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运用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DCA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运用体会
应用PDCA模式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保证患者安全,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本文主要探讨PDCA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中的运用。
标签:PDCA模式;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
PDCA是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英文缩写,目前,PDCA模式已被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循环体系,也是护理质量管理最常用的方法[1],我科于2012年将PDCA管理模式应用于护理风险管理中,使护理质量管理进入良性循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PDCA管理模式
1.1计划阶段(P)完善科室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工作流程。
组织全体护士学习护理风险管理的目的,方法和意义,组织护士学习各种评估表的评估方法,评估时机,确保有效的运用到护理工作中。
我科护士100%参与高风险知识培训。
使护士意识到风险管理无论对患者还是对自己都是一种保护作用,使全体护士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此项活动,提高风险意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积极配合治疗,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2]。
1.2执行阶段(D)我科分为前后两组,各设有一名责任组长。
病房建立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三级管理体系,全面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分配不同的责任护士给予护理干预,每名责任护士均负责一定数量的患者,体现能级对应,保证每名患者均能落实责任护士,保证基础护理工作,变被动为主动[3]。
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且合并多种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使用易跌倒药物较多,发生意外跌倒和坠床的可能性较高。
高龄患者大多会长期卧床导致压疮的发生,自理能力差。
而年轻患者遵医行为较差,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梗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护士给予宣教后,部分患者仍不听劝解下地活动,随时都有猝死的可能。
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在患者入院时以及日常护理过程中,根据意外危险因素评估表进行动态评分,做到正确评估、及时动态评估,此阶段我科高风险患者评估率100%。
针对高危风险患者,护士长、责任组长及责任护士针对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干预措施[4]。
①针对跌倒坠床高风险患者:提高护士的责任心,加强对患者的巡视,观察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做好生活护理,注意患者的安全,加护床栏,悬挂警示牌,物品摆放合理,日常用品摆放在易取之处,保持病房内光线充足,走廊地面干燥,避免滑倒;做好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开陪伴证,要求家属陪伴,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护理人员做好床旁交接班,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②针对压疮高风险患者: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协助患者翻身,应用气垫床,避免局部组织长期受压;使用减压贴保护皮肤;给患者讲解饮食的注意事项,加强营养。
③针对下肢静脉血栓高风险患者:保持病室温度适宜,注意患者保暖;抬高患者;密切观察患者肢体皮温、
肿胀、疼痛、血运情况;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肌肉收缩活动,健肢的主动活动),指导肌肉的被动按摩及关节的被动活动;指导患者戒烟戒酒、控制血糖,进行低脂饮食;遵医嘱应用抗凝剂,观察用药后的副作用。
1.3检查阶段(C)护士长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限期整改,使护理质量控制工作深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避免检查流于形式。
护士长带领科室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成员,每两周对本科室护理工作按质量控制标准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不合格项目及时整改,并将检查和整改情况记录于《科室质量控制自查汇总表》中,并在护士例会中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做到护理质量工作有计划,实现护理质量控制人人参与。
护理部每月质控检查将风险评估作为科室考核的一部分进行检查,将检查结果以书面形式反馈给科室,使质量控制专项抽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
建立护士长值班巡岗制度,加大查房力度,查看高风险患者措施落实情况,检查各岗位职责落实情况及各科室护理工作质量情况,做到节假日与平时,白天与黑夜护理质量控制相结合。
1.4处理阶段(A)护士长每月召开护士例会,根据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发现的薄弱环节和质量问题,找出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找出主要原因,采取措施制定合理计划进入下一个PDCA 循环。
将风险评估做的较好的护士在会上进行表扬并根据科室绩效考核方案发放奖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并提出整改方案,使风险评估持续改进并形成良性循环。
2结果
自2012年应用PDCA模式进行风险管理以来,无意外坠床发生、无院内压疮发生,无猝死发生,患者均未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无意外跌倒发生。
并且护理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尤其是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落实,患者对护士的工作满意度显著提高,护患关系融洽[5]。
3讨论
运用PDCA循环模式,能有效的控制护理质量,使护理目标明确,层次清楚、监督检查、及时改进,形成良性循环,提高护理质量。
PDCA循环把护理质量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是相对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紧密衔接,存在一定的交叉和渗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护理管理者应经常启动检查系统,根据检查效果对照护理质量标准,找出差距,以便在下一循环的计划制订中改进目标,不断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实践证明,PDCA循环管理模式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6]。
运用PDCA循环管理方法有利于病房质量体系的动态管理,护士长作为病房的管理者坚持以患者的安全第一为原则。
护理风险管理是根据以往的危险事件经验,总结出危险因素,对现有的和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以此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避免医疗风险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及患者家属造成危害。
这种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
因为该科患者年龄一般较高、合并基础性疾病较多,同时由于患者大多长期卧床,也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即使是年轻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均较急危险严重且变化快,护理操作复杂,护理风险更高,需要特别注意,
也正是因为如此护理操作发生风险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将PDCA模式运用到风险管理中,有效地降低了护理风险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这种管理模式值得运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6:185-187.
[2]姚彬,金力伟.医院风险管理现状及效果[J].现代医院管理,2011,9(1):58-60.
[3]戴信秀.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的体会[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7):2155.
[4]姜慧芬,郑云仙.护理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67.
[5] Sullivan EJ.Effective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in nursing[M].New Jersey:Prentice Hall,2009:265-268.
[6]应华,吕芳菲.PDCA 循环管理对手术室低年资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82-83. 编辑/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