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供求问题的理论述评与研究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历程从一开始就与高 等教育需求结合在一起,社会公众和用人部门分别 对高等教育 “机会” 和 “产品” 的双向需求在特定 的历史背景下一拍即合,不仅扣动了中国高等教育 快速大众化的扳机,还促进了高等教育领域的诸多 改革和制度变迁。当一旦深入探讨高等教育发展与 个体、社会和国家需求的关系时,问题就变得复杂 而独特。提高毛入学率意味着高等教育对人的需求 的满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高等教育对各类 经济组织、社会组织需求的满足,增强综合国力意 味着高等教育对国家需求的满足。集三个问题于一 体就预示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 而 “人口大国” “制造业大国” “经济转型” “制度 变迁” “结构调整” “区域协调” 等问题交织在一起 又意味着当今高等教育供求关系的复杂性首推中国。 于是研究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在高等教育研究
按需求主体分,对教育的需求可分为私人需求 和社会需求两大部分,本文分别称之为机会需求和 产品需求。其中,狭义的社会需求一般指各级各类 用人部门对教育的需求,广义的社会需求则涵盖了 国家需求的方面。与需求相对应,教育的供给也可 分为机会 供 给 和 产 品 供 给,前 者 面 向 个 体 (即 学 生),后者面向社会。同理,高等教育也连接着两座
2020年第 2期
高教探索 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的理论述评与研究展望
王旭辉
摘 要: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社会和国家的需求及由此产生的供求关系。高等教育供求关系 的复杂性在于它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矛盾体系,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问题。国内外学界对高等教育供求 问题的研究可分解为三个模块,分别是:高等教育供求问题的一般研究,高等教育上游的机会供求研究和高等 教育下游的人才供求研究。文献评估发现,这一领域的以往研究在整体性、关注点、方法论、策略等方面存有 不足。据此,对今后这一主题的学术研究应如何创造新的生长点进行了前瞻性、批判性思考,并提出若干建设 性学术主张。
中就显得尤其有意义。
一、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及其矛盾 的复杂性
供求问题是经济学中最重要也是涉及面最广的 理论问题。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任何物品,不论是私 人物品还是公共物品均存在供求关系,就连空气也 不例外。一般意义上,供求关系的重要性往往体现 在它与资源配置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供求双方相 互作用的结果往往引导着资源配置的方向和重点。 不可否认,不论教育具有怎样的产品属性,它和任 何商品或劳务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尽管教育供 给和需求并非是一个纯经济学概念,还具有广泛的 社会内涵和文化内涵,但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教 育和其他生产部门一样脱离不了经济学逻辑下的供 求规律。
图 1 高等教育供求三角关系示意图
高等教育的供求三角如图 1所示。简便起见, 图中以大学代替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供给主体,位于 供求系统的核心位置。个人和社会作为两类不同的 需求主体分别与大学建立了直接供求关系,这两种 供求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也包含着各自的委托—代理 关系。个人和社会间之所以用虚线连接是因为他们 之中存在着隐形的双向供求关系,两者通过大学的 桥梁于高等教育的 “出口” 处发生对接———接受完 高等教育的个体融入到社会之中。个体为社会创造 价值,为实现组织目标贡献力量;社会则为个体提 供收入、资源和地位,满足 “人” 的需求。大学处 于中间节点上正好起到纽带作用。政府则同时拥有 高等教育的间接供给者和宏观需求者的双重身份, 对大学的供给行为、社会的需求方向甚至个体的教 育选择均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政府与大学的 关系密切而关键,政府通过资金支持并引导大学的 供给行为,通过政策法规进行高等教育的供求管理 和资源配置,深刻影响着整个供求系统的平衡。
收稿日期:2019-09-12 作者简介:王旭辉,温州大学教育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 讲师,管理学博士。(浙江温州 /3250研究展望
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 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客观上也存在着两类相互 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供求关系。高等教育的机会供 求关系本质上是其招生中入学机会的供求关系;产 品供求关系则是高校培养的人或其他高等教育产物 的供求关系。从高等教育哲学的角度理解,后者说 到底是高等教育 “政治论” 假设的现实支点,后在 国内演绎为高等教育 “适应论”,强调教育的 “有 用性”。相较而言,以个体为需求者的机会供求问题 内生逻辑相对复杂,强调教育的 “有益性”。两类 供求关 系 分 别 形 成 于 高 等 教 育 的 “入 口” 和 “出 口”,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由图 1可知,高等教育的供求系统具有 “四元 三角多边” 特点,其复杂性比起伯顿·R·克拉克 (BurtonRClark) 提出的高等教育三角协调模型有 过之而无不及。在克拉克的三角关系中,国家权力、 学术权威和市场具有对称意义上的结构稳定性,三
·122·
种变量在调节一国高等教育时是在一个平面上此消 彼长的关系。而在高等教育供求三角中,四元主体 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多重不对称结构。撇开 个体和社会间的隐性供求关系,并把政府因素也排 除在外,仅 “大学—个体” 和 “大学—社会” 这样 的一对二供求关系就会使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当高 等教育的私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在规模、结构、变化 任何一 个 方 面 不 一 致、 不 对 称, 甚 至 相 互 冲 突 时, 大学应如何应对?更何况大学还有自身学科发展的 理念、目标、逻辑和机制,这必然又与两类需求不 完 全 吻 合。 而 当 大 学 的 价 值 选 择 和 它 的 “婆 婆” ———政府———的政策取向相左时,问题就更复 杂了。这些方面均显示了高等教育供求系统的特殊 性和复杂性。正如约翰 · 希恩 (JohnSheehan) 所 言:“教育的供求关系是关于构成教育系统的一整套 复杂机构体制同我们称之为社会的另一套复杂机构 体制乃至观念准则之间的关系。”[1]
关键词:高等教育;供求;理论述评;研究展望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迅速 发展的阶段,办学能力大幅提升。一方面,规模持 续增长使毛入学率迅速提高,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 愿望被越来越广泛地实现。另一方面,不断加强的 内涵建设使我国大学的国际竞争力、学术产出能力 和影响力、人才培养质量均大踏步进步。一个转型 与发展中的高等教育强国即将浮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