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滕州市龙阳镇龙阳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滕州市龙阳镇龙阳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多地启动无人驾驶汽车路测,引发关注。

随着业内大公司的持续推动及相关政策的扶持,无人驾驶时代加速到来。

不过,当前无人驾驶技术还不能做到真正的“无人”。

无人驾驶作为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成为汽车行业竞相角逐的阵地。

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未来很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无人驾驶市场,预计至2030年,与无人驾驶相关的新车销售及出行服务创收将超过5000亿美元。

虽然无人驾驶在技术方面日趋成熟,但我国现有的法律对无人驾驶的包容性还不足,尚未在国家层面形成明确、完整的无人驾驶法律和政策框架。

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驾驶机动车,应当依法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由于无人驾驶汽车无法明确“驾驶人”,一旦出了交通事故,责任方认定就变得十分困难。

无人驾驶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核心技术成熟,又需要智能交通设施完善和新一代移动通信普及,还需要道路测试过关、交通法规完善。

无人驾驶汽车现在使用的传感器受特殊天气的影响较大,一旦遭遇恶劣天气,车辆可能无法完全正确地感知距离、识别标志和行人。

而且,目前虽然多地已开展道路测试,但大多是封闭道路测试。

此外,在现有条件下,根据相关法规要求,一些“无人驾驶”汽车也并不能真正做到“无人”,而是需要在特定范围、规定场景以及有人员监管的前提下实现。

可以预见的是,无人驾驶技术将在不久的未来出现在大众生活中,无人驾驶汽车作为未来汽车智能化的代表,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驾驶方式。

不过,在无人驾驶时代到来之前,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准备,加快制定无人驾驶汽车相关的政策法规,同时,对我国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运输条例等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和完善,为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测试和商业化应用提供法律保障,推动我国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实现创新驱动、结构升级,抢占发展制高点。

(摘编自胡建兵《真正实现“无人驾驶”仍需跨越诸多门槛》,《经济日报》2020年5月14日)材料二:
(摘编自公众号“人工智能头条”《无人驾驶:人工智能三大应用造就“老司机”》)材料三:
4月22日,外媒援引海外市场研究和咨询、数据及分析服务提供商J.D.Power的市场报告称,时至今日,
部分北美消费者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市场信心开始动摇,市场接受程度开始下降。

J.D.Power在该市场报告中总结道:“如果美国和加拿大消费者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最新看法有什么暗示的话,那便是汽车制造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J.D.Power表示,在100点的指数范国内,美国人对无人驾驶的信心从36点降至35点;在加拿大,人们对无人驾驶汽车的信心从39点降至36点。

同时,J.D.Power强调,这份数据调查来自今年3月,那时北美地区还未发生大规模公共卫生安全事件。

J.D.Power认为,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开发成本非常高昂,如果消费者甚至还不能广泛接受它的话,这对汽车制造商来说将会是一条艰难的路。

J.D.Power旗下负责驾驶员互动与人机界面研究执行的董事Kristin Ko lodge表示:“他们(汽车制造商)正在推动消费者似乎不太感兴趣的技术。

尤其是现在,汽车制造商需要重新评估他们的支出。

他们在这些技术上投资了数十亿美元,但他们也需要投资于消费者教育。


有业内人士分析,绝大多数美国人(67%)不认为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熟,也不认为社会已经准备好整合它,参与这项研究的专家甚至认为,因为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出现,人们可能会看到消费者不再专注于个人交通工具转而转向共享交通工具。

许多公司把共享移动作为未来重新定义交通的一种方式。

(摘编自《北美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信心下降》,环球网2020年4月23日)
1. 下列有关“无人驾驶”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人驾驶”的技术日益成熟,但目前依然无法做到真正的“无人”。

B. “无人驾驶”作为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的高级形态,中国市场前景广阔。

C. “无人驾驶”因无法明确“驾驶人”,若发生交通事故无法认定责任方。

D. “无人驾驶”代表着汽车智能化发展方向,将会从根本上改变驾驶方式。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可以得知,尽管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但仍然可以确信“无人驾驶”时代将会到来,我们需要做好各项准备。

B. 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在一个控制周期内,传感器、计算机和执行器各司其职,协同完成“无人驾驶”的整个过程。

C. 从材料三可以得知,北美消费者对无人驾驶汽车信心下降,原因之一可能是人们由专注个人交通工具转向专注共享交通工具。

D. 从当前的情形来看,“无人驾驶”尽管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要好于美国,但对两国而言,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3. “无人驾驶”想要真正进入人们生活,需要在哪些方面加以完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攀登者
阿来
一九六〇年五月。

凌晨四点。

狂风稍息,光线昏暗。

三个人沿着山脊向上摸索前行。

暗淡的星光照出隐隐约约的山峰坡面。

王五洲说:“再坚持一下,从第二台阶上来都四个多小时了,应该快到了。


曲松林:“我要准备摄影机了。


多杰贡布:“天这么黑,人都看不见,机器看得见吗?”
曲松林还是从背包里拿出摄影机,再重新把背包背上。

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用去了好几分钟时间。

前面两个人冻得瑟瑟发抖。

曲松林终于又迈开了步伐。

他终于和前面两个人站在了一起。

王五洲抖抖结组绳,重新迈开了步子。

多杰贡布紧紧跟随。

他必须跟得很紧,他的眼睛因为雪盲,看不清路。

他必须让自己听得见王五洲的脚步声和粗重的呼吸。

曲松林站住,打开摄影机。

镜头前一片模糊。

影影绰绰的雪坡,两个挣扎着前行的模糊身影。

曲松林操纵摄影机时,放下了冰镐,这使他的身体失去了支撑。

当他重新迈开步子时,趔趄一下,身体倒地,他惊呼一声,顺着冰坡迅速下滑。

王五洲听到这声惊呼,下意识地把冰镐猛一下插进身前的冰雪中,并将整个身体扑了上去。

曲松林继续下滑,绷直的结组绳猛然一顿,王五洲手下的冰镐险些被拔了出来。

多杰贡布也被绳子拉倒。

他倒下时,奋力扑在了王五洲身上,两个人的体重,才使松动的冰镐又插回了地面。

曲松林一只手紧抓着摄影机,头冲下挂在悬崖边缘。

上面传来喊声:“抓紧绳子,不要松手!”
曲松林嘶哑着嗓子:“把摄影机拉上去,不要管我了!”
“不行,老曲,坚持住!”
“我不行了。

你们两个定要上去啊!”
上面没有回音,似乎默认了他的决定。

但结组绳紧紧地绷着,曲松林一手紧抓摄影机,另一只手试图解开拴在腰间的结组绳,却怎么也解不开。

何况,要是绳结解开,摄影机也会同他一起坠落深谷。

“曲松林!曲松林!”上面又传来了喊声。

曲松林的声音都带上了哭腔:“想死都不行啊!你们拉吧。


他横着身子,奋力用脚上的冰爪踢开冰面,找到一个支撑点,把倒悬的身子正了过来。

曲松林松了一口气:“好了,你们拉吧。


但是,无论上面怎么用力,绳子都纹丝不动。

曲松林也感觉不到一点点上升的力量。

王五洲让多杰贡布把稳冰锥,自己顺着绳索,在冰坡上摸索而下。

原来,是保护绳深深地嵌入一道岩缝中,紧紧卡住了。

王五洲试图把绳索从岩缝中拉起来,但没有丝毫作用。

曲松林绝望地闭上眼睛。

一条绳子从上面悬垂下来,在曲松林面前摇摆。

曲松林试图把摄影机绑上,一只手不行,但悬坠在半空中的他又无法腾出两只手来。

王五洲:“老曲,抓住绳子!”
曲松林:“摄影机怎么办?”
王五洲沉默。

曲松林:“你快想个办法!”
王五洲:“人重要还是机器重要?!”
曲松林用尽力气用脚在陡峭的冰面上又踢出一个支点,支撑着身体尽力向上。

终于接近了王五洲。

他把摄影机推到王五洲手边,王五洲不接。

王五洲把绳子递到他手上。

曲松林:“队长说过,摄影机就是性命……我们要用摄影机证明中国人登上了峰顶。


王五洲:“没有人,怎么登上峰顶?老曲,十几个人冲顶,死的死、伤的伤,眼下就剩我们三个人了,不上去,对不起他们啊!”
曲松林:“为这机器,已经牺牲一个同志了!”
王五洲:“多一个人,就多一分登顶的希望。

我是代理队长,我命令你扔掉机器!”
曲松林松手,腾出手来抓住绳索,摄影机从他手上滑落坠下了深谷。

机器下落,和山壁碰撞,发出巨大的回响。

王五洲:“曲松林!曲松林!”
曲松林在下面声音微弱:“摄影机掉下去了。


当他脱离危险时,三个人都倒在了山脊上什么话都没有,只有粗重无比的喘息。

王五洲翻身起来,摸索着检查了曲松林腰间的绳子,又手持着冰镐继续前进了。

好一阵艰难的攀登,意识模糊、反应迟钝的他们只是在机械地挪动脚步。

终于,王五洲一脚踏空,上坡的路从脚下消失了。

他摔倒了,摔在山的另一边。

“下坡?怎么下坡了?”王五洲躺在地上问。

多杰贡布和曲松林也都爬上了峰顶。

那就是一块两米见方的冰雪地面。

两个人跪在地上,伸出手向着四面摸索。

确实,每一面都是下坡再没有往上的地方了。

两个人把跌在峰顶另一边的王五洲拉回到峰顶上。

他们都拉下氧气面罩。

“真的上来了?”
“真的上来了!”
“我们登顶成功了?”
“我们登顶成功了!”
三个人拥抱到一起。

臃肿的登山服、背上的登山包和氧气瓶并不能让他们真正完成拥抱的动作。

虽然没有人会看见,甚至星光稀薄的天空也不能看见,但他们仍然展开了五星红旗。

风中,旗帜猎猎振动,三个人齐声呼喊:“万岁!祖国万岁!”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交代攀登珠峰的具体时间,说明这个时间具有重要意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B. 曲松林不断提及“摄影机”,并为保护“摄影机”而不惜牺牲生命,因为在攀登者的心目中个人荣誉高于生命。

C. 曲松林脱离危险后,三个人都倒在山脊上,什么话都没有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更能让读者感受到攀登者经历生死后的复杂心情。

D. 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星光,形成了呼应关系,但是作用和意义并不相同,引人深思。

5. 文中画线语句富有特色,请分析其表达效果。

6. 小说以“攀登者”为题,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陈寅恪说:“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这表明学术研究还需借助于历史的想象力,但历史想象与艺术想象有所不同,我们切不可拿“想象”作“证据”,“误认天上的浮云为天际的树林”。

这也是治学者应当牢记的“信条”。

治学须以历史学为根基。

李大钊说:“纵观人间的过去者便是历史,横观人间的现在者便是社会。

”也就是说,要洞察现实的社会,就不能不研究过去的历史。

胡适之则把这种认识的思路,比作“祖孙的方法”。

这一方法从来不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把它视为“历史”的一个“中段”:“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

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

但历史也不是单纯事件的条块铺陈,它的背后还有“思想”,“有
一个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

因此,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它内在的“思想”,才能从一堆枯燥无生命的原材料中发现有血有肉的生命。

事实上,对许多研究者来说,研究对象与他个人经历并无直接关系。

研究政治史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没有历史想象力的参与,他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难以开展的。

历史想象应是“构造性”的。

这一点和艺术想象确有相似之处。

钱钟书也认为,“史学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盖于小说、剧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创立的记史方法。

比如刘邦之母大泽遇蛇、韩信下邳遇黄石公等,就具有艺术想象的意味。

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所赖以说明问题的一些“凭借”,如民族、国家、政党等,虽然是一种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但要把握它们,也要依赖于人的想象。

按照安德森的话说叫作“想象的共同体”。

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员,也不可能认识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们相遇,而是一种相互连接的意象让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当然,历史想象也不可“天马行空”。

这是它与艺术想象的不同点,柯林武德说:历史的想象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寻求事实真相,而艺术家则是为想象而想象”。

因此,治学者一定要将它限制在他所发现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叶,损害其真实性。

他可以有深入而巧炒的推论,但必须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

《红楼梦》研究中曾有过“索隐派”,他们借助离奇的想象,抓住书中的只言片语或某一个人物、情节,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测字猜谜式地从中“索”出所“隐”的人和事来。

这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总之,治学者需有历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隐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学”。

(摘编自周良书《治学需有历史想象力》)材料二
“历史想象力”,不仅是一个诗歌“写什么”的功能概念,同时也是“怎么写”的本体概念。

“历史想象力”要求诗人具有历史意识和当下关怀,对生存、个体生命、文化之间真正临界点和真正困境的语言有深度理解和自觉挖掘意识,能够将诗性的幻想和具体生存的真实性作扭结一体的游走,处理时代生活血肉之躯上的噬心主题。

“历史想象力”,应是有组织力的思想和持久的生存经验深刻融合后的产物,是指意向度集中而锐利的想象力,它既深入当代又具有开阔的历史感,既捍卫了诗歌的本体依据又恰当地发展了它的实验写作可能性。

这样的诗是有巨大整合能力的诗,它不仅可以是纯粹的和自足的,同时也会把历史和时代生存的重大命题最大限度地诗化。

它不仅指向文学的狭小社区,更进入广大的有机知识分子群,成为影响当代人精神的力量。

丰富的想象力,是一切艺术的主要特征。

但是,单纯考察想象力是否“丰富”,并不能决定文学作品的价值,重要的还是想象力的质量的高下。

诗歌话语固有的具体生存语境压力和词语使用的全部历史留下的语
义积淀,决定了我们在衡量诗歌文本中的想象力的价值时,必须同时将其对“历史生存的命名力”考虑进来。

所以我们要讨论的有关先锋诗歌“想象力”问题在当下的含义,无疑应当将“历史想象力”作为重点之一。

(摘自陈超《重铸诗歌的“历史想象力”》)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陈寅恪的历史想象力是经过训练养成的,因而其不像曹雪芹的艺术想象力那样无拘无束。

B.历史想象力有助于研究工作开展,我们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把握原材料背后的内在“思想”,有所发现。

C.“想象的共同体”借助相互连接的意象构成一个整体,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历史的具体的“存在”了。

D.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论,时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将事实纳入假想的框架中,这应成为治学者牢记的“信条”。

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理解古人的学说并评价其是非得失,需借助建立在实证之上的历史想象。

B.胡适“祖孙的方法”与李大钊将历史和社会相结合观察人间之法并无不同。

C.司马迁叙述某些事件时运用的记史方法,与文学创作的想象虚构有相似之处
D.红学研究中的“索隐”抓住只言片语比附史事,添枝加叶,对治学是有害的。

9.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历史想象力范畴的一项是()
A.1895年,美国一位推销员吉列偶遇发明家佩因特。

佩因特想发明一种人人都需要且一次性使用的东西赚大钱。

吉列在刮胡子时发现剃刀的刀片正适合这种构想。

于是他设计出了电动剃须刀。

B.瓦特看到开水沸腾,壶盖跳动便猜想有看不见的东西推动了壶盖运动,通过反复观察得出是水蒸汽的力量从而发明了蒸汽机。

C.莱特兄弟拆开父亲送的“蝴蝶玩具”,大胆设想除了鸟、蝴蝶等动物之外,人工制造的物品也可以飞天,最终发明了飞机。

D.李白在《登太白峰》一诗中,写道仿佛听到了太白星向他问候,并且为他打开通向天界的大门。

10.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想象力下一个简要定义。

11.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项羽略地至河上,陈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平爵卿。

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殷王反楚。

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击降殷王而还。

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

居无何,汉王攻下殷。

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将吏。

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渡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中当有金玉宝器,
目之,欲杀平。

平恐,乃解表裸而佐刺船。

船人知其无有,乃止。

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

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

其明年,淮阴侯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

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

封平以户牖乡。

于是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

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

”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

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

”乃复赏魏无知。

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

孝文帝立,以为太尉勃亲以兵诛吕氏,功多;陈平欲让勃尊位,乃谢病。

孝文帝初立,怪平病,问之。

平曰:“高祖时,勃功不如臣平。

及诛诸吕,臣功亦不如勃。

愿以右丞相让勃。


太史公曰:陈丞相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

方其割肉俎上之时,其意固已远矣。

倾侧扰攘楚魏之间,卒归高帝。

常出奇计,救纷纠之难,振国家之患。

及吕后时,事多故矣,然平竟自脱,定宗庙,以荣名终,称贤相,岂不善始善终哉!非知谋孰能当此者乎?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B. 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C. 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D. 其明年/以护军中尉从攻反者韩王信于代/卒至平城/为匈奴所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陈平奇计/使单于阏氏/围以得开/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秦,项羽将陕西的关中一带一分为三,分封给原秦朝的三位降将,因以称之。

B. 河,秦汉前,“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两者以外河流通常称“川”“水”。

C. 参乘,古代乘车,尊者在左,警卫在中,车夫在右陪坐,称“参乘”或“车右”。

D. 剖符,封建帝王封赏有功者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以作为凭证。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平跟随项羽,也曾得到垂青。

他跟随项羽攻破秦国,项羽赐给他卿一级的爵位,平定殷王反叛后,项羽派项悍任命陈平为都尉,并赏给他黄金二十镒。

B. 陈平逃离项营,遇险机智自保。

他横渡黄河时,看到船夫想要对他图谋不轨,就解开衣服赤身露体地帮
助船夫撑船,这样船夫知道他身上无钱才没有下手。

C. 陈平知恩图报,荣贵不忘故人。

刘邦封他为户牖侯,他辞谢说若没有魏无知,自己就不能入朝为官,于是就将封爵让给了魏无知,皇帝为此称赞了他。

D. 陈平富有智谋,处事谦虚谨慎。

孝文帝时,他认为太尉周勃在诛灭吕氏宗族的事情上功劳居多,于是托病引退,想把右丞相的尊位让给周勃。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2)汉王大怒而骂,陈平蹑汉王,汉王亦悟,乃厚遇齐使,使张子房卒立信为齐王。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吴先生谒惠州苏副使①
陈师道
闻名欣识面,异好有同功。

我亦惭吾子,人谁恕此公。

百年双白鬓,万里一秋风。

为说任安在,依然一秃翁②。

注释:①苏轼的崇拜者吴远游,准备到惠州看望苏轼,陈师道作此诗以寄意,陈师道中年受知于苏轼。

②秃翁:《汉书·霍去病传》:卫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贵,故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

唯独仁安不肯去。

又,《灌婴传》:“与长孺共一秃翁。

”秃翁指失势的灌婴,老而且秃。

这里是作者自指,言外之意是说自罢颍州教职。

16.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说吴先生久闻苏轼之名,欣然欲一识其面,次句说吴先生与诗人兴趣爱好不同。

然而二人于苏轼,好贤慕义而不顾自身安危则是相同的,
B.“惭吾子”指愧对苏轼。

“人谁恕此公”,化用杜甫“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句意,写苏轼当时的处境。

“人谁恕”三字,指诗人对时议偏向朋党感到愤慨。

C.“双白鬓”从形象着笔,囊括两人一生遭遇。

这一句上承“人谁恕此公”,以人海之横流衬托“双白鬓”的心心相许,树立起两个孤独,苍老而又不屈的高大形象。

D.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坚持正义与友情,以及凛然不可犯的气概。

该诗是作者用来慰藉远谪沿海偏远之地的故人,朴挚中有慷慨,处逆境而无悲凉。

1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意具体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