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汉族女装的嬗变与社会变迁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女性服饰也经历了明显的变迁。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在社会中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与此同时,女性的服饰也逐渐转变,反映出女性地位的不断提升和社会变革的进程。

在民国初期,女性的服饰还相对保守,注重的是稳重和庄重的形象。

在这个时期,流行的服装风格受到西方影响,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穿着西式服装,比如长裙、高领衬衫、小礼帽等。

同时,中国传统服饰也仍然存在,并与西方元素相互融合。

此时的女性服装色彩以素雅为主,大多采用深色调,以体现出女性的成熟和稳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开始发生了转变,她们的形象也逐渐变得更加活跃和自由。

这种巨大的社会变革也反映在女性的服饰上。

在民国中期,女性开始大胆尝试新的时尚元素,并开始以“时尚”为导向。

这个时期,宽松的蓬裙和吊带设计的上衣成为时尚的代表。

颜色上,服装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传统的黑色、蓝色,到浅粉、米黄等明亮的色彩都在女性服饰上得到了体现。

到了民国晚期,女性的服饰变化更加明显。

这个时期,女性的形象更加年轻、活泼,服装也更加注重个性和创新。

时尚的短裙和迷人的花纹成为潮流,女性开始更加自由地展示自己的美丽和个性。

同时,背心、无袖和半裸露的设计成为女性服饰的亮点,体现出女性地位提升后的自由和自主。

总的来说,是与社会变革紧密相关的。

在这个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角色的变化促进了女性服饰的转变。

从保守到时尚、从素雅到多彩,女性服饰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

这一时期的女性,不仅追求自由和个性,还通过服饰来展示自己,向世界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她们的时尚选择和个性化的服饰反映了当时文化的多元化和活力,也为后来的时尚潮流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是与社会发展和女性地位提升的关系密切相关的。

女性服饰从保守到时尚,从传统到现代,展现了女性地位转变的历程。

这个时期的女性通过时尚选择和个性化的服饰来展现自己的美丽和个性,为当时社会带来了活力和创新。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对现代服饰流行的影响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对现代服饰流行的影响


个国家的服饰文化在某种程 度上 踝 ,足蹬高底旗鞋的高耸形象 。汉装则基本上为上衣下裳的服装样式,一般上穿衫
代表 国家 的文 明程度 , 因为服 饰本身是 袄 ,下穿裙 或裤 ,上下 不相 连 。民国时期 的衫 、袄的上衣特 点为短小 ,多为小立 人类社会生活最形象 、最生动 的物质形 领 ,下摆有 圆形、弧形 、方 形 ,袖 口多以倒大袖 ,渐渐变窄小 ;面料有绸缎 、棉
样 式及缝制工艺趋于简洁 ,传统女裙元素渐渐消失 。正如 ( ( 淞南梦影录 中有载 : “ 裙腰 不必两分开 ,假扣分匀排亦怪 。既学 西样层锦 簇 ,如何下幅紧围来” ,形
下装除裙 装外 ,还包括 裤装 。从 古代至清 代 , “ 裤”一直 不是女性 的正式服
化 的影响 ,女性在思想意识及 审美 标准 象地展现 了当时女性裙装 的变化特点。
这种清新淡雅的上衣 下裙 或裤 以及后来演化的简单旗袍样 式多为女学生 、女教师以
首先 ,上衣的变化最具特色 。l 世 及一些进步的年轻女性所穿着 。上海等大城市的一些时髦女性 的服饰多表现为体现 9
纪 末 期 至 辛 亥 革 命 前 ,女 性 服 饰 主 要 是 人体 曲线美的旗 袍、丝袜 、高跟鞋为主 ,或再配以女装大衣 、女式坎肩等 ,再现了
同时受 到西方服饰 的影响 ,女性裤装渐 渐成为女子的重要服装 ,但其裁剪结构仍然 较为传统 ,表现在裤的结构简单 ,不合身 ,无侧 门襟 ,裤腰大 ,穿时需折叠 ,因此
显得特别臃肿不便 。但面料 、图案 、色彩、装饰等开始利用 了很多西方的工艺和元 素 ,尤其是裤脚 的花边 ,多为西式机制花边 。到 了2 世纪3 年代裤腿变短,露 出了 0 0
旗装与汉装的并存 ,旗装多为旗人女子 当时女性的服饰特点 。从这些女性的服饰及形象的变化 ,我们可 以看到历史的发展 所穿的长袍 ,沿 袭了平直 硬朗 ,长及脚 变化及女性思想意识的发展变化 ,这无疑是女性 的进步 ,同时也是历 史的进步。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近现代化进程中女性服饰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改变,她们参与了社会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角色,对于女性服饰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从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主要特点以及对女性地位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服饰款式的改变,二是面料和色彩的更新。

首先,从款式上看,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逐渐摆脱了旧式的束缚和拘束,形成了更为宽松和舒适的设计风格。

曾经在清朝流行的紧身旗袍被逐渐取代,而改为呈宽松剪裁的中式长袍。

女性穿起了这种长袍,整体线条流畅,穿着方便,突显了女性的曲线美。

同时,也开始尝试西式服饰的穿着方式,引进了西式的连衣裙和西装。

这些新款式不仅让女性更舒适,也展示了她们独立、自信的形象。

其次,面料和色彩的更新也是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丝绸面料仍然使用,但逐渐被新的面料如纤维织物所取代。

这些新型面料具有更好的舒适度和易打理性,也更符合现代女性生活的需求。

色彩方面,过去的传统深色被更亮丽、鲜艳的色彩所取代,如红色、蓝色、绿色等。

这种明亮的色彩让服饰更具活力和时尚感。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迁反映出当时女性地位的变化,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加,也促进了服饰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随着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她们开始追求更为独立和时尚的服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在经历了封建社会束缚的传统观念后,女性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自由,她们不再局限于被动地接受礼教的束缚,而是通过穿着来展现自己的独特魅力。

而这种服饰风格的变化也反过来影响了女性地位的提升。

通过新式服饰的展示,女性的时尚意识被唤醒,她们开始更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权益和解放。

同时,新式服饰的传播也为女性的独立和自主提供了平台,让她们在社会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民国时期的服饰

民国时期的服饰

• 除了旗袍,还有其他服饰在中国非常流行。其中, 西式的连衣裙在中国流行较为突出,它有多种款 式。 • 另外,在大城市的女性还喜欢穿着大衣、西装、 长裙、短裙、马甲、披风等等,
影响女性服饰流行的诸种因素
1 , 审美观念对服饰演变的影响甚大。 2, 时装展示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对推动服饰变 化的作用不可低估。 3, 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也是影响服饰变化的 重要因素。 4 , 近代服装产业的产生与发展,为民国时期女 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20世纪30年代)近 代民国中期的服饰:
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 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 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 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 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 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 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 领,领子越低越“摩登”, 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 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 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 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 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二十世纪中晚期 :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 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 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 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工农装流行----体现劳动 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了新 中国的政权性质 军装----蓝、灰、绿成了 这一时期的主色调
服饰的特点从ຫໍສະໝຸດ 闭走向开放青楼女子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者,曲线初露别 样的风情、追求摩登化
结语
• 在民国那样一个东西方相碰撞的时代, 变化在所难免。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从变 化的表象中找出变化所带来的的种种原 因,分析变化所带来的后果。并且从中 找出对现实有意义的地方加以利用。


那些落入风尘、开放的妓女们或者是那些走 出深闺的新潮女性。民国时期服饰革命的最先引 领者是模特儿。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就是长三堂 子中的名妓们。她们是服饰时尚的最初体验着。

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

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

当代社会问题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学院:班级:学号:姓名:民国时期的服饰变迁民国时期是中国服装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

民国时期服饰变革主要指清末的宫廷服饰制度被淘汰,出现了民国新的服饰文化的变化过程。

这一时期服饰大变革与中国历史上其他几次大的服饰变革不同,是在封建帝制被推翻、“西风东渐”的背景下进行的,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殊现象1服饰变迁的原因由于当时社会呈现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在这一时期,大量的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

需要了解着一些社会问题,得应用历史方法,考察当时人民的社会风尚变化。

通过生活细节,可以看到大时代背景下的整体社会状况。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中国人的衣、食、住、行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民国时期的衣、食、住、行的变化时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直接特征。

社会性质决定了整体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国的近代化是被迫逐渐向世界开放的。

西方事物如潮水般涌入,从洋枪、洋炮,直到洋烟、洋火和洋葱。

“洋货旺销,无不利市三倍”,一些中国工商业者也纷纷以“爱国”、“挽回利权”的名义,投资于新式机织业。

由于洋布比国产土布便宜,布线密实且细,颜色艳丽,日益为人们所接受,并逐渐将土布挤出市场。

民国以后,民族纺织业兴起,布庄增加了国产的机织布。

这样一来洋布逐步打开中国市场,即这些新的东西在慢慢的扩张和渗透,由于东部沿海城市又跟多的港口,国外产品第一时间会在市场出现。

加上东西文化差异,地域差异,城乡的不平衡,东南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日益凸显为两个独立的世界。

同时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妇女运动越演越烈,首先表现在婚姻和服饰上,显现出她们极强的妇女地位解放意识。

清末民初,人们还任然保留着及其浓重的封建保守思想。

其中表现在男人对女人裹小脚的畸形性需求的传承,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封建保守思想在慢慢退出人们的社会生活。

女子缠足一方面迎合中国传统的对女性要求纤细、柔软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满足一些男子的畸形性需求,因此女子缠足一直在封建传统势力中存在。

浅谈民国汉族女装的嬗变与社会变迁

浅谈民国汉族女装的嬗变与社会变迁

浅谈民国汉族女装的嬗变与社会变迁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民国时期汉族女装的变革导致了该时期汉族女装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向,第一元是恪守正统汉民族文化传统,主张穿着具有汉民族本土性特征的传统服饰。

第二元是经历西式教育的自由之士、新型知识分子和革命派,主张彻底废弃传统,穿着合体的西式服饰表达自己变革意志。

第三元是中间派人士,既主张保留部分传统又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他们的观点是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形成民国时期我国具有民族符号性质的主流服饰形态: “倒大袖”与旗袍。

一、民国汉族女装“存续承扬”与传统汉族文化的回归辛亥革命后,即民国初期,汉族女性着装受社会主流恢复华夏汉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积极提倡与推动,一定程度上也与当时爱国主义富民强国的政治主张相联系,从而使当时的服制改革上升为国家政治层面的行为,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1912 年( 民国元年) 《服制》颁布了两种女性服装的法定类型: “上衣下裙,上身用直领、对襟,左右及后下端开衩、常与膝齐的上衣,周身得加以锦绣。

下身着裙,前后中幅平,左右打裥,上缘两端用带。

”可见,当时女性服饰主流仍然延续“上衣下裳”的传统搭配形式。

同样,民国初期出版的《墨润堂改良本》画谱中的女性袄、袍、裙的结构图验证了当时女性服饰仍然是延续传统的形制。

关于民国时期汉族女装延续传统旧制的记载屡见不鲜,民间各地方志也多有记载,如《潍县志稿》( 1941 年) 记载: “妇女多服旧式衣裳。

”《磁县县志》( 1941 年) 记载: “昔时男女制衣多用粗布,靛染蓝色。

女子皆穿短衣,一裤一衫,冬则袄外尚套一单褂。

富者探亲戚时,下更加扎裙子。

虽扎短衣,务求宽大肥裕。

男女贫者,只著短衣,富者除短衣外,夏有大衫,冬又有大袍、马褂。

昔亦全为蓝色,近则夏多白色,冬多青色。

”可见,这些地方志从服装式样、服饰面料、色彩等全方面阐释了当时女性服装的传统造型在民间仍为主流形式。

由民国女子服饰变化看社会变迁

由民国女子服饰变化看社会变迁


引领 女 性服 饰 变 化 的主 体 — — 青楼 女 子
在 中 国封建社 会 ,服装 显示 着一个 人 的身份 地位 。辛 亥革 命 后 , 自 由、平 等 观 念 高 涨 ,其 服 饰 等 级制 必定 灭 亡 。但 对于 几千 年来接 受尊 卑思 想 的人们 来说 ,迈 出打破 传 统 的第一 步实 属不 易 。因其职 业特 殊性 ,青 楼女 子在 女 性服饰 潮流 中成为 引领 者 。 娼妓 历来为 人所 不齿 的 ,这 也 使得她 们 也很少 在乎 世 人 的眼光 与评 价 。出于职 业 需要 ,她们 需要标 新立 异 以求 得在 众 多人 中脱颖而 出。因此 , 多数时 候青楼 女子 的服 装 是最 为新潮 的。 女性 解放 运动扩 大 了女 性的活 动 空间 ,尤其 是公共 娱 乐场 所总 是 少不 了她们 的身 影 。茶馆 、剧 院、舞 厅 , ’ 皆是 女 子们 结伴 相约 的好地 方 。为 了招揽 客人 ,增加 自己的声 名 ,青楼 女 子也 多出现 于此 。 因此 ,女性 爱美 的天性 使得 些 女子 开始 模 仿青 楼 女 子 的装束 。除活 跃于 风 月场 所 , 青 楼 女子本 身也 具有 广告 意识 。清末 民初流 行 印刷精 美 的 广 告 画, 多 以女 性为 主体 。“ 这 些美 女的 原型往 往是 妓女 , 既为香 烟作 广告 ,也为 自己作广 告 ,一举两 得 。 ”川 在 过去 ,青 楼女 子的 装束代 表着 放 荡与淫 秽 ,为平 民 百姓 所唾 弃 ,更 谈不 上模 仿 。而在 民 国,青楼 女子 则成 为
民 国时期 ,新事 物竞 相涌 现 。一直 以来作 为社 会底 层 的女 性群体 思 想观念 、生 活 习俗也 发生 了重大 改变 。其 中 女性 服饰 的流 行最 为 引人注 目,样 式 的多样 化 、新 颖化 不 仅是 她们 对美 的追 求 ,更是 时代 的产物 ,记 载着 时代 的发 展和 社会变 迁 。

民国旗袍的发展范文

民国旗袍的发展范文

民国旗袍的发展范文民国旗袍是中国近代时期的一种传统服饰,起源于民国时期,经历了一段丰富多彩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民国旗袍的起源、设计演变、流行发展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的时尚文化符号。

民国旗袍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服饰风格,是中国古代服饰与西方时尚的融合。

早期的民国旗袍还受到大行旗袍和裠褪的影响,采用束腰的设计与缓慢脱下的领子。

然而,在20世纪初的运动和开明时代的到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服饰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种社会背景促使了旗袍的设计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民国旗袍。

民国旗袍的设计演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受到了西方时尚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服饰的熏陶,民国旗袍的款式逐渐多样化。

同时,民国旗袍的面料开始采用丝绸、棉麻等材料,使得旗袍更加轻便舒适。

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民国旗袍开始追求时尚和个性化,加入了更多的装饰元素,同时也受到了国际时尚的影响,例如紧身款式、领口设计等。

在民国时期,民国旗袍成为了一种时尚的象征。

唐明皇、李宗伟等名人的推崇和使用,使得民国旗袍逐渐流行起来。

在旗袍的流行过程中,上海成为了旗袍的中心城市,这里的旗袍作坊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技艺高超。

这些旗袍作坊为民众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旗袍款式,不仅满足了时尚追求,也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除了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也有旗袍的生产和推广。

北京的旗袍以其简约、大气的风格而闻名,广州的旗袍则以其精致、细腻的手工艺而著名。

民国旗袍不仅在国内流行,也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受到认同。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展览会上,民国旗袍首次向国际展览观众展示,受到了极高的赞誉。

此后,民国旗袍开始出口到海外市场,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总结起来,民国旗袍的发展经历了从简约到多样化、从国内到国际的变化。

它不仅是中国近代时期服饰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时尚文化的精华之一、通过对民国旗袍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也能够将其发扬光大,继续影响现代的时尚潮流。

旗袍与时代的变迁

旗袍与时代的变迁

摘要:旗袍如今在国际上大放异彩,充满时代的气息。

作为中国女性极具代表性的服装,旗袍蕴含着东方女性特有的贤淑典雅、含蓄内敛的气质。

被很多人视为国服的旗袍有着曲折的历史,本文通过论述旗袍的发展变化历程联系社会的变迁,阐述旗袍与时代变迁的关系。

" y' m& b0 Y0 D4 I [+ T关键词:旗袍含蓄改良上海原始的旗袍仅仅是满族的一种服饰,随着满汉文化的交融,旗袍融入了很多汉族的元素。

西方文化的传输,女权运动的盛行,赋予了旗袍自由平等民主的精神。

解放后的旗袍,简洁朴素,符合当时人们的追求。

**中的没落和现代中的重新兴起,让旗袍与国家的政治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旗袍已经不仅仅是一件衣裳,它是经过历史提炼的文化,是中国女性美的独特表现。

1.旗袍的起源3 V( R# y# r8 s u9 r' }' Z旗袍,旗人之袍,原是指满族男女穿的常用长袍。

清兵入关后,虽然制定了很多不合理的规定,但是对汉族妇女的服饰倒没什么限制。

著名的“十从十不从”中就有“男从女不从”一条,所以清代的汉族女子对满族女子的旗袍也没有同男子那么多的抵触心理。

随着满汉文化的交融,传统的清代旗袍加入了汉族的文化,形成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官袍截做短衣裳”之风。

1 d9 Y% {8 q9 U' p0 h2.传统旗袍2.1传统旗袍的特点清初的旗袍,宽大平直,长到脚踝,袖子较短,袖口呈喇叭形,大多用绸缎面料制成(见图1)。

男袍为四面开衩,下摆散开。

女袍为衣领、衣襟、袖口等处镶花边的左右开衩的直筒旗袍。

在清代旗袍可以作为一种礼服,皇室贵妇们的旗袍上绣有团龙或者团蟒,其他人的旗袍上绣有各种吉祥图案。

清代的旗袍,流行镶嵌各种繁复的纹饰,甚至到了把面料本色都掩盖的地步,极尽奢华。

! M/ O1 l! ~* Z y: v4 ~$ z- {+ f" @/ y7 H; F4 j1 E( R- z6 S8 U图1 清代旗袍图2 穿旗袍的满族女性( T: Z" V6 u- M' E: Y2 z清初的旗袍将女性的线条隐藏于宽衣大袖之内,体现了几千年来中国妇女一直接受的“三从四德”教育。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特点探析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特点探析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特点探析作者:赵燕来源:《丝绸之路》2013年第04期[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服饰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女性服饰的变化尤为显著,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呈现出多元化、时装化、个性化、自由化的特点。

这些特点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其中不管是西学东渐的结果还是社会走向文明开化的趋势所致,都促成了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变迁。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性服饰;西学东渐[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4-0052-02服饰是时代的产物,表现出时代的印记和审美倾向,服饰记载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

一、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民国时期,在新的文化观念不断冲击和影响下,女性服饰伴随时代发展的节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革。

第一阶段(1912~1919):1911年,辛亥革命废除了帝制,建立民国。

社会风气开化,上衣下裙和上衣下裤成为女子的时兴装束,裤装大受女性青睐,裤装外穿不分阶层,行动方便,合乎潮流。

在1919年至“五四”运动之前,女装流行短上衣、裙、裤,倾向于用牡丹、海棠、梅、兰、菊的大花纹布料。

这时候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城市,女性的服饰趋向西洋化,追新求异成为部分市民的服饰时尚。

第二阶段(1919~1933):自唐代以来,中国妇女的服制一直是采用直线裁剪,胸、肩、腰、臀完全呈平直状态,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也无美感可言。

1919年之后,新文化运动唤醒了人们对美的追求,中国妇女开始领悟到“曲线美”的重要性。

以旗袍的变化为例,受欧美服饰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中叶以后,宽大的旗袍开始收腰,长度缩短。

1926年,旗袍下摆一升再升,到1929年升至膝盖,女子大方地露出她们秀美的小腿,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到30年代,无腰身旗袍、有袖无袖、长袖短袖各式旗袍层出不穷,旗袍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一度成为“国服”。

第三阶段(1933~1949):抗战时期,时局动荡,经济萧条,物资匮乏,物价飞涨,尺丝寸缕也变的非常昂贵。

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

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

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刘娜丽,池州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摘要:民国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大变动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从思想和行为上都得到了很大的解放。

人们服饰的改变是最为明显的体现。

服饰的特点从民国初期人们穿着臃肿、单调到民国中后期注重简单、注重曲线美、注重文明,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繁琐走向简单、不断追求摩登化,对美的追求不断的提高。

但在这些服饰特点演变的过程中还蕴含着一些等级观念的思想,在其中主要以长袍马褂到西装革履、旗袍、文明新装为例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民国时期; 服饰特点; 追求摩登化; 开放; 曲线美; 由繁到简The evol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dress characteristic Liu Nali chizhou colleg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societyAbstract:In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s history is a big change inthisperiod of history, a period people from the thought and behavior have been great liberation. People is the most obvious change clothes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ess from the early republic in a bulky monotonous, people republic to simple, pay attention to middle curvaceous, pay attention to civilization, from closing to open, from repeatedly to simple, pursue the fashionable, improving the pursuit of beauty. But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dress characteristic also contains some level, in which the concept of mainly in robes MaGua suits and dresses to the new civilization for an example detail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 the pursuit of fashionable; dress characteristic; open ; by numerous to Jane curvaceous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在世界上享誉很高。

民国旗袍的发展

民国旗袍的发展

民国旗袍的发展历程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

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饰了。

民国时期旗袍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

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

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

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

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

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

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沁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

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

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

”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末出现了”改良旗袍”。

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

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

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

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

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

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

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

全世界女性们所钟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

论民国时期影响女性服饰演变的诸因素

论民国时期影响女性服饰演变的诸因素

论民国时期影响女性服饰演变的诸因素摘要: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

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清来民初,绵亘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崩溃,是产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社会制度的变迁,使从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的演变成为可能。

审美观念的变化、时装表演与选美活动的开展、大众传媒的推渡助澜,也是影响服饰文化变迁的重要原因。

而近代服装服饰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则为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服饰的变革是生活方式变革的一部分,往往成为社会风尚变迁的亮点之一。

唯其如此,对新鲜服饰的态度,又往往显现出新旧观念的冲突。

民国时期,时尚的女子装束每每一出现,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甚至有时受到政府的干预。

新的生活方式,总会伴随社会的发展而流行,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关键词:中华民国时期;女性服饰;演变因素衣食住行的风俗文化中,服饰历来是涉及面最广,最能迅速与直观的反映社会时尚的部分之一。

女性服饰从一个侧面,生动具体的反映了女性生活的景象,折射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中国服饰史上,中华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有着重要地位,它以中西交融、满汉交融为特色,充分展示了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大跨度的历史变革,突显了人性化、个性化和近代化的时代特征。

其中,旗袍“国服”地位的确立,演绎了女性服饰的华采乐章。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总体来说是朝着自然、简便、时尚、美观的趋向演变的,这种趋势的背后是社会的进步与女性主体意识的强化。

本文拟对影响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化的诸多因素,做一初步考察。

一、清末民初从等级着装向自由着装演变中国一向有“衣冠王国”之称。

传统“冠服”制度既体现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又表现出某种不可逾越的等级制度。

清代实行的是“满汉分途”、依制着装的制度,这是君主专制时代服饰的特点。

历朝《大清会典》严格规定了上至皇后、太后,下至朝廷命妇的服制,包括朝服、吉服和一般礼服。

民国时期的服装趋势

民国时期的服装趋势

民国时期的服装趋势
民国时期的服装趋势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早期(1912年至1920年代)和后期(1930年代至1949年)。

早期时期,民国时期的服装受到西方的影响,呈现出西式的风格。

男性穿着西装、领带、衬衫、长裤等,女性则穿着西式的连衣裙、礼服、高跟鞋等。

男女都更加注重穿着的整洁和得体。

后期时期,随着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服装开始反映出民族主义的氛围。

男性开始穿着改良版的中式唐装,女性开始穿着改良版的旗袍。

旗袍成为了当时流行的女性服装,其设计注重展示女性的曲线美,而且逐渐发展出多种花样和款式。

此外,由于经济不发达和社会动荡,民国时期的大多数人穿着朴素简单,尤其是普通劳动者和农民。

他们穿着传统的中式服装,如汉服、襦裙等。

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服装趋势呈现出西化与本土传统文化融合的特点,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一、引言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

其中,女性在社会地位、教育水平、工作机会等方面的变化都对其服饰造成了影响。

本文将探讨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旨在通过对该时期服饰的研究,了解那个时代女性的社会角色转变及其对时尚的影响。

二、早期时尚的呈现在民国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新旧交替的变革,女性也开始追赶西方时尚潮流。

当时,舶来的西式服装成为时尚的代表,许多女性穿着类似西装的套装。

同时,民国时期女性的头饰也受到了影响,许多人开始戴起宝莹帽和法帽,突显了时尚与新潮的形象。

三、改革开放的时尚新思潮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呈现了更为多样化的特点。

20世纪20年代,女性出现了更多日常生活的化妆和穿衣方式。

面具式化妆和浓妆成为青年女性的时尚标志,不同的妆容和服饰方案展示了女性更大胆、更自主的一面。

四、服饰的正式化与功能化20世纪30年代,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进一步的社会变革,女性服饰开始趋于正式化和功能化。

服装材质更加注重舒适性和耐用性,注重实用性的特点逐渐成为主流。

同时,更实用的西装和连衣裙成为女性的主要选择,展现了她们独立自主的形象。

五、新文化运动对女性服饰的革新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服饰经历了一次彻底的改变。

时尚界提出“自由,新颖,美丽”作为理念,鼓励女性摆脱束缚,在服饰上展示个性。

此时,女性开始追求独立的包容和舒适感,对自然风格的注重开始浓墨重彩地呈现。

六、战争年代的朴实风格随着中国抗日战争的爆发,服饰也受到了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

为了适应战争年代的生活需要,女性服装变得更为简约朴实。

战争年代的女性服饰偏向于实用性和工作服装的特征,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七、穿越时空的传统元素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当中,新与旧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

在服饰的设计和风格上,不少服装设计师引入了传统元素,如汉服的款式、刺绣工艺等。

[精品]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

[精品]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

[精品]论民国服饰特点的演变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而复杂的时期,服饰作为民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也经历了多样的变化。

从最初的清末以传统服饰为主,到20年代的近代化改革和“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西式服装的流行,再到30年代的韩国、日本、苏联等国的时尚影响,民国服饰的演变跨越了数十年的中国历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一、传统与近代的合并民国初年,由于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人们对于着装仍然比较保守,并没有出现太大的改变。

男性依旧穿着长衫、长裤、顶帽,女性则穿着旗袍、褂子、裙子等传统服装。

然而,由于社会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一批具有现代化思想的人开始推崇近代风格的服饰,尤其是一些翻译、学者、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近代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倡导穿着日益近代化的服饰。

为了表示自己的新思想,他们开始采用西式的上衣、长裤、领带等服饰,但仍保留着传统中式的元素,如褶、盖肚以及门头沟等。

这段时间的服饰风格是中国近代服饰流派的开端,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二、西式服装的流行20年代,正是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饰也不例外。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西式服装的流行趋势愈加明显。

这段时间的服饰非常多样化,比较流行的服装有燕尾服、西装、格子衬衫、皮靴、马甲等。

当时街头巷尾的男子几乎都着着西装,加上各种颜色和款式的领带,这一套装扮成为20年代的标志性时尚。

同期,女性服装也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女性穿着革命时期的“时装”,这是一种都是有长袖、长裙,直筒、腰设计的服饰,简洁、端庄,是体现女性新形象的时代新款式。

此外,还有比较流行的青丝绒旗袍,这种服饰十分贴身,非常适合体态娇小的女性。

这一时期,除了服装的形态变化外,更重要的是装饰性的改变。

珠宝、化妆品、手提包、花束等物品,都成为了女性展现魅力的必备道具。

三、国际时尚的冲击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和政治环境再次发生大的变革,寻求现代化成为整个社会的主题,外来时尚文化的冲击也让当时的中国人无法拒绝。

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变迁

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变迁

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变迁民国时期女子的服饰变迁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民国时期服饰出现了中西交融的现象。

民国时期的服饰有传统的袄裙,中西结合的改良旗袍、文明新装,西方引进的服饰。

女子的服饰变迁表现了女性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历程,她们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成为新一代女性。

(一)袄裙1912年颁布的《服制》,女子礼服为齐领、对襟、长上衣、下穿白裥裙,衣长与膝同齐,有领,裙子左右、后下端开衩,民国服制的颁发对礼服样式的形成有了一定的基础。

袄裙作为中国传统的服饰,唐代已经有记录,一直延续到民国。

民国初期,袄裙是主要的流行服饰,基本延续着清代汉族女装遗留的服饰特点。

上衣下裳的服饰形制一直在中国流行着,随着时代的发展,摒除了繁杂的花式纹样,逐渐趋向于简便的服装形式。

民国初期,袄裙受留日女学生的影响,逐渐简洁合身、朴素淡雅,很快成为青年女学生青睐的主要服装之一。

民国中期,袄裙受西方服饰的影响逐渐变得华丽,裤裙在20世纪20年代末流行。

袄裙一直活跃在民国时期的历史舞台上,作为中国的传统服饰,它对人们的影响是不可估计的,即使后来出现了“文明新装”“改良旗袍”“洋装”等新式服装,它的地位也不可动摇。

(二)文明新装民国时期,服饰各式各样,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期。

“文明新装”彰显出新时代、新思潮的气息,女子崇尚自由的社会风潮。

“文明新装”的出现引领了服饰风向。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和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引发了人们思想的高潮,出现了一种新式女式“文明新装”。

“文明新装”受日本文化的影响,以素雅简洁的风格为主,首先出现在留洋的女学生和本土的教会学校学生中,后来流传至大城市女性中。

在此期间,女学生穿着白、灰、蓝布衫、黑色长裙,不佩戴耳环、发簪等饰品,一时间在全国流行起来。

“文明新装”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而产生的服装,符合人们追求新民主的愿望。

“文明新装”又被称为“五四装”,是追求新文明、新知识的象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新装”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

民国女性的解放与服饰的变迁

民国女性的解放与服饰的变迁

民国女性的解放与服饰的变迁民国女性的解放与服饰的变迁服饰变化首先开始于身体的解放,废除缠足陋习,并在服装上不断进行改良和完善,款式趋于多样化,并有意识地去表现女性人体特征这种变化不仅在于女性上衣下装的变化,还创造产生了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饰——旗袍,为新式女装赋予了新的结构和内涵。

旗袍的特点与变迁满足了女性追求个性与美感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女性在社会历史大潮中的发展与进步的历程,使女性真正成为自己的主宰,是女性解放的标志之一。

除服装外当时女性的化妆与发式也伴随着服装的变化而显得自由、清新、多变造成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变迁的主要因素是多方面的,通过中西方女性服饰变迁的比较也可以看出,由于受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女性身着与传统服装式样截然不同的文明新装,可以随意自由地进行装扮而不必担心非议。

女性服饰的新颖、雅致、自然和清新的变化衬托出当时开朗、自信、活泼的新女性形象新的审美观念,使女性服装逐渐去除繁琐、矫饰、复杂的装饰,代以简洁、自然的服装风格,民族特色服饰旗袍由平直、宽大的袍服逐渐收身,以体现女性自然优美的身体曲线,总体风格也趋向简洁、自然、清新,成为近代中西合璧的典型服饰。

民国时期不仅废除了女性的缠足陋习,女性服装样式开始多样化、个性化且符合女性参与社会工作等的特点和要求,出现了正式女裤、女式制服、运动服、工作服等,发型妆饰也去掉了繁杂的头饰,代之以简洁的发式。

电影中被时装包装的人物形象也逐渐走近大众,明星偶像美丽、自信、独特的女性形象自然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喜爱,并成为广大女性崇拜和模仿的偶像,影星在影幕上及现实生活中的服饰打扮被普通女性纷纷效仿此外,国内的新文化运动、民国政府的有关制度,甚至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大事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服饰的变迁。

总之,中西方文化及服饰风格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促进了民国女性服饰的不断发展与创新,而且在发型、化妆等方面也进一步自由、多样,从而推动了女性自身的进步与解放。

在民国时期的不同历史阶段,中西方女性服饰分别表现了其不同的服饰特点,展现了服饰变迁的历史过程,中西方文化及服饰风格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近代汉族服饰的变革与社会变迁

近代汉族服饰的变革与社会变迁
迁 和政权 的更 迭 。
群 面 与裙 摆处 刺 绣 纹样 与 镶滚 花边 , 其 整体 风格
与清 朝 时裙装 的特 征保 持一 致 。民国成 立后 女性 裤装 曾一度 流 行 , 传 统 女性 裤 装要 穿 在裙 装 或袍
一、Leabharlann “ 旧服 操 守” 与“ 中西融 合 ” 的社 会趋 势
内, 否 则为 失 礼 之举 。此 时 由于女 性 社会 地 位变 化, 为适 应 工 作 时行 动方 便 的职业 需 求而 流行 紧 窄裤 装 , 此时裤装保持着传统的裁剪结构 , 仍 旧
手段 , 这 种 按 照 满 族 人 发 饰 剃 发 留 辫 的 服 饰 符 号
政手 段 加 以强 制执 行 . 但 很 快庶 民 百姓都 广 泛接
受 , 迅 速形 成 了新 的服饰 风貌 、 新 的服饰 习俗 。 民
国政 府颁 布 的 《 服制》 已不 同 于 几 千年 来 繁琐 复
杂 的服饰 典 章 礼制 ,其 总体 的方 向是 去繁 从 简 ,
近代 汉 族 传 统 服饰 尽 管 从 面料 、 花色、 品种 时髦 程度 上 仍 可分 出等级 的差别 , 但 其 传 统式 样 得 以保 留 , 尤 其 在 下层 的劳 动人 民着 装 中近代 传
合 创造 出具 有 汉满 特 点 、 深 得满 汉 两 族人 心 的服
装 。直至 民国时期 。 中华 民 国的成 立 , 要求 在外 表
上服饰与清王朝脱离关系 。 但 为 顺 应 国情 . 以 及
统 服 饰尤 为 普 遍 , 纯 中式 的 大襟 袄 、 中式裤 、 黑 布
鞋 仍存 在于 保守 的广 大农 村地 区 。其 原 因主要 在 于 经 济 和 工 作 的条 件 ,下 层 劳 动 者 在 服 饰 的 式 样 、材料 和 花 色方 面一 贯 的追求 朴 素 和耐用 性 。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女性服饰发展的关键时刻。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女性地位和角色也得到了重大改变。

与此同时,女性服饰的设计与风格也在不断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与思潮变化。

本文将着重探讨民国时期女性服饰的历史变迁。

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受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影响。

在清朝末期的封建社会中,女性服饰以传统的旗袍为主,这种服装束缚严密,缺乏灵活性。

随着民国的建立,中国开始接纳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女性服饰的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早期的民国时期,女性服饰开始借鉴西方的设计理念,例如玻璃马蹄镶钉腰肩、小中衫、大香蕉包头巾等。

这些服饰的引进使得传统的旗袍得到了一些改变,逐渐演化为更加宽松自由、便于活动的束身上装。

随着跨境贸易的发展,丝绸成为流行材料,而色彩也变得更加鲜艳多样,反映出女性身份、地位的变化。

到了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开始走向多元化和现代化。

旗袍逐渐从显露女性曲线的紧身裙变为宽松的长款裙装,肩部和腰线的设计更加注重舒适和自由度。

同时,中式元素和西式元素的融合也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

纽扣大衫、高腰裙和宽肩翻领等设计成为当时女性时尚的代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时尚风格。

在服饰配饰方面,民国时期的女性也开始注重挑选合适的饰品来修饰自己。

手绢、项链、耳环、手镯等都成为了装点女性妆容的必备品。

此外,一些特殊的配饰也开始崭露头角,如高高的竖髻、大面积使用蝴蝶结、花朵和流苏等,为女性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然而,由于社会的动荡和战乱,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发展遭遇了许多限制和困扰。

因为战争和经济不稳定,许多女性被迫放弃时尚,只得过上朴素的穿衣生活。

同时,由于时局不稳定,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受到了一定的阻碍。

尽管如此,民国时期的女性服饰变迁仍然是中华民族服饰发展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9卷第 4期 2 O1 4年 1 2 月
宁 波 城 市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0URNAI 0F NI NGB0 CI TY C 0L L E GE 0F V0C AT 1 0NAL T EC HN0L 0GY
V0 1 . 9 No. 4 De c . 2 O1 4
服饰风俗上“ 除 旧纳 新 ” , 风格 上 呈现 出“ 中西 混 搭 ” 的新风尚 . .民 国汉 族 女 装 在 多元 思 潮 影 响 下 , 传统文化的 回 归与 西 风 东 渐 的 双 重浸 染 . 塑造 出广 泛 认 可 的 服 饰 审 美 风 尚 , 具 有 鲜 明 的服 饰 文化 的 民族 符 号 意 义
扎裙子 。 虽 扎短 衣 , 务 求
族女 装 呈现 多 元化 的 发展 趋 向 , 第 一元 是 恪 守 正 统汉 民族 文化 群体 主 张恢 复 汉 室文 化 传统 , 穿 着 具有 汉 民族 本 土性 特 征 的传 统 服饰 : 第 二 元 是 经 历 两式 教 育 的 自由之 十 、 新 型知 识 分 子 和革 命 派 主张彻 底 废弃 传 统 , 穿着 合 体 的西 式 服饰 表 达 自
着衣 理 念 与风 俗 习惯 同时 引入 中国 。 成 为新 时 代 国民竞 相 追逐 的着衣 典 范 , 在 灌输 文 明 之 风 的群 体 的 带 动 下 中 国形 成 了一 次 传 统 服 装 改 革 的浪 潮, 这是一 种 外在 的推 动力 。当时 服饰现 象呈 现 :
的 穿着 习俗 也在 发 生 着剧 烈 的 变装 .特 别 是 汉 族 女 装 经历 了从 传 统 到 现 代 ,从 复 古到 创 新 的 多元化 风格 格
局, 在 承 续传 统 “ 上 衣 下 裳” 的服 装基 本搭 配 样 式 上 再 生 出 民族 化 符 号 性 质 的 服 饰 形 态— — “ 倒 大袖 ” 与旗袍 ,
民国汉族女装 的嬗变与社会变迁
崔 荣 荣
( 江 南大 学 汉 族服 饰 文化 与数 字创 新 实验 室 ,江 苏 无 锡 2 1 4 1 2 2 )

要: 民 国时 期 , 政局动 荡, 各 种 社 会 文 化 思 潮 交 织碰 撞 , 影 响 到 我 国汉 族 社 会 生 活层 次 的 方 方 面 面 人 们

鲑莺

民 强 国的政 治 主 张相联 系 , 从 而 使 当时 的服 制 改
革 上升 为 国家 政治 层 面 的行为 , 具 有 广泛 的社 会
意义。 1 9 1 2年 ( 民 国元 年 ) 《 服制 》 颁布 了两 种女 性 服 装 的法 定类 型 : “ 上 衣 下裙 , 上 身 直领 、 对襟 ,
形制。 关 于 民 国时 期 汉 族 女 装 延 续 传 统 旧制 的 记 载 屡 见不 鲜 , 民间各 地 方志 也 多有 记 载 , 如《 潍 县 志 稿》 ( 民 国三十 年 ) 记载: “ 妇女 多服 旧式衣 裳 。” 《 磁县 县 志 》 ( 民 国 十年 )记 载 : “ 昔 时男 女 制衣 多用 粗布 , 靛 染 蓝色 女子 皆穿 短衣 , 一裤 一衫 , 冬 则 袄外 尚套 一 单 褂 。 誊 嚣 富者探 亲戚 时 ,下更 加
服 装 社会 文化 史 。
崔荣荣 : 民 国汉 族 女 装 的嬗 变 与社 会 变迁
l 7
在 民间仍 为 主流形 式 。 江 南 大 学 民 间 服饰 传 习 馆 珍 藏 有 来 自民 国
时 期 全 国汉 族 主 流 地 区 城 乡 的 女 性 服 饰 及 服饰
革 旧俗 , 立新 装 的政 治立 场 , 将 西 方 以人 为 本 的
宽大肥 裕 。 男女 贫者 , 只 著短 衣 , 富者 除短衣 外 , 夏有 大衫 , 冬 又有 大袍 、 马褂 。 昔 亦全 为蓝 色 , 近 则 夏 多 白 色 , 冬 多 青 色。” 可见 , 这 些地 方 志 从 服装式 样 、 服饰 面料 、
色 彩 等 全 方 面 阐释 了 当


民 国汉 族 女装 “ 存续承扬 ” 与 传 统 汉
族 文 化 的 回 归
辛亥 革 命 成 功 后 , 即 民 国初 期 , 汉 族 女 性 着 装 受社 会 主流 恢 复 华 夏 汉 族 传 统 文 化 思 想 的 积
极提 倡 与推 动 。 一 定程 度 上也 与 当时 爱 国主 义 富
己变 革 意 志 : 第 j元 是 中间 派 人 十 , 即主张保 留
部 分传 统 又 主张 学 习西 方先 进 文 化 , 他们 的观 点 是 基 于传 统 文化 的创 新 发展 , 形成 民 国时期 我 国
具 有 民族 符 号性 质 的 主流服 饰 形 态 : “ 倒大袖” 与 旗袍。
关键词 : 民国: 汉 族女 装 ; 服饰嬗 变: 社会 风 尚 中图 分 类 号 : D9 1 2 . 6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 2 0 1 4) 0 4 — 0 0 l 6 — 0 5
民 国时 期 汉 族 女 装 的变 革 导 致 了该 时期 汉
两端用带。” 可见 , 当时 女 性 服 饰 主 流 仍 然 延 续 “ 上 衣 下裳 ” 的传统 搭 配形 式 。 同样 , 民国初 期 出 版的《 墨润 堂改 良本 》 画 谱 中的 女性 袄 、 袍、 裙 的 结 构 图 验 证 了当 时 女性 服 饰 仍 然 是 延 续 的传 统
左右及后下端开衩 、 常 与 膝 齐 的上 衣 , 周 身 得 加 以锦绣 。下 身着 裙 , 前后 中幅平 , 左 打 裥 , 上 缘
收 稿 日期 : 2 01 4 一l 】 一 2 0
时女性 服装 的传统 造 型
图 1 民 国 女 装 变 革 图 示
作者简介 : 崔荣荣 ( 1 9 7 1 一 ) , 男, 江南 大 学 汉 族 服 饰 文 化 与数 字 创 新 实 验 室 教 授 , 硕 士 生 导 师 。研 究方 向 为服 装 设 计 理 论 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