仅要言教,还要身教;不仅要立己,还要立人。
” 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
言传身教,身教重于言传。
一个老师的道德修养和其教育效果是成正比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
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去施加影响。
”因此,教师事事处处、一言一行,都要严格自律,用自己崇高的人格去影响学生。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把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用自己的高尚人格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发展。
因而教师必须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纯洁美好的心灵。
在工作中,教
师要安贫乐教,甘于奉献。
必须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将自己的所有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实践中去。
学生最初的崇拜是盲目的,只有当老师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人格魅力使学生深深折服时,他们才会找到人生起步的坐标点。
自尊而不自负、自爱而不自封、自强而不蛮干、自信而不盲动,举止得体、儒雅可亲、刚正不阿、一身正气正是教师人格魅力之所在。
因此,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节节是楷模。
(2)要有一身过硬的专业本领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较强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知识丰富的教师讲课,好像直接诉诸学生的智慧和心灵……他不是把真理当成说教,而是跟学生一起讨论,向学生提供他们思考的问题,请他们一起动脑筋解决问题。
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好像有一种默契,双方的思想能水乳交融。
”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这个说法对现在和将来的教师已经不够了。
因为桶里的水毕竟是死水,不更新,它的可用含量就大大降低。
所以,当教师要有过硬的本领,首先必须“学问”高,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
这既包括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也包括广泛而渊博的非专业知识(注:在这一点上我还相差很多呢)。
这不仅是我们能够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能够树立威信、赢得学生与同事敬重的必要条件。
这既在于我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更在于从教之后的学习与进修。
虽然知识无穷,我们所掌握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我们还是要尽量地多掌握一些,这一点我相信对于你来说是有些多虑了。
其次,“教学能力”高,这是优秀教师的生命。
教学工作出色的教师,大都是“学问高”的教师,但“学问高”,并不能决定教学工作就一定出色,这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一种较常见的现象。
我就见过一些这样的教师,他们满腹才华,却不能胜任教学工作,反倒是有些知识很平平,甚至“贫乏”的老师,教学成绩却很优秀。
这应该是由于“教”和“学”两种工作之间的不同所造成的。
而要想获得优秀的教学能力,就需要学习如何教学,研究并有选择地尝试各种教学思想与方法,最终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理念、方法,从而最终形成有着自己特色的教学。
(3)要爱学习,勤于研究,善于创新
教师也是一个求知者,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
教师既要掌握广博的文理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系统的教育专业知识。
同时,还要在学习中逐步养成各种能力,包括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如备课、上课、评课和评价学生、班级管理、教学研究等能力。
而对于师范生来说最关键的,正如温总理所讲,“一般大学的学生学习重点在于知识本身的研究,为学问而学;而师范大学的学生学习还包括知识关系的研究,为教育而学。
”实际上,就是要“为今后所教学生而学”。
教学与教育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不是知识加方法、理论的简单拼凑。
当今的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太快,如
果一个教师如果不继续学习,他将不能胜任这个工作。
在教学工作中我深有体会,每当忽略专业知识学习,就会有紧迫感,觉得知识欠缺,“书到用时方恨少”。
教师养成继续学习的好习惯,不仅能提高自身修养,还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教师要用学习来不断武装自己,强化自己。
对于我们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不仅要学会请教别人,更需要结合相关知识、理念进行深入地研究。
凡事只有研究才能明白,也只有研究才能找到通向成功的科学道路。
而创新则是把知识、方法、理念融会贯通所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一种知识的升华,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境界。
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这个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东西,从而形成自己有特色、有个性的教育教学风格。
(4)要有独立意识,有判断力和洞察力
如今的教学理念非常繁多,甚至有些是相互抵触的。
而如今的教育更不缺乏外行指导内行的教育主管。
所以,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只是为别人所“牵引”。
为了保证自己不走入“执拗”的歧途,就需要我们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对各种外在因素进行判断、正确地进行取舍,保障自己能够“健康”地成长。
而所谓“洞察力”,是指我们要从一些表面现象领悟到其内在的实质,这对我们的学生管理和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极为重要。
尤其是教师间的交流学习,比如听课吧,就应该从一节课教学方法与细节中领悟到其真谛——即其中所蕴含的教学思想。
(5)要有工作的热情与激情
夸美纽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有许多人把教师比为“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蜡烛成灰泪始干)、“春蚕”(春蚕到死丝方尽)、“根”“粉笔”、“园丁”等,都是赞美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
确实要想干好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热情,执着的追求。
只要真正投入进去,也有很多的乐趣。
对学生而言,对工作充满热情的教师总是充满了自信、乐于从事自己的工作,信任学生、尊重学生。
他们所教的科目实用,充满乐趣。
通常情况下,他们是通过语言表达、肢体语言和姿势,面部表情,眼睛的交流等等的变化来做到这一点的。
在教学实践中,他们善于掌握课程步骤,突出重点,密切关注学生的注意力的转变,灵活调整进度。
面对学生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你也会有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渴望。
当你面对学生那一双双信任的目光时,你会感到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的美好。
学生纯真无邪,童心未泯,你的心也随之会变得年轻。
和学生相处,每天真得很快乐、很轻松。
教师这个职业却需要用毕生的精力去热爱、去工作、去研究,必需有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敬业精神。
热爱是前提,真正地热爱教育这项工作,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
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要为之奋斗终身。
所以,一个人,不可能被人人
理解,也没有必要被人人理解,要紧的是理解自己,理解朋友,理解别人的不理解。
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要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教师工作需要热情和激情张扬教师人性的光辉,让教育和爱润泽每一个生命。
(6)要善于了解学生,学会倾听,因材施教。
教学的原则之一就是因材施教原则。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当好一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习惯、成绩变化情况、情绪波动原因等。
学生最喜欢的老师,给学生帮助最大的老师,往往是那些能清晰的解释材料的老师。
清晰的指导需要有逻辑的组织,指出要点,强化要点,需要用说服务的例子来解释、检测和改正。
教师应当熟悉、灵活掌握和运用教学方法,并在教学中不断实施和完善。
教师不能轻易否定学生,更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堂好课的结束,并不是没有疑惑的圆满结局,而是带有新的问题的开始。
让学生处在满意但不满足之中,才能不断的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学生求知欲上来了,上课认真,成绩也自然提高了,自信心也随之增强,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要创造性地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课堂活动高潮迭起,使学生感受到了课堂学习的乐趣,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倾听,是一种身与心的活动,即入耳又入心,学会倾听是非常重要的。
倾听不仅是一种交往艺术,更是一种美德。
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
”真正的教育必须是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的。
教师善于倾听才能理解学生,才能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提高自己的水平。
学会倾听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许多东西。
另外,做优秀教师,需要重视内外兼修,精心塑造自身的外在形象。
教师应该端庄大方,并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
当然,一个教师的人格魅力才是最吸引学生的,这需要丰富的内涵和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一蹴而就的。
外在形象:不戴夸张首饰、不化浓妆、衣着干净整洁大方、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行为规范自己必须恪守。
女老师不仅要有女性的温柔,还必须有男性的刚毅,才能同时得到男女生的信服。
做一名教师应该是自然、端庄、大方;衣着要整洁、朴素、大众化,色彩明快而不过分艳丽,也不能过分修饰、浓装艳抹,应以学生乐于接受而又不分散其注意力为准。
还要注意自己的内在形象,即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所体现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这是教师内在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的积淀。
时代在变化,教师的穿戴应当端庄、得体。
既体现职业特点和个人气质,又不失亲和力。
教师需要包装在学生面前,男教师擦亮皮鞋,刮干净胡子;女教师略施淡妆,佩戴合适的首饰。
仪表美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涵盖了人作为社会全部的美,将人内在之美与外在形象美有机的统一在一起。
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给人以人格上的尊重。
教师的仪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且能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
它是无声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情绪和教学效果。
青少年儿童。
具有对暗示的强烈感觉,对美的表示喜欢和羡慕,同时产生模仿和学习的欲望;对丑的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不愿意接近,采取回避的态度。
如果老师注意了仪表美,衣着典雅、美观大方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启迪。
同时学生对老师产生羡慕、敬重的情感,愿意接近老师,产生向老师学习的动机。
这样便为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教书有一苦涩的根,但却有一甜蜜的果。
”育人是一个艰辛、漫长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困难和苦涩的注定的,但在悬崖边挽救一个险失足的孩子,或把一个有潜质的学生培养成英才,便是最后甜蜜的果了。
当教师确实是一个光荣、伟大而崇高的职业。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无穷的乐趣,那满天的桃李就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困难是暂时的,希望就在眼前。
所以说: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人生需要事业,没有事业的人生是悲哀的;事业需要成功,不求成功的事业是麻木的;成功需要动力,缺少动力的成功是短暂的;动力需要奉献,充满奉献的动力是永恒的。
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节前夕,市教育局局长在许昌日报发表的这一重要讲话,对我触动很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无私奉献的红烛,面对这些赞美和敬仰,作为教师的我们无意是自豪的。
但是每天忙碌于教学之中,却忘记了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如何调节自己的生活,如何做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下面结合我自身的情况,谈谈如何做一名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一、摒弃功利心,找准教育的“真目的”。
就目前来看,一所学校,要在社会上和家长心目中有好地位,教学质量好坏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就当前的情况看,最直接的标准便是各类统考的分数。
由此引发社会对“好老师”的评价标准,便是看所教学生知识掌握的好坏,家长还看教师平时作业布置多少、对学习抓得是否紧……因为只有学
生考试成绩好了,家长才会选择这所学校,学校才会保住生源。
而且,家、校还有这样“高瞻远瞩”的理由:如果小学放松了学习,学生如何面对中考、高考?如果考不到好学校,学生便失去了接受好教育的机会;就是将来步入社会,还是要参加各种考试考核才能赢得竞争呀!于是乎老师一边学习着新课改理论,一边仍以应试为目标,大作业量、占课拖堂、对学生拔高要求。
面对当前社会上许许多多这样浮躁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做法,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地思考:我们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习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到底首先该教给学生什么?--爱因斯坦曾说:“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余秋雨在谈到人的素质时认为,文化知识只是人文素质中的一小部分,要被称为一个完整的人,他还要有对事物整体判断的能力、感性知觉能力和证伪能力,以及一颗善良的心。
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培养人才的核心目标。
——叶圣陶曾经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那么,培养儿童最核心的习惯是什么?应当是对学习的兴趣和钻研精神,以及做人的起码准则。
作为教师,需要有崇尚科学的态度、追求理想的精神,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中,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只有深刻认识了教育的真正目的,并把它内化为自已工作的指导思想,才可能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淡出”功利心”,不唯利、不唯上,不追风赶潮,保持正常的心态,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二、做一个快乐而幸福的教师。
许多人以当教师为乐,也有不少人认为当教师是一件苦差事。
为何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