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突破:诗词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阅读:诗词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归朝欢·题晋臣敷文积翠岩【1】
辛弃疾
我笑共工缘底怒【2】,触断峨峨天一柱。
补天又笑女娲忙,却将此石投闲处。
野烟荒草路,先生拄杖来看汝。
倚苍苔,摩挲试问:千古几风雨?
长被儿童敲火苦,时有牛羊磨角去。
霍然千丈翠岩屏,锵然一滴甘泉乳。
结亭三四五,会相暖热携歌舞。
细思量:古来寒士,不遇有时遇。
注释:【1】赵不遇,辛弃疾的朋友,字晋臣,曾为敷文阁学士。
此时与辛弃疾均去职赋闲。
【2】缘底,为什么。
1.下列诗句中的“石”,含有寄托之意的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山居秋暝》)
B.素沙见底空无色,青石潜流暗有声。
(唐·李绅《别石泉)
C.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唐·贾岛《题李凝幽居》)
D.竹劲兰芳性自然,南山石块更遒坚。
(清·郑板桥《题兰竹石》)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赴洛道中作(其一)
陆机【1】
总辔登长路,呜咽辞密亲。
借问子何之?世网婴我身。
永叹遵北渚,遗思结南津。
行行遂已远,野途旷无人。
山泽纷纡馀,林薄杳阡眠。
虎啸深谷底,鸡鸣高树巅。
哀风中夜流,孤兽更我前。
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
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注释:【1】陆机,吴国人。
此诗是作者在吴国灭亡后,赴任洛阳途中所作。
5.“顾影凄自怜”中的“顾影”表达了一种悲情。
下列诗句中的“顾影”没有
..表达悲情的一项是()
A.卷珠帘,凄然顾影。
(苏轼《永遇乐》)
B.真妃解语,西施净洗,娉婷顾影。
(王沂孙《水龙吟》)
C.空庭孤月下,顾影一潸然。
(吴扩《怀伯兄》)
D.起居常若随,顾影独无依。
(皇甫濂《悼子乘二首》)
阅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和《金陵驿》,完成下面小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金陵驿1》其一
草合离宫2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影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3.
注1金陵:今南京。
驿:古代官办的交通站,供传递公文的人和来往官吏休憩的地方。
这里指文天祥抗元兵败被俘,由广州押往元大都,途经金陵。
2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
3啼鹏带血: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暗喻北行以死殉国,只有魂魄归来。
3.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两首诗歌分别如何借“山河”意向表达亡国的沉痛之感。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梦李白①
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②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流寓泰州,闻李白流放夜郎而作。
①冠盖:指代达官贵人。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由浮云联想到游子,这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B.诗中的“梦”字,具有呼应诗歌题目的作用。
C.诗用五言,简洁而朴重;对偶又使节奏鲜明。
D.“网恢恢”一词化用了“天网恢恢”的典故。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①
李白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②。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遭权奸谗毁,被排挤出长安之后。
①谢玄晖:即谢朓,南齐著名诗人,被诬陷致死。
谢朓遭排挤离开京城时,写有《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澄江静如练”是其中句。
5.与“月下沉吟久不归”中的“月”所表达的情感相近的一项是()
A.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旅夜书怀》)
B.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C.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D.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
秦观
满天风雪,向行人、做出征途模样。
回首家山才咫尺,便有许多离况。
少岁交游,当时风景,喜得重相傍。
一樽谈旧,骊驹【1】门外休唱。
自笑二十年来,扁舟来往,惭愧湖头浪。
献策彤庭【2】身渐老,惟有丹心增壮。
玉洞【3】花光,金城柳眼【4】,何用生凄怆。
为君起舞,惊看豪气千丈。
注释:【1】骊驹:这里指告别歌。
【2】彤庭:指皇宫。
【3】玉洞:岩洞的美称,亦指仙道或隐者的住所。
【4】柳眼:形容初生的柳叶细长柔嫩。
6.这首词中的“金城柳”,借“桓公叹柳”典故,慨叹光阴易逝,年华易老。
下列写柳的诗句表达的情感,与此最接近一项是()
A.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唐·罗隐《柳》)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
C.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宋·曾巩《咏柳》)
D.颜色鲜明能几时,未辞黄叶已辞枝。
都缘爱管闲离别,多恨多愁故早衰。
(宋·李静独《柳》)
阅读下而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裴判官自贼中再归河阳幕府①
岑参
东郊未解围,忠义似君稀。
误落胡尘里,能持汉节归。
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
却向嫖姚②幕,翩翩去若飞。
[注]①安史之乱期间,裴判官落入叛军手中,逃出后,欲重归河阳幕府。
①嫖姚:汉代名将霍去病曾任嫖姚校尉。
此处借指李光弼,点题“再归河阳幕府”。
1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B.“胡尘”借指叛军,此处“误落胡尘里”是说裴判官不幸落入叛军手中。
C.用苏武持节归汉的典故,赞扬裴判官主动请缨出使,深入敌营不辱使命。
D.全诗充满了对守节不移、忠义报国之人的赞美之情,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7.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早发渔浦潭【1】
孟浩然
东旭早光芒,渚禽已惊聒。
卧闻渔浦口,桡声暗相拨。
日出气象分,始知江路阔。
美人常晏起,照影弄流沫。
饮水畏惊猿,祭鱼时见獭【2】。
舟行自无闷,况值晴景豁。
注释:【1】渔浦潭:今浙江富阳县东南。
时诗人在此处漫游。
【2】水獭捕鱼为食,常捕鱼陈列于水边,有如陈物而祭,称为祭鱼,亦称獭祭。
8.“猿”是古诗词中常见意象。
下列诗句写“猿”与其他三项寄寓情感不同
..的一项是()A.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B.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C.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韩愈《湘中》)
D.前路不知何地别,千山万壑暮猿吟。
(徐祯卿《送萧若愚》)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雪曲
江晖【1】
边城风雪至,游子自心悲。
风哀笳弄断,雪暗马行迟。
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
恐君犹不信,抚剑一扬眉。
注释:【1】江晖:南朝陈诗人。
曾直言进谏而不被君王采纳。
9.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两首诗都具体描写了边塞的风雪,请结合诗句,分析“风雪”形象在营造意境、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十二月一日三首①
其一
今朝腊月春意动,云安县前江可怜。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未将梅蕊惊愁眼,要取椒花媚远天②。
明光③起草人所美,肺病几时朝日边④。
其二
寒轻市上山烟碧,日满楼前江雾黄。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
春花不愁不烂漫,楚客惟听棹相将,
【注】①杜甫流寓云安时曾计划出峡以避乱、返长安。
①远天:指云安,荆楚有采椒花制酒祝寿俗。
①明光:指起草文诰的明光殿,诗人曾于宫中落笔为文。
①日边,指朝廷。
10.雁是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意象。
下列诗句中的“雁”,与“一声何处送书雁”句中的“雁”,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曹操《蒿里行》)
B.孤雁不饮啄,飞鸣念群声。
(杜甫《孤雁》)
C.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李峤《汾阴行》)
D.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李愚《思妻诗》)
11.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①一团团逐对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①百花洲,《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姑苏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
’”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
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
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红楼梦》中出现了大量的咏物诗,曹雪芹借咏物诗,揭示了人物形形色色的性格特点。
第70回中,林黛玉和薛宝钗各填了一首柳絮词,两首同题诗表现了黛钗截然不同的性格特征,
试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辛弃疾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
截江组练【1】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朝又暮。
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
风波平步。
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2】。
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堪恨处:人道是属镂【3】怨愤终千古。
功名自误。
谩教得陶朱【4】,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注释:【1】组练:“组甲被练”的简称,军士所服的两种衣甲。
【2】人间儿戏千弩:钱武肃王筑江堤,命强弩数百射潮头以阻潮水。
【3】属镂:古代名剑。
传说春秋时伍子胥屡谏吴王夫差杀越王勾践,夫差不听,反而赐其属镂剑自刎,并抛尸于钱塘江。
【4】谩教得:空使得,意为“白白便宜了”。
陶朱:越国大夫范蠡,助勾践灭吴,立下大功。
传说灭吴后,他预料难为勾践所容,便携西施隐遁于太湖一带经商,成为巨富。
12.“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二句,将势不可挡的汹涌潮水比喻为激战中如貔虎一般勇猛奔驰的军队。
下列诗句采用了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A.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李白《清溪行》)
B.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C.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杜牧《长安秋望》)
D.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林逋《小隐自题》)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1】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
[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3.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
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通州望海
明·屈大均①
狼山秋草满,鱼海暮云黄。
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
乘槎无汉使②,鞭石有秦皇③。
万里扶桑客④,何时返故乡。
注:①作者曾参与反清复明的斗争,失败后避难江南。
①乘槎:槎,木筏。
相传汉武帝令张骞出使西夏寻找黄河源头,乘槎经月而至银河。
①鞭石:相传(秦)始皇作石桥,欲渡海看日出,鞭石下海,石皆流血,至今悉赤。
①扶桑客:抗清不成而避地日本的仁人志士。
14.请简要赏析“狼山秋草满”一句中“秋草”的丰富意蕴。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十亩之间①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②兮,行与子逝③兮。
采桑女
[唐]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④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⑤,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释】:①选自《诗经·魏风》。
①泄泄,和乐的样子。
①逝:回。
①侵晨:清晨。
①里胥:乡里小吏,与里正相当。
15.请比较上面两首诗描写采桑女形象时所使用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昌谷北园新笋四首
李贺
其一
箨落①长竿②削玉开,
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
别却池园数寸泥。
其四
古竹老梢惹碧云,
茂陵③归卧叹清贫。
风吹千亩迎雨啸,
鸟重一枝入酒尊。
[注]①箨(tuò)落:笋壳落掉。
①长竿:新竹。
①茂陵:地名。
《史记·司马相如传》记载“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
16.“竹”是诗歌常见的意象,用来寄托诗人情志。
两首诗都使用了“竹”这一意象,诗人寄托的情志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①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吴融:晚唐诗人,受政治局势影响,几度被贬,漂泊一生。
①帝乡:指长安。
17.下面诗句都有“蝶”,与“春浅香寒蝶未游”中“蝶”的形象特点相似的一项是
A.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B.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王驾《雨晴》)C.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黄巢《题菊花》)D.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1】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2】!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3】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4】,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释:【1】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
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
【2】撄(yīnɡ) :干扰。
【3】钧天:指天上的音乐。
【4】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
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18.“肯信”“须怜”这两个词语颇具表现力,请结合诗歌内容,分别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汴岸置酒赠黄十七①
[宋]黄庭坚
吾宗端居丛百忧,长歌劝之肯出游。
黄流不解涴②明月,碧树为我生凉秋。
初平群羊置莫问,叔度千顷醉即休。
③谁倚舵楼吹玉笛?斗杓寒挂屋山头。
④
注释:①此诗为诗人离京赴太和县任时告别友人之作。
黄十七:黄介,字几复。
①涴:污染。
①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曾记其牧羊成仙事。
叔度:即东汉黄宪,志向高洁,不应官
府征辟,时人赞其气度“汪汪若千顷陂”。
①斗杓:指北斗星。
19.本诗与《赠别几复》均运用了“月”这一意象,作者在两诗中运用该意象所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赠别几复
[宋]黄庭坚
风惊鹿散豫章城,邂逅相逢食楚苹。
佳友在门忘燕寝,故人发药见平生。
①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还月明。
契阔愁思已知处,西山影落暮江清。
注释:①发药:意为善言劝人以当药石。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风流子·京口怀古
曹贞吉
三山围铁瓮,孙郎后,今古几英雄?忆北府参军【1】,寄奴王者,金戈铁马,横据江东。
凌歊【2】上,歌风追汉帝,置酒宴群公。
一代伟人,龙行虎步,十年征战,洛下关中。
只今凭吊处,佛狸祠下路,烟树冥濛。
为念寻常巷陌,社鼓连空。
算碻磝【3】战地,几多白骨。
金焦名胜,两点青峰。
惟见惊涛满眼,东去匆匆。
注释:【1】北府参军:指刘裕,他曾在北府兵中任参军。
【2】凌歊:指凌歊台,相传是刘裕称帝后所建。
【3】碻磝:古地名。
20.本词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写到了历史人物刘裕。
请概括两首词中刘裕的形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并比较两首词写这个人物的用意有何不同。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意象的理解能力。
“含有寄托之意”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
A.诗句是说日落月出,松林静,溪水清清流过岩石。
此“石”为实景。
B.诗句是说泉水清澈得透明无色,泉底白沙清晰可见。
泉水在青石间潜滋暗流,发出低沉细微的声音。
此“石”为实景。
C.诗句是说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
此“石”为实景。
D.诗句歌颂竹子的力量,赞美石头的遒劲坚韧。
其中寄托了作者对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的赞美之情。
故选D。
2.B
【解析】
【分析】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A.“卷珠帘,凄然顾影”:我卷上珠帘,凄然地看一眼月影。
“顾影”紧跟“凄然”,表达悲伤之情。
B.“娉婷顾影”:姿态美好貌,自顾其影。
有自矜、自负之意。
所以,“顾影”没有抒发悲伤之情。
C.“空庭孤月下,顾影一潸然”:孤月高悬,庭院空旷,看着自己孤单的身影,不觉潸然泪下。
所以,“顾影”传达出一种悲伤之情。
D.“顾影独无依”:看着自己影子,形单影只,孤单无异。
所以,“顾影”抒发了悲伤之情。
故选B。
3.示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运用比喻,将国家比作狂风中飘浮的柳絮,表现出国家危在旦夕的紧张局势,蕴含着作者念及国之将亡的痛心;“山河风景元无异”运用反衬(对比),以
山河依旧突显国破之时百姓的颠沛流离、物是人非,突出作者目睹亡国之实的沉痛。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
题干问“两首诗歌分别如何借‘山河’意向表达亡国的沉痛之感”,首先找到含有“山河”的句子,然后分析该句的手法和情感。
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㬎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
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
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形象生动,而心情沉郁。
“山河破碎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动荡不安的国家局势比作风中到处飘荡的柳絮,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当时南宋局势的危急,蕴含着作者担忧国家的痛心。
“山河风景元无异”写山河依旧,可短短的四年间,城郭面目全非,人民多已不见。
“元无异”“半已非”巨大反差的设置,揭露出战乱给人民群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反映出诗人心系天下兴亡、情关百姓疾苦的赤子胸怀,将诗作的基调进一步渲染,使诗作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4.C
【解析】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对偶又使节奏鲜明”错误,本诗没有对偶。
故选C。
5.B
【解析】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及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
“月下沉吟久不归”,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
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
这里的“月”传达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
A. “月涌大江流”,写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写景雄浑阔大。
这里的“月”传达一种开阔的胸襟和不平静的心境。
B. “月照一孤舟”,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
这里的“月”传达一种孤独寂寞的情感。
C.“江村月落正堪眠”,船停靠在江村,时已深夜,月亮落下去了,人也已经疲倦,该睡觉了,因此连船也懒得系。
这里的“月”渲染乡村的宁静,传达了安闲随意的感情。
D.“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
这里的“月”寄寓着诗人对宇宙浩渺的向往与探究。
B项与题干中的“月”表达的情感相近。
故选B。
6.D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A.霸州送别,争着想用“柳条”牵绊住远行人,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B.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C.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
把春天的柳树比拟为得势便猖狂的小人,借以讽刺邪恶势力。
D.柳树颜色鲜艳没有多长时间,就满树的黄叶已经从枝头落下,慨叹光阴易逝,年华易老。
所以此项与这首词中所表达的情感最接近。
故选D。
7.(1)颈联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
(2)这样写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
【解析】
7.
本题考查概括诗句的画面并分析其作用的能力。
本题要求概括颈联描绘了的画面内容及其用意,答题时首先首先整体理解全诗,再翻译诗句,
分析作用。
本诗从国难起笔,感慨局势艰危,而朝中却罕有忠义报国如裴判官之辈。
全诗洋溢着守节不移、忠义报国的沸腾热血,读来慷慨豪壮,感奋人心。
颈联“卷帘山对酒,上马雪沾衣”大意是:我与裴判官卷帘望山,举杯对饮,上马时激起的雪花打到衣服上。
抓住意象“帘”“山”“酒”“马”“雪”“衣”,结合动词“卷”“对”“上”“沾”,可知诗句描写了裴判官行前与诗人卷帘望山,举杯痛饮,别时不顾风雪,策马奔驰的画面,其中“雪沾衣”“山对酒”渲染了裴判官出行时环境的恶劣;结合下文“却向嫖姚幕,翩翩去若飞”,烘托了裴判官归心迫切、急于重返前线杀贼的爱国者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的英雄胆气与一腔豪情。
8.A
【解析】
8.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A.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借啼不住的猿声烘托行舟飞进,表达作者畅快和兴奋的心情;
其余选项都是表达作者寂寞悲凉的感情。
故选A。
9.(1)江诗承前续写“风雪”的肆虐,风声呜咽,笳声凄婉,戛然而止;大雪漫漫遮盖道路,识途老马行进迟缓。
寒风之狂猛、积雪之深厚,交代了边地的凄冷苦寒的恶劣环境,表现戍卒在行军路上艰难前行的悲苦心情。
(2)杨诗紧承颔联,写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狂风呼啸,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
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征战的艰苦激烈场面,表现戍边将士冒着风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的精神。
【解析】
9.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诗歌意境、情感的能力。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意谓漫天大雪遮天蔽日,使战旗上的图画都晦暗失色;刺骨寒风不停呼啸,与战鼓声交织在一起。
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