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伤者不痛,就要真情入心——潍坊市工伤鉴定“加减乘除”组合拳创出服务好口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刊策划
Articles planning
■ 于国庆 王文东
“师傅,如今办事儿,可跟您当年不一样!”前不久,只用了25天就顺利拿到伤残补助金的潍坊工伤职工孙建伟,打电话高兴地跟师傅张兆国说着自己的经历。
“落下残疾,本来心里就难受,申请办工伤,听俺师傅说,那可是好几个月才能办完的麻烦事儿,可谁想,从申请到拿到补助金,没用1个月,不跑腿,没冷脸,这办事效率,让俺们这些伤残人心里别提多暖和!”
孙建伟是山东潍坊一家机械加工厂的职工,2019发生的一次意外事故让他受了工伤。
出院后,孙建伟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一个电话打到潍坊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
工作人员向他介绍,微信就能申请鉴定,流程办理规范、简单。
果然,孙建伟没遇到原来“从鉴定到领待遇,有好多手续要办”的麻烦,很快就收到了自己的伤残补助金。
在山东潍坊,经多方探索、审慎测试,从2019年7月8日开始,工伤鉴定工作彻底告别大厅、官网的传统办事模式,同诸多纸质申请材料、复杂的网站界面说再见。
想群众之所想,深化内部工作全域流程再造,利用人人都有的互联网移动端,开发便民服务“小程序”,努力畅通内外部“一链办理” “加减乘除”等综合施措,把服务真正做到了工伤职工的家门口、手机上、心坎里。
把“0+1”做到实处
多年来,工伤鉴定流程一直较为复杂,个人申请、身份证、病历、工伤认定书等纸质材料要准备很多,还要到办事大厅排队上交,手续和流程繁琐了,办事群众就不方便了。
门户网站办理也不容易,办理率一直不足三成。
“有没有能让受伤群众办事简化、心里暖和的办法呢?”潍坊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持续探索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的工作方法,在优化服务上做“加法”,按照“一次办好”改革要求,在“便民、利民、惠民”上勤用心、做文章,想方设法为群众“加”权益、“加”便利。
于是,鉴定申请工作流程的重塑成为突破口。
潍坊市主动开发上线了工伤鉴定微信小程序,申请鉴定由原来的“到服务窗口提交材料、5个工作日审核受理”,变为现在的“掌上申请、网上受理”。
小程序设置了便捷申请流程,从身份证开始,层层递进,有必填项目,也有选填项目,流程十分清晰。
小程序还加入了互动功能,便于工作人员对群众填报信息进行实时沟通和指导。
目前,通过小程序申请工伤鉴定的比率超过80%,个别不会操作的群众,在服务窗口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也能用手机顺利完成。
这种“0+1”(零
跑腿,一次办好)改革措施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了便利。
每次集中查体鉴定时,“真方便,太好了,想到老百姓心里了”等赞誉之词,变成了群众的口头禅,言语炽热,情感真挚。
为兄弟姐妹创出个“一链办好”
“一定要为职工提供兄弟姐妹般的真情服务!”在这份温暖信念的指引下,劳动鉴定中心没有因为申请流程简化而自我满足。
此前,工伤认定、鉴定和待遇支付三个环节,需重复提报病历、身份证等书面材料,于是,“一链办理”的思路被提上日程,为了让流程更优化,潍坊市主动瘦身做“减法”。
按照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的要求,梳理优化各个流程,全面瘦身。
要想伤者不痛,就要真情入心
——潍坊市工伤鉴定“加减乘除”组合拳创出服务好口碑
18
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20年第7期
本刊策划
申报材料能减尽减,申请人在上一个审批服务环节已提交的材料,不再重复提交,杜绝“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无谓证明,将原有的10余项申请材料减少至5项。
办事环节能简尽简,整合归并工伤鉴定、工伤康复确认等工作流程,实现3大类11项鉴定同网受理、同批次办理、同时间送达鉴定结论,变“一事一流程”为“多事一流程”。
鉴定时间也能短尽短,自2019年起,鉴定频次由文件规定的每60天组织一次改为每30天组织一次。
鉴定现场上线面部识别和人证比对系统,较人工核对身份准确率更高,耗时也大大减少。
倡导工伤业务“一链办理”,实现鉴定与认定、待遇支付之间数据推送、信息共享,工伤职工申请鉴定只需填报一张申请表即可完成,鉴定结束领取工伤相关待遇更不需要提交任何材料,补助金直接打到职工的社保卡上,办理时限较法定时限提速60%。
此外,通过开发系统接口程序,潍坊市的鉴定信息系统与山东省系统实现了对接互联、信息共享,潍坊市也成为山东省首家自建系统与省系统对接的城市。
信息共享后,潍坊市鉴
定的职工向山东省申请再次鉴定时,
山东省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可直接从
系统中调取被鉴定人身份证、病历、
鉴定评审表等相关资料,无需职工再
次提供,既省时又省力。
潍坊市还深度打通数据壁垒,积
极寻求向外的“一链办理”,主动向
公安、卫健、民政、医保等部门和单
位要数据,实现人口信息、住院信息、
死亡信息、社保信息等数据的共享和
自动比对,大大缩短了材料准备和信
息核实的时间。
加减乘除,组合拳打出好口碑
通过“互联网+鉴定”,实现了
群众办事效率倍增。
近几年,潍坊市
劳动能力鉴定中心“想伤者之痛,创
真情服务”,积极打出“加减乘除”这
一组合拳,最大限度地为群众解难事、
办实事、做好事,赢得了社会各界的
赞誉,创造了为民服务好口碑。
让数据多跑路,才能让群众少跑
腿,在办事效率上提速,就是做“乘法”。
朱某是潍坊市某企业一位重度烧伤的
工伤职工,两年里,朱某历经了无数
次手术和钻心之痛,还承担着巨额医
疗费用。
了解到其伤情稳定后,潍坊
市劳动能力鉴定中心及时开通“绿色
通道”,赶赴北京为其进行上门服务。
早在十年前,潍坊市便开始建立
并逐步完善劳动能力鉴定“绿色通道”
工作,年均为近百名危重职工提供上门
服务,被人社部工伤保险司表彰为“全
国劳动能力鉴定机构为民服务创先争
优先进窗口单位”。
2019年,结合微信
小程序,潍坊市对“绿色通道”工作全
面升级,危重职工申请鉴定,只需上传
一段近期生活小视频,即可组织专家上
门服务。
再加上鉴定结论免费邮寄送达,
实现了群众办事“零跑腿”。
让群众更满意,在破解难题方面,
中心也在做着“除法”。
注重从源头
入手,通过牢基础、强监督、转作风,
有效化解了争议矛盾的发生。
不断调
整充实鉴定专家库成员,确保专家年
龄和专业构成科学合理,130余名受
聘专家保证了鉴定工作顺利开展;同
时,定期组织专题业务培训,不断提
升鉴定专家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筑牢鉴定基础,保证了鉴定结论更加
客观、公正。
鉴定标准依据主动公开,
鉴定现场全程录音、录像,鉴定结论
全部网上公示,鉴定全程自觉接受纪
检和群众监督,确保了鉴定结论更加
公开、透明。
在中心内部,落实首问
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
等服务要求,畅通群众咨询或投诉渠
道,定期开展作风督查,强化问责追
责,切实转变作风,彻底杜绝工作服
务态度差、推诿扯皮等损害群众切身
利益的问题发生,全力打造流程环节
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的群众
办事环境。
(作者单位:潍坊市劳动能力鉴定
中心)
19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2020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