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留别王维》原文及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浩然《留别王维》原文及赏析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
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
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孟浩然《留别王维》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留别王侍御维 / 留别王维
唐代: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译文
这样寂寞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注释
寂寂:落寞。
竟何待:要等什么。
空自:独自。
欲寻芳草去:意思是想归隐。
芳草:香草,常用来比喻有美德的人。
违:分离。
当路:当权者。
假:提携。
扉:门扇。
鉴赏
这首诗是孟浩然回襄阳临行前留给王维的。
诗人抒发出由于没人引荐,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怀。
这首诗表达直率,语言浅显,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耐人寻味。
第一联写落第后的景象:门前冷落,车马稀疏。
“寂寂”两字,既是写实,又是写虚,既表现了门庭的景象,又表现了作者的心情。
一个落第士子,没有人来理睬,更没有人来陪伴。
只有孤单单地“空
自归”了。
在这种情形下,长安虽好,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
他考虑到返回故乡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试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联写惜别之情。
“芳草”一词,来自《离骚》,王逸认为用以比喻忠贞,而孟浩然则用以代表自己归隐的理想。
“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又考虑归隐了。
“惜与故人违”,表明了他同王维友情的深厚。
一个“欲”字,一个“惜”字,充分地显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与斗争,从这个思想活动里,却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两句,说明归去的原因。
语气沉痛,充满了怨怼之情,辛酸之泪。
一个“谁”字,反诘得颇为有力,表明他切身体会到世态炎凉、人情如水的滋味。
能了解自己心事,赏识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维,这的确是太少了!一个“稀”字,准确地表达出知音难遇的社会现实。
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就是由于这两句,使得全诗才具有一种强烈的怨怼、愤懑的气氛。
真挚的感情,深刻的体验,是颇能感动读者的,特别是对于那些有类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鸣。
如果再从结构上考虑,这一联正是全诗的枢纽。
由落第而思归,由思归而惜别,从而在感情上产生了矛盾,这都是顺理成章的。
只是由于体验到“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这一冷酷的现实,自知功名无望,才下定决心再回襄阳隐居。
这一联正是第四联的依据。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表明了归隐的坚决。
“只应”二字,是耐人寻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来归隐是唯一应该走的道路。
也就是说,赴都应举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场误会,所以决然地“还掩故园扉”了。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
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
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是作者科举落第离开长安时赠别友人王维的作品。
首联直接说出“自归”,颔联则写题意“惜别”,颈联说明“自归”之故——乃是知音既少,当道不用,此时不走,更待何时。
尾联叙写决心隐
居不仕,归隐田园。
诗以失意后的牢骚贯穿全诗。
语言平淡朴实,近于口语,不讲究对偶,顺其自然。
在京求仕不成,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综观全诗,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辞藻,语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语。
对偶也不求工整,却极其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然而却把落第后的心境,表现得颇为深刻。
言浅意深,颇有余味,耐人咀嚼。
创作背景
此诗是孟浩然游京师,应进士试,失意后所作。
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于是孟浩然决定归隐山林,但不忍心与朋友分别,就写下了《留别王维》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