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 第十课 应对考试有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第十课应对考试有信心
【主题说明】
本活动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习内容为载体,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和建构,为此,在教学方法上作如下设计:以改变学习方式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调查表明,不少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考试紧张和焦虑。
为帮助学生缓解因考试引起的紧张、焦虑情绪,减轻考试的压力,特设计本次活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把考试当作提高学习成绩的新起点。
2.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
3.行为目标:教给学生考试技巧,提高应试技能。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掌握一些考试技巧。
难点:让学生初步掌握情绪调控的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家长对考试和分数的看法。
学生准备:1、课前准备小品《成绩单》。
2、准备独木桥、绳子、石头供学生行动作业时使用。
【教学设计】
【活动反馈】
1.学生对课堂活动是否有兴趣。
2.学生是否体验到了考前准备和考试技巧的重要性。
3.是否能通过行动作业让自己学会了考前放松。
【练习题】
怎么样才能让自己有更多的信心去面对明天的考试呢?
1.让课本为自己加信心——这个时段能给自己加分的砝码就是回归课本,回归基础,把课本读薄。
要对课本里的知识点一一加以回顾,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记忆,该熟记的必须熟记。
2.利用笔记本为自己加信心——学生平时各科的笔记,一般都是学科中的精华。
在最后的时间里,利用笔记本来进一步回顾知识、梳理知
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让错题本为自己加信心——我们反复提倡的各科错题本,可以说是每个学生的知识漏洞集。
利用考前时间,进一步把这些漏洞集中填补好,保证考试时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加信心的明智选择。
4.集中考卷,让常考易错点增信心——把有分量的所有考试卷集中起来,找出“常考易错点”,进一步强化矫正,补好缺漏。
凡应知应会的而又经常出错的点,要进一步打牢夯实,保证不再出错。
5.向答题规范和评分标准要信心——在考前冲刺时,每天都要进行一些热身训练,但不要求新、求奇、求难,而要注重寻求答题规范,向答题规范要信心,要做到“会题满分”。
要知道,只有平时的规范,才会有战时的得分。
【教学参考素材】
小品《成绩单》
1、小明(自言自语):爸爸说,如果我考试得了 100 分,就带我去动物园玩。
可是,这次只考了89 分,老师又让家长签字,怎么办?唉!都怪自己考试时太紧张,看错了题。
对,有了!(晚饭时间到了,小明和爸爸坐在饭桌前)小明(给爸爸倒酒):请爸爸喝酒,多喝点。
小明不停地劝酒,等爸爸喝醉了,趁机拿来成绩单,让迷迷糊糊的爸爸签了字。
(旁白:第二天,小明到学校把成绩单交给老师。
放学了,小明回到家……)爸爸:小明,考试得了多少分?小明: 100 分。
爸爸(一伸手):拿来!小明:拿什么呀?爸爸:别装糊涂了,当然
是成绩单啦!小明:老师没发,不信你去问老师!爸爸:(点点头)好,那你去收拾一下,明天我们就去动物园。
(旁白:小明高兴极了,赶紧回房间收拾)小明(摸摸脑袋,自言自语):怎么爸爸这么好骗,不对,我不应该对他说谎。
(小明转了几圈,左思右想,终于决定向爸爸承认错误。
)小明(走到爸爸面前,低着头):爸爸,我错了,我只考了 89 分。
爸爸:我早知道了。
不过,你敢于承认错误,我还是要带你去动物园。
(小明高兴地扑到爸爸怀里。
)
2、学生 A 的家长录音:小凤,听说前几天你们考试了,考得怎么样?你为什么没把试卷拿回来让我们看啊?孩子,难道你怕我们批评你?你以为我们当父母的只看重分数吗?孩子,你不理解我们的一片苦心啊!考试是什么?它只是一种手段,用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教学水平。
只要你平时努力学习,考前扎扎实实复习,考时仔细答卷,就算成绩不好也没什么关系,而且有时失误也是难免的。
老师和我们都不会以一次考试来衡量你。
只要你尽了最大的努力,就无所谓失败。
大大方方把试卷拿给爸爸妈妈,让我们和你一起分析失分的原因,找出不足,这不是更好吗?
3、情景剧
“铃铃铃、铃铃铃……”考试开始了,同学们做呀!做呀!……突然出现一道难题,这时该怎么办?甲:这道题我难,别人也难,所以别慌,让我再想一想……既然一时想不出,先做后面会做的题目,回头再来做吧。
乙:真该死,这道题我怎么做不出来,万一做不出来怎么办?不行,一定得想出来。
甲表现镇定,从容不迫。
乙急得冒汗、
理不出头绪。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
甲:会做的题目都做出来了,正回头仔细分析那道难题,“啃骨头”呢。
乙:后面还有好多题目没做,正在心慌意乱中。
考试即将结束。
甲:解出了难题,正在全面检查。
乙:放弃了解不出的难题,还有好多题目没做完,哪谈得上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