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答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简答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答:
1902年,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爱国女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新式女学之一,也是蔡元培真正实践教育救国主张的开始。
答:魏良1901年,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中国勒索了大批“赔款”。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庚子赔款”。
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一样,美国也从中捞得一笔为数不小的赔款。
1909年,美国政府把从中国掠夺去的“庚子赔款”的一部分,用来在中国兴办学校,“培养”中国的留学生,“教育”中国学生。
这就是所谓的“退款兴学”。
答:
导生制:
又称兰卡斯特—贝尔制,是指由教师对学生中年龄大、成绩好的施教,而后由他们任导生,转教其他的学生代替教师的职责。
这种制度节省师资、花费少,在英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班级之间进行竞争。
但它不能给儿童以系统、充分的知识,也有机械、生硬的毛病,只注重学生的外部动机,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实行体罚,所以只能满足民众对低水平初等教育的要求,不可能适用于各种程度的教育。
答:公学:
也是一种文法学校,最初是因为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所定教学目的又在于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而得名,实际上它是一种私立学校。
主要进行古典文科教学,很快发展为只限上层社会子弟才能入学,教育目的实际表现为培养未来的、具有特权的官吏和统治阶层人物。
答:
1985年,美国国会颁布《国防教育法》,制定该法的目的是加强国防并鼓励和援助教育法案的补充和改进,以满足国家的迫切需要,其主要内容有:
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
学和现在外语的教学,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天才教育”,增
拨大量经费,作为对各级学校的财政援助。
以后《国防教育法》的内容不断得到修正。
《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情况,使美国教育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它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美国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
教育大量的弟子,整理了大量的古代书籍(《诗经》《易经》《尚书》等),将知识极大普及,形成了好的传统,打破了贵族教育,家族传承教育的桎梏答:
汉武帝继位后,由于形势发生了变化,统治阶级进一步谋求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大一统。
为此,曾几次诏贤良议政,最后肯定了董仲舒、公孙弘等儒生的建议,确认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
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此,儒家学派所宣扬的诗、书、礼、易、春秋等典籍被尊崇为“经”,不仅学校以经学为教材,实行“尊孔读经”;而且皇帝为倡导研究经学,往往亲自召集经学讨论会。
儒家学说思想之所以能取得独尊的地位,除了当时客观需要的原因外,也还有其自身的原因。
这就是儒家在政治上宣扬贵秩序、扶阳抑阴、尊君抑民;在经济上鼓吹先富后教、为民制产、强本节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不仅对汉代的教育,而且对汉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第一,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推动了汉代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汉代的学校教育,实质上就是经学教育。
统治阶级为了扩大儒术的影响,大力兴办学经的学校,选拔经学教师,出版经学书籍,增加学生名额。
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为封建制学校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确立了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
一般情况下,汉王朝选拔官吏有两种途径:
一是从太学生中挑选;
二是从地方官吏中晋升。
无论哪种途径,均以通晓儒经为标准。
总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无论对养士还是选士均有极大的影响。
这种影响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
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
可见,“独尊儒术”政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1)论教育的“开民智”:
在开民智的问题上,他主张既要“开民智”,又要“开绅智”、“开官智”。
对开民智,他说不能只满足于“学堂之设”,还必须造就一批“成就远大,各有专民、各有根底”的精干分子,这是开民智的首要任务。
(2)论教育宗旨:
他批评中国传统教育所培养的人,仅是“独善其身”重私德的个人,而缺乏“人人相善而群”的公德观念。
他认为,在“今日列国并立,弱肉强食,优胜劣败之时代”,如不确立正确的教育宗旨,不改变育材的目标,那么,中国在世界上是“绝无立足之地”的。
梁启超认为,正确的教育宗旨,当立为培养“新民”。
这种“新民”的主要标准是具有爱国心、公共心、独立性、自治力等,他
(3)论变科举,兴学校:
梁启超针对中国的落后状况,积极主张变科举,兴学校。
他在《论科举》中,还提出了改革科举的具体方案,他说有上、中、下三策。
对此三策,他申明“由上策者强,由中策者安,由下策者存”。
如果固守弊制,则将坐以待亡,是与时相背的愚蠢表现。
为实现废除科举,“合科举于学校”的“上策”,梁启超积极提倡兴办学校。
(4)论师范教育和女子教育: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开创者。
1896年,他撰写《论师范》一文,专门论述师范教育问题。
他认为师范教育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梁启超也很重视女子教育,他从“男女平权”的观点出发,积极提倡兴办女学。
1896年,他发表了《论女学》一文,论述了发展女子教育的重大意义,提出了关于女子教育的系统看法。
梁启超的这些主张,对当时封建意识非常浓重的中国来说,确实起了巨大的改变风气思想先导的作用,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
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梁启超功不可没。
答: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影响久远。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的基本主张及特征如下:文艺复兴前期,比较重视以古典语言和古典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并把宗教教育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宗教改革时期的
新教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比较注重教育世俗性,但它更强调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当然,新教提出的普及教育主张是以宗教教育为中心的。
宗教改革后出现的唯实主义教育思想也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这种思想更加注重现实生活,注重提高人的地位,强调教育应按照人的自然发展顺序进行,强调教学过程应当运用新知识和新方法,洋溢着一种入世、求实的现实主义精神,反映了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人的发展和世俗利益成为教育关注的内容;奠定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基础,近代的自然主义、国家主义等教育思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思想渊源。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
意大利的维多利诺,法国的拉伯雷《巨人传》、蒙旦,尼德兰的伊拉斯莫斯,德国的马丁.路德) 答:
在近代教育家中,斯宾塞是以倡导科学教育而著称的,他为争取科学被承认为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努力奋斗,力主在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均需与自然科学的发展相协调。
斯宾塞认为,个人生活中有直接保全自己、间接保全自己,抚养子女、社会关系、闲暇娱乐等五个方面的活动,教育的任务就在于指导人们怎样生活,只有交给科学知识,才能使人为圆满完成各种生活活动做准备,斯宾塞还从知识的比较价值、训练价值、价值。
因此他认为,科学在门类繁多的课程体系中应居中心地位,并将众多的科学课程分为五类,要求学生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和侧重。
斯宾塞认为:科学教育在方法上应顺应儿童的自然方展,注意即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儿童的智力,在教学上要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答: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考试制度,是国家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各级文官的一种选官制度。
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成分。
从隋朝确立至清末1905年废除,历经1300年。
科举制是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封建教育的核心。
科举制的产生,弥补了隋唐之前选举官吏人才制度的不足,满足了封建政权对人才的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但另一方面,由于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因而对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带有一些消极影响。
(三)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
总之,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曾经是一个公平合理、积极有效的选官制度,对于维系民族传统文化、保证中国统一等方面有过巨大历史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负面作用越来越突出,至明清时已成为文化教育发展的桎梏。
答:
答:
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
确定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作为改造;针对大学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应该提倡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各派主张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都可以让他们自由发展,兼容并包。
依据这一方针,他聘请教师“以学诣为主”,允许不同学术观点的人同时在大学任教,使北大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面貌一新。
他的这一办学方针改变了旧北大一片死寂的景象,在突破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文化专制主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各种新思想在大学讲坛上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答:卢梭是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代表作是著名的《爱弥儿》。
他的基本观点是:
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和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实施自然教育。
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教育理论在批批判传统封建教育制度弊端的基础上,强调教育“顺应自然”的原则,提倡培养自然,因而在教育思想上被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并为后人革新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至深,从卢梭开始,教育理论开始进入重视研究儿童的新时期。
答:
集体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确定,教育工作的基本对象是集体,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是集体教育。
因此,他把集体和集体教育看成是全部教育理论的首要的和关键的问题。
“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是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
马卡连柯在《我的教育经验中的若干》若干一文中说:
“我们的教育任务在于培养集体主义者。
我在自己从事苏维埃教育工作的16年中,把主要的力量都用在解决集体和集体机构的建立、解决权能的制度和责任的制度等等问题上了。
”
①什么是集体?在马卡连柯看来,普通聚集起来的一群人,好像临时同乘一辆电车的一群人一样,是“个人目的的偶然巧合”,
②是乌合之众,绝不能称为集体。
他明确提出,集体道德是有共同目的、共同劳动、共同斗争并在这一共同目的劳动和斗争的前提下,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社会有机体。
他认为集体应该具有以下性质:第一,是人们在共同目的和共同劳动中的联合组织。
第二,集体是苏维埃社会的一部分,同一切其他集体有机地联系着。
第三,集体是社会的有机体,拥有管理机构和协调机构。
第四,集体应坚持全世界劳动人民统一的原则性立场,应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马卡连柯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第一个目的的学校集体则不是青年们的集合,而且是“具有苏维埃国家里任何其他集体的一切特点、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细胞。
”
③它首先应当成为教育工作的对象,在集体中组织全部教育过程,通过经常的、系统的教育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但是具有这种或那种特点的人,而且是集体的成员,真正的集体主义者。
马卡连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深入地探讨了学生集体形成和发展的道路问题,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集体主义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指导作用。
简答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二)华师现代教育思想在线作业100分答案 ___________是通过
引导施爱、启发自爱、达成被爱,优化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自信舒展、快乐、健康成长的教育模式。
公民___________主要包括与人合作、表达观点、控制冲突和对政治生活的监督和影响的能力。
___________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正式上升为国家意志。
从个体发展角度来看,终身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人不断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生活并完成其___________的过程。
___________通过开展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等心理保健工作,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