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第一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学而第一译文
《论语・学而第一》原文如下: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仁之本与!”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能信其言,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1.9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圣也乎?” 子贡曰:“固天纵之圣,又何疑焉?” 子禽曰:“然则夫子何以为之?”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道反是。
”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1.12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非和也。
礼来节之,亦不可行也。
”
1.13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小宗,亦可宗也。
”
1.1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1.15 子贡问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义若何?”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注释:
1.1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时常温习、练习。
•说(yuè):通“悦”,愉快。
•朋:志同道合的人。
•愠(yùn):生气,怨恨。
1.2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孝弟(t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
弟,同“悌”。
•鲜(xiǎn):少。
•务本:致力于根本。
•本立而道生:根本确立了,“道” 就产生了。
道,指孔子提倡的仁道。
•仁之本与:仁的根本吧。
与,通“欤”,语气词。
1.3
•巧言令色:花言巧语,伪装和善。
令,美好。
1.4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shēn)。
•三省(xǐng):多次反省。
三,表示多次。
•为人谋:替别人谋划(事情)。
•忠:尽心竭力。
•信:诚实。
•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5
•道千乘(shèng)之国: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道,治理。
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
•敬事而信: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并且讲究信用。
•节用而爱人:节约费用并且爱护人民。
•使民以时:役使百姓要按照农时。
1.6
•弟子:年轻人,一般指年纪幼小的人或学生。
•入则孝,出则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
•谨而信:言语谨慎并且讲信用。
•泛爱众:广泛地爱护众人。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文,文献、古籍等文化知识。
1.7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
•贤贤易色: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
第一个“贤” 是动词,尊重;
第二个“贤” 是名词,贤者。
易,轻视。
•致其身:奉献出自己的生命。
•虽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即使没有学习过(书本知识),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了。
1.8
•君子不重则不威: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学则不固:所学的知识也不牢固。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无友不如己者: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过则勿惮(dàn)改: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1.9
•慎终追远: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
终,指父母的丧事。
远,指祖先。
1.10
•子禽:孔子的学生,姓陈,名亢。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
•固天纵之圣:本来是上天赋予他圣明。
纵,赋予。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学问、声誉等)。
1.11
•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父亲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看他的行为。
没,去世。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如果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主张,可以说是孝顺了。
1.12
•礼之用,和为贵: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这一点是很好的;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个原则。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非和也。
礼来节之,亦不可行也:(但是)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只是知道和谐而一味追求和谐,那就不
是真正的和谐了。
用礼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如果只追求和谐)也是行不通的。
1.13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
复,实践,兑现。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敬符合礼,就能远离耻辱。
•因不失其小宗,亦可宗也: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是值得尊敬的。
因,依靠。
小宗,一说为“可亲”,一说为“可靠”。
宗,尊敬。
1.14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
•敏于事而慎于言: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可谓好学也已:可以说是好学了。
1.15
•贫而无谄(chǎn),富而无骄: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
•贫而乐:贫穷却能乐道。
•如切如磋(cuō),如琢如磨:就好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好像加工玉器,琢了还要磨。
原诗意思是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一样,精益求精。
•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能推知未来的事情。
1.16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译文:
1.1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时常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1.2 有子说:“一个人的为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长辈和上级,却喜欢造反的人,从来没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就产生了。
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吧!”
1.3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的人,很少有仁德。
”
1.4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1.5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并且讲究信用,节约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役使百姓要按照农时。
”
1.6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爱兄长,言语谨慎并且讲信用,广泛地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到这些之后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
1.7 子夏说:“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侍奉父母,能竭尽全力;侍奉君主,能献出自己的生命;和朋友交往,能诚实守信。
这样的人,即使没有学习过(书本知识),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了。
”
1.8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的知识也不牢固。
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害怕改正。
”
1.9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百姓的道德风尚就会趋于淳厚。
”
1.10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是圣人吧?” 子贡说:“本来是上天赋予他圣明,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子禽说:“那么老师是怎样获得(学问、声誉等)的呢?” 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学问、声誉等)的。
他获得学问的方式与常人是相反的。
”
1.11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看他的志向;父亲去世后,看他的行为。
如果三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主张,可以说是孝顺了。
”
1.12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这一点是很好的;大事小事都遵循这个原则。
(但是)也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只是知道和谐而一味追求和谐,那就不是真正的和谐了。
用礼来节制(人们的行为),(如果只追求和谐)也是行不通的。
”
1.13 有子说:“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
恭敬符合礼,就能远离耻辱。
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是值得尊敬的。
”
1.14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了。
”
1.15 子贡问:“贫穷却不谄媚,富有却不骄傲,怎么样?” 孔子说:“可以了;但是不如贫穷却能乐道,富有却爱好礼的人。
” 子贡说:“《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
告诉你过去的事情,你就能推知未来的事情。
”
1.16 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